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源 1974年生,,1995年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附中,。1999年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具象表現(xiàn)工作室。2005年畢業(yè)于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徐芒耀教授工作室,,獲碩士學位,。2005年調入中國美術學院任教。 上世紀60年代初,,剛入讀浙江美術學院附中時,,一位叫來汶陽的畢業(yè)班學長專業(yè)優(yōu)異,出類拔萃,。從他的畫作中透顯出十足的靈氣,。我與我班的同學都由衷贊佩,望洋興嘆,。暗自樹他為自己奮斗的榜樣與追趕的目標,。 40年后,他的兒子突然闖入我的教書生涯,,成為我的一名碩士研究生,,他叫來源。來源考入浙江美術學院附中,,學習4年,,后又入油畫系完成了學士學業(yè),歷經八年的學院訓練后考入我校,。初識來源,,第一印象是他與他的父親一樣的不善言辭,卻十分機敏與聰慧,。攻讀進入第三學期始,,他豁然在素描習作中流露出對人物造型超常的敏感性,研習發(fā)生了突變,,他在原有的較為扎實的造型基礎上產生了飛躍,,追索探求狀態(tài)漸入佳境。在那段時期中,,他課余完成了題為《寂靜之吹拂》的油畫創(chuàng)作,。送審第十屆全國美術展覽會評選委員會評審,最終入選,,并獲銅獎。事后部分評委在談及此人時,,認為他非同一般,,極具潛力,。一年后他完成其碩士研究生油畫畢業(yè)創(chuàng)作《寂靜之吹拂之二》,顯然他又有新的進取,。他目前已完全掌握19世紀法蘭西,,德意志,西班牙和意大利學院派部分優(yōu)秀畫家的技法,。加之他甚具說服力的素描功底與不凡的色彩素養(yǎng),,能用顏色合理地,和諧地,,巧妙地組合畫面,。來源,32歲,。在他的藝術道路上僅僅只是剛剛啟程,。憑仗他的睿智,感悟與才華,,只要肯勤習苦學,,持之以恒;只要認定其藝術與其生命同樣的重要,,他將前途無量,。 ——徐芒耀 油畫風景 《紅色咖啡館》 60×50cm 2018 《優(yōu)雅的午后》 60×80cm 2018 《午后布拉格》 60×80cm 2018 《維也納廣場》 60×80cm 2018 威尼斯水巷 60×80cm 2018 路口——衡山路 60×80cm 2011 路口——柳浪聞鶯 100×80cm 2006 路口系列——泰安路 128×96cm 2012 在路上之一 116×90cm 2009 在路上之二 116×90cm 2010 局部 武康路上的別墅 80×80cm 2009 路口——衡山路 60×80cm 2011 路口——泰安路 128×96cm 2012 路口——泰安路 128×96cm 2012 來源的風景作品,有一個反復表現(xiàn)的主題,,那就是“道路”,。 《在路上》系列中,向前延伸的寬闊道路,,急速變小和在遠處交匯消失的風景,、大片藍色或灰色的天空、折射在路標上的明亮光線和色彩,,賦予畫面極強的繪畫感,,使得畫面中盡管看不到一個人,卻時時透露著生命的不安,、靈動和奔放,。 也許,“在路上”這樣一種持續(xù)出發(fā),、不斷抵達的生命情態(tài),,原本是藝術永恒的母題,更以某種溫婉的方式打動和召喚著畫家,,所以當內心的呼喊轉變成不受羈絆的畫面,,畫家本人也似乎早已疾行于他自己真實的藝術之路上了。 對來源而言,“在路上”的曼妙之處,,還在于它連接了一個人的兩座城,。也許在路的兩端,曾有些許的猶疑,,莫名的悵惘和沒來由的糾結,。但是在路口,總也有熟悉的風景,,充滿可能性的選擇,,有等待自己的親人朋友,回家或一種酷似回家的感覺,。 因此,,在他無數(shù)次走過和駐足的路口,來源以路上行人的視覺和姿態(tài),,用延伸的街道,、斑馬線、房屋的輪廓,、空中的電線向我們呈現(xiàn)了他所觀照的場景,,場景中物體彼此獨立又互為參照的空間關系;他用光禿禿的枝椏,、散落在天空背景中或稠密或零星稀疏的葉片傳遞有關季節(jié)的消息,;用指示燈、比磚石原色更明亮的紅色,、修舊如舊的奶黃色墻立面渲染某種遠古又當下的氛圍,。 雖然,他未曾用全景式的畫面來表現(xiàn)他學習和生活其中的城市的整體面貌,,但是經由“西湖大道”和“柳浪聞鶯”等路口,,他描述了不在場卻可想望的家園:美院,他藝術的起點和浸染其中的學院,;杭州,,他成長生活的根和傾心的江南。 只是那樣的家園和城市是由一個個風景的片段織續(xù)而成,,在那里,,整體寓于對局部的想象、整合和延展之中,。而在路的另一端,,上海,有他生命中同樣重要的師長,,他繼續(xù)求學的足跡,,城市的另一種質地和風情,。 他以城市過客和觀察者的角色,描摹泰安路,、衡山路以及武康路上那些殖民時期留下的印記,,如何在繁華和滄桑一同落盡以后,,呈現(xiàn)它們今日真實的面貌,。而他自己,也在對城市展開的愈加溫暖和深厚的筆觸和色調里,,盡情呼吸,,盡情享用,一如他自己作品里的紅酒,,忘我沉醉,。 油畫人物 《上海故事——咖啡》 160x120cm 2011年 來源的人物作品,沒有莊嚴主題,,也沒有宏大敘事,,相反卻以極簡的生活場景,人物瞬間的表情思緒,,及其與周遭壞境的共融共生,,來傳達出他眼中所見的真實。換句話說,,他選取了表達生活和時代的另一個靈感生成域,,即個人空間、精神生活和心靈世界這一“微”生活視角,。 在來源那里,,寫實對真實模擬無限的接近讓他著迷,寫實于他,,既作為表達方式也是表達內容本身,,是視角官能和身心體驗的巧妙融合。維米爾作品的抒情格調,、靜謐詩意和凝固深沉的美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洛佩斯慢工出細活的嚴謹畫風也影響著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給他以各種啟示和頓悟,。 窗前女子 灰藍 寂寞之吹拂之八 彌漫 格子裙 身著黑背心的女孩 黑衣女子 回眸 夏日·無語三 《如果之一》 116x90cm 2009年 《有多少留存,,有多少消失》 160x120 2010年 《上海故事——紅酒》 120x100cm 2011年 《寂靜之吹拂》 160x135cm 2008 布面油畫 如果之二 紅衣少女 特別推薦 德加作品集 德加作品集 |
|
來自: Chen195800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