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新浪文化綜合網絡資源整理編輯,。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流布于貴州,、廣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壯、瑤等民族聚居區(qū),,有錦雞舞,、鼓龍鼓虎-長衫龍、滾山珠三大類,,是南方少數民族最喜愛,、分布最廣泛的一種民間舞蹈。蘆笙舞大多在年節(jié),、集會,、慶賀等喜慶時刻表演,主要有自娛,、競技,、禮儀三種類型,。 苗族蘆笙舞 關于蘆笙舞活動的歷史,過去文獻中多有涉及,;從已出土的西漢銅蘆笙樂舞俑分析,,蘆笙舞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明清以來,,更廣見于文獻和志書之中,,明人倪輅《南昭野史》有“每孟歲跳月,男吹蘆笙,、女振鈴合唱,,并肩舞蹈、終日不倦”的記載,。足見蘆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的重要內容并風靡一時了,。 蘆笙舞從音樂到舞蹈,都蘊含著一種沉緩,,凄楚的情緒,,如“探路步”、“上河灘”,、“望家鄉(xiāng)”等舞段和動作,,據說是苗族古史傳說中苗民負重在泥濘的路上行進,倒騎于牛背上遙望家鄉(xiāng)并觀看后面的同胞是否趕上逃難的隊伍,,以及懷念因渡河死去的人們等等場景的再現,。舉足維艱的動作,配上嗚嗚咽咽如泣如訴的哀怨笙聲,,舞蹈給人一種凝重,、悲愴之感。仿佛是一種歷史的追憶,,仿佛是在向人們展現一軸活的歷史畫圖,,有著自己濃烈的民族特色。錢柜qg官網登陸 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還有如“跪地下腰,、”板凳下下腰“,、”滾地笙“、”雙腿蹬天“等一些難度大,、技巧高的動作和組合,。要跳完一組蘆笙舞,要求舞者必需具備一定的功夫和體力,。所以,,蘆笙舞多在青少年和部份中年人間流傳,一般老年人因年歲已高,逐漸退出了舞者行列,。蘆笙舞還不像笛子調那樣,,不論年紀大小皆能隨音樂起舞。 蘆笙 蘆笙是苗族古老的吹奏樂器,,蘆笙舞由十幾甚至幾十人盛裝打扮的蘆笙手圍稱圓圈,,邊吹邊跳。第一種群眾性蘆笙舞,,苗語叫“究給”,,每當節(jié)日來臨之時,人們都到蘆笙場上跳蘆笙舞,。蘆笙舞由一支龐大的蘆笙隊伴奏,或者由蘆笙隊帶領,,群眾圍著蘆笙隊形成圓圈舞蹈,。這種蘆笙舞不限人數,男女老少都可以參加,,舞蹈動作比較簡單,,隨著蘆笙吹奏的樂曲而變化。隨著苗家姑娘的跳動,,身上佩戴的銀飾會發(fā)出悅耳的聲響,,具有濃郁的苗家風情。 第二種是表演性蘆笙舞,,苗語中叫“丟撈比給”,。這種蘆笙舞是男子競技性的舞蹈,一般在傳統(tǒng)節(jié)日里舉行,,舞曲明快,,節(jié)奏強烈,技術性比較高,,多數是各村里的蘆笙能手才能參加比賽,。 苗族蘆笙舞 第三種是風俗性蘆笙舞,這是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一種方式,。姑娘把自己繡的花腰帶一頭系在自己看中的男青年的蘆笙上,,自己牽著花腰帶的另一頭跟著男青年跳舞。有時一個男青年身后有好幾個姑娘牽著花腰帶,,隊形好像孔雀開屏,,而有的男青年身后卻空無一人,十分有趣,。 民間錦雞舞的蘆笙音樂輕快流暢,,優(yōu)美動聽,曲調豐富,有100多首,。1958年,,中央民族音樂研究所的何云、簡其華,、張淑珍編著出版的《苗族蘆笙》一書就收錄了丹寨縣排調鎮(zhèn)麻鳥村蘆笙手吹奏的錦雞舞樂曲,,譽麻鳥為“蘆笙音樂之鄉(xiāng)”。 苗族蘆笙舞 錦雞舞表現了苗族人民溫和嫻靜的性格,,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友好的精神狀態(tài),,凸顯著苗族人民古老而絢爛的美感追求,是民間舞蹈中一枝爛漫的山花,。如今,,錦雞舞在傳播的過程中,已逐步演變,。經丹寨文藝工作者的再創(chuàng)造,,其舞蹈動作模仿大自然的錦雞動作,有錦雞覓食,、嬉戲,、展翅翱翔等,其動作輕盈流暢,、優(yōu)雅自然,,很受人們的喜愛。 鼓龍鼓虎-長衫龍歷史悠久,,舞蹈形式獨特,,是一種具有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研究價值的民間舞蹈,具有廣泛的群眾性,,舞蹈反映了苗族人民長期勞動中體現出的純樸,、熱情和雄渾遒勁的性格和氣質,表達了他們心中的理想和希望,。 苗族蘆笙舞 滾山珠中蘊涵著的堅韌頑強,、不屈不撓的民族性格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激勵和引導人們不斷前進,,永不為困難所壓倒,。 如今,苗族的蘆笙舞已經從單一的律動發(fā)展成豐富多彩的律動,,已發(fā)展為集歌,、舞,、樂為一體的文化形態(tài),它是獨特而豐厚的歷史文化結晶,,是中國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隨著時間推移,苗族的蘆笙舞還會持續(xù)的發(fā)展著,。 2006年,,苗族蘆笙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責任編輯:胡順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