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診法:從《內(nèi)經(jīng)》全身的三部九候到寸口脈的三部九候 龍貽弘2019.7.11 漢代(公元25—210年)成書的《難經(jīng)》,,最早見于《隋書·經(jīng)籍志》。托名秦越人所撰,。全書分八十一難,,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篇章論及脈。主要論述寸口脈的原理,?!峨y經(jīng)·一難》曰:“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故五十度復(fù)會于手太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于寸口也”說明從寸口脈可獲取全身十二經(jīng)脈及五臟六腑的“信息”,。 《難經(jīng)》還將《黃帝內(nèi)經(jīng)》中遍診法“三部九候”的概念替換在寸口脈法中,,書中載曰:“三部者,寸關(guān)尺,;九候者,,浮中沉”。但在寸口脈分部中,,只在寸,、尺之間,沒有關(guān),,寸主陽,,尺主陰,關(guān)為分陰陽之界,,對寸口脈法的三部定位問題尚未解決,?!峨y經(jīng)》又提出浮為陽,沉為陰,;心肺在浮,,肝腎在沉,脾在中,。發(fā)展為五臟的“浮沉定位法”,,更強調(diào)了尺脈主腎,、命門的重要這為《脈經(jīng)》成書打下了基礎(chǔ),。 《難經(jīng)》提出“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倡導(dǎo)“獨取寸口”的脈診方法,。后來王叔和著《脈經(jīng)》把“獨取寸口”推廣其義,,并將寸口分作寸、關(guān),、尺三部,,每部分浮、中,、沉三按三而三之,,合為九候。由于寸口診法方便,,不受條件的限制,,反映脈象準確,因此成為常用脈診的部位,。寸口脈又名氣口,、脈口,即今之橈動脈,。因該處皮薄脈淺,,便于按取,;名之寸口,,是因脈動在魚際穴后約一寸而得名,寸口又分三部,,即寸,、關(guān)、尺,。寸口分寸,、關(guān),、尺三個部位,其意義在《脈經(jīng)》中指出:“從魚際至高骨(橈骨莖突)卻行一寸,,其中名時口,。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日關(guān),?!焙髞砻鞔t(yī)學(xué)家李時珍為方便記憶,編成歌訣:“掌后高骨(即橈骨莖突處),,是謂關(guān)上,,關(guān)前為陽(寸),關(guān)后為陰(尺),?!边@是對寸口分寸、關(guān),、尺三部脈診部位的記載,。至于每部又分有浮、中,、沉三候,,三三為九,因此名九候其中浮取候表,,中取候中,,重取候里,合為三部九候,。 實際上,,寸口分寸、關(guān),、尺是以腕關(guān)節(jié)和肘關(guān)節(jié)來計算的,。“尺”是距肘橫紋約一尺,,尺上一寸便是“寸”,,“關(guān)”是介于“寸”和“尺”之間在腕后離骨處(即橈骨莖突)。至于寸,、關(guān),,尺三部的長度,《難經(jīng)》中曾經(jīng)指出:“關(guān)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關(guān)以后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p> “為什么獨取寸口而廢除遍診法呢?” (1)寸口是脈的大會所,,為臟腑諸氣的通路,。獨取寸口的原因有:①因寸口是肺臟經(jīng)脈的道路,由于肺位最高,,且受五臟六腑之氣所熏蒸,,故寸口亦為五臟六腑的道路;②血脈依賴氣來推動,,而氣血來源于水谷的精微,,胃納水谷,化生精微,,上傳于肺,通過肺的治節(jié),、輸布,,五臟六腑皆受其氣,因而百脈皆朝于肺,,寸口為肺經(jīng)脈氣的道路,,所以取寸口可察臟腑的病變;③因營衛(wèi)之氣遍布周身,,循行50次,,復(fù)會于氣口,可見諸經(jīng)之脈皆匯于肺,。所以診寸口能夠了解營,、衛(wèi)、氣,、血的盛虧臟腑的虛實,,這就是獨取寸口理論淵源之一。 (2)寸口診法沿用已久,,積累和創(chuàng)造了大量經(jīng)驗,,且簡便易行,因而獨取寸口已成為診脈的有效部位,。古代人民受封建禮教的束縛,,男女不授,在婦女足趾,、喉頸處診脈十分不便,,這便是三部診法中的人迎,、陽脈廢棄不用的原因之一。而臨床醫(yī)家的實踐進一步證明寸橈動脈皮薄脈顯,,比之人迎,、跌陽便于診取,反映疾病的準確性高,,加上橈動脈解剖部位較淺,,毗鄰組織分明,上面僅一層表皮,,而下面是骨骼,,它構(gòu)成了按脈的有利部位,為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之疾提供了一些根據(jù),。 “因此,,從理論方面來講,寸口脈是‘脈之大會’,;從實際運用來講,,寸口脈檢查便利,脈管在正常情況下,,既不太沉又不太浮,,大小亦較為適中,在病理情況下,,寸口對機體內(nèi)外環(huán)境的影響所產(chǎn)生的變化較為靈敏,;最后,幾千年來對寸口脈的診法積累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臨床經(jīng)驗,,所以它是最有實際意義的一種診脈方法,。” 第一難補充說明: 在《難經(jīng)》尚未獨取寸口的脈象來診斷病證之前,,根據(jù)《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的記載,,當時診脈的方法為三部診脈法,也就是將人體分為頭部,、手部與足部三個部位,,每個部位都分別具有三個不同的動脈,可以用來診斷人體的病變,。 但是,,三部診脈法的操作方式比較耗費時間和精力,每個患者的診脈時間起碼要花費十分鐘以上,,對于一般的輕證患者,,這種診脈的方法顯得沒有效率,因此,逐漸就被獨取寸口的診脈法所取代,。(龍按: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是:我認為難經(jīng)時代的醫(yī)家己經(jīng)完全認識到寸口脈上能反應(yīng)內(nèi)經(jīng)三部九候脈的全部信息,。古代醫(yī)家既不怕費力,也不怕費時,,與封建禮制無關(guān)) 寸口脈為大方脈家所喜用,,傳統(tǒng)內(nèi)經(jīng)的三部九候為針灸家常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