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我也一直在思考,。時有見到今人寫字或平鋪直敘,,或勾勾嗖嗖,或彎彎扭扭…沒有一絲筆法可言,,卻傲而言之“此乃古拙之意”,。 每當此時,我便搜遍腦海,,想從古人古帖中找到一些與此印證的信息,,可惜都失望了,于是便得出結(jié)論:古為妍,,今為拙;傳統(tǒng)筆法是沒有所謂純粹的“拙”的,。 有人對此可能持極反對意見,便會舉出很多例子:顏真卿不拙嗎,?黃庭堅不拙嗎,?徐渭不拙嗎?王鐸,、傅山,、金農(nóng),、石濤、鄭板橋,、吳昌碩……等等等等不拙嗎,? 是的,這些人的書法可以稱為“拙”,,但卻有“真拙”與“假拙”的區(qū)別,。可以負責任地說:清以前書法中的拙是“真拙”,,而清以后的拙則全是“假拙”,。所謂的“真拙”是性情為主,筆法為輔;“妍”是筆法為主,,性情為輔,。而今所謂的“假拙”卻是嬌情造作,故弄玄虛,,或者說是以“丑拙”,、“呆拙”、“笨拙”來掩飾自己不學(xué)無術(shù)的真實水平,。 也有人可能會錯誤地把碑刻中有篆籀之筆法或墨帖中有“枯枝老藤”之筆意理解為“拙”,,其實這不是拙,而是“質(zhì)樸”,。晉以前的書法都是帶有篆籀或是隸意的,,這是種天真浪漫、渾然天成般的“質(zhì)樸”之意味;而大興一時的“魏碑”則是稚趣樸拙,,但今人只學(xué)到并突出了其中的“笨拙”卻沒看到其中的“質(zhì)樸”與“妍美”,。 鐘繇、索靖以及王羲之早期的書法,,都是帶著八分波磔的古雅質(zhì)樸之意,,在那個時代,“質(zhì)”為古,,“妍”為今”,。所謂的“古質(zhì)今妍,數(shù)之常也,,愛妍而薄質(zhì)人之情也”(《論書表》),。孫過庭也說過:“質(zhì)因代興,妍因俗易”,??梢姡覀兯吹焦盘械膽?yīng)當是“質(zhì)樸”,,而不是“拙笨”,。 自魏晉后,,書法進入了“妍美”的時代,筆法得到了空前的“尊崇”,。雖然前面所舉的眾書家或以“拙書”見長,,但在其線條性情的背后,卻是嚴謹?shù)墓P法在支撐著,。中國繪畫也是如此,,以筆法入畫如趙孟頫,強調(diào)繪畫中用筆的書法趣味,,“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以八法通”如是寫照;又如鄭板橋,以蘭竹筆意入書,,糅真、草,、篆,、隸加蘭葉飄逸和竹葉勁挺,或草或竹,,揮灑自然又不失法度,,自詡“六分半”的“亂石鋪街”書體;吳昌碩、齊白石無不如此,,或畫滲金石味,,又或以筆法入篆刻……。 “拙”并不美,,要想拙也很容易,。因為今人大都理解的拙就是不加修飾,任性而為,,并冠之與“真性情”,,附之與“個人面目”。其實,,沒有“妍”的所謂“拙”,,也就不成其為“拙”了。 [臨池管窺]謝謝覽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