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為陰,腑為陽,這只是大的劃分,。臟腑以臟為主,五臟之中又可分陰陽,。據(jù)《內(nèi)經(jīng)》各篇所載,五臟分陰陽,初見于《靈樞·九針十二原》篇和《靈樞·陰陽系日月》篇。在“腰以上為陽,腰以下為陰”的前提下,五臟分屬上下,。實際是以膈分上下,膈上胸部為陽,“陽中之少陰”(《素問·金匱真言論》簡述為“陽中之陰”)是肺,故稱肺為“牝臟”;“陽中之太陽”(簡述為“陽中之陽”)是心,故稱心為“牡臟”,。膈下腹部為陰,“陰中之少陽”(簡述為“陰中之陽”)是肝,故稱肝為“牡臟”;“陰中之太陰”(簡述為“陰中之陰”)是腎,故稱腎為“牝臟”;“陰中之至陰”是脾,故稱脾為“牝臟”。 五臟在陰陽的基礎(chǔ)上又分陰陽,其陰陽層次各有不同,。心與肝同是“牡臟”(陽),以心在胸部為“太陽”,肝在腹部為“少陽”;肺,、腎、脾同是“牝臟”(陰),以肺在胸背為“少陰”,腎在腰部為“太陰”,脾在腹部為“至陰”意指極陰(后來葉天士等醫(yī)家以腎為“至陰”,是另據(jù)《素問·水熱穴論》所說,與此不同)。 五臟分陰陽還與四(五)時相應(yīng),四時陰陽消長,以春為少陽,夏為太陽,秋為少陰,冬為太陰,此說見董仲舒《春秋繁露》,此時尚無“陽明”,、“厥陰”之名,。 手足三陰經(jīng),是在分別上下(手足)的基礎(chǔ)上再分陰的層次(多少)——太陰、少陰,、厥陰,。肺為陽中之陰,故應(yīng)于手太陰;心為陽中之陽(陰少),故應(yīng)于手少陰。肝為陰中之陽(陰最少),故應(yīng)于足厥陰;腎為陰中之陰,故應(yīng)于足少陰;脾為陰中之至陰(陰最多),故應(yīng)于足太陰,。 陽氣多上行于頭面,故陽經(jīng)多分布于頭部;陰經(jīng)中只有作為陽(牡)臟的經(jīng)——心經(jīng),、肝經(jīng)的內(nèi)行線(無穴通路)上達(dá)頭目,這也是出于心陽、肝陽的聯(lián)系,。 上述沒有講到手厥陰和心包的陰陽問題,按《內(nèi)經(jīng)》理論,這應(yīng)當(dāng)與手少陰心的作用相一致,。甚至名義上說的是手少陰,而用的腧穴卻屬于手厥陰?!鹅`樞·本輸》篇所論就是如此,。《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分五臟為“牝臟”,、“牡臟”,。牝是雌,牡是雄,后來葉天士等醫(yī)家改稱為“柔臟”、“剛臟”,。意指肺,、脾、腎是“柔臟”,一般適合用剛燥的藥物;心,、肝為“剛臟”,般適合用柔潤的藥物,。這對于辨證施治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如針灸臨床上對心,、肝病癥適合用針法,肺,、脾、腎的久病就適合用灸法,。 古人就五臟分陰陽,主要是為了說明它們之間的相對特性,這種特性與經(jīng)絡(luò)聯(lián)系相一致,。這也是《素問·著至教論》所說的“陰陽、表里,、上下,、雌雄相輸應(yīng)”的關(guān)系。五臟分陰陽,后來發(fā)展到每一臟各分陰陽,。如《難經(jīng)》提出“左為腎,右為命門”之說,就為“腎陽”和命門學(xué)說作了開端;早在《素問》已提出“脾陽”,近代則有“肝陰”心陰”之說,但“肺陽”一說仍未確立,。了解一下五臟分陰陽的源流,對于我們掌握和運(yùn)用這些概念是有幫助的。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yī)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