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的裝飾功能,,要求在玉件的同一面斜打?qū)Υ┛祝Q為“牛鼻穿”,,以方便佩戴或者懸掛,。 牛鼻穿是古玉工藝的一類專門技術(shù),幾乎貫穿于整個玉器時代,,從紅山文化,、凌家灘文化、良渚文化開始,,到三代,、漢唐、明清,,無處不在的古玉牛鼻穿工藝的影蹤,。其早如紅山文化的玉鸮、凌家灘文化的小玉人,、良渚文化的神徽,,其晚如明,、清、民國的各類衣飾(如將軍扣),、帽花等(圖1),。 圖1-1 圖1-2 圖1-3 古玉鉆孔是一項特別的技術(shù),此前曾有系列陳述(參見《古玉學(xué)步(36):古玉鉆孔有特征再辨鉆孔螺旋紋》,、《(51):刮削鉆磨巧打孔一孔多藝察古工》,、《(60):圖說紅山玉作桯鉆和管鉆打孔痕跡的區(qū)別》和《(84):或者鉆磨或刮削孔上有開還有擴》等)。 由于時代,、工具的局限,,牛鼻穿則是古玉鉆孔技術(shù)中的技術(shù)了。為何如此作說,?因為作為古玉的鉆孔技術(shù),,牛鼻穿是一個鉆孔的系列的集合,相當(dāng)于鉆孔集成,。 由于牛鼻穿是在玉飾品同一面狹小的范圍內(nèi)斜鉆對穿孔鉆,,大大增加了工藝難度。牛鼻穿最終成形是斜孔道,,而鉆具無法在傾斜一定角度的工作面(玉表面)形成落點,,為了完成這個斜孔道,工匠先要在相應(yīng)位置垂直打鉆“定位孔”,,然后在定位孔的基礎(chǔ)上形成落點傾斜一定角度二次打鉆(圖2:牛鼻穿鉆孔示意圖),。這樣的定位和二次打鉆要分別在牛鼻穿的兩端重復(fù)進行。 圖2-1 圖2-2 圖2-3 在實際作工過程中,,如果一次定位孔打鉆較淺,、二次打鉆孔則會將一次定位孔的痕跡打磨帶除,結(jié)果只能看到(遺留)二次打鉆的牛鼻穿斜孔道,;而也有一次定位孔打鉆較深,,二次打鉆后依然會遺留下原先一次定位孔的痕跡殘留,就為我們留下了古工牛鼻穿鉆孔集成工藝的有力證據(jù),。 這樣的鉆孔集成在紅山文化玉鸮等玉加工件的牛鼻穿上可見一斑,。下圖為紅山文化雙人首玉飾牛鼻穿,其中一段斜孔道中留下了一次定位孔的打鉆痕跡(圖3),。 圖3-1 圖3-2 這樣的鉆孔集成在凌家灘文化小玉人的牛鼻穿上同樣非常明顯,,牛鼻穿斜孔道中殘留前一次定位孔的鉆痕(圖4)。 圖4-1 圖4-2 古玉鉆孔工具有桯鉆,、管鉆,,從上述舉例紅山文化、凌家灘文化玉飾件牛鼻穿中殘留一次定位孔的鉆痕——乳突來看,,一次定位鉆孔應(yīng)該是用管鉆完成,,管鉆是為了配合出砂的工藝要求,,這樣的工藝特征在齊家文化玉器廢棄的管鉆點上得到證實(圖5)。 圖5 而在一次定位的基礎(chǔ)上,,由于預(yù)留了出砂的充分空間,,所以二次打鉆可以用管鉆,、也可以用桯鉆了,。從有些牛鼻穿底部的球形腔特征來看,二次打鉆改用桯鉆的幾率不在少數(shù)(圖6),。 圖6 文化期以后,,進入金屬工具時代,雖然工具的不斷進步帶來工藝的精致,,如鉆孔的喇叭口特征趨于縮小化,,但是牛鼻穿的一次定位、二次打鉆工藝是無法改變的,。直到明代將軍扣(見《中國玉器全集》)的牛鼻穿依然保留了一次定位,、二次打鉆的古工藝特征(圖7)。 圖7-1 圖7-2 而如果仿古件則沒有如此細心耗費無用功了,,由于工具的進步可以將古工的兩次工藝集中到一次成型,,如有些牛鼻穿的斜孔道雖仍然帶有旋磨紋特征,但是這樣的開口狀態(tài)符合古工特征嗎(圖8),? 圖8 而很多仿古都是為了省工的需要,,也沒有掌握古代工藝的真正要領(lǐng),拿著現(xiàn)代工具直接一次完成了,。如這些標(biāo)為明,、清、民國的將軍扣,、帽花,、玉牌打著幾近垂直的牛鼻穿,這樣的開口狀態(tài)符合古工特征嗎(圖9),? 圖9-1 圖9-2 |
|
來自: 零基礎(chǔ)手繪 > 《古玉學(xu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