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北魏時期的石窟,人們馬上就會想到云岡,、龍門,、麥積山,往往忽視了另一處藝術(shù)瑰寶——鞏義石窟寺,。它的規(guī)模雖然很小,,但其雕刻內(nèi)容非常豐富,雕刻技藝非常精湛,,在藝術(shù)成就上完全可以與云岡,、龍門兩大石窟平分秋色。 石窟寺位于鞏義市南河渡鎮(zhèn)寺灣村,,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一說景明年間(500~503),,原名希玄寺,,宋代改稱“十方凈土寺”,清代改名石窟寺,,是中原地區(qū)重要的佛教石窟,。據(jù)說是唐玄奘出家之地,,唐太宗李世民等不少皇帝在此禮佛的圣地,。 石窟寺不適合走馬觀花式游覽,,更適合細嚼慢咽式品味。必須靜下心來,,排除雜念,,仔細觀賞、耐心把玩,,惟如斯,,方能融進它的磁場,感悟它的奇妙,。 石窟寺看點:一是帝后禮佛圖,。帝后禮佛圖雕刻的是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的供養(yǎng)情形,,分《北魏孝文帝禮佛圖》和《文昭皇后禮佛圖》。同樣的雕刻在洛陽龍門石窟本來也有一幅,,只是20世紀30年代被人竊取到了美國,。 可誰都想不到的是在鞏義市這處小小的,,不太起眼的石窟寺內(nèi),竟然還有一幅“帝后禮佛圖”,,它歷經(jīng)1500余年滄桑,,仍靜靜發(fā)散著攝人魂魄的光華,卻在當時罕有人知,。“鞏義帝后禮佛圖 ,,是中國石窟中唯一幸存的珍品?!?/strong>鞏義市文物專家王保仁先生曾經(jīng)說過,。 二是第五窟的窟頂天花,。窟頂為方形藻井,,中心是一個特大的蓮花,周圍環(huán)繞六個凌空高翔的飛天,,四角有圖案化的化生佛并間有忍冬,。整個藻井以蓮花為主題,構(gòu)圖勻稱,,美觀大方,。據(jù)說北京人民大會堂天花板上的蓮花圖案還是模仿石窟寺內(nèi)的蓮花圖設(shè)計的。 三是石窟內(nèi)壁雕刻的伎樂天、飛天,、神王和力士,。第三窟和第四窟均有的伎樂天雕刻,都是世俗樂隊演出時的寫照,,篳篥,、琵琶、竹笛,、雙面鼓無一不是現(xiàn)實樂器的再現(xiàn),;伎樂天頭作雙髻,身著圓領(lǐng)衫,,披短袖對襟袍,,給人以親切的生活感受。 鞏義石窟寺作為北魏石刻藝術(shù)的一顆璀璨明珠,依舊靜靜地坐落在邙山嶺下,、洛河之濱的小小村莊中,,綻放著應有的光芒。受人重視也好,,被人忽視也罷,,它始終在默默地盡著自己的本分——把先人們的杰出藝術(shù)成就向今人展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