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一種比較有效的中醫(yī)治療方法,,家里經(jīng)常準備一些艾灸的器具,對老人的健康很有好處,,那么老年人艾灸有什么好處呢,?下面為您介紹老年人艾灸有什么好處,看看吧,。 老年人艾灸可以防病抗病,、延年益壽。 艾灸相關(guān)穴位可以調(diào)節(jié)臟腑功能,,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還能夠增加紅細胞,、白細胞的數(shù)量和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 經(jīng)絡(luò)研究的專家們針對年齡在62—77歲符合健康標準的36例男性老年代,選用以下穴位進行:①膻中,、中脘,、神闕、關(guān)元,、足三里(雙),。②大椎、啤俞(雙),、腎俞(雙)進行艾炙治療,。 研究結(jié)果表明,受試老人外周血中白細胞介素II(IL—2)的活性有明顯提高,,而靜息期淋巴細胞的白細胞介素II受體的水平有所下降,,這說明適當?shù)陌膶先说募毎庖吖δ苡幸欢ǖ恼{(diào)整作用,這也是臨床上用艾灸療法治療老年性疾病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病,、抗病、延年益壽的作用,。 關(guān)元,、腎俞、足三里,、中脘是老人的四大養(yǎng)生要穴,。 以上穴位均是人體顧護陽氣,強壯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每穴20分鐘,,能調(diào)整和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人的抗病能力,,具有補益腎氣,,健脾和胃,促進脾腎運化的作用,。扶養(yǎng)一身正氣,,使正氣不絕,脾土肥沃,,腎水充盈,。土沃、水盈,、氣足便能生長萬物,,潤養(yǎng)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會健康長壽了,。 1、關(guān)元穴 關(guān)元穴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丹田,,此穴是體內(nèi)陽氣所在之地,,更是精氣化生之所。從古至今,,人們都將此穴置于起死回生的重要穴位,。 竇材在《扁鵲心書》中說每年的春秋之交,艾炷灸關(guān)元穴,,每次3~5壯,,則能夠保持體內(nèi)溫煦而不畏嚴寒。人到30,,堅持每3年艾炷灸臍下300壯,,人到50堅持每2年灸臍下300壯,人到60每1年灸臍下300壯,,可保人長生不老,。 2、腎俞穴 人到老年,,容易氣息不暢,、腎氣不足,每天散步的時候,,若能夠雙手握拳,,邊走邊輕輕敲打腎俞穴30~50次,則能降低血壓,強健體魄,,改善腎功能。每天睡覺之前,,舌頭抵住上腭,,眼睛看向頭頂,兩手摩擦雙腎旁俞穴,,每次10~15分鐘,,一樣可以達到相當好的效果。家庭艾灸時,,溫和灸此穴20~30分鐘,,每天1次,效果更佳,。 3,、足三里穴 唐朝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將足三里穴稱為“長壽穴”。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屬足陽明胃經(jīng),。艾灸足三里穴最直觀的功效則是養(yǎng)脾胃、滋補氣血,,并且能夠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增強人的消化、吸收,、免疫功能,,還能消除疲勞、防病健身,、延年益壽,。艾灸時可采用回旋灸或者雀啄灸,每次15~20分鐘,,每天1次,。 4、中脘穴 中脘穴主治疾病還包括:胃脘痛,,呃逆,,翻胃,納呆,,食不化,,疳積,膨脹,,腸鳴,,泄利,便血,,脅下堅痛,,虛勞吐血,,哮喘,頭痛,,失眠,,驚悸,怔忡,,臟躁,,癲狂,癇證,,尸厥,,驚風等。 老年人常艾灸中脘穴和足三里,, 堅持2-3個月,,就會使胃腸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煥發(fā),,精力充沛,。 1、及時調(diào)整灸火與皮膚間的距離,。有些患者局部寒氣大,,初灸時,對艾火的忍耐力強,,常常不知不覺將艾火靠近皮膚,,結(jié)果將皮膚灼痛。實際上,,以灸至皮膚發(fā)紅為度,。 2、每次灸15-20分鐘為宜,。 3,、選擇質(zhì)量好的艾絨。劣質(zhì)艾絨,,生硬不團聚,,燃燒時火力暴躁,易使患者感覺灼痛,,甚至熏烤時石粒脫落,,灼傷皮膚。 4,、環(huán)境應保持通風,,避免艾煙過濃,傷害人體。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特別是哮喘病人慎用艾灸,。 5、顏面五官,、陰部,、有大血管分布的部位不宜直接灸,頭部,、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不可多灸,。 6,、體質(zhì)壯、病情輕,、病程短者,,灸治1—2次即可。體質(zhì)差,、病情重,、病程長者,可灸數(shù)月乃至1年以上,。初灸時,,每日1次。長期灸治者,,3次后改為2-3天1次,。 老年目昏 每晚臥前,端坐,,將艾條點燃,,在下肢的光明、足三里及上肢養(yǎng)老穴上懸灸,,至局部潮紅,,每穴2~3分鐘。 此法能疏肝養(yǎng)血,,健身明目,。此法老年人尤宜多用。 心絞痛 心絞痛患者常伴有心慌,、胸悶等癥狀,,纏綿不愈、反復發(fā)作,。 艾灸穴:膻中,、膈俞、內(nèi)關(guān)、心俞穴,。 對于慢性心衰患者可配合肺俞穴,。 灸法:每次每個穴位艾灸15分鐘,每天一次,,6天為一療程,。 注:心絞痛病程較長患者,一般灸感會入心,,膈俞,、心俞穴先按壓兩側(cè),如果有壓痛點則重點艾灸壓痛點一側(cè),。每隔一月即做心電圖進行檢查,。
冠心病 冠心病的病機多以心腎陽虛引起水濕瘀血內(nèi)停,可配合艾灸進行預防,、康復,。 主穴:神闕、足三里,。 灸法:距離皮膚2~3cm,,每次艾灸15分鐘,每天2次,。連續(xù)治療4周,。對于冠心病導致的慢性心力衰竭、水腫,、心悸等均有較好的效果,。 高脂血 高脂血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中老年患者進行預防至關(guān)重要,。 主穴:心俞,、肝俞、脾俞,、巨闕,、天樞。 配穴:神闕,、大赫,、足三里。 灸法:將丹參,、山楂,、澤瀉、何首烏各等份打成粉,,用醋調(diào)均勻,,制作成直徑為2~3cm,,厚度為1cm,重為2.5g的薄餅,。放在相應穴位上,,每次每個穴位艾灸10分鐘。每天一次,,30天為一個療程,。 本方可有效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對心腦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耳鳴耳聾 每晚睡前俯臥床上,,請家里人將艾條點燃在腎俞、命門穴上懸灸,,每穴5分鐘,,至局部皮膚潮紅。 此法能補腎益氣聰耳,。 白癜風 將艾條點燃后,距患部1~2厘米處施灸,,以皮膚無灼傷,、微微潮紅為度,對面積較大者用回旋灸,,由外向內(nèi)一圈圈地逐漸灸治,,對分布散在者分批進行灸治。一般每晚1次,,10次為1療程,。 此法能疏風養(yǎng)血通絡(luò)。 凍瘡 每晚睡前,,將艾條點燃后,,距凍瘡中1~2厘米,根據(jù)凍瘡范圍的大小,,由凍瘡中心向四周螺旋狀的懸灸,,使局部皮膚紅暈,自覺溫熱舒服之感,,每晚1次,,10次為1療程。 此法能溫通氣血,,適用于凍瘡初期未潰者,,此法對預防凍瘡有明顯效果,故對易患凍瘡者,,從初冬凍瘡未發(fā)時開始施灸,,效果最佳,。 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常常會出現(xiàn)關(guān)節(jié)腫脹、疼痛,、嚴重關(guān)節(jié)會變形,、肌肉萎縮,以預防為主,。 配穴:大椎,、風門、腎俞,、阿是穴,、足三里、陽陵泉,。 每個穴位艾灸10分鐘,,15次為一個療程。 禁忌:關(guān)節(jié)灼熱疼痛,、伴有發(fā)熱,、口渴等癥狀,慎用艾灸,,及時就醫(yī),。 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 配穴:肺腧、腎腧,、大腸腧,、腰陽關(guān)、命門,。使用溫和灸,,先定點,每次艾灸3~5分鐘,,待皮膚溫熱發(fā)紅即可用回旋灸,,以皮膚出現(xiàn)紅暈唯獨??梢允褂酶艚?。 配合藥物敷貼效果會更好。每次艾灸20分鐘后,,采用姜汁,、威靈仙、干地龍,、獨活,、桑寄生、杜仲,、當歸,、防風,、秦艽、,、川芎,、人參、茯苓,、細辛,、甘草粉,敷貼于上述穴位上,。7天為1療程,。 腰椎間盤突出 本病多因風寒、濕熱,、體虛,、肝腎虧虛、勞筋傷骨等原因所致,。 尋找腧穴熱敏點:選擇俯臥或者側(cè)臥,。暴露腰部,點燃艾條,。在雙側(cè)大腸腧,、腰腧構(gòu)成的三角區(qū)內(nèi)尋找。距離皮膚3cm左右,。當被施灸者感覺到透熱(由皮膚表面直接穿透到機體深部組織)、擴熱(以施灸點為圓點向四周擴散),、傳熱(以施灸點為開端,,沿著一定的方向進行導傳。)時,,確定此穴為腧穴熱敏穴,,在此區(qū)域內(nèi)將所有熱敏點找到后,對熱敏點感最強的穴進行施灸,。時間以30~60分鐘,。一般以熱敏灸感消失為宜。前4天前每天兩次,,第5天開始,,每天艾灸一次。施灸10天,。 配穴:阿是穴,、環(huán)跳、殷門,、陽陵泉,、足三里,、委中、承山,、懸鐘穴,。每個穴位艾灸10~15分鐘。 |
|
來自: 培訓班背包 > 《針灸 刮痧 撥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