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才先生遺作 北京盧溝橋聯(lián)話一 盧溝橋是一座大型聯(lián)拱古石橋,雄跨于北京市廣安門外豐臺區(qū)永定河上,。永定河古名盧溝河,,據(jù)《畿輔通志》所載:“盧師為隋末神僧,能馴二虎,,臺其遺跡,。唐書作盧思臺,系在宛平縣境內(nèi),。盧溝系由河逕盧思臺而名,。”盧溝河從來就有無定河之稱,,解放后修了個官廳水庫,,根除了水患,才成為名副其實的永定河,。自古以來,,盧溝橋一帶就是燕薊地區(qū)通往華北平原的重要渡口。最遲在唐代此地已有浮橋或木橋,,《新唐書》載:“自桑干水底盧思臺,,行八百里,渠塞不可通,,挺欲通漕至盧溝橋,,達于宣大,以出薊遼,?!笨梢姰?dāng)時已架橋梁,不過那時橋體簡陋,,時損時修,,間或擺渡。金朝定都中都(北京)后,,為了適應(yīng)稅收,、運糧、用兵的需要,,決定在盧溝河上修建一座永久性的大石橋,。從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到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歷時三年,,大橋告竣,,取名“廣利橋”,可人們總習(xí)慣地呼之為“盧溝橋”,。盧溝橋建成至今已逾八百年,,其間雖經(jīng)元至元四年(1338年)、明正統(tǒng)九年(1444年)、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和乾隆年間(1736—1795年)四次重大修葺,,但橋的基礎(chǔ)和主要結(jié)構(gòu)仍然是金代的原構(gòu),,其科學(xué)的設(shè)計方案和精湛的施工技術(shù),至今仍閃鑠著耀眼的光輝,。 盧溝橋由十一孔不等跨圓弧拱構(gòu)成,,其跨徑從12.35米至13.42米不等,由兩岸逐漸向橋中心增大,,橋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勢平緩。河面橋長213.15米,,加上兩端的引橋,,總長266.5米。橋面凈寬7.5米,,連同橋欄挑出部分,,總寬達9.3米。雁翅橋面呈喇叭口狀,,入口處寬32米,。橋面兩側(cè)設(shè)置石欄,北側(cè)有望柱140根,,南側(cè)有141根,。望柱間距約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間各嵌石板為欄,欄高約0.85米,。橋的東西兩端各有一對石華表,。雁翅橋面上建有兩座碑亭,全用漢白玉砌成,,四根石柱,,雕成金龍盤玉柱式,其形狀與天安門華表相像,。亭內(nèi)立碑石兩通,,記載著清康熙、乾隆兩朝重修石橋的經(jīng)過,。乾隆帝還親書一碑,,盛贊建筑之精工。橋頭立有乾隆帝御書“盧溝曉月”碑石一塊,。這是金代的“燕京八景”之一,。那時候進京商旅先在盧溝橋驛站投宿,待五更曉發(fā),趕到京城正是辦事的時候,,經(jīng)過盧溝橋,,恰好是曉月朦朧的時分,月色橋影,,頻添畫意,,不免要欣賞一番,這便是“盧溝曉月”的由來,。順東而行便是建于明末崇禎年間的宛平縣城,。 最引人注目的是橋上的石獅子。有一句歇后語:“盧溝橋的石獅子——數(shù)不清”這是因為數(shù)量眾多,、姿態(tài)各一,、間有增補的緣故。1961年文化部派員實地調(diào)查,,逐一編號登記,,才將獅子數(shù)目點清,即石欄桿望柱頭上大獅子281個,,大獅子身上的小獅子198個,,橋東端頂柱石欄桿上大獅子2個,橋兩端華表上各有坐獅2個,,總計485個,,后來有人在橋下又雕了一個護橋獅子,則總數(shù)為486個,。與護橋石獅相對的還有一頭護橋石象,。大獅子或坐或臥,或仰望或低頭,,或?qū)ψ勑?,或?cè)耳靜聽,百態(tài)千姿,,威武雄壯,。小獅子或臥懷探頭,或玩弄鈴鐺,、絨球,,有的甚至爬到大獅頭上舞爪空間,似在撲蝶捉蜂,,玲瓏活潑,,栩栩如生。形象之逼真,,雕工之精巧,,令人贊嘆不已,。 八百年間,盧溝橋經(jīng)歷了兩次重大檢驗:清乾隆五十年時(1786年),,有人向朝廷謊報盧溝橋險情,,要求撥重金修葺,企圖中飽私囊,。為此乾隆帝派員實地勘查,,發(fā)現(xiàn)橋身、橋墩完好,,并無下陷,、裂縫之處,拆開部分橋面后,,只見里面腰鐵勾連,,非常堅固。乾隆帝得報告后喜不自勝,,奮筆疾書,,寫了一篇贊橋文章,其中有“石工鱗砌,,錮以鐵釘,,堅固莫比”,“渾流巨浪,,勢不可當(dāng),,是橋經(jīng)數(shù)百年而弗動,非古人用意精而建基固,,則此橋必不能至今存”等句,,并雇石工鐫于石碑之上。 二十世紀(jì)七十年代末,,有一批超限機械設(shè)備要從永定河上通過,,雖然附近已新建了一座公路橋,但其載重量遠(yuǎn)遠(yuǎn)不能勝任,,于是有關(guān)部門把希望寄托在這座金代古橋上,全面試測之后,,發(fā)現(xiàn)古橋的強度完全可以讓計劃中的重物通過,。汽笛響處,載重429噸的平板車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shù)赝ㄟ^了歷經(jīng)800年風(fēng)風(fēng)雨雨的古石橋,,人們鼓掌點頭,,同聲贊嘆。在平板車緩緩?fù)ㄟ^大橋之時,,監(jiān)測人員發(fā)現(xiàn),,橋的拱劵最大下沉東起第二孔為0.42毫米,,第五、六孔,,也是跨徑最大的兩孔,,分別為0.52毫米和0.49毫米。全橋十一孔受力處在彈性狀態(tài)中,。在如此重壓下,,盧溝橋仍舊巋然不動,穩(wěn)如泰山,。 盧溝橋經(jīng)歷了八百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至今仍巍然屹立,雄姿依然,,這要歸功于古代橋梁設(shè)計,、施工的能工巧匠。盧溝橋經(jīng)常洪水泛濫,,流沙沖積,,春汛期洪水夾帶冰塊,來勢兇猛,。工匠們首先考慮的是橋的防洪,、破冰能力,采取建造厚大堅實船形墩的措施,。先用粗大而不易腐朽的柏木打下梅花樁,。《考工典》稱“盧溝橋金明昌初建,,插柏為基,,雕石為欄?!痹僦鹨挥脳l石砌成厚大的船形橋墩,。橋墩的長度起碼有4.5米,最長的達到5.2米,,各墩的寬度在6.5米與7.9米之間,,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厚墩聯(lián)拱橋。橋墩的造型為前尖后方,,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尖長4.5米至5.2米,約占墩長的2/5,。在拱劵劵腳的鳳凰臺上,,筑起6層厚度共1.82米的石板層,即“壓面石”,,以增加分水尖的壓重,,起著保護拱腳不被流水沖壞的作用,。這樣冰塊就可以在拱腳和拱址石與墩身分水尖之間、流冰水位以下作流線形過渡,。特別是在每個分水尖上裝有一根長26厘米的三角形鐵柱,,鐵柱的尖角正對著上游洪水沖來的方向,使洪水的沖擊力化整為零,,變強為弱,,從而使橋身安全度過汛期。那鋒利的三棱鐵柱主要用來對付春汛期的巨大冰塊,。當(dāng)冰塊撲向橋墩時,,猶如雞蛋碰石頭,很快為三棱鐵所粉碎,,馴服地從橋孔中流過,,從而確保了大橋的安全。民間傳說,,每當(dāng)春汛之際,,盧溝橋上游有10條惡龍,張開舞爪,,直向盧溝橋撲來,,勢欲把橋推翻。然而惡龍一到橋下,,就被10把斬龍劍斬得粉身碎骨,。其實這惡龍就是洪水和冰塊。這斬龍劍便是分水尖和三棱鐵柱,。這美好的傳說是人們對盧溝橋排洪和破冰能力的贊美,。 建橋工匠還采用橋拱縱聯(lián)式砌筑法。在劵的兩側(cè)設(shè)置單獨的券臉石一道,,為防止劵臉石向外傾塌,,每一拱劵用了八道貫通的長條石,并與劵臉石英鐘交錯砌就,,使拱的結(jié)構(gòu)接近于框式縱聯(lián)排列,。在劵臉石拱背上又平鋪了一層15厘米厚的伏石。建橋者還在拱劵和橋墩的各部分石料之間,,都使用了相互勾連的腰鐵,,這就進一步增加了砌石間的拉力,提高了石橋的強度,??v觀全橋,,一塊塊經(jīng)過精細(xì)琢磨的石料,,斗縫合榫,,璧合珠聯(lián),仿佛構(gòu)成了一個有生命的整體,、一座完美無缺的石雕藝術(shù)品,。 盧溝橋不僅具有天塹變通途的通達之功,而且是一處聞名于世的旅游勝地,,許多中外人士都來參觀攬勝,。早在元代,意大利著名施行家馬可·波羅專程游覽了這座名橋,,并寫入他的《游記》:“自從汗八里城(元大都)發(fā)足以后,,騎行十哩,抵一極大河流,,名稱普里桑乾(盧溝河)……河上有一美麗石橋,。各處橋梁之美,鮮有及之者,。橋長三百步,,寬逾八步,十騎可并行于上……純用極美之大理石為之,。橋兩旁皆有大理石欄,,又有柱,獅腰承之,,柱頂別有一獅,。此種石獅甚巨麗,雕刻甚精,。每隔一步有一石柱,,其狀皆同。兩柱之間建灰色大理石欄,,俾行人不致落水,。橋兩面皆如此,頗壯觀也,?!苯?jīng)《馬可·波羅游記》的介紹,盧溝橋早在六百年前就贏得了世界聲譽,。 未完待續(xù) |
|
來自: 江山攜手 > 《對聯(lián)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