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guān)于王安石,,他一生中最著名,、最驚天動地的事件應(yīng)該是熙寧變法,。但是關(guān)于王安石,,我最不想談及的也是熙寧變法。 歷史上對熙寧變法的評價太多了:與王安石同時代稍晚一些的宋人羅大經(jīng)評價他說:“國家一統(tǒng)之業(yè),,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鼻∧觊g的文史學(xué)家蔡上翔卻說:“荊公之時,,國家全盛,熙河之捷,,擴地數(shù)千里,,開國百年以來所未有者?!泵鞒瘯r,,寫“滾滾長江東逝水”的那位楊慎稱王安石為“古今第一小人”;可到了近代,,大家梁啟超卻把王安石奉為“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dāng)之矣”。 好像王安石不是大善就是大惡,。然而,,善也好,惡也罷,,似乎人們看到的只是變法的王安石,。當(dāng)然,變法是王安石經(jīng)營了大半生的事業(yè),,他與新法是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但對于一個人來說,哪怕再重要,、再漫長的一個事件,,他也總會有某個時刻,或者某個方面,,是在這個事件之外的,。 2 與“半山”“臨川先生”“王荊公”相比,王安石還有一個并不算雅的號——拗相公,?!稗窒喙笔撬纬瘯r人們對王安石的戲稱。到了明朝,,馮夢龍在他的《警世通言·卷四·拗相公飲恨半山堂》中寫道:“因他性子執(zhí)拗,,主意一定,佛菩薩也勸他不轉(zhuǎn),人皆呼為‘拗相公’,?!痹俸髞恚终Z堂在他的《蘇東坡傳》中也一直稱王安石為“拗相公”,。 林語堂先生對王安石的“拗”是持批評態(tài)度的,,他把“拗”定義為“不變通思想、不接受意見,、不承認錯誤”,,總結(jié)得不能再到位了。王安石性格和思想里的缺陷確實不少,,不然那么多狠話怎么都放在了他一個人的身上,,總不能全世界都誤會了王安石吧? 但是渾身上下都是缺點的人一定不存在于這世上,,說他是“古今第一小人”還是有些過頭了,。且說王安石的“拗”,有時也拗得可愛,,拗得可敬,。 3 王安石的“拗”是從青年時期開始的。 王安石的童年可以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來形容,。公元1021年,,王安石出生在江西臨川,,當(dāng)時他的父親王益正任臨川軍判官,他人生的前十年就在這座小城度過,。十歲時,,他隨父親到了韶州,離開臨川的時候,,人們望著他的背影,,都說這個過目不忘、下筆成文的孩子將來必成大器,。十六歲時,,他的父親又來到京城,他也一路隨往,。十七歲時,,王益被任命為江寧府通判,王安石又隨父親來到江寧,。十九歲時,,王益在任上病逝,王安石為父守孝三年,江寧也就成了他的第二故鄉(xiāng),。 三年后,,王安石二十二歲,他這個出生在小官僚家庭的讀書人,,又到了弱冠之年,,且過了父親的守喪期,理應(yīng)去參加考試,,并且一下子就考中了進士第四名,,被任命為淮南節(jié)度使判官。 這個官位我們大可忽略不計,,根據(jù)那么多文人的經(jīng)歷可以斷定,,這只是個過渡而已。又過了四年,,王安石任淮南節(jié)度使判官期滿,,他本來可以入京試任館閣??墒峭醢彩??他竟然放棄了這個絕好的機會,去鄞縣當(dāng)縣令了,。我們說過的許多文人,,有落榜后不氣餒的,有被貶后不萎靡的,,有追求自由的,,也有向往山水的,而放棄京官不做而去做縣令的,,王安石還是第一個,。然而,這僅僅是他“拗”的開始,。 公元1051年,,王安石又被調(diào)任到舒州做通判。無論是在鄞縣還是在舒州,,王安石都勤政愛民,,廉潔奉公,有著不俗的成績,。當(dāng)時的宰相文彥博就因為這一點而向仁宗皇帝舉薦他,,希望朝廷能嘉獎這種為官之道,以激勵更多的官員能像王安石一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王安石,,他再一次以不想激起“奔競之風(fēng)”為由,,委婉拒絕。所謂“奔競之風(fēng)”,,便是越級提拔的意思,。再后來,王安石得到了歐陽修的認可,。當(dāng)?shù)弥绱瞬湃A橫絕之人竟還是一個小小的通判時,,歐陽修當(dāng)即便要舉薦王安石為諫官。然而,,王安石又拒絕了,,這一次他拒絕的理由是家中祖母年事已高。歐陽修也執(zhí)拗,,他不忍這樣的人才淪落卑職,,便以王安石須以俸祿養(yǎng)家為由,任命他為群牧判官,。 那么王安石為何這樣“拗”,?公元1058年,他進京述職時,,向皇帝上奏一封長達萬字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在這封“萬言書”中,王安石總結(jié)了自己多年做地方官的經(jīng)歷和感悟,,擺出了若干高高在上的京官們不可能察覺的令人擔(dān)憂的社會現(xiàn)實,,為國家進言獻策。他的“拗”終于真相大白,。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登飛來峰》 那一年,,王安石在鄞縣任滿,,回家鄉(xiāng)臨川時路過杭州,寫下此篇,?!案≡啤睔v來都是“狠角色”,連李白也說:“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但是王安石卻不怕它,,憑的大概就是心里的那份執(zhí)拗,。 只可惜,,中庸的仁宗皇帝對王安石提出的改革建議并不感興趣,那封“萬言書”也被淹沒在如潮水般的奏折當(dāng)中,。 之后,,朝廷又多次向王安石投來橄欖枝,而他還是像從前一樣推辭不就,。以至于朝臣們都覺得王安石是淡泊名利的高士,,恨不能與他結(jié)識。王安石淡泊名利是事實,,但他們并不知道王安石那個偉大的夢想,。此時不入朝,他只是在等,,等那個能與他一拍即合的人,。 4 這個人終于來了。 公元1067年,,宋神宗帶著一股銳意進取的意氣風(fēng)發(fā)登上了皇位,。這種英氣一路向南,直抵江寧,,王安石知道大宋王朝的“王安石時間”到了,。 從公元1067年到公元1069年,王安石從江寧知府到“越次入對”再到登上宰相職位,,一切都來得那么自然,。變法開始了,王安石的臉上出現(xiàn)了從未有過的激動和希望,。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 這首詩寫在1069年的春節(jié)?!按猴L(fēng)”似乎是個很懶的家伙,,在王之渙筆下,它從未度過玉門關(guān),;在歐陽修筆下,,它也未曾到過天涯。但在王安石筆下,,它卻帶著融融的暖意來到汴京城,。對于“春風(fēng)”開啟的這個美好的季節(jié),總需要一個儀式來紀念一下,,這個儀式便是“新桃換舊符”,。其中的“新”與“舊”,,不用說也很明了。 然而王安石還是高興得太早了,。 公元1070年,,王安石一連接到三封書信。這三封信均是一人所寄,,這個人就是朝中的另一位重臣——七歲那年砸過缸的司馬光,。司馬光是反對派的領(lǐng)軍人物,以“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為罪名,,向王安石發(fā)起攻擊,。 王安石當(dāng)然不會示弱,在《答司馬諫議書》中這樣寫道: 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這一場辯論沒有輸贏,有的只是精彩,。其實,,王安石與司馬光在朝政上、在新法問題上是死對頭,,但私下里,,他們則是一樣的人,都那么“拗”,。比如在色與酒的問題上,,兩個人都留下了佳話,。 據(jù)說,,王安石妻丑,但十分賢惠,,有一次竟背著他為他納了一個妾,。等女子來到王安石面前時,,他大驚失色,問女子是何人,。女子陳述說自己的丈夫在軍中主管一船官麥,,不幸船沉了,變賣了所有家產(chǎn)也還不上官債,,所以他的丈夫只好賣掉她來湊錢,。王安石搖搖頭,命人找到這個女子的丈夫,,讓他們夫婦二人離去,,并免了他家的債務(wù)。 巧得很,,司馬光也遇到過相似的事情,。 司馬光的妻子一直未能生育。在司馬光任通判時,,太守夫人贈他一妾,,司馬光勉強接受,但從未理睬,。夫人以為是自己一直在他身邊的緣故,,所以有一天她讓侍妾打扮妥當(dāng),待入夜去司馬光的書房,。等侍妾來到司馬光的書房時,,竟把司馬光嚇了一跳,他大聲吼道:“夫人不在,,你膽敢來此,?速去!”就這樣把侍妾給趕跑了,。 還有酒,。文人與酒似乎是不能分開的,歷史上文人與酒的故事也比比皆是,,但王安石與司馬光兩人從不飲酒,,為的只是時刻保持清醒,處理政務(wù),。 王安石與司馬光彼此欽佩,,惺惺相惜,以至于他們在不同時期離開朝廷時,,另一個都表現(xiàn)出了不舍與惋惜,。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說的大概就是他們二位吧,。 5 王安石還是失敗了,。 公元1074年春,天下大旱,,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地。反對派們抓住了這個機會,,把所有災(zāi)禍都扣在了新法的頭上,。在悲慘的現(xiàn)實面前,神宗皇帝也動搖了,。王安石被罷相,,又回到了江寧知府的位子上??墒莾H僅過了一年,,沒有王安石的朝廷就漸漸地被別有用心的人掌控了起來。神宗愁苦,,只好又詔回王安石,。公元1075年,王安石再次拜相,。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泊船瓜洲》 很多人都說王安石是個孤注一擲的人,說他從未猶豫,、從未徘徊,,其實不然。京口與瓜洲之間是“一”那么近,,又是“間”那么遠,;鐘山與他之間是“只”那么近,也是“數(shù)”那么遠,。那縷“春風(fēng)”終于又吹綠了江南的水岸,,這意味著新法又有了希望,可是他又要因此離開家鄉(xiāng),。短短的二十八個字,,看似只有風(fēng)景,卻還有對政治前途的期待,,對自由生活的不舍,。也許,還有猶豫,還有徘徊,。 有一句俗語,,叫“人走茶涼”,,這句話放在王安石身上既合適又不合適,。王安石的那碗“茶”,他在的時候也并不算熱,,何況又擱淺了一年呢,?當(dāng)他再次回到朝廷時,反對的聲音更大了,,連改革派的內(nèi)部也變得分崩離析,,新法奄奄一息。沒有人能“拗”過王安石,,他與新法是共存亡的,,新法在這朝堂上無一席之地,難道他會留下來嗎,?公元1076年,,王安石的長子病逝,他陷入到極度的悲痛之中,,這年十月,,他再次辭相回到江寧。再后來,,神宗病逝,,哲宗即位,新法徹底被廢除,,王安石也再沒踏足過朝廷半步,。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fēng),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 千古憑高對此,,謾?quán)禈s辱。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桂枝香》 上闕都是愛。愛晚秋時節(jié)的故鄉(xiāng),,愛颯爽清涼的天氣,,愛澄江似練,愛峰巒如聚,。還有那夕陽里的歸帆,,那西風(fēng)中的酒旗,那彩云里的畫船,,那銀河間的白鷺,,這丹青妙筆也難以描繪的畫面,怎能讓他不憐愛,? 可是這風(fēng)景的背后呢,?朱雀門外,結(jié)綺閣上,,繁華的六朝相繼滅亡,。千古以來,有誰登上這高樓時能不對歷史嗟嘆,?六朝往事已隨流水而去,,剩下的,只有寒煙衰草凝成一片黯淡的綠,。聽,,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似乎下闕都是恨,,可這恨,又何嘗不是一種愛??! 6 王安石太“拗”了,拗得搭進去一生,,又賠上了千古,。可如果他不“拗”了,那他還是那個王安石嗎,?那一年,,寒冬時至,朝廷里早已不見那個“拗相公”,,鐘山上倒是多了一位隱居的老人,。當(dāng)他忽然嗅到庭院中淡淡花香時,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 暗香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