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蕊夫人費貴妃(一說姓徐),,是五代十國時期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最寵愛的貴妃。據(jù)記載,,她風(fēng)姿秀逸,,擅長吟詠,精工音律,,宮詞寫得極為出色,。 她艷驚兩朝,同時擁有亡國之君和開國之君的兩君專寵的榮華,,而榮華背后是無盡的辛酸和不幸,。 在蜀亡被擄入宋時,宋太祖趙匡胤因久聞其頗有詩名,,遂召見她,,命其獻(xiàn)詩。 花蕊夫人未加思索便以這首“述國亡詩”獻(xiàn)上,。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開門見山,,直破主題,點明孟昶君臣平日里荒淫奢侈,,懶政誤國,。一旦宋兵壓境,個個一籌莫展,,只有屈辱投降,。“豎降旗”三個字用白描手法,,遣詞抒恨,,同時勾畫出蜀主一伙的無恥嘴臉,耐人尋味,。 這第二句更是純粹口語白話,,構(gòu)思卻更加微妙,含義深刻,。 一是痛斥了以往懷古悼亡之作盡用“紅顏禍水”、“美女亡國”之論,,把“亡國”之災(zāi)統(tǒng)統(tǒng)歸罪于女性這種謬論(比如商殷之亡歸罪于紂王所寵之妲己,,而春秋時吳國之亡歸罪于吳王夫差所寵之西施等); 二是這句看似輕嘆委屈的話是針對“女禍亡國”而作的自我申辯,,然而措詞委婉,、微言大義。試想,,即使“妾身”我一個弱女子及時得知投降的事,,又能怎樣?苦無回天之力,,還不是于事無補(bǔ)嗎,?這一個“那(此處通‘哪’)得知”只是表達(dá)了我尚有知恥之心罷了,比起他們那班甘作階下囚的“男兒”還真不可同日而語呢,! 有了上面這兩句的鋪墊,,下面的怒斥便有了精確的標(biāo)的。 第三句照應(yīng)了開篇第一句“豎降旗”,,描繪了蜀軍“十四萬人”之眾竟毫無斗志,,解甲投降于僅僅幾萬兵力的宋軍!敵我雙方,,我以數(shù)倍于敵的兵力竟聞風(fēng)喪膽,,一降了之。真是上演了一出眾降于寡的丑劇,! 第四句也是最后一句,,“更無一個是男兒”(這里交待一句,古時候這個“兒”字要讀ni,,讀來上口,,且與詩中第一第二兩句押韻,并不是如今普通話的讀法,,不押韻了,。這個古音在現(xiàn)在南方的方言方音里還有)?!笆娜f人”中間竟然沒有一個為國而戰(zhàn)為國而死的志士,,沒有一點丈夫氣慨! 這出語似帶夸張,,實際卻痛心疾首地噴出了一個女子的羞憤之情,。這是她羞憤痛切至極痛快淋漓的一句熱罵、一句怒罵,!“更無一個”與“十四萬人”對比,;“男兒”與前面“妾”對照,多么鮮明,,多么深刻,!又多么富于個性! 這首小詩激情迸發(fā),,表現(xiàn)了亡國之痛和對誤國賣國者的憤怒,,展現(xiàn)出一個活潑開朗愛國的女性。她以女兒之身潑辣地罵人枉為男子漢大丈夫,,更使對方無地自容,! 從題材到風(fēng)格,都與作者所擅長的“宮詞”大不相同,。潑辣而不失委婉,,不亢不卑,膽氣十足,。所以,,此詩當(dāng)時就獲得一代雄主趙匡胤的賞識,絕非偶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