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4月14日,,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18期)在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樓舉行,。中國錢幣學會副秘書長、中國錢幣博物館研究信息部主任王永生發(fā)表了題為“絲綢之路上的圓形方孔錢——兼論五銖,、開元通寶的國際貨幣屬性”的演講,。內容包括“絲綢之路錢幣”的文化內涵、四個發(fā)展階段,、絲綢之路上的圓形方孔錢,、五銖與開元通寶的國際貨幣屬性、以及三點啟發(fā)五部分,。最后站在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王永生教授認為隨著中國日益發(fā)展強大,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具有必然性,。 主講人 | 王永生 中國錢幣學會副秘書長,、中國錢幣博物館研究信息部主任 觀點整理 | 李佳璇 以下為會議紀要全文: 絲綢之路是現(xiàn)在的熱點問題,大家熟悉絲綢之路,,但是對于絲綢之路錢幣不一定熟悉,。今天我講的題目是跟絲綢之路的錢幣相關,總共分成五個小專題,。 一是背景,,即介紹絲綢之路錢幣的文化內涵;二是絲綢之路錢幣的四個發(fā)展階段,;三是絲綢之路上的圓形方孔錢,;四是介紹五銖、開元通寶兩種錢幣在絲綢之路沿線所發(fā)揮的國際貨幣屬性,;五是三點啟發(fā),。 一,、絲綢之路錢幣的文化內涵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廣,絲綢之路日益成為社會各界論述的重點,。作為歷史上絲綢之路貿(mào)易往來的見證者,、東西方文化交流傳承物的“絲綢之路錢幣”,自然成為關注的焦點,。但是,,什么是絲綢之路錢幣?它的屬性或文化內涵是什么,?這些基本的概念很多人并沒有搞清楚,,因此在一些文章、書籍以及展覽中,,都將絲綢之路沿線古國的錢幣等同于“絲綢之路錢幣”,,似乎只有源于西方錢幣體系的圓形無孔的打制幣,才是絲綢之路錢幣,。而屬于東方錢幣文化體系的圓形方孔錢都與絲綢之路錢幣無緣,。這種認識不但是片面的,而且是錯誤的,。 那什么是絲綢之路錢幣呢,?對此錢幣界有過不同的看法,曾經(jīng)有人提出疑問,,說古代沒有一個絲綢之路國,,哪來的絲綢之路錢幣?這種疑惑具有普遍性,,因為一般人們對錢幣的理解都是由一個國家、一個政權或者實體鑄造發(fā)行的,。沒有絲綢之路國,,絲綢之路錢幣該從哪里講起?實際上,,絲綢之路錢幣不是從這一視角來理解的,,它更多的是從文化角度,商貿(mào)帶來的文化交流的角度去闡述的,。 大家知道絲綢之路是溝通東西方文化,、貿(mào)易商貿(mào)的往來,從而形成的以貿(mào)易為主的商路,。因為對商貿(mào)利潤的追求,,絲綢之路從中國長安一直延續(xù)到西方羅馬。實際上在那個年代不可能有一個商人從長安一直出發(fā)到羅馬,,中間都是轉手貿(mào)易,,轉手貿(mào)易的過程中除了商品貨物與貿(mào)易之外,也是文化的交流和傳承。絲綢之路最大兩個特點,,一是商貿(mào)之路,,二是文化交流之路,從這個角度對絲綢之路錢幣進行界定,,闡述絲綢之路錢幣的文化內涵,。 現(xiàn)在很多人對絲綢之路錢幣的理解有一些誤區(qū),比如說有的人把絲綢之路沿線的古國錢幣做一個展覽,,說這就是絲綢之路錢幣,。這雖然跟絲綢之路錢幣有點關系,但是它并不能代表絲綢之路錢幣,,最多只能說是絲綢之路沿線古國的錢幣,,這些錢幣不是我們所要探討的。 我今天將從絲綢之路溝通東西方貿(mào)易,、傳播中外文化這一視角,,分析絲綢之路錢幣的文化內涵及其發(fā)展階段,并以五銖和開元通寶兩種錢幣為例,,論述其在絲綢之路上發(fā)揮的國際貨幣的作用及其意義,。 我們所需要探討的是絲綢之路錢幣。我認為絲綢之路錢幣是在絲綢之路東西商貿(mào)往來過程中發(fā)揮了一般等價物,,或者是實現(xiàn)了貨幣的職能,,同時還融合了文化的交流的錢幣。 明確絲綢之路錢幣的文化內涵,,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分析絲綢之路錢幣的種類及其發(fā)展階段,。 絲綢之路貨幣大致上可以分成四個種類。 第一,,絲綢之路沿線出土的中國鑄造的圓形方孔錢,。鑄造這種錢主要是在中原地區(qū)流通使用,隨著絲綢之路貿(mào)易,,隨著中原王朝對西域地區(qū)的管理,,逐漸從中原地區(qū)走入了中亞地區(qū),順著絲綢之路沿線進入了西方,。我們認為這些錢幣參與了絲綢之路貿(mào)易,,傳播、傳遞了文化,,應該叫做絲綢之路錢幣,。 第二種類型是西方的貨幣,例如希臘,、羅馬貨幣,。這些貨幣伴隨著絲綢之路商貿(mào)的往來由西方逐漸到了東方,,最后到達中原地區(qū)。其中以波斯銀幣和東羅馬的金幣為主,,但是不僅限于這些貨幣,。而這些中原地區(qū)出土發(fā)現(xiàn)的波斯、羅馬等西方的貨幣,,隨著商貿(mào)的往來,,文化的交流,使臣的往返,,從西方來到了中原地區(qū),,應該叫做絲綢之路錢幣。 第三種是絲綢之路沿線,,因為受到了東方和西方的影響,,在他們本身制作的錢幣中既帶有東方的文化元素,又帶有西方的文化元素,,這種錢幣我們認為是絲綢之路貨幣,,且是絲綢之路貨幣的主體,也是我今天要講的主要內容,。 第四種是實物貨幣,。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域之間發(fā)揮了貨幣的職能,,最典型的是絲綢,。除了絲綢之外,還有茶葉,、棉布,、食鹽、海貝,,等等,。而這些東西作為實物貨幣也應該屬于絲綢之路貨幣的一部分,但這不是我們需要講的重點,。 二、絲綢之路錢幣的四個發(fā)展階段 1,、西幣東傳(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8世紀) 一般認為絲綢之路是從張騫出使西域開始的,。但東西文化的交流,有史料記載的,,張騫并不是最早的,。亞歷山大東征在張騫之前,從希臘開始經(jīng)過中東一直到了西亞,,到了南亞,,要比張騫出使西域早200多年,,我們講的錢幣文化應該從亞歷山大東征講起。亞歷山大東征導致了中亞地區(qū)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即希臘化時期,。希臘化時期,整個希臘的移民把希臘的文化帶到了中亞,,在中亞地區(qū)產(chǎn)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后來隨著中亞地區(qū)的伊斯蘭化、蒙古的西征,、戰(zhàn)爭等破壞,,很多文化遺跡蕩然無存。有兩樣東西被考古發(fā)現(xiàn),,其中一樣是在巴基斯坦出土發(fā)現(xiàn)的犍陀羅佛像藝術,,即用希臘的造型技術塑造的佛像,這是典型的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產(chǎn)物,。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錢幣受到了希臘錢幣的影響,。希羅多德在《歷史》這本書里記載西亞的古國呂底亞,位于現(xiàn)在土耳其中部,,鑄造的琥珀金銀幣是西方文獻中記載的最早的金屬鑄幣,,時間是公元前640年,這相當于我國的春秋中期,。中國最早的金屬鑄幣,,是由原始農(nóng)具演變的空首布,早在商朝的晚期就已出現(xiàn),。因此,,我們說中國不但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使用紙幣的國家,也是最早發(fā)明使用金屬鑄幣的國家,,只不過我們選擇的金屬是銅而不是金銀,。 馬克思經(jīng)典政治經(jīng)濟學認為: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但是中國的貨幣發(fā)展卻不是這樣的,。雖然中國自戰(zhàn)國直到西漢文獻中都有很多使用黃金的記載,,但是到了東漢王莽之后非常奇怪,,黃金就不見了,。王莽最后政權倒臺時,,庫存的黃金是70萬斤,。西方文獻中記載羅馬帝國快滅亡的時候,,儲存的黃金也是70多萬斤,。羅馬帝國之后仍大量地使用黃金,。但是中國進入東漢之后幾乎就沒有再使用黃金的記載,,白銀是直到明朝中后期才完成貨幣化,。這是中國貨幣史上的一個不解之謎,。 中國選用銅錢作為貨幣金屬,對銅錢的形制,、重量,、成色都有明確的制度規(guī)定。但是對于金銀作為貨幣則沒有形制上的要求,,只關心它的重量和成色,。民間任何人都可以鑄造、任何形狀都行,,即所謂碎金砸銀,,稱量使用。這是中國貨幣史里面非常有意思的一個問題,。中國之所以是中國,,或者說中國一開始就形成了中國自己的特色,從貨幣這方面就表現(xiàn)了出來,。 羅馬帝國在希臘貨幣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發(fā)揚光大,并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而影響了整個西方世界,,形成了以希臘羅馬為代表的西方貨幣體系,。而中國的貨幣,自秦始皇統(tǒng)一了圓形方孔錢之后發(fā)展形成了東方貨幣體系,。東西方兩種貨幣在中亞地區(qū)交融之后就形成了東西方貨幣文化交融為特色的絲綢之路貨幣,。 2、東幣西傳(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8世紀) 東方的貨幣西傳比較容易理解,。雖然在張騫之前,,東西之間已有聯(lián)系。但是作為官方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聯(lián)系是從張騫開始,。張騫之后隨著中央政府對西域地區(qū)的經(jīng)營管理,,特別是西域都護府的設置,駐軍,、屯田事業(yè)的開展,,大量人員的往來導致大量的五銖錢流入新疆及中亞地區(qū)。實際上在中亞地區(qū),,絲綢之路沿線,,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圓形方孔錢是漢代的半兩錢,這種錢在新疆地區(qū)總共出土發(fā)現(xiàn)過10枚,。但是五銖錢的出土發(fā)現(xiàn)量非常大,,僅在新疆和田買力克阿瓦提遺址,,曾一次出土45公斤的五銖錢,。 圖一:羅布泊商路上散落的開元通寶錢 新疆考古工作人員在羅布泊古商道上,,一次就采集到970多枚古錢幣,基本上是開元通寶錢,。從漢朝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正式行使了管理主權之后,隨著商貿(mào)的往來,、人員的往返,,大量中原地區(qū)的五銖、開元通寶錢流通到了中亞地區(qū),。 不僅是五銖,、開元通寶錢,自漢一直到明代,,歷朝的錢幣在新疆都有出土,,范圍之廣、種類之全,,跟內陸基本上沒有差異,。中原地區(qū)的這些錢幣大量流入中亞地區(qū)之后,供當?shù)厥褂?。因為割?jù),、戰(zhàn)亂時期,流入的錢少了,,中亞地區(qū)也開始自己鑄造錢幣,。當?shù)罔T造的錢幣融合有東西方兩種錢幣文化的元素,其中以和田馬錢最有代表性,。 3,、伊斯蘭化(公元8世紀至14世紀) 第三個階段是伊斯蘭化,在中亞地區(qū),,以伊斯蘭化為分水嶺,。這之前亞歷山大東征之后希臘羅馬文化傳入了中亞地區(qū),張騫出使西域之后中原文化傳入了中亞地區(qū),,印度的佛教文化也流入了,,所以中亞地區(qū)是多元文化,溝通,、融合,、交流的區(qū)域。但是從伊斯蘭教傳入之后,,就開始了伊斯蘭化,,其它的文化基本上都蕩然無存了。 12世紀耶律大石和13世紀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西征,雖然曾經(jīng)一度將中國貨幣文化再次帶入中亞,、西亞地區(qū),,特別是蒙古人更是將中國的紙幣文化西傳至遠在西亞的伊朗,但是最終都被淹沒于伊斯蘭化的波濤之中,。 圖二:桃花石可汗錢
圖三:新疆葉爾羌汗國錢幣 4,、回歸東方(18世紀中葉開始) 清朝政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新統(tǒng)一中亞東部,即傳統(tǒng)所指的狹義西域部分,,第二年設立葉爾羌鑄錢局,,收繳銷毀原準噶爾普爾錢,仿照內陸制錢式樣鑄造發(fā)行了圓形方孔錢,。以此為標志,,中國錢幣文化又重新傳入中亞地區(qū),并將中亞東部即新疆地區(qū)重新納入了中國統(tǒng)一的錢幣文化體系之中,。 屬于這一時期的錢幣主要指清政府重新統(tǒng)一西域后,,先后在天山南北兩路設立的葉爾羌、阿克蘇,、烏什,、喀什噶爾、庫車,、烏魯木齊,、伊犁等七個鑄錢局,按照統(tǒng)一規(guī)制鑄造的圓形方孔錢,。因銅料中未加鉛,、鋅,呈紅色,,又習慣稱為“新疆紅錢”,。 圖四:乾隆通寶 三、絲綢之路上的圓形方孔錢 絲綢之路上的圓形方孔錢非常多,,最早是漢代的半兩錢,,一直到清代的制錢。這里我選擇兩枚錢來做介紹,,一個是漢代的五銖錢,,一個是唐代的開元通寶錢。 對于五銖錢,,大家都耳熟能詳,,因為它在中國流通使用了700多年。從漢武帝開始鑄造五銖錢,,一直到唐朝初年開始鑄造通寶錢,,流通的都是五銖錢。我們經(jīng)常講的“不名一文”,這一文錢的重量標準就是從五銖開始,,而開元通寶完全接受了五銖錢的重量,。 五銖錢由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鑄造,一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廢止,,使用七百多年,是流通時間最長的貨幣,。從技術來講,,第一,它實現(xiàn)了貨幣鑄造權的統(tǒng)一,,奠定了“小平錢”的重量基礎,;第二,技術上有非常重要的進步,,即出現(xiàn)了外郭,。 圖五:五銖錢 五銖錢之后是開元錢。從開元通寶開始中國貨幣名稱里面出現(xiàn)了“通寶”或“元寶”,,這兩個字都來自開元通寶錢,,由此可以看出開元通寶錢在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的地位。開元通寶使用歐陽詢的書法,,且開元通寶四字還有非常深的道教含義,。這一點就不展開講了,在我的新書《三千年來誰鑄幣》里有專門講解,,感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 開元通寶的作用包括,創(chuàng)立了通寶錢體制,、規(guī)定了貨幣的法定重量,、影響了古代的衡法制度、規(guī)定了銅錢的成色以及配料的比例,。還對周邊國家和地區(qū)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包括朝鮮、日本,、越南以及中亞地區(qū),。 圖六:開元通寶錢 四、五銖,、開元通寶的國際貨幣屬性 講到絲綢之路貨幣,,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希臘、羅馬等西方的貨幣,,它們因為絲綢貿(mào)易而流入中國,。實質上在絲綢之路東西貿(mào)易往來過程中這種貨幣確實大量流入中國,因為中國主要是對外輸出絲綢、茶葉,、瓷器的生活必需品,,造成外國的金銀錢的流入。大家往往忽視,,在絲綢之路沿線,,五銖和開元通寶錢也曾經(jīng)伴隨絲綢之路貿(mào)易,在絲綢之路沿線發(fā)揮了國際貨幣的屬性,,具體表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作為通用貨幣曾經(jīng)在絲綢之路沿線大量流通使用 五銖和開元通寶在絲綢之路沿線曾被大量流通使用。這里舉三個例子,,一個是新疆和田縣買力克阿拉提遺址,,一次性出土了45公斤的西漢五銖錢,這是新疆考古工作者在考古工作中發(fā)現(xiàn)的,。第二,,黃文比1929年隨中瑞西北科學考察的時間在孔雀河沿岸,曾在一地方圓不及一里,,拾五銖錢600余枚,,這在羅爾考古有記載。第三,, 1979年,,途徑羅布泊的一段古代商道上,曾不經(jīng)意間采集到了970多枚開元通寶錢,。這說明這些錢幣作為通用貨幣曾經(jīng)在絲綢之路沿線大量地使用,。 二是作為標準貨幣曾經(jīng)被大量仿鑄 五銖和開元通寶曾被作為標準貨幣大量仿鑄,這里以開元通寶為例,。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俄羅斯在統(tǒng)治中亞地區(qū)時,,烏茲別克斯坦在斯米爾落瓦的組織下進行的考古工作中發(fā)現(xiàn)大量的圓形方孔錢,,一種是中國鑄造的開元通寶,而另一種是帶徽記的圓形方孔錢,,比開元通寶稍微小一點,。徽記是游牧民族地區(qū)家族的標志,,而這個錢幣的背面圖案就是他們的徽記,。其中有撒馬爾罕的徽記,有布哈拉的徽記,,有粟特人的徽記,。這說明它們曾以開元通寶作為標準仿鑄自己的貨幣,。 圖七:帶有徽記的“開元通寶” 再有日本、越南,,朝鮮的錢幣,,與中華貨幣非常相似,完全是模仿開元通寶,。特別是日本“和同開珍”的“珍”字,,漢字繁體字的“寳”字,把上面的寶蓋頭取掉,,把下面的貝字取掉,,保留中間的部分?!昂屯笔侨毡镜哪晏枺伴_”是從開元通寶模仿來的,。 圖八:日本,、越南、朝鮮錢幣 三是圓形方孔的形制及貨幣單位“銖”被普遍接受 除了仿鑄五銖,、開元通寶錢幣之外,,絲綢之路沿線的一些國家在自鑄的貨幣中,也都保留了圓形方孔的形制以及重量單位“銖”,。如龜茲國鑄造的小銅錢,,就是采用范鑄技術鑄造的方孔錢。另外,,高昌國的高昌吉利,,回鶻汗國的回鶻錢、日月光金錢,,突騎施汗國的突騎施錢以及昭武九姓的各式粟特文錢,,雖然錢幣上的銘文或鑄漢字,或鑄當?shù)孛褡逦淖?,也有漢字和當?shù)孛褡逦淖趾翔档?。但是,形制上都統(tǒng)一是圓形方孔,,這完全都是受五銖,、開元通寶錢的影響。 不僅如此,,貨幣也以“銖”為重量單位,,如于闐國鑄造的漢佉二體錢,雖然是采用打壓法鑄造的無孔錢,,卻是以“銖”為重量單位,,并用漢字注明是“六銖”或“廿四銖”兩種等次,。考慮到早在公元前四世紀,,希臘貨幣文化因為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已經(jīng)傳入中亞地區(qū),。但是,漢唐之際隨著絲綢之路的興盛,,當?shù)赜謴U棄早已習用的希臘式圓形無孔貨幣,,而仿照五銖、開元通寶錢幣的形制鑄造圓形方孔錢,。即便是采用打壓法,,但是已經(jīng)改用中國的重量單位“銖”作為貨幣單位,并鑄造在錢幣上,。反映了漢唐時期以五銖,、開元通寶為代表的貨幣文化在絲綢之路沿線的強大影響力。 五,、三點啟發(fā) 五銖與開元通寶作為國際貨幣在絲綢之路沿線的廣泛流通和大量使用,,是漢唐盛世之際絲綢之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是說明中亞地區(qū)在伊斯蘭化之前,,曾經(jīng)有過一個流通使用圓形方孔錢的時代 天寶十年(751)唐朝在怛邏斯之戰(zhàn)中失利,未能遏制住阿拉伯帝國向東擴張的強勁勢頭,。四年后安史之亂爆發(fā),,西域駐軍陸續(xù)被調回中原平定叛亂,此后唐朝勢力逐漸退出中亞,,遂給向東擴展的阿拉伯勢力以可乘之機,。隨著阿拉伯勢力在中亞地區(qū)的擴張以及伊斯蘭教的東傳,從8世紀開始中亞地區(qū)就開啟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伊斯蘭化進程,。受此影響,,中亞地區(qū)的貨幣文化最終也都被伊斯蘭化,只有歷經(jīng)千年滄桑而遺存下來的貨幣告訴后人,,中亞地區(qū)在完成伊斯蘭化之前,,還曾經(jīng)有過一個流通使用五銖、開元通寶等圓形方孔錢的輝煌時代,。 二是說明五銖,、開元通寶在絲綢之路沿線曾經(jīng)發(fā)揮過國際貨幣的職能 五銖與開元通寶在中亞地區(qū)的大量出土發(fā)現(xiàn),以及被當?shù)卮笠?guī)模的仿鑄,,說明五銖與開元通寶這兩種漢朝與唐朝的通用貨幣,,在漢唐之際隨著國力的強盛,以及絲綢之路對外貿(mào)易的繁榮,,它們都曾經(jīng)作為國際通用貨幣參與了絲綢之路貿(mào)易,,并被沿線各國普遍接受而成為它們自鑄貨幣的參照標準,,已經(jīng)具有了國際貨幣的屬性。這對于我們理解當今人民幣的跨境流通及其國際化進程,,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借鑒意義,。 三是說明人民幣的國際化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當今,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持續(xù)高速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和第一大貿(mào)易國,,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日愈上升,在周邊國家以及港澳地區(qū)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已與多國簽署了貨幣互換協(xié)議,,并被納入了特別提款權,正穩(wěn)步地走出國門實現(xiàn)國際化,。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以往都習慣拿人民幣與美元、英鎊,、日元做橫向的對比分析,。實際上,從歷史的縱向維度上看,,五銖與開元通寶在絲綢之路沿線作為國際貨幣流通的歷史告訴我們,,隨著“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穩(wěn)步推進,,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人民幣的國際化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觀點整理 李佳璇 圖文編輯 羅夢宇 審校 田雯 責編 胡曉濤,、金天 監(jiān)制 朱霜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