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禮,,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是將死者送往另一世界的一種重要儀式,,也是人類特有的情感,。喪葬以祭祀、緬懷等感情為基礎(chǔ),,民間喪葬形式在不同地區(qū)有不同形式,。諺書對中國傳統(tǒng)的喪禮精神做了高度概括:視死如生,慎終追遠,。 2.7萬年以前,,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北京山頂洞人已經(jīng)存在簡單的喪葬禮儀,還有了靈魂不死的觀念,。近代以來,,傳統(tǒng)的北京喪葬習俗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出現(xiàn)變化,而多民族,、多文化的聚集也給予了老北京喪葬習俗的豐富多彩,。 初終 初終,即為彌留之際,,老北京又稱其為倒頭,。此時家人會預(yù)備殮衣,借此沖喜以求一線生機,,同時也是抓緊時間為病人換上壽衣以免僵后穿不上,。此外,一般人家忌諱人死在炕上,,因此還需在人死前將人挪地方,。 殮衣,也即壽衣,,通常在病人生前就做好,,有的用清裝,即清朝的官宦打扮,,男的穿棉袍補褂,、頂翎;女的穿蟒袍,、霞帔,。鞋得是布底,絕對不用皮貨,。內(nèi)衣無紐,,只縫飄帶。身上蓋的,、身下鋪的均為3件,,多則9件。而貼身一層必須鋪黃蓋白,,取“鋪金蓋銀”之意,。最后蓋上印有梵文經(jīng)咒的陀羅經(jīng)被,被上壓一面鏡子,。[1]穿蓋好后需含殮,,即在死者口中放東西,周禮中規(guī)定天子含珠,、諸侯含玉,、大夫含璧、士含貝,,老北京時候則大多含茶葉包,。[2] [1] 常人春, 高巍. 北京民俗史話[M]. 現(xiàn)代出版社, 2007. [2] 周吉平. 北京殯葬史話[M].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報喪 死人要由陰陽先生驗視,并請其制定喪事的辦事日程,,即“殃榜”,,以保證有禮有序。 死者在入棺以前,,喪家會給至親好友送信,,請親友前來瞻謁遺容,。與此同時,喪家擺設(shè)都要貼上白紙,,室內(nèi)像片翻過去放置,,所有的家庭成員按與死者的關(guān)系穿孝、戴孝,。男女孝屬身著粗白布長袍,,腰間系麻繩,即披麻戴孝,。孫輩在孝帽上釘紅棉球,,重孫輩則是粉棉球。女眷麻花包頭,,女兒,、孫女白帶子扎頭。無論男女,,青布鞋都要蒙上白布,,而孫子、孫女腳后跟需蒙上紅布,。 大殮 大殮,,是將死者安放在棺材中,是喪葬禮儀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內(nèi)容,,死者通過這個儀式后才算是對人間進行最后告別,。 喪家中需搭好辦白事的“靈棚”:一種是窮人家搭的藍布或青布的帳棚;一種是平頂?shù)南?,棚頂圍上白色掛檐,,上繪藍色花紋,棚上的窗玻璃繪有藍色的圓壽字,;另有一種是富戶所搭建的,、最為講究的靈棚,頂為起脊,,遠望如宮殿,。在靈棚正房的頂上一般還會搭有經(jīng)臺。 圖源: 常人春, 高巍. 北京民俗史話[M]. 現(xiàn)代出版社, 2007. 大殮會根據(jù)陰陽先生推算的時間在大棚內(nèi)舉行儀式,,具體形式不一,,所有的孝屬都需到場。喪家會用大燒紙包包數(shù)為亡人年齡數(shù)量的一些鋸末,,放在棺底,,上鋪一層水紅色的布,擺上7枚小銅錢,,作北斗七星狀,,這就是“墊背錢”,。 入殮時,首先將亡人拌腳絲扯下來,,然后由長子抱頭,,其余子孫在兩邊兜衾單,口喊:“爸(媽),,或爺(奶),,請您遷居啦,!”將亡人放入棺內(nèi),。[3]棺內(nèi)一般會放入亡人生前喜好的東西殉葬。 放好死者后還有“開光”儀式,,由長子用筷子夾一棉球蘸上清水后擦拭亡人的眼圈,、耳廓、嘴等,,口中還需說祝愿的話,。隨后在衾單上撕下一小塊布擦臉用。最后用小鏡子照完后轉(zhuǎn)身將其摔碎,,全體孝屬一一向前探視,,作最后的訣別。杠房的人蓋上棺蓋,,用3個大楔釘在棺蓋上,,在釘聲中,長子跪地大喊:“親人躲釘,!” [3] 常人春, 高巍. 北京民俗史話[M]. 現(xiàn)代出版社, 2007. 接(送)三 亡人入殮后,,棺材還需停放大約七七四十九天的時間來等待轉(zhuǎn)生的機緣成熟,停靈期間會在靈棚中請番,、道,、禪念經(jīng)超度,與此同時必須大擺筵席招待前來吊喪的親友,,這一宴席活動多于“接三”的前一天舉辦,。 “接三者,近接魂魄也,?!盵4] 接三是一場極其隆重的喪葬盛典,于黃昏舉行,,有的人家甚至典當家產(chǎn)以大辦喪事,。傳說人死以后三天,靈魂會到“望鄉(xiāng)臺”上與家人訣別,,因此在這一天需舉行祭祀以希亡人“尚饗”,。送三活動的主要內(nèi)容有延請僧,、道,為其誦經(jīng)免罪,,做些身后功德,,使死者不墮入“三涂”(地獄、餓鬼,、畜生),,叩請神、佛接引亡靈,,以求升天得道或托生到更好的去處,。死者親屬為幫助亡人進入理想境界,則要替亡人付路費,、送交通工具,、日常用品及仆人等等。 [4] 《清稗類鈔·喪祭類·八旗喪葬》 1933年,,朝陽門城樓東面,,送殯隊伍走過鐵路道口。 下午四五點鐘以后,,請來的和尚帶著各種法器,、鼓樂陸續(xù)在亡人家門口聚齊兒。有的喪家要求先到靈前唱念一番,。曲闋樂終,,始由茶房招呼本家孝屬跪靈。同時,,由本家布置一位張羅人,,為紙糊的車馬剁開連接的秫秸桿,說是開始邁步,。 “送三”的隊伍以官鼓大樂為前引,,紙糊的轉(zhuǎn)輪車緊隨其后,中間是舉香,、提燈的親友(給亡人神魂送行,,香燈火把照路),后邊是孝屬,,最后是和尚,。打一通大鐃、大鈸,,吹一通音樂,,交替進行。 “送三”時,,照例出門往西,,繞道街市,,最后才到預(yù)定的焚化場。到達焚化場后,,首先將紙活擺好,,孝屬面向紙活遠遠下跪,鼓手,、清音大吹大打,。由茶房點火焚化,孝屬三叩首,。所有來賓將手中的香把子投向火堆,,官鼓大樂以一棒大鑼,宣告送三儀式禮成,。孝子就地向送三的親友一叩,,表示謝意,。 禮成后,,僧道仍要打著法器,退出焚化場回歸喪家,,謂之回壇,。回到喪家后上座念“圓滿贊”,,然后下座吃齋(到這時候僧道才吃上晚飯),,孝子回到家里仍跪在靈前一哭,女眷同哭,,表示與亡故親人的惜別,。[5] [5] 常人春, 高巍. 北京民俗史話[M]. 現(xiàn)代出版社, 2007. 送庫 送庫,是指給亡人祈建的道場圓滿時,,由喪屬捧著給佛的黃表(薦亡文書)到指定的廣場去焚化事先彩紙糊的樓庫及其他紙活冥器,。送庫有首七送庫、三七送庫,、五七送庫,、發(fā)引前的伴宿送庫。 成主 '成主',,也叫點主,、題主,是封建家族族譜后續(xù)儀程,。此舉多為仕宦之家所為,。仕宦之家死了長輩,為了續(xù)上族譜,,確立死者在宗廟的地位,,在'發(fā)引'之前,,擇吉為死者在宗廟立個木頭做的牌位(也叫'神主'、'木主'),。牌位上書:'顯考某公諱某某府君之位',,'位'字上邊的一點須用朱筆點上一紅點,叫做成主,,也叫點主,。 點主是白事當中的喜事,在儀式時所有孝屬均要脫去孝衣,,換上吉服,,佩戴大紅牡丹花,而親友則可以穿常服,。點主儀式完成后,,所有鼓手、轎夫,、茶房紛紛向本家道喜,,本家把事先封好的錢包賞給他們。之后,,喪家要大擺宴席,,款待點主官等,席面往往是上等,。事后,,喪家對點主官等還要有厚贈。[6] [6] 常人春, 高巍. 北京民俗史話[M]. 現(xiàn)代出版社, 2007. 1933年,,朝陽門內(nèi)送殯隊伍里手舉紙扎雪柳的兒童列隊道路兩側(cè),。 發(fā)引 發(fā)引,俗稱出殯,,即將靈棺從家里或廟堂抬到墳地去埋葬,。伴宿送庫的次日必須出殯,出殯之前,,喪家舉行最后一次總祭奠“搛罐”,。出殯時間大多在早晨八九點,起靈前還會有參靈儀式,。 民間特大殯葬行列的順序大致為:挽聯(lián),,匾額,花圈,,紙活,,松活,執(zhí)事,響器,,僧道,,送殯的親友,孝屬,,由32人或48人,、64人大杠抬著的靈棺,后擁,,送殯的車輛,。 1933年,朝陽門城樓東面,,送殯出城的隊伍,。 下葬之際,墓坑已經(jīng)挖好,。靈棺在下葬吉時到來時用大繩入穴,,孝子跪靈,鼓樂大作,。下葬后,,擺上供品,僧眾誦經(jīng),,喪家焚化紙活,、挽聯(lián),、花圈等,。最后,孝屬,、親友依次叩首,,遂告禮成。[7] 出殯后,,喪家有忌門三天的成例,,孝子除“圓墳”外,還需到協(xié)助治喪或出份子的親友家中“道乏”,。 [7]常人春, 高巍. 北京民俗史話[M]. 現(xiàn)代出版社, 2007. 部分圖片來源 | 北京城市記憶網(wǎng)站 |
|
來自: 明日大雪飄 > 《京滬,,各地,,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