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太平天國的名王、悍將,,最后的結局都很慘,,命好的是陣亡,但即使是陣亡,,埋入了地下,,清軍也會將尸體刨出,銼骨揚灰,;命差的是被活捉,,免不了千刀萬剮,受盡痛楚,。 但是,,太平天國奉王古隆賢卻是個例外,兩次降清,,都得到了善待,,最后在清朝為官,混了個自然死亡,。 古隆賢原籍廣東惠州惠東縣安墩鎮(zhèn)葵雙村老亞布,,自小隨父闖蕩江湖,流落到廣西,。 洪秀全,、馮云山謀金田起義時,,在富豪韋昌輝家打造兵器,古隆賢時為鐵匠,,被延請到韋家大院內(nèi)打鐵,,欣然加入拜上帝會,被成為了韋昌輝之弟韋俊的親信,。 1854年八月,,時為左三十九指揮的古隆賢從韋俊西征,轉(zhuǎn)戰(zhàn)于江西,、安徽,。 1856年夏秋,天京事變爆發(fā),,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死于內(nèi)訌,韋俊心不自安,,又兼石達開出走,,外援望絕,不得已,,棄武漢三鎮(zhèn),,東退九江。 古隆賢和劉官芳,、賴文鴻等都追隨著退至九江,。 因為韋昌輝的緣故,洪秀全十分嫌惡韋俊,,是李秀成等人力保,,韋俊才得封為定天福。 1858年六月,,洪秀全復設五主將,,封韋俊右軍主將定天義,負責攻打皖北廬州,、盱眙等處,。1859年,韋俊渡江守池州等地,,而木天義楊輔清也督軍至皖南,,兩人分地犬牙參互,彼此又有殺兄之仇,,故互相欺凌,,寸土不讓。 本來前軍主將陳玉成與韋俊交好,,但因地盤擴張,,也與韋俊兵刀相見,。 這種情況下,韋俊深感在太平天國毫無意思,,且有殺身之禍,于是向湘軍水師提督楊載福乞降,,即其麾下的劉官芳,、古隆賢、賴文鴻等人也全部剃發(fā)同降,。 彼時,,曾國藩丁憂在籍,并不在軍中,。而湘軍糧餉缺乏,,一下子得到了數(shù)萬降兵,要從嘴角分糧,,心中就老大不情愿,。又因韋俊等人此前累挫湘軍,湘軍中父兄子弟死傷無數(shù),,此時雖同一陣營,,但有機會,便侵侮解恨,。 而楊載福質(zhì)疑劉官芳,、古隆賢、賴文鴻的投降誠意,,責令他們帶兵攻打蕪湖以納投名狀,。 劉官芳、古隆賢,、賴文鴻大感憤懣,,一怒之下,重新樹起太平天國旗號,,倒戈反攻池州,。 劉官芳、古隆賢,、賴文鴻的反正義舉得到了楊輔清的鼎力援助,,一舉奪回了池州。 洪秀全嘉許三將反正之功,,封劉官芳為右軍主將,,代替韋俊之前的職務,爵通天義,;封古隆賢為殿右軍大佐將,,賜爵金天義,;封賴文鴻為殿右軍正總提,由際天福晉爵為際天義,。 次年一月,,古隆賢與劉官芳等占南陵,隨后參與摧毀江南大營之役,。 1862年春,,古隆賢因?qū)医ㄆ婀Γ夥钔酢?/p> 次年三月,,古隆賢進逼祁門,,旋攻休寧,再攻涇縣,,占黟縣,,逼徽州,兵威極盛,。 不過,,古隆賢有過降清的歷史,忠誠度受到天國最高軍事統(tǒng)帥李秀成的質(zhì)疑,,被打發(fā)到常年遭受兵燹之災,、貧瘠異常的“無民之境”活動;而李秀成的嫡系部隊全安排在蘇浙富饒之地,。 長此以往,,古隆賢心理失衡,有了第二次降清的想法,。 1863 年九月下旬,,古隆賢協(xié)助黃文金進攻青陽失敗,遂遣人通款于堅守青陽的清總兵朱品隆,,表示自己愿意以其統(tǒng)轄的石埭,、太平、旌德并所部太平軍將士七萬余人投誠,。 朱品隆大喜過望,,要求降眾繳械剃發(fā)后屯駐城下待命,兵不血刃地收復了石埭,、太平,、旌德三城。 曾國藩對古隆賢舉地盤,、率軍隊來投降之舉,,大加贊嘆,稱古隆賢“一旦翻然悔悟,,自拔來歸,,不煩一兵而三城并下”,,積極為古隆賢論功請賞“吁懇天恩,準照上年洪容海投誠成案賞給古隆賢游擊虛銜頂戴,,以昭激勸”,。 古隆賢身為太平軍中的宿將,長期與劉官芳,、賴文鴻在皖南并肩作戰(zhàn),,其統(tǒng)屬的太平軍將士達到七萬余人之多,一朝叛降,,讓劉、賴等人措手不及,,被迫率部離開了皖南,,導致太平軍統(tǒng)轄十余年之久的皖南根據(jù)地迅速癱瘓,太平天國事業(yè)急劇消亡,。 入清為官后,,古隆賢無病無災,一直活到1875年,,壽終正寢,,被安葬于家鄉(xiāng)惠東安墩鎮(zhèn)寶安村紅珠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