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驚喜來自于沒有準備,,看昌馬石窟,便是如此,。 昌馬石窟此行原本不是重點,,自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一路走下來,,下一個目標應(yīng)是東千佛洞,由于時間緊,,昌馬石窟本來是準備割舍掉的,,然而,在同行學友的堅持下,,我們于前一天晚上驅(qū)車4個多小時,,從敦煌趕到了玉門,為第二天觀看昌馬石窟贏得了時間,。 據(jù)說,,昌馬石窟原有24座窟,1932年大地震過后,,只有4座洞窟幸存,。八十年代開始,對僅存的4座洞窟實施了封閉式保護,,從此深藏閨中,,隱秘于世。目前的昌馬石窟,,正在進行崖體加固,,仍不對外開放,。一番周折后,由工作人員陪同,,又驅(qū)車一個多小時,,我們被特許進入到了正在施工中的昌馬石窟。 網(wǎng)絡(luò)上有關(guān)1932年昌馬大地震的記錄: 昌馬石窟,,距離甘肅玉門市區(qū)約70公里處的崖壁上,,距離地面約二十余米高的山崖中央。穿過密密麻麻的腳手架,,沿著陡峭的臺階,,手腳并用地爬上山崖。 昌馬石窟自南向北依次排列著1,、2,、3、4,,四個洞窟,,窟門還是老式簡易木門。1號窟內(nèi)平面呈方形,,窟內(nèi)四壁空空,,僅墻面局部有隱約的壁畫痕跡,且模糊不可辯,。 第2窟為圓拱形窟門,,窟門側(cè)面有殘存壁畫,由于常年風吹日曬,,現(xiàn)已漫漶不清,。 進入2號窟內(nèi),立刻眼前為之一亮,,不大的洞窟滿滿當當?shù)乩L滿了壁畫,,色彩頗為艷麗,與窟門口的壁畫形成了鮮明對比,??邇?nèi)為中心塔柱型,,兩側(cè)及中心柱后留有券型甬道,,把石窟分成了前后室,前部為拱形頂,,后部為平頂,,中心塔柱正面開拱形龕,其它三面均有開龕,,佛像已無存,??呤倚沃萍氨诋嬶L格與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的早期洞窟風格類似,,因此也被民間稱為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 前壁門頂正中畫一身菩薩,結(jié)跏趺坐于束腰仰蓮座上,,服裝奇異,,飾物繁雜,左手持扇,,右手捧寶珠,。窟門兩側(cè),,南畫文殊,,北畫普賢,分乘青獅,、白象,。正壁上方畫有七佛,后室中心柱龕內(nèi)畫坐佛,,兩側(cè)各有脅侍菩薩,。甬道壁面畫赴會菩薩12身,窟頂畫捧物飛天,,左右各4,。壁畫顏色以青、綠,、紅三色為主,,尤以大片石綠居多。壁畫線條流暢嫻熟,,形象準確,,畫師用筆多為鐵線描,間或有琴弦描和游絲描技法,。菩薩的臉部和手部用赭紅描繪,,更接近于膚色。除脅侍菩薩外,,大多菩薩形像為男性,,臉部畫有胡須,而且多身為露齒菩薩,,這在其它地方的壁畫上并不多見,。 許多地方有被后人重新描繪的痕跡,如菩薩身上的圓形飾物的輪廓,明顯被人用墨描過,,顯得突兀而粗劣,。 四壁上方畫垂幕式條幡,窟頂畫牡丹或蓮花團花圖案,。 3號窟和4號窟是連體窟,,共用一個窟門,3號窟內(nèi)空空如也,,似乎是個禪修窟或者僧房窟,。 窟門右手邊是一個狹長的甬道,甬道低矮須弓身才能通過,,穿過甬道即是4號窟,,4號窟同2號窟相似,同為中心塔柱窟,,四壁及窟頂滿繪壁畫,, 窟內(nèi)壁畫較2號窟色彩淺淡,線條清晰嫻熟,,用筆嚴謹,,風格與2號窟類似,或為同一群工匠中同門畫師所畫,,用色以赭紅和石綠為主,。菩薩服飾同樣華麗繁雜,面露笑意,,顯得更加平易近人,。 昌馬石窟因大多數(shù)洞窟已毀壞,又無確鑿資料可據(jù),,石窟開鑿的年代一直不確定,,大多以為開鑿于五代宋初,但據(jù)近期網(wǎng)絡(luò)報道,,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員最近在昌馬石窟發(fā)現(xiàn)了一部分北魏壁畫的遺跡,,將其開鑿年代上推至北魏或更早的十六國時期。 窟內(nèi)現(xiàn)存壁畫的年代,,從繪畫風格來判斷應(yīng)為西夏時期,。壁畫的藝術(shù)價值極高,昌馬石窟的壁畫已經(jīng)被選入《河西石窟圖譜》,。 昌馬石窟,,處于連接絲綢之路東西的關(guān)鍵位置,同時受到來自于西域,、中原以及河西地區(qū)佛教開窟造像的影響,,同新疆地區(qū)、河西地區(qū),、肅南地區(qū)的石窟一定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近日,從招標網(wǎng)招標公告獲悉,,此次昌馬石窟的加固維修由玉門市文化體育局投資114萬余元,,敦煌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承攬工程施工,相信不久的將來,,昌馬石窟會以嶄新的面容迎接人們的到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