肝硬化-肝衰竭-肝細胞癌,,是很多慢性乙肝(CHB)患者不可避免的三部曲,。臨床治療的目的是抑制乙肝病毒(HBV)復制,HBeAg陽性患者實現(xiàn)HBeAg血清轉(zhuǎn)換,,預防肝硬化、HCC等終末期肝病,延長患者的生存期,。2019年4月,,發(fā)表在《Infect Drug Resist》的一項研究顯示,替諾福韋+聚乙二醇干擾素(Peg-IFN)療效更佳,。 目前,,CHB患者的治療主要有兩大類藥物可供選擇:核苷(酸)類藥物和Peg-IFN。然而,,Peg-IFN與核苷(酸)類藥物各有千秋,。 核苷(酸)類藥物可快速抑制病毒復制,但需長時間持續(xù)治療,,且不能清除閉合環(huán)狀共價DNA(cccDNA),。過早中斷核苷(酸)類藥物治療,可導致不良預后,,如復發(fā)或肝衰竭,。 Peg-IFN治療持續(xù)時間較短,可為一少部分患者清除頑固的cccDNA,,根治乙肝,,但副作用較大,應答率較低,。 發(fā)表在《Infect Drug Resist》的該項研究,,評估了Peg-IFN單藥治療(IFN組)和替諾福韋+Peg-IFN(IFN+TDF組)對于CHB患者的有效性。 對143名CHB患者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所有入組的患者都接受了肝活檢,。 病毒學應答定義為HBV DNA<100IU/mL。生化應答定義為丙氨酸轉(zhuǎn)氨酶(ALT)水平正?;?。HBeAg血清學應答定義為HBeAg消失或HBeAg血清轉(zhuǎn)化為HBeAb。 治療48周后,,IFN組和IFN+TDF組分別總共有16.7%(11/66)和33.8%(26/77)的患者實現(xiàn)完全病毒抑制(P=0.02),。雖然48周治療期間IFN+TDF組CHB患者的HBeAg水平降低更快速,但24周和48周時2組的HBeAg血清學消失或血清轉(zhuǎn)化率沒有顯著差異,。 48周時,,IFN+TDF組CHB患者13.0%(10/77)HBsAg消失,而IFN組僅有3%(2/66)(P=0.032),。48周治療期間,,2組HBsAg血清轉(zhuǎn)化率無顯著差異。48周時,,IFN+TDF組生化應答率顯著高于IFN組(P=0.015),。 多變量邏輯分析顯示,,IFN+TDF治療(OR,4.41,;P=0.003),、基線嚴重肝臟炎癥(OR,4.16,;P<0.001),、基線血清HBV DNA水平較低(OR,0.98,;P=0.03),,都是病毒學應答的強烈預測因素。 年齡較?。∣R,,0.89;P=0.01),、基線ALT水平較高(OR,,1.01;P=0.038)和基線HBeAg水平較低(OR,,0.99,;P=0.008)為48周治療后HBeAg血清應答的獨立預測因素。 僅有嚴重肝纖維化(OR,,1.69,;P=0.028)和基線HBsAg水平較低(OR,0.22,;P=0.005)為與48周治療后HBsAg血清學應答相關(guān)的獨立因素,。 因此,在CHB感染的患者中,,Peg-IFN+TDF會增加病毒學應答率,、生化應答率和HBsAg消失率。對于可能對治療產(chǎn)生應答的患者,,該聯(lián)合治療為更合適的方案,。 Peg-IFN和TDF均為指南推薦的一線治療選擇。但是該研究顯示,,二者強強聯(lián)手效果更佳,,尤其是基線病毒載量較低、年齡較輕,、炎癥程度較高的患者,。 (選題審校:閆盈盈 編輯:賈朝娟) (本文由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藥劑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團隊選題并審校,環(huán)球醫(yī)學資訊編輯完成,。) 參考資料:Infect Drug Resist. 2019 Apr 12;12:845-854. http://www.ncbi.nlm./pubmed/311142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