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園
上海古典園林不多,著名的園林屈指可數(shù),,除南市的豫園外,,還有嘉定的秋霞圃,南翔的古漪園,,松江的醉白池和青浦的曲水園,,這五個園林因其歷史悠久且保存完好而稱為上海五大古典名園。
曲水園南大門
這些園林都曾游覽過,,有的去過不止一次,,但都是十幾年前的事了,記憶中最近的一次是游秋霞圃,曲指算來也已時隔六,、七年了,,因此有了重游這些園林的念頭。光陰荏苒,,人的生命其實是很短暫的,,一生中想做而又可以做到的事情不多,從這個角度來看,,從退休到走不動之前倒是人生一段美好的時光,,可以做許多自己想做的事。
曲水園位于青浦鎮(zhèn)的公園路上,,東瀕大盈浦,,西接城隍廟,面積約三十余畝,。從家里出發(fā),,走滬青平高速,下趙巷匝道,,轉(zhuǎn)滬青平公路,,到青浦后沿公園路一直前行到曲水園,全程不到一小時,。
曲水園南長廊
曲水園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據(jù)《青浦縣志》記載,乾隆十年至十一年間,,在青浦城隍廟的東面建迎暉閣,、得月軒、歌熏樓,、有覺堂等建筑,,并有花徑小溪,,景色甚佳,然規(guī)模不大,。以后逐漸添建亭,、臺、樓,、閣,,并挖池植蓮、疊山種樹,。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園林初具規(guī)模,取名靈園,,當時的知縣王希伊在《靈園記》中有詳細描寫。
俏梅勁松月洞門
嘉慶三年(1798年),,江蘇學使劉云房與青浦知縣楊東屏游園飲吟,,取王羲之蘭亭“曲水流觴”之意,以曲水名園,。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占領(lǐng)青浦,清軍與華爾洋槍隊攻城時曲水園毀于炮火,。光緒九年(1883年)曲水園開始修復(fù),,工程歷時27年,除完成原有景點的復(fù)建,,還增建了放生池和園墻,。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曲水園改由縣公款公產(chǎn)處管轄,從此曲水園成為獨立公園,。民國十六年(1927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中山公園,1980年復(fù)名曲水園,。
古邑靈蹟儀門
曲水園原為青浦城隍廟的邑廟林苑,,故初名“靈園”。當時城隍廟按習俗每年向每個青浦百姓募捐一文錢,,或于地丁項下加納制錢一文,,稱“文愿”,用作廟宇維修,,結(jié)余用于辟園,,以供香客小憩,故青浦民間又稱此園為一文園,,
園子以假山為中心,,前有荷花塘,,后有睡蓮池,園子四周被河道,、清渠所圍,,園中有亭、臺,、樓,、閣綴于其間,以長廊,、曲橋與水榭,、山房相銜,又有古樹名木,、繁花芳草,,自古以月動風來、秋紅冷香,、老人峰,、小桃源等二十四景著稱。
曲水園大門位于園子的西南面,,大門面闊三間,,飛檐歇山頂,左右兩廂為門房,,前置檐廊,,廊枋上懸黑底金字“曲水園”匾額。進門是一庭院,,前面儀門的門額上有“古邑靈蹟”四字,“一文園址”四字即鐫刻在此儀門背面的門額上,。
儀門背面的“一文園址”
就園林的布局而言,,曲水園大致可為西,、中,、東三個區(qū)域,。西部以建筑為主,,樓堂亭閣,,庭院松石,幽靜而深邃,。因起于廟苑,,故布局嚴謹規(guī)則,,成縱、橫兩列,,這在江南園林中是較為少見的。
經(jīng)儀門到凝和堂,,該堂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處于橫列一軸三堂的中心,凝和堂是園內(nèi)的主要建筑,,也是體量最大的建筑,。其左為花神堂,右為有覺堂,,東面立柱上有
“凝重端莊禮士尊賢順民意,;和諧誠樸崇文尚義正世風”,的楹聯(lián),,或可為堂名釋義,。凝和堂的堂匾原來是由清末重臣李鴻章題寫的,惜毀于文革,,現(xiàn)在懸掛的堂匾是1980年由當代書法家唐傳鑫題寫,,唐傳鑫是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其書法各體皆工,,尤以隸水為最,。可惜堂匾用料不堪,,拼縫處已開裂,。
唐傳鑫題寫的凝和堂匾
左側(cè)的花神堂原名花神祠,,祠內(nèi)供十二月令花神像,宣統(tǒng)三年改公產(chǎn)處管理后易名,?;ㄉ裉盟拿嬗袊龋冉翘幤霭妆?,壁上開窗,,歇山頂,檐角飛翹,。堂前自辟一院,,疊石筑花壇,庭院的中央是海棠形魚池,,院中有銀杏,、榆樹等喬木,花壇植丹桂,,白壁依芭蕉,。
花神祠供十二月令花神,一月梅花的花神是南朝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二月杏花的花神是楊貴妃,;三月桃花的花神是春秋時楚國的息夫人;四月牡丹的花神是詩人李白,;五月石榴的花神是鐘馗,;六月荷花的花神是西施。
隨拍花卉
七月蜀葵的花神是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八月桂花的花神是唐太宗的妃子徐惠,;九月菊花的花神是陶淵明;十月木芙蓉的花神是宋真宗時的大學士石曼卿,;十一月山茶花的花神是白居易,;十二月水仙的花神是堯帝的女兒娥皇和女英。
右側(cè)的有覺堂始建于清乾隆十年,,于光緒十五年(1889年)重修,,是曲水園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建筑物之一。堂屋四周廻廊環(huán)抱,,南北為落地長窗,,東西是盤紋方窗,堂中可四面觀景,,俗稱四面廳,。于廳內(nèi)仰望,頂上無梁,,故又稱無梁殿,,據(jù)說無梁古建筑上海僅存兩處,,為園內(nèi)一絕。有覺堂堂匾由著名園林專家,,已故同濟建筑系教授陳從周先生題寫,,后院還有一兩層小樓,曰“御書樓”,,典故不詳,。
陳從周題寫的有覺堂匾
縱向建筑的前部是一旱舫,名“舟居非水”,。旱舫因其不能動,,故又稱不系舟。旱舫的形式與真船相似,,船頭部為一敞亭,,飛檐歇山頂,亭下設(shè)美人靠,,立柱上的楹聯(lián)是“腳下終無狂狼起,;眼前卻有碧溪迴”。中艙兩側(cè)開長窗,,以便坐著觀賞時可有廣闊的視野,,尾艙與北部的得月軒相銜。額匾上“舟居非水”四字亦由陳從周先生題寫,。
舫在中國園林藝術(shù)的意境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往往是古代文人隱逸江湖的象征。但在不同場合也會有不同的含意,,如蘇州的獅子林本是佛寺的后花園,其園中之舫含有普度眾生之意,,北京頤和園里的石舫則寓意江山之永固,,上海豫園假山上的旱舫可作“恍如海上仙境”之解。曲水園原為邑廟園林,,其初意應(yīng)與獅子林同,,如單純從園林的角度來看,則有《莊子·列御寇》中“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游者也”的意境,。
“舟居非水”旱舫
“舟居非水”典出《南史》本傳,“宋張融嘗乞假還,,帝問所居,。答曰:臣陸居非屋,,舟居非水。上未解,,問張緒,。緒曰:融近東山,未有居止,,權(quán)牽小船上岸,,住在其間”,舟居非水的意思是居住于不在水中的船上,。
旱舫東面是碧溪,,西面是一魚池,隔池是一座用太湖石壘起的假山,,假山內(nèi)有盤旋曲折的山洞,,假山上建敞樓,南北均有石梯,。敞樓依園墻而建,,故成半樓,以夕陽紅名之,,是園中極為幽靜之處,。
夕陽紅半樓
與“舟居非水”旱舫相銜的得月軒為江南傳統(tǒng)風格的二層樓閣式建筑,它坐西朝東,,南北長度達60余米,。下層臨溪是一長廊,樓上正對園林,,一字排列了84扇長窗,,在得月軒中邊走邊賞園中風景,有春風得意之感受,。得月軒取意于“近水樓臺先得月”,,亦是園中最早的建筑之一。
碧溪與得月軒
曲水園的中部以山水見長,,假山前后有荷花塘和睡蓮池,,成一山架兩水之勢,又以荷花塘的一水三亭和睡蓮池的一水三房而各自成景,,形成高低錯落,,大景套小景的布局。
園中的假山以黃石疊筑,,山勢巍峨,,奇石聳峙,名“小飛來”。循山道石階盤旋而上,,半山有一飛檐三角攢尖頂小亭,,名“佛峪亭”。小亭北臨絕壁,,亭柱上的楹聯(lián)是“網(wǎng)開叁面疏而密,;石壘壹山假亦真”,網(wǎng)開三面,,似疏實密,,因勢而成,蘊涵禪機,。
佛峪亭
登山道上再走幾十步,,山頂上有一座二層重檐樓亭,亭前樓額是書“九峰一覽”四字,。青浦南面的松江境內(nèi)有大,、小天馬山、佘山,、薛山等九座高度均不超過百米的山峰,,“九峰一覽”顧名思義應(yīng)該是指登樓即可縱覽松江的九座山峰。樓為方形,,十余平米,,底層四面圍廊相抱,廊下設(shè)美人靠,,沿亭內(nèi)的樓梯登上二樓,,推開南面的長窗,只見高樓林立,,松江的山峰是一座也看不見了,,九峰一覽現(xiàn)在只剩下了一個想象空間。
小飛來上“九峰一覽”
民國十六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曲水園改名為中山公園,在整修小飛來時,,青浦富商張景周的長子張紹聯(lián)捐款1200銀元,在原環(huán)碧樓舊址修建了這座方形樓亭,,初名景周亭,,后改為“九峰一覽”。樓亭門前有楹聯(lián)“紫氣東來滬瀆風云呈眼底,;瑞光西映淀湖煙靄斂胸襟”據(jù)楹聯(lián)的內(nèi)容,,當時亭上應(yīng)該還能看到西面淀山湖上的碧波帆影。
“九峰一覽”匾額
下山到睡蓮池,,睡蓮池南有竹榭,,北面高坡上是清籟山房,,東面有鏡心廬。也許因為這里是曲水園的最北面,,所以游人少,,是一個充滿禪意的境地。清籟山房是一幢硬山頂?shù)莫殫澣_間正房,,中間兩根立柱之間是六扇格扇門,,兩邊齊腰護墻上各有三扇立窗,這樣的結(jié)構(gòu)在古建筑中被稱為“三關(guān)六扇門”,。竹榭因其周邊遍植幽篁,,一面臨水而得名,坐在池邊石欄上觀水中的錦鯉爭食也是一件趣事,。
睡蓮池清籟山房
睡蓮池竹榭
鏡心廬是一座翹檐歇山頂建筑,,南北兩面砌墻,墻內(nèi)四面圍廊,,平面成回字結(jié)構(gòu),。朝東一排格扇門,堂前架紫藤棚,,門前的楹聯(lián)是“野草開花留春幾日,;蒼藤古木著意千秋”,此聯(lián)若用來應(yīng)對時事,,甚好,。西面臨水的后廊設(shè)美人靠,檐下回紋格垂罩,。隔水看鏡心廬,,印象最深的是倒映于水中的一片白壁,睡蓮池的禪意也許正是來自這片白壁,。
睡蓮池鏡心廬
荷花塘水面較睡蓮池略大,,到夏日便是“滿塘素紅碧,風起玉珠落”的景色了,。荷花塘以一水三亭來成就此處景色,。三亭之一的迎曦亭位于荷花塘東岸,是一座四角攢尖頂小亭,,立柱上的楹聯(lián)是“朝迎萬縷陽光至,,暮盼一行仙羽回”。池塘北面的六角小亭,,名“小濠梁”,。濠,當指濠水,古河名,,在今安徽鳳陽境內(nèi),,梁則是指橋,濠梁即為架在濠水上的橋梁,。用濠水之橋為水亭起名,,是因為一則典故。
荷花塘迎曦亭
據(jù)《莊子集釋》卷六(外篇·秋水)記載: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被葑釉唬骸白臃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鼻f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這則典故的重點在于邏輯思辨,,后人用“濠梁觀魚,、濠梁之樂”來表示縱情山水,逍遙游樂,,或借指游樂之所,,可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從來就不缺少娛樂精神。
荷花塘“小濠梁”
荷塘南岸的第三座方亭名“恍對飛來”,。原來這里是一座同名正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日機轟炸青浦時被毀,日偽時期改廳為亭,。對面假山小飛來的名字靈感來自杭州的飛來峰,,亭子的名字好在“恍對”兩字,給人許多想象的空間,,人坐亭中,前面恍如是靈隱寺前的美景。亭柱上的楹聯(lián)是:“盈盈一水山亭恍對,;脈脈兩情風月頻傳”,,楹聯(lián)的對仗雖然工整,但詩情卻不夠揮灑,,沒能將“恍對”作進一步的發(fā)揮,,反而壓縮了景色的意境。
荷花塘“恍對飛來”亭
曲水園的東部草地平曠,,花木扶疏,,是1949年以后擴展的,與中部和西部相比,,其歷史相對較短,。南面的牡丹園位于花神堂東面,園內(nèi)種植各色牡丹三百余株,。
牡丹原產(chǎn)于中國西部的秦嶺和大巴山一帶,,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是中國特有的木本花卉,,有數(shù)千年自然生長和1500年人工栽培的歷史,。據(jù)文獻記載,牡丹最早進行人工栽培始于隋朝,。隋煬帝在洛陽辟地周二百里建西苑,,在全國收集各種奇花異草,野生牡丹正是在這個時候進入皇家園林并開始人工培育,。歷史上吟詠牡丹的詩賦浩如煙海,,因其有“國色天香”的美譽而被視為國花。
牡丹亭與放生池
園中的牡丹亭建于1969年,,是一座單檐六角攢尖頂涼亭,,西面以門洞與長廊相連,西北面是白色墻面,,上懸牡丹亭匾額,,兩側(cè)懸掛的楹聯(lián)是“紅塵止步門墻外,野趣現(xiàn)身山水中”,,概括了東園的景色特點,。
出牡丹園北面是放生池,放生池建于光緒十年(1884年),,應(yīng)該在當時曲水園的園墻以東,。1969年園中修防空洞時放生池被填平,2005年整修時恢復(fù),,并在放生池四周修筑了石圍欄,。由放生池過月洞門向北,,可見東面一座二層重檐樓閣。此樓建于2006年,,因其東瀕護城河,,和舊時的碼頭隔河相望,坐在樓內(nèi),,隔窗能聞咿呀櫓聲,,故名之聽櫓閣。
聽櫓閣牌匾
由聽櫓閣繼續(xù)向北到綠波廊,。曲水園東南兩面沿河修筑了兩條長廊,,東面的綠波廊建于1984年,長約150余米,,走到盡頭有一“三關(guān)六扇門”的正屋名“詠真齋”,,屋里一老人獨自在拉胡琴。這里是曲水園的東北端,,西面即是清籟山房,。南面的長廊隔河與公園路平行,長約200余米,,與公園并不相通,,是2004年改造公園路時所修。
東園還有一個曲水園中唯一用人名命名的機云亭,,機云是指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公元261—303年)和陸云(公元262—303年),,兄弟倆出生于華亭(今松江),西晉時華亭與青浦同屬吳郡吳縣(今蘇州),。中國傳世最早的草書真跡平復(fù)帖即出自他們兄弟之手,,我在前面的博文《游召稼樓》已有敘述,不再贅筆,。
綠波廊長廊
靠近曲水園的西門,,是“石鼓文書藝苑”。石鼓文是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于唐代初年出土于天興三疇原(今陜西省寶雞市鳳翔三疇原),共十枚,,高約二尺,,徑約三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自出土后,石鼓被視為國寶而受到精心保護,,現(xiàn)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弘歷為更好地保護原鼓,曾令人仿刻了十鼓,,放置于辟雍(大學)?,F(xiàn)仿鼓在北京國子監(jiān)。其形狀與刻字部位和原石鼓有不少差別,。
園內(nèi)仿制的石鼓
石鼓文的字體上承西周金文(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下啟秦代小篆,。字形方正豐厚,用筆起止均為藏鋒,,圓融渾勁,,結(jié)體促長伸短,勻稱適中,,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又尚未定型的過渡性字體。石鼓文對后世的書法與繪畫藝術(shù)有非常重大的影響,,不少杰出的書畫家如楊沂孫,、吳大澄、吳昌碩,、朱宣咸,、王福庵等都長期研究石鼓文藝術(shù),并將其作為自己書法藝術(shù)的重要養(yǎng)分,,進而融入進自己的繪畫藝術(shù)之中,。
書藝苑內(nèi)的石鼓亭
“石鼓文書藝苑”建成于2006年11月,從園林藝術(shù)的角度來看,,它只是一種點綴,,不能將其單獨視為園林結(jié)構(gòu)的一部分。
曲水園建園至今已有259年,,歷史上曾幾經(jīng)興廢,,在整體上形成了由東向西,從密到疏的格局,。園內(nèi)的建筑多為歇山頂,,無論亭、閣,、樓,、堂多有回廊,平面成回字形結(jié)構(gòu),。
古典園林的保護,,有“復(fù)園”和“擴園”的區(qū)別,。所謂“復(fù)園”是在研究歷史資料、圖集的基礎(chǔ)上對古典園林進行修復(fù),,使其恢復(fù)歷史原貌,。園內(nèi)古建筑的修葺、山水景物的復(fù)原,、植物的栽植都要有典籍可依,,材質(zhì)的挑選和營造工藝也要盡可能與原來一致。
鏡心廬前的紫藤棚
曲水園顯然不在“復(fù)園”之列,,原來的曲水園的布局可以用“一橫一縱”和“一山架二水”來概括?,F(xiàn)在它的范圍已有很大的擴展,園林的功能也有很大的改變,。如今的曲水園在修復(fù)二十四景(除白云塢,、米拜亭、清虛靜泰,、環(huán)碧樓外)的基礎(chǔ)上又增加了許多景點,,因此再稱其為“古典園林”有些名不副實,若以江南古園林稱之似乎更為妥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