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仙 正德十四年,,王陽明在江西平定了寧王叛亂,生擒了朱宸濠,。正德皇帝還要御駕親征,,羈留南京。如此功業(yè),,王陽明非但沒有得到封賞,還遭到江彬,、張忠,、許泰等宦官的謀反誣告,王陽明疲于應(yīng)付,。而江西又連續(xù)兩年陸續(xù)遭到旱災(zāi)和水災(zāi),,更兼經(jīng)歷了宸濠之亂,江西百姓可謂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正德十五年六月,,王陽明來到贛州,大閱士卒,、教戰(zhàn)法,。江彬派人來觀察動靜,從人勸王陽明回南昌,不要搞這危險的動作,,以免讓小人找到借口,,再次誣告謀反。陽明先生沒有接納從人的勸告,,堅持閱兵,,并寫下了這首《啾啾吟》。
1. 知者不惑仁不憂,,君胡戚戚眉雙愁,?王陽明熟讀四書五經(jīng),精通儒家經(jīng)典著作,,常常效仿孔子和顏回等圣賢的言行,。這首詩的很多句子都可以從《論語中》找到相應(yīng)的典故?!墩撜Z》有言:“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薄吨杏埂酚醒裕骸爸?、仁、勇三者,,天下之達(dá)德也”,。“知”通“智”,,智,、仁、勇被儒家稱為三達(dá)德,,它們是互相含攝的,,大智者必同時含有大仁與大勇,其它二者亦然,,三達(dá)德是極高的品質(zhì),,由于詩句文字的限制,句中只包含智與仁,,其實已經(jīng)含攝了勇者不懼,。《論語》又有言:“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蕩,;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第二句詩源于此,。胡,代表疑問,,為什么的意思,。你為何要學(xué)小人患得患失,眉頭緊鎖呢,?在君子和小人之間,,知道該如何取舍吧。 2. 信步行來皆坦道,,憑天判下非人謀。君子坦蕩蕩,,能夠安貧樂道,,能夠處困養(yǎng)靜,處于順境時不得意忘形,處于逆境時不失意忘形,,去到哪里,、處任何事,都如同閑庭信步,,悠然地走在康莊大道之上,。至于事情能否成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盡人事,,聽天命。 3. 用之則行舍即休,,此身浩蕩浮虛舟,。這兩句詩又是出自《論語》,“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笨鬃訉︻伝卣f“世道能用,,就出仕成就一番事業(yè),世道不能用,,就退隱江湖,,大概只有我們倆可以做到吧?!痹诳鬃訒r代,,儒、道不分家,,“用之則行”有儒家出世建功立業(yè)的成分,,“舍之則藏”有道家退隱山林的成分,兩者都是孔子所主張的,。在孔子那里,,壓根就沒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假若世道能用自己,,則出來成就一番事業(yè),假若世道不能用自己,,則退隱山林,,潛龍勿用,,免遭刑戮,明哲保身,。當(dāng)下明哲保身似乎是一個貶義詞,,比喻因怕連累自己而采取回避措施的處世態(tài)度;其實它的愿意是褒義詞,,用明智的方式保全自己,,保全親人和家族。正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濟(jì)天下”,,孔子非常認(rèn)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這種人,,幫他哥哥選的女婿南容,,就是這樣的人;衛(wèi)國的遽伯玉也是這樣的人,,孔子盛贊他是君子,。 下一句也是出自《論語》,“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說:我的仁政主張不能為世所用,,那我就乘舟出海,,從己所好。陽明先生在這里表達(dá)態(tài)度:我仰慕圣賢,,世道能用我,,我就出仕成就一番事業(yè),世道不能用我,,我就退隱江湖,,江海寄余生。 江海寄余生 4. 丈夫落落掀天地,,豈顧束縛如窮囚,!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曲”,,光明磊落,能夠干出驚天動地的事業(yè),,就如自己立志學(xué)為圣賢,、龍場悟道、剪除山中賊和心中賊,、平定寧王之亂,。豈可因為小人的非議和誹謗,就如同窮困的囚犯一樣,,處事小心翼翼,、束手束腳。這次贛州的閱兵,,不會因為有小人江彬在旁窺視而取消的,。 5. 千金之珠彈鳥雀,掘土何煩用鐲鏤,?價值千金的寶珠,,可以拿來做打鳥雀的彈丸;稀世寶劍,,可以用來掘土種田,。體現(xiàn)出陽明先生視錢財如糞土、富貴不能淫的氣節(jié),,他一生數(shù)次遭遇患難,,早已勘破名利,甚至勘破生死,,財色名利等私欲早已從心中格除,,剩下的只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隨性的灑脫與大自在。 6. 君不見:東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銜其頭,?西家兒童不識虎,報竿驅(qū)虎如驅(qū)牛,。癡人懲噎遂廢食,,愚者畏溺先自投。李白有“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君不見”這三個字使得詩句有兩人正面交流的親切的感覺,。東家的老頭天天防虎患,卻讓老虎趁夜入室把他吃掉了,;反觀西家的兒童,,無知者無畏,初生牛犢不怕虎,,操起竹竿趕牛那樣把老虎趕跑了,。無明的人因噎廢食,,甘愿餓死;愚笨的人害怕溺水,,干脆先投河自盡,。俗話說:越害怕什么,越來什么,?從吸引力法則也可以知道:害怕什么,,主導(dǎo)思想就專注在所害怕的事物上,反而把所害怕的事物吸引到自己身上,。陽明先生一生大起大落,,功績彪炳,贊譽(yù)之極,、毀詈之極,,什么風(fēng)浪沒有經(jīng)歷過,還有什么好擔(dān)驚受怕的呢,? 7. 人生達(dá)命自灑落,,憂讒避毀徒啾啾。自己已經(jīng)行年四十九,,將近“知天命”之年,,沿著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之路,坦然向前,,瀟灑走來,。讒言何須擔(dān)憂,毀謗何須躲避,,這些讒言和毀謗都是外來之事物,,壓根就不再自己心上,只不過如同鳥雀的唧唧喳喳聲罷了,。 8. 總結(jié)縱觀全詩,,陽明先生行圣賢之所行,處圣賢之所處,,具有圣賢的三達(dá)德:智,、仁、勇,。自己就是坦蕩蕩的君子,,而不是長戚戚的小人。世道光明,自己則可以飛龍在天,,世道昏暗,,自己也可以潛龍勿用,可以建立彪炳之功業(yè),,也可以功成不居,,不計較個人名利與得失,能夠用行舍藏,、進(jìn)退自如。自己德性光明,,不懼怕魑魅魍魎作祟,,只循天理良知,瀟灑地矗立在人世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