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是立志的關鍵期
人的志向從兒童階段就開始萌生了。它是隨著孩子思維、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發(fā)展,,隨著家庭和學校教育的不斷深化,,從無到有,從低水準到高水準逐步形成的,。從人的思維發(fā)展的特點來看,是由具體形象思維到以抽象思維為主要形式的發(fā)展過程,,抽象思維又是由經(jīng)驗型向理論型,,抽象邏輯思維向辯證邏輯思維發(fā)展,。未成年的孩子具有高度的可塑性,接受能力和模倣能力都非常強,。在這個階段,,大多是是通過直接感知的事物和具體的人物形象逐步認識社會、職業(yè),、道德和人生意義的,。在他們心目中的理想情景性很強,往往是不穩(wěn)定的,、轉瞬即逝的,,有的還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們往往最先把自己身邊的,、或者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的自己最敬佩的人物作為理想的化身,。隨著視野的擴大、評價能力的增強,,以及自我意識的獨立性和自我立志願望的發(fā)展,,他們選擇最敬佩的人的範圍就更廣泛了,多數(shù)是形象高大,、業(yè)績卓著,、品德高尚的名人。如果在這個階段人缺乏具體的理想人物形象,,或不能正確選擇理想人物形象,,往往就會模倣經(jīng)常看到的影視節(jié)目,、電子遊戲中的一些人物,,比如電視劇裏的“摩登女郎”、遊戲中的“大俠”,、甚至某些網(wǎng)路中的虛幻人物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的榜樣,。
有個7歲的小女孩,每當大人問她你長大做什麼時,,她總是回答:“我長大了賣醬油,!”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想法呢?原來她家的鄰居有個賣醬油的阿姨非常喜歡她,,經(jīng)常帶她到店裏玩,,她於是就對賣醬油產(chǎn)生了興趣,經(jīng)常和小朋友一起做賣醬油的遊戲,。有的孩子看了《少林寺》電影,,一時感情衝動,竟然幻想到少林寺習武,出家當和尚,。這就是說,,孩子喜歡模倣成年人的行為,模倣他們心目中崇拜的或喜歡的人物,。榜樣人物一旦深入孩子的心靈,,就會成為傚法的對象、追求的目標,,成為推動他們理想形成的強有力的因素,,並且表現(xiàn)在日常的生活、學習行為中,,對他們以後的人生道路產(chǎn)生重要作用,。所以在這時候,樹立什麼樣的榜樣,,如何確定自己的努力目標,,對孩子的理想、志向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
英國《衛(wèi)報》曾報道,,一項持續(xù)30餘年跟蹤上萬名英國人生活的調查顯示,志向遠大的孩子成人後事業(yè)更成功,。研究的依據(jù)來自英國1958年啟動的全國兒童發(fā)展研究,。1969年,當這些孩子11歲時,,學校要求他們參加了一項關於業(yè)餘愛好、喜歡的科目以及對未來的預期的調查,。他們還被要求寫一篇短文,,想像自己25歲時的情景,包括生活狀況,、興趣愛好,、家庭和工作等。英國教育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被調查對象在11歲時寫的展望自己未來的短文,,然後將短文內容與作者42歲時的實際情況相比較,。分析顯示,即使孩子家境貧窮或能力不那麼強,,在小學畢業(yè)時如果志向遠大,,長大後從事專業(yè)技術職業(yè)的幾率就大得多,哪怕實際從事的未必是他們當年夢想的那一種職業(yè),。在11歲時便有專業(yè)技術職業(yè)抱負(獸醫(yī),、律師、建築師等)的孩子當中,50%的人42歲時在從事這類職業(yè),;在沒有類似職業(yè)抱負的孩子中,,這個比例僅為29%。無論男孩女孩,,無論其家長從事體力還是專業(yè)技術工作,,這種差別都十分明顯。負責分析這些短文的簡·埃利奧特說:“11歲時的理想與長大後的職業(yè)之間絕對有某種明顯的聯(lián)繫,?!?/span>這項研究給我們的啟示是,在小學階段孩子的興趣愛好以及對未來的憧憬,,已經(jīng)成為他們志向的萌芽,,影響到他成年後職業(yè)選擇和事業(yè)能否成功。
進入小學是人生的一大轉折,。處在這一階段的孩子比幼兒的交往範圍擴大了,,視野更加開闊了,正是理想的萌發(fā)時期,,在他們的志向形成過程中,,有著突出的特點。有時候,,當我們問孩子們,,你的理想是什麼?他們常常表現(xiàn)出一種天真的熱情,。有的說:“我長大了當科學家,!”有的說:“我開飛機!”有的說:“我坐宇宙飛船上月球探險,!”也有的說“我要當警察!”這些理想的目標,,或許是從書上看到的,或許是從電視上了解的,,也有的是其他外界因素的影響使孩子突發(fā)奇想,,有的甚至是一種幻想……孩子沒有考慮、也不可能考慮自己這個理想的依據(jù),,以及能不能實現(xiàn),。在這時,切忌打擊孩子的這份天真的熱情,。
曾經(jīng)獲得北京市首屆少年科學金質獎的15歲的樊曉輝,,從小就熱愛科學知識,喜歡天文,,勤學好問,,早在他9歲時就曾獲得全國少年發(fā)明一等獎,。他在班裏擔任學習委員,學習刻苦,,喜歡探討新問題,。他工作認真負責,關心班集體,,熱心幫助同學,,積極參加體育鍛鍊,初中曾連續(xù)3年被評為三好學生,。樊曉輝的成長和他父母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在他小的時候,父親告訴他:“有一個國家的宇航員已經(jīng)有6次登上月球,,可是我們在這方面還很落後,。”他的母親告訴他:“我們是10億人口的大國,,可是至今還沒有一個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曉輝沉思了許久,,然後堅定地說:“我們要趕上他們,,我要為國爭光?!彼?/span>親又因勢利導對他說:“你有美好的理想,,這很好。但是必須勤勞刻苦,,還必須有堅強的毅力,。”在父母這樣孜孜不倦地教育下,,曉輝從小就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孩子。他所取得的成績決不是偶然得來的,。
有研究表明,小學生的生長髮育還不成熟,,對父母和老師具有較強的依戀性和信任感,。這個時期進行理想教育他們最容易接受,效果是最好的,。父母們了解了這個特點,,要不失時機地對孩子進行理想教育,為孩子立志打下良好基礎,。
(作者:關穎)
文章來源:關穎的博客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blog.china.com.cn:
80/guan_ying/art/1448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