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線條 上一課講到,古代字體的改造,,主要表現(xiàn)在線條和造型上,。伊秉綬也是這樣,我們來看看他的線條,。 早年作品 線條是用筆的結(jié)果,,首先跟執(zhí)筆有關(guān),其次跟運腕有關(guān),。他早年也是老老實實臨帖練字,,科舉考試容不得你自由發(fā)揮。但采用劉墉龍睛法之后,,執(zhí)筆和運腕都變了,。 一級課程用腕我講到上下腕問題,,五指執(zhí)筆法寫小字主要運用腕關(guān)節(jié),這是下腕,。寫大字會用到肘關(guān)節(jié)和肩關(guān)節(jié),統(tǒng)稱上腕,。 五指執(zhí)筆法 我們采用的是五指執(zhí)筆法,,搖腕方向是左右,也就是橫向來回,。如果要寫豎畫,,是向左搖腕,覆腕下行就可以,。 當(dāng)你采用龍睛回腕法,,手腕回轉(zhuǎn)過來,這時候手腕只能前后動,,不能左右動了,,以前的搖腕法也就撤底改變。要知道漢字橫 筆最多,,左右搖腕最適應(yīng)這一情況,,在龍睛法中你要寫橫畫,那就要動上腕才可以,。也就是要移動整個手腕,,當(dāng)然吃力多了。 民國時王潛剛《清人書評》這樣評論伊秉綬用筆: 《清人書評》 ■ 民國·王潛剛 · 包慎伯〔包世臣〕言伊墨卿〔伊秉綬〕學(xué)其師石庵相國〔劉墉〕 執(zhí)筆,,用龍眼不用鳳眼,。以墨卿之書測之,當(dāng)是用臂用肘時多橫平豎直,,顧視不凡,。 因為搖腕受到限制,所以他用臂,、用肘來補充,。 何紹基 用回腕法寫字,伊秉授之后有何紹基,,這兩位都是清代碑派的大將,,碑派我在九級課程還要講,經(jīng)劉墉的鼓吹,,和他們兩位的提倡,,民間不乏人追隨,至至今還有人在用,。這種執(zhí)筆運腕法能不能寫呢,?練習(xí)熟了當(dāng)然也可以,,何紹基這四屛條就是證明,寫得很流暢,。只是非常辛苦,,尤其是初學(xué)者,會感到很不舒服,。 其實何紹基是有點后悔的,,我在五級課程第10課中引用過他的話: 《東洲草堂書輪炒》 ■ 清·何紹基 · 余既性嗜北碑,故摹仿甚勤,,……每一臨寫,,必回腕高懸,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約不及半,汗浹衣襦矣,。 · 因思古人作字,,未必如此費力,直是腕力,、筆鋒天生自然,。 這里所謂「回腕高懸」,就是回腕之后整個手臂還要吊在半空,。何紹基是聰明人,,當(dāng)然能體會到這姿勢不自然,不方便,,想想就明白,,古人寫字不會這樣費勁?!柑焐匀弧惯@才是真理,,才是正確的。 日下部鳴鶴(1838-1922) 受了清代碑派的影響,,日本也有不少人采用,, 明治時代書法家日下部鳴鶴,也是一個,。逭是日本名家,,楊守敬的學(xué)生,和俞樾,、吳昌碩,、弘一法師均有交往,日本鳴鶴派出了很多書法家,,是日本書壇重要流派,。不過我仔細看他的執(zhí)筆,,不是用三指,是五指,,外面包圍并排的四指,,里面是一個拇指相對,和伊秉綬有所不同,。 龍睛回腕法 反對龍睛回腕法的人也不少,,啟功先生就是一個。啟功在《書法概論》中這樣說:「三個指尖捏筆管,,拇指與食指中間形成一個圓洞,這叫龍睛法,,像龍眼睛,。……拿起筆來向懐里拳起來,,轉(zhuǎn)這么一個圈,,然后對著胸口。這樣一看就是豬蹄,。在廣東,,豬的前蹄叫豬手,豬的后蹄叫豬腳,。這完全就是豬手法,。」「豬手法」他多次講過,,網(wǎng)上通有影片,,啟功毫不留情地批評這些「不切實際」的說法,包括懸腕,。 啟功也嚴(yán)厲批評過懸腕,,他說: 《啟功叢稿》 ■ 啟功 · 自從有了高桌,才有了懸腕的說法,。有了懸腕的說法,,這個右臂完全僵澀,并沒有真正發(fā)揮臂力自然地行使的力量,。自從有懸腕說,,這字就沒有了自然的藝術(shù)效果。 啟功這段話說了兩次「自然」,,執(zhí)筆用筆自然是最高法則,。 現(xiàn)在有沒有人學(xué)書法還在練懸腕?多的是,。懸腕,、回腕,、龍睛法、捻筆管……,,經(jīng)??匆姟?/p> 這個龍睛回腕法,,劉墉是假的,,假裝,只是外面表演用用,,在家真正寫是不用的,。他的弟子陳玉方,學(xué)了以后不堅守其法,,其實就是放棄,。何紹基雖然用,但從剛才的話來看是懷疑派,,他在家中寫字究竟是不是堅持龍睛法,,頗有疑問。真正堅定相信這方法的,,似乎只有伊秉綬,,但上一課說到包世臣破案,證明他是上當(dāng)受騙,。買了假藥還堅持說有用,,現(xiàn)在有沒有這種情況?多了,。 那為什么伊秉綬寫出了很好的古隸作品呢,?原因很簡單,這古隸本來就是直來直去的,,直線多,,弧線少,沒有使轉(zhuǎn),,橫平豎直,。而鐘張二王,那是處處一波三折,,講究靈巧生動,,所以對用腕要求很高,但這套功夫?qū)烹`沒用,。寫古隸動手腕很少,,甚至不動,這樣寫出來的線條,,那種古拙的味道就出來了,。 漢隸是要你搖腕的,,古隸本來不需要你搖腕,在這時候,,龍睛回腕法的缺點變成了巨大的優(yōu)勢,。伊秉綬學(xué)了劉墉的方法,他選擇了古隸而不是漢隸,,這就是他最聰明的地方,,成功的秘訣就在此。 潘伯鷹先生在《中國書法簡論》中評何紹基這樣說: 《中國書法簡論》 ■ 潘伯鷹 · 他苦心孤詣去摸索執(zhí)筆的方法,。他自己為了強迫自己必須懸起腕來,,發(fā)明了一個回腕執(zhí)筆的方法,這方法是不合于人體生理的,,因此,,他每寫一次字就要出一身汗,但他意志堅定地決然長久用這方法寫下去,。并且他用的是羊毫,他竟然人定勝天,,從一個錯誤的方法中,,獲得了神奇的結(jié)果。這是由于勤學(xué)苦練,,雖走了彎路而仍能成功的好例證,。 這里潘先生說錯了一點,回腕法不是何紹基的發(fā)明,,但潘先生說對了一點,,這是「一個錯誤的方法」。歷史上有時候錯有錯著,,歪打正中,,何紹基、伊秉授都是這樣,。 我在一級課程第一課就給大家講了郭紹虞先生提出的三種體,,字體的創(chuàng)造,從甲骨文,、金文,,到大小二篆,最后演還為隸 字,,從殷周到秦始皇時為止,。秦漢時期又發(fā)展出書體,就是文字書寫產(chǎn)生了不同體式,,如秦書八體,,新莽六書,,此外還有草書、行書,、八分等等,,書體的創(chuàng)造,大致到曹魏時鐘繇真書問世為止,。晉唐后書法家之體蓬勃發(fā)展,,歐體、褚體,、顏體,、柳體 ,書風(fēng)有俊朗的,,秀麗的,,雄壯的,瘦硬的……但一千多年下來,,能表現(xiàn)的基本上都有了,,后來者有點不好辦。清代書法家競相去改造古文字字體,,以古為新,,于是有人寫甲骨文,有人寫石鼓文,,有人寫金文,,等等,伊秉綬找了沒有人寫的古隸,,成功地把它改造了,。 嘉慶十七年伊秉綬作品 伊秉綬加粗加厚了古隸線條,但還是直線多,、曲線少,,如「月」字第一筆是撇,但他寫起來跟豎沒有多少差別,,只是到收筆處稍稍彎了一下,,表示這是撇?!竿ァ棺诌@一撇同樣如此,,盡量利用直線?!杆棺肿笥矣袃蓷l弧線,,也不過是裹和努,我們在二級課程中講過,裹和努是豎〔縱)的化勢,。 伊秉綬書 但古隸線條太平直到底不大好看,,那怎么辦?可以在平直中加一點波動,,也就是屋漏痕式行筆,。比如伊秉綬這個「言」字,從上到下有六橫,,如果全是平直的肯定不好看,,帶有波動,線條 就比較活了,。這也是他后來悟到的,,先前寫的不少是平拖。請再注意一下他橫筆的收尾,,這是大字挫筆收比較多,。還有一個問題,伊秉綬是怎樣起筆的,? 虞仲翔碑 在《虞仲翔碑》中可以看到,,起筆處是露鋒重重一點,然后扶起筆心,,向右行筆,,沒有多余動作。這跟我們寫真書兩面換起筆差不多,,寫隸屬很少見,,所以康有為說他是用真書的筆法寫隸書,。 起筆和收筆 有時候我們看見,,他下筆處是平的,這是方筆嗎,?不是,,只是筆鋒有點扁平就寫了。下筆后扭了一下,,然后鋪鋒前進,,這個扭的動作是把扁平的筆鋒攏一攏,應(yīng)該屬于按鋒,。 嘉慶十九年 起筆也有藏鋒,,往往用一圈,形成一個很圓的頭,。在這作品中,,豎筆都是回鋒起的。我們知道,,順時針兩圈等于反時針一圈,,順時針兩圈是蠶頭,,一圈起筆等于蠶頭的簡化。他有時也可能用馭鋒起筆,,根本不轉(zhuǎn)圈,,如果毛筆大并且筆鋒厚,用馭鋒起筆是最簡單的,。 我常在計算機中對高清照片做一些處理,,用這方法來研究一個人的用筆習(xí)慣和用墨情況。伊秉綬用墨非常濃,,幾乎沒有漲墨,,右點稍微有一些,這是筆鋒來回幾次,,這地方墨水多而造成的,。這字是寫在冊頁上,那是厚紙,,吸墨穩(wěn)定,。筆畫交叉或筆鋒停留多的地方,顏色會白一些,,顏色最白是這一點,,可能是冊頁底紙上有坑、紙丁或漏漿造成的,,要看原件才能確定,,跟書寫動作無關(guān)。他用羊毫軟筆書寫,,鋪毫而行,,所以沒有中線,行筆如屋漏痕,,速度穩(wěn)定,,墨色基本均勻。豎筆都是頓筆收,,寶蓋頭的右豎,,回鋒的距離較長,所以這一段墨色較深,,一來一回兩次,。三條豎線,左邊這一條最凝煉,,相比之下中間這條比較松,,墨色左邊深右邊淡,說明筆鋒不在中間,所以質(zhì)地和左右兩豎不同,。 看多一張「存」字,。橫筆露鋒起在這里扭動筆心所以有墨積聚。寫到尾巴頓筆收,。一撇收鋒痕跡非常顯著,,是反時針向9-6收的,到6號位鋪開的筆鋒已經(jīng)縮小,。下面大弧線收鋒相當(dāng)長,,起筆成鮮明的對比,起筆往往在原地,,動作很小,,收筆則動作大,來回寬,。市面上有很多伊秉綬贗品,,描描涂涂,看起來很像,,我用這方法可以鑒定出真假,。不過他們聽過這堂課之后,作假水平會不會提高,,我心中有點打顫,。 五 造型 「造型」這個詞以前我沒有用過,只講過「體勢」,,如《石鼓文》本來是近于方形的,,吳昌碩改造成長形。這是體勢改變了,。 陸維釗 陸維釗先生反過來,,他把篆書寫成扁形,以往只有漢隸是扁的,,現(xiàn)在他移用到篆書上,,照老話來說,,是體勢改成扁形了,。 伊秉綬作品 但在伊秉綬這里,「體勢」這詞不大好用,。你看這一張作品,,四個字,他究竟把體勢拉長了還是壓扁了,?這張紙分成四份,,邊這一份落款,其余三份寫字?!笎邸购汀笍]」都占一份,,中間「日吟」兩個字占一份。上次說過,,伊秉綬的作品是事先設(shè)計過的,,改變的不僅僅是古隸的體勢,而且每個字都有安排,。他跟刻印一樣,,字排入印面,首先加以設(shè)計,?!冈煨汀褂性O(shè)計的意思,我覺得用于伊秉綬比較貼切,。 吳昌碩:甲申十月園丁再生 舉例來說,,吳昌碩這方印,「甲申十月園丁再生」八個字,。他分三行,,第一行兩個字「甲申」,第二行四個字「十月園丁」,,第三行再兩個字「再生」,。這是設(shè)計,刻意的安排,,在印章中是必要的,,但書法沒有這種技巧。伊秉綬本人是會刻印的,,是否因此移入書法,。 伊秉綬:退一步齋 伊秉綬作品,特別是橫匾,,每個字放在什么地方,,留多少空白,都有安排的痕跡?,F(xiàn)在有些人學(xué)這方法,,靠畫面設(shè)計來創(chuàng)作書法作品,說什么這是章法安排,,我是不贊成的,。總體上說,,伊秉綬窮一生之力改造古隸,,為書法藝術(shù)添了一個新品種,,他不是表現(xiàn)巧麗,而是古拙,,這一點做得很好,。 最后說說作業(yè),五級課程我們寫了篆書四屏條,,六級隸書課程可以寫出更多的作品,,難度不大。一開始先臨摹古隸,,體會一下這新的書體,,寫過就知道適合不適合你,以確定你今后發(fā)展的方向,。光說不練,,光看不練,永遠也不會,。 虞仲翔作品 雖然說伊秉綬的字越大越好,,但我們要的是屏條,將來可以 成為新的一組,,所以字不用太大,。我推薦《虞仲翔碑》,拓本很清晰,,字形方正,,用筆又近于真書,容易上手,。 黃簡臨伊秉綬《虞仲翔碑》 本節(jié)要點 · 龍睛法的用腕,。 · 伊秉緩線條分析。 · 伊秉綬作品中的造型設(shè)計,。 復(fù)習(xí)思考 · 你看這兩張作品,,哪一張可確定是假的?為什么,? 黃簡講書法 L6-05 古隸:伊秉綬 2 視頻同步文本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