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忻定盆地的喪葬禮俗既有儒家的“禮”,,又有民間自然形成的“俗”。現(xiàn)按一般禮俗加以略記,,不做妄評,。 一、病篤 (1)落炕:舊時,,病人一旦沉疴不起,,謂之“落炕”。凡長輩一旦病危,,都要由偏房遷于正房,。因正房是最尊貴的地方,死后即所謂“壽終正寢”,。長輩的原配夫人病危,,遷入正房套間,死后謂之“壽終內(nèi)寢”,。如病人還有長輩,,一般不移。 在病人的“彌留”階段,,其子女們要做到每日齋戒,、焚香叩首,禱于神,、佛,、祖先保佑,,以“感應(yīng)天地”轉(zhuǎn)危為安,并訪醫(yī)求藥,;躬親伺候湯藥,,夜間兒子們輪流守于床側(cè),以防不測,;適當情況下問病人有何言,,均須一一如實記于紙,日后整理成書面遺囑,;務(wù)使安靜,,勿使他人喧嘩驚擾,“亂其神智,,失其正念”,。此時,長子與伯叔及手足兄弟協(xié)商料理后事,。根據(jù)經(jīng)濟狀況,,決定喪事從豐或從簡;一是要搞清楚老人家存有多少款額,,有何“壽產(chǎn)”,,怎樣處理,盡快籌集喪事資金,;二是畫像或放大照像,,稱為“畫喜神”、“放真容”,。根據(jù)喪事規(guī)模,,請懂喪禮的人到棺材鋪買棺材,定靈棚,、雇響器、訂制紙扎,、飯店定飯,、廟里請僧放焰口。上述工作均一一訂妥,,不等病人咽氣,,卻都萬事俱備。 (2)換床:忻定盆地的土炕上都鋪蓆子,,病人氣絕之前一定要給他換床,。忻定盆地病人臨終換床有兩種形式:一是將棺材內(nèi)的“七星板”取出;二是將自家的屋門板卸下,,支上兩條板凳,,謂之“搭床”。凡正寢、內(nèi)寢者,,搭床要在住房正中,。換床時,由親人親自動手,,長子抱頭,,次子抱腰,三人抱腳,。如無次子,,由其孫子、侄子等,。這時兒子說:“爸(媽),,給您老人家沖喜沖喜吧!”然后,,將病人頭朝西,,腳朝東放在床上,取“西方接引”之意,。 (3)衣殮:古代“衣尸為殮”,,近代叫穿壽衣,俗稱“裝裹”,。衣殮為小殮,,棺殮為大殮。見病人勢在必死,,要搶在咽氣之前裝裹好,。然后給洗臉、理發(fā),,理發(fā)只剃前額和兩鬢的發(fā),,后邊不動,謂之“留后”,。并剪手足指甲,,盛于小布袋,放于棺內(nèi),。 壽衣有生前就備好的,,做壽衣要選擇閏月年的閏月,一般為藍色寧綢棉袍,,紅青寧綢馬褂,,內(nèi)衣亦白布褲褂,頭戴瓜皮小帽,,腳穿白布棉襪,,圓口鞋,,鞋底繪有蓮花圖案,頭枕金線繡蓮花的“平金枕”,。還有白布枕,,中間凹,兩頭翹,。婦女的壽衣,,上身是紅青(古銅)色的大襟褂子,下身是長至腳的夾裙子,,顏色有豆綠,、深藍、淺藍不等,,依亡人年齡而用,。解放后,一般壽衣多以時裝為多,。壽衣無論內(nèi)外衣,,一律不釘紐扣,只釘飄帶,,取后繼有人之意,。衣料不用緞子,因為與“斷子”諧音,。件數(shù)必須是單數(shù),,避免“重喪”。鞋用布底,,不用皮底,,更不穿皮衣。以免除亡人轉(zhuǎn)為身上有毛的畜類,。 衣殮時講究亡人戴首飾,,尤其是女人。為了防盜,,一般是假首飾,。亡人身上鋪與蓋,稱為“衾”,,不叫被子,,因被與背同意,。一般貴族用“九鋪九蓋”,,次則“七鋪七蓋”、“五鋪五蓋”,,平民用“三鋪三蓋”,。古人“以玉實死者之口謂之”,,忻定盆地多口含銅錢和五谷,稱“飯”,。衣殮之后,,將亡人生前的枕頭撕開一個口子,有的放于靈床之下,,稱“紅門早開”,。有的將枕頭內(nèi)裝之物倒于巷口垃圾堆,有的將亡人生前用的被褥扔在房頂,。 二,、初終 (1)倒頭瑣禮:從病人“落炕”到“衣殮”,均屬于病人的彌留階段,。其子孫們守床,,以記取亡故時刻。病人剛氣絕,,稱“初終”,,俗謂之“倒頭”,即“頭既倒,,身亦亡”,。病人初終,急設(shè)供桌于靈床前,,用棉花捻成燈芯,,浸上植物油,放進燈碗里點著,,謂“長明燈”,,亦稱“照尸燈”。民間相傳幽冥茫茫如夜,,需燃燈給亡人照路,。同時做一碗小米飯,謂之“倒頭飯”,,上插三根三寸長的秸棍,,每根棍端插一面球,稱“打狗棒”,。飯上還有三個小餅,,稱之“喂狗餅”。傳說陰間有餓狗村,,亡人經(jīng)過時,,恐有群狗攔路,故給亡人準備打狗的家伙和喂狗的食物,。定襄,、忻府區(qū)讓女兒速速上房,,嘴對煙囪高呼“大(媽)呀!回來呀,!不要走,,穿上鞋呀”。俗稱“招魂”,,實際是通知鄰居快來幫忙,。 焚香設(shè)供,孝子賢孫跪于地上,,焚燒金銀疊成的元寶,,謂“燒倒頭紙”。并將焚燒金銀元寶的紙灰,,月白麻紙包好,,揣于亡者胸部,據(jù)說只有這錢,,亡者才能花用上,。同時在街門外按亡者男左女右掛起“倒頭紙”,倒頭紙的張數(shù)與亡人享年一致,,一歲一張,,另加天一張,地一張,。據(jù)說是為亡人招魂,,實際是向外報喪。 燒過紙,、嚎過喪,,將亡人面上苫一張白麻紙,俗稱“苫面紙”,。一是不讓生人目睹死容,,二是怕假死。如亡者是暴亡,,或壽衣棺材未備,,一時不得人殮,其尸停放板上,,俗稱“停尸”,。有的還請和尚、喇嘛,,給亡人誦念“倒頭經(jīng)”的,。 (2)喪服:喪服俗稱“孝服”。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守制”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或為亡人“免罪”,。穿孝、戴孝,,謂之“成服”,。每個孝子賢孫依據(jù)自己與死者的血緣關(guān)系,按傳統(tǒng)定制和社會公認的形式來穿孝,、戴孝,,謂之“遵禮成服”。 (3)報喪文告:古人認為,,“親遭兇變慘禍”,,應(yīng)速遍告親戚,特別是“人主”,,不得“慝喪不報”,。否則,是最大的違禮和失禮,。過去一般平民百姓落了喪事,,僅以口頭報喪。官宦,、紳商富戶,,以不同形式發(fā)出報喪文告,謂之“訃聞”,。訃聞一般寫清死者姓名及與報喪者的關(guān)系,,寫清死者的出生年、月,、日,、辰及死者死因、死地,、享年,、含斂、發(fā)引時間等立于門前,,謂之告示牌,。 (4)出殃:舊時為了避兇,請陰陽先生開具“殃榜”,,亦稱“殃書”,。寫明亡者出生時間和壽終時間,還有在世多少歲及推出亡人入斂及出殃時間和妨忌,。相傳一般妨忌四相為:正,、四、七、十月,,亡者妨忌虎,、猴、蛇,、豬,;二、五,、八,、十一月,亡者妨忌鼠,、馬,、雞、兔,;三,、六、九,、十二月,,亡者妨忌龍、狗,、牛,、羊,但親丁不忌,。 所謂殃是指死者的三魂七魄而言,,亡人的七魄按一定的日時出來,化為某色氣,,向何方而去,,謂之“出殃”。出殃后要凈宅,,要給土地神,、天地神、門神,、灶王爺?shù)壬耢`上香致祭,。 (5)棺木:棺木是葬具之一,人死之后,,先殮以棺,,后埋于土,這種土木復合葬早在夏商時就有,。周代以后始成習俗,,而且被統(tǒng)治者加以制度化。因此,棺木在忻定盆地民間因襲相傳至今,。 棺木,,俗稱棺材。人們把它看成是死后住的“房子”,。所以,,棺木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多數(shù)老年人根據(jù)自己的年齡,,提前置辦下棺材,棺材頭前貼個大紅“壽”字,,稱“壽器”,。置辦“壽器”的時間是閏月年的閏月。棺材蓋上有三個銀錠式的“鎖眼”,,裝殮的是男人,,左邊一個,右邊兩個,。裝殮的是女人,,左邊兩個,右邊一個,。男左女右,,取其單數(shù)。忻定盆地的棺材均為大頭小尾,,這種造型據(jù)考古發(fā)掘資料證明,,在春秋時期即以定型,一直流傳至今,。棺材的好壞以其木質(zhì)和厚薄為準,,富裕人家多用松柏木,貧苦人家,,多以楊柳木為棺,。但不用榆木,以榆得愚,,累及后輩兒孫,。個別貧窮人家,以木柜葬親者,。實在無辦法,,只好用炕蓆裹尸葬親。殷實之戶,,棺內(nèi)還有“七星隔板”,、“沙罩”。 入鹼前,棺木內(nèi)外要進行裝裱,,亡人入棺后進行裱刷畫棺,。有單線平繪和瀝粉貼金者。棺木總色調(diào),,亡人不足五十歲者,,多以朱紅色,稱“朱棺”,。六十歲以上者多畫金黃,,取其色似赤金,人稱為“金棺”,,周圍繪百壽圖,,富貴不斷頭,軟草花邊,,二十四孝人物等,。考古工作者在定襄縣發(fā)掘出春秋晚期墓,,還有槨即棺材外用大木厚八寸做成一個大槨匣子,,故名“槨”。 如幼喪,,做一個小匣子,,涂上紅土即可。有的婦女懷孕,,未分娩就死了,,人們視為母、子雙亡,,于是死去的孕婦裝入棺材,,另外再做一口小匣子,內(nèi)裝一牌位,,象征那個未降生而死去的嬰兒,。這樣做,相傳一是避免百日內(nèi)再死人,;二是避免死嬰變成“旱魃”,,出來做怪,使一方干旱成災(zāi),。 空棺材抬至喪家門口,,不能直接進院。讓本家用簸箕裝些炭,、五谷雜糧,、錢倒入棺內(nèi),。然后,四平八穩(wěn)地將棺材舁進院內(nèi),,謂之“不進空財”,。殮后,錢幣為舁棺者所得,。 (6)棺殮:棺殮也叫入木,,將亡人尸體殮入棺木。由此亡人一生功過,,就此定論,,即蓋棺定論。實際入殮是與亡人最后告別,。正因為這樣,,入殮時親屬都要到齊,入殮按吉時入殮,。所忌的四種屬相,,均由陰陽先生根據(jù)亡人的“原命”(出生時間)和“大限”(死亡時間)推測出來的,,親丁不忌,。 這時,,在場親屬一一往棺內(nèi)探視,,與死者做最后的訣別。隨后,,將棺蓋蓋上,。眾孝子跪于地上嚎陶大哭,。此前,是不準參殮人落淚的,,更不準眼淚落入棺中,,據(jù)說,眼淚落入棺中,,對死者轉(zhuǎn)生不利,。最后由眾友將棺蓋釘住,忻府區(qū)講究由原打做棺材的木匠釘棺蓋,。釘蓋棺時,,孝子們邊哭邊喊:“X X躲釘”。凡在場的眾友,,每人發(fā)給紅腰子一件,,以避邪。至此,,大殮禮成,。 (7)靈堂擺設(shè):家中長輩死亡,,停柩于北房正廳,這是家族中對亡人的最高禮遇,。未扶正的姨太太只能停于西房或東房正間,。“外喪鬼”(指暴死于外的)即便是家長也只能停于院內(nèi)東側(cè),。凡未成年的人死后,,一律停于院內(nèi)西側(cè)。如租賃房子,,與房東同住一院,,不論死的什么人,只能停在自己租住屋的窗臺下,。 靈柩停好后,,底下擺亡人的枕頭(撕開一小口)、孝子盆,、食餑子,,亡人巨幅遺像。靈前設(shè)一高桌,、一低桌,;高桌在后,上放一個素色三門式的紙龕,。低桌在前,,上擺供品和祭奠用的酒壺、五供器,、照尸燈,。旁放一塊白布,以備孝子下頭時跪用,。貧窮人家,,靈柩前放供桌一張,上擺供器,、酒壺,、照尸燈、供品等,。 (8)喪棚:舊時,,人們對尸體、靈柩,,都忌諱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據(jù)說是怕受到“日晶月華”,更怕沖犯天上過往的神靈,,所以停靈柩必在屋內(nèi)或棚內(nèi),。 (9)停柩辦事:一般死了人都不馬上埋葬,,而要在家停柩辦事。所謂辦事,,就是按照傳統(tǒng)風俗習慣每日祭奠,、上供、燒紙,、叩首,,親友吊唁等。除每日三餐上供燒紙外,,以七日為期,,逢七必祭。又以“七七”為終局,。佛教認為這樣可超度亡靈,。 停柩期間,祭奠的規(guī)模依據(jù)經(jīng)濟條件決定,,“貧不能為禮,,富則可為禮”。發(fā)引日子,,一般從倒頭之日算起,,至發(fā)引當日止,用單不用雙,。忻府區(qū)習慣二七內(nèi)不準發(fā)引,,定襄一般為五天頭上發(fā)引,,也就是一七內(nèi)發(fā)引,。發(fā)引日程一經(jīng)擇定,不得更改,,不受氣候限制,,只受禮法制約。對“外喪鬼”不準抬回家停柩治喪,。凡兇死者,,多將靈柩停于廟里舉行喪禮。 (10)送行:原平,、定襄,、五臺是發(fā)引前一天晚上送行,忻府區(qū)是人死第三天晚上,。送行是給亡人的神魂送行,,所有人必手執(zhí)香燈火把照路,也有打燈籠的,,謂之“引路燈”,。眾孝屬依序跪于靈前,,長子打著挑錢紙,在靈柩頭頂,,左轉(zhuǎn)三圈,,右轉(zhuǎn)三圈,隨后依次走出,,響器前導,,孝親拿紙扎,一齊去埋葬方向的村口外送行,。據(jù)說,,這天上界神、佛對亡靈接引而去,。他的靈魂必到“望鄉(xiāng)臺”上與家人做最后的訣別,,所以,孝屬也定要隆重地祭祀一番,。 三,、吊祭儀式 (1)親朋吊唁:吊唁,吊是對亡人的祭奠,,唁是對亡人家屬的慰問,。凡親戚朋友家落了喪事,不論是否收到報喪條子,,只要聞訊,,即前往吊唁,以表示對死者的悲痛和對家屬的慰問,。出嫁的女兒,,到娘家吊孝,要先向公,、婆行叩首禮,,謂之“討孝”,一般親戚是第三日趕來探喪,。 民國以來,,興起向來客散發(fā)小白花的習俗,有的在白花下垂一條白綢帶上書“來賓”二字,。有的是等來賓到帳房交了禮錢后,,才發(fā)給一白花。禮賓見到戴花的,,才請他入席吃飯,。 (2)奠禮:舊時,到親朋家吊唁,,除禮節(jié)之外,,還要給喪家一些現(xiàn)金或禮物來助喪,,謂之“奠禮”。清末民初稱之為“出份子”,、“隨禮”,。一般出份子禮都很少,不許任意增加,,抬高數(shù)碼,。如本人生活富足,與喪家情誼深厚,,可外送若干,。民國以后,大多只有份金,、挽幛,、匾、花圈,、挽聯(lián),、挽詞。 (3)念喪歌:念喪歌的這幫人不是乞丐,,有的是又窮又硬又橫的無業(yè)浪人,,他們專在紅、白事筵上討賞錢,,混吃喝,。凡遇人家過生日、辦滿月,、蓋房上梁,、店鋪開業(yè),他們都去“念喜”,。遇有喪事,,則以吊唁為名,,前去念“喪歌”,。 (4)守靈:發(fā)引前一天,孝子通宵陪靈守孝,,謂之“伴宿”,、“坐夜”,俗稱“守靈”,。實質(zhì)守靈是止吊之日,,籌備明日發(fā)引的一切事宜。發(fā)引是對亡人最后一次的總祭奠,。因此,,守靈的規(guī)??傄^其它任何一次祭奠,有作佛事超度的,,響器一整夜的吹奏,,忻府區(qū)謂之“聒靈”。 (5)凡盛大殯儀,,喪家要在棚口或照壁上,,醒目公布明日發(fā)引的具體時間、路線,、標出路祭的具體地點,,以及送殯隊伍行進順序清單,還有事筵工作人員名單,,以示莊重,、嚴肅。 (6)守靈之夜,,要舉行辭靈禮,,亦稱“移靈”。先由長子奠酒,,依次拜奠,。接著由伙計將棺柩前端稍稍抬起,孝子把一個銅錢墊在棺柩下面,,并喊:“XX您驚動驚動”,。意為亡人明天就要金棺入土了。然后,,眾孝子以新笤帚將棺蓋上的浮土掃在簸箕里,,傾于死者生前的炕檐下。謂之“掃材起棺”,,取“捎財起官”之意,。 四、點主 點主就是給先人建立木主,。古人認為,,家鬼依木不依墓,所以死了人,,在治喪期間,,就要通過“成主”儀式,建立一個木制的牌位,,以便讓死者的神魂依附于上,,留給后代奉祀。三年后,這個木主牌位放進家族的宗親龕內(nèi),,這樣就確立了死者在宗祠里的地位,,從這個意義講,是家族族譜的后續(xù)儀程,。 五,、棺罩 棺罩是抬運靈柩的工具,人死先用棺殮,,后以土埋,。從喪居家往墳地抬靈,都必須用棺罩,,謂之“發(fā)引”,。忻、定盆地平川地帶均用棺罩,,山區(qū)地帶用柩而不用罩,。如小姑娘死了,把棺罩打扮的特別漂亮,,出喪當做“出嫁”,。舁棺材的人,山區(qū)地帶多為八人,,平川地帶有十六人或三十二人的,。舁材者均為兩班人馬輪換舁。如夫婦兩人先后亡故,,同時走靈,,行進時,夫在前,,婦在后,。棺罩是為了避免所謂“日晶月華”,不讓太陽照射,。 六,、發(fā)引 (1)引魂幡:出殯時例由長孫打幡,男死以左手打,,女死以右手打,,如亡人無兒無孫,可由繼承死者遺產(chǎn)的親屬代之,。有的男人死了,,由妻打幡,表示終身不嫁,。如死者年輕,找不出打幡的,出殯時,,將幡兒放在棺材蓋上,,說是讓死人自己打著,謂之“頂幡”,。 舊時,,民間有個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誰繼承死者遺產(chǎn),,誰打幡,、摔盆。有的死者年輕,,無子孫,,敬子盆由舁材人用腳踩碎,或由其兄,、弟用腳踩碎,。因此,不存在繼承遺產(chǎn)的情況下,,一律用腳踩而不用手摔,。 (5)食皮餑餑:一個小瓷罐,內(nèi)盛糕與饃,,出殯時由擔干水的擔內(nèi)挑走,。下葬時,放在棺柩前,,男左女右,,做為給亡人的永久供養(yǎng)。有的稱“依飯餑餑”,。相傳多年出土后,,罐中食物化成水,對治療噎食反胃的病有特殊療效,。 (6)俗話“送殯不能空肚子”,,喪家要準備酒席。來賓入席后,,總理領(lǐng)孝子三叩首,,謂子“孝子謝席”。 (7)飯后由人主在靈前敬紙,,謂“起靈紙”,。這時女孝哭著先走,忻府區(qū)女孝站在彩車上,,跟于靈柩之后,。定、臺、原,、代是女孝走著哭至村口等靈柩,。這時本家派人將靈柩底下亡人的枕頭拿到當街,將蕎麥皮倒出來,。孝子在靈柩前示意背一下,,然后哭著到門口跪下。眾人將靈柩舁起抬至門前棺罩內(nèi),。哀樂為前導,,孝子在后。定襄是孝子拉靈,,忻府區(qū)女孝在最后,,鼓樂齊鳴,靈柩上路,。 中途有路祭者要停靈柩,,忻、定,、原有攔住聽響器演奏習俗,。忻府區(qū)中途舁材者換班時,向亡者女婿要煙習俗,。沿途揚撒紙錢,,謂之“買路錢”。出殯揚撒紙錢始于晚清,。揚撒紙錢的目的,,據(jù)說是打發(fā)攔路鬼的。紙錢徑3至4寸,,中有小方孔,,類似古銅錢紋。 (8)路祭:清末民初忻定盆地的殯儀中仍盛行路祭,。凡社會交際較寬,,生前有一定業(yè)績,而且有名望的人物死后,,他所在的行業(yè)或同人,,往往出面在其出殯經(jīng)過的街道路口上,搭個棚,,等殯列過來時,,舉行公祭,謂之“路祭棚”,。還有規(guī)模略小的,,僅放一供桌,,謂之“路祭桌”。 殯儀隊伍到來時,,由主祭人托著香爐或舉著香到棺罩前迎靈,,這時孝子下跪還禮,。然后,,將亡人遺像請至棚內(nèi),擺上豐盛的供品,。主祭人,、陪祭人奠酒上香,孝子下跪,,鼓手吹打奏樂,。禮成,主祭人,、陪祭人與孝子哭,。民國以后,變成慰問孝子,。最后,,主祭人跪于道旁目送靈柩上路。 七,、下葬 舊時,,人們認為死了人,先以棺裝殮,,后以土進行掩埋,。這種木、土相結(jié)合的殯葬形式是一種禮遇,,也是死者最好的歸宿,。俗言“死人奔土如奔金”、“入土為安”,。故此,,忻定盆地家家都有自己的墓地。有錢人家墓地內(nèi)種植松柏樹,,墓地內(nèi)按輩份埋葬,,有官爵的筑起寶頂圈葬,一般人堆起墳頭,,以便給人憑吊,。 舊時,打墓謂之“破土”,。打墓時,,將第一鍬土留好,,待下葬時,由長子把這頭鍬土揚撒于坑內(nèi),。一般人為土葬,,有功名的要用石或磚券葬,地面有祭堂等建筑,。 下葬是喪禮的最后環(huán)節(jié),,也是死者享受哀榮的最后時刻。對此,,人們極其鄭重其事,。下葬時,首先找好座向方位,,然后把靈柩吊下墓坑,。靈樞頭朝前,尾朝后,,與在家停靈的方向相反,。下葬后,眾人掩土將坑填滿,,堆起墳頭,。全體孝子下跪,將所有紙扎,、花圈都一齊焚化,。禮成后,孝子脫孝,,向眾親友叩謝,,然后返家。 作者簡介:李有成,,原平市人,,文博研究員,北京大學考古專業(yè)畢業(yè),,曾任忻州市文管處處長?,F(xiàn)為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博物館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山西省考古學會常務(wù)理事,、山西省博物館學會常務(wù)理事,、山西省古錢幣學會理事、忻州古錢幣學會副理事長,、三晉文化研究會忻州分會理事,、副秘書長;李雋,,女,,原平市人,,忻州市文管處工作,本科學歷,,中國傳統(tǒng)建筑園林研究會會員,。 (2)靈牌:是紙制的臨時靈牌,它不同于木質(zhì)神主牌,,上書亡人名諱,。出殯時,用一塊黑紗蒙起來,,由次孫捧著,,謂之“抱牌”,,今日演變成遺像,。 (3)哭喪棒:這是從古代孝子居喪守制時用的杖演化而來,故謂“哭杖棒”,。父死用竹杖,,母死耳桐杖,上圓下方,,其長度皆與肚齊平,。“孝子哀甚,,拄杖以支其身”,。后來被簡化,用柳木,,長度二尺,。個別地方用茭秸裹上剪成穗狀的白紙,變成象征性的東西,。 (4)孝子盆:亦名吉祥盆,,陰陽盆、敬紙盆,。在家停柩每日敬紙時在此盆焚化,,忻府區(qū)停柩敬紙在磬內(nèi),發(fā)引時換成盆,。出殯起靈時由長子頭頂往地摔碎,,摔不碎時忌摔二回,可用腳踩碎,。死者無子孫,,其妻若不再嫁,可由她摔盆,。舊時,,民間有個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誰繼承死者遺產(chǎn),誰打幡,、摔盆,。有的死者年輕,無子孫,,敬子盆由舁材人用腳踩碎,,或由其兄、弟用腳踩碎,。因此,,不存在繼承遺產(chǎn)的情況下,一律用腳踩而不用手摔,。 (5)食皮餑餑:一個小瓷罐,,內(nèi)盛糕與饃,出殯時由擔干水的擔內(nèi)挑走,。下葬時,,放在棺柩前,男左女右,,做為給亡人的永久供養(yǎng),。有的稱“依飯餑餑”。相傳多年出土后,,罐中食物化成水,,對治療噎食反胃的病有特殊療效。 (6)俗話“送殯不能空肚子”,,喪家要準備酒席,。來賓入席后,總理領(lǐng)孝子三叩首,,謂子“孝子謝席”,。 (7)飯后由人主在靈前敬紙,謂“起靈紙”,。這時女孝哭著先走,,忻府區(qū)女孝站在彩車上,跟于靈柩之后,。定,、臺、原,、代是女孝走著哭至村口等靈柩,。這時本家派人將靈柩底下亡人的枕頭拿到當街,將蕎麥皮倒出來,。孝子在靈柩前示意背一下,,然后哭著到門口跪下,。眾人將靈柩舁起抬至門前棺罩內(nèi)。哀樂為前導,,孝子在后,。定襄是孝子拉靈,忻府區(qū)女孝在最后,,鼓樂齊鳴,,靈柩上路。 中途有路祭者要停靈柩,,忻,、定、原有攔住聽響器演奏習俗,。忻府區(qū)中途舁材者換班時,,向亡者女婿要煙習俗。沿途揚撒紙錢,,謂之“買路錢”,。出殯揚撒紙錢始于晚清。揚撒紙錢的目的,,據(jù)說是打發(fā)攔路鬼的。紙錢徑3至4寸,,中有小方孔,,類似古銅錢紋。 (8)路祭:清末民初忻定盆地的殯儀中仍盛行路祭,。凡社會交際較寬,,生前有一定業(yè)績,而且有名望的人物死后,,他所在的行業(yè)或同人,,往往出面在其出殯經(jīng)過的街道路口上,搭個棚,,等殯列過來時,,舉行公祭,謂之“路祭棚”,。還有規(guī)模略小的,,僅放一供桌,謂之“路祭桌”,。 殯儀隊伍到來時,,由主祭人托著香爐或舉著香到棺罩前迎靈,這時孝子下跪還禮,。然后,,將亡人遺像請至棚內(nèi),,擺上豐盛的供品。主祭人,、陪祭人奠酒上香,,孝子下跪,鼓手吹打奏樂,。禮成,,主祭人、陪祭人與孝子哭,。民國以后,,變成慰問孝子。最后,,主祭人跪于道旁目送靈柩上路,。 七、下葬 舊時,,人們認為死了人,,先以棺裝殮,后以土進行掩埋,。這種木,、土相結(jié)合的殯葬形式是一種禮遇,也是死者最好的歸宿,。俗言“死人奔土如奔金”,、“入土為安”。故此,,忻定盆地家家都有自己的墓地,。有錢人家墓地內(nèi)種植松柏樹,墓地內(nèi)按輩份埋葬,,有官爵的筑起寶頂圈葬,,一般人堆起墳頭,以便給人憑吊,。 舊時,,打墓謂之“破土”。打墓時,,將第一鍬土留好,,待下葬時,由長子把這頭鍬土揚撒于坑內(nèi),。一般人為土葬,,有功名的要用石或磚券葬,地面有祭堂等建筑。 下葬是喪禮的最后環(huán)節(jié),,也是死者享受哀榮的最后時刻,。對此,人們極其鄭重其事,。下葬時,,首先找好座向方位,然后把靈柩吊下墓坑,。靈樞頭朝前,,尾朝后,與在家停靈的方向相反,。下葬后,,眾人掩土將坑填滿,堆起墳頭,。全體孝子下跪,,將所有紙扎、花圈都一齊焚化,。禮成后,,孝子脫孝,向眾親友叩謝,,然后返家,。 作者簡介:李有成,原平市人,,文博研究員,,北京大學考古專業(yè)畢業(yè),曾任忻州市文管處處長?,F(xiàn)為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博物館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山西省考古學會常務(wù)理事,、山西省博物館學會常務(wù)理事,、山西省古錢幣學會理事、忻州古錢幣學會副理事長,、三晉文化研究會忻州分會理事,、副秘書長;李雋,,女,,原平市人,忻州市文管處工作,,本科學歷,,中國傳統(tǒng)建筑園林研究會會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