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我們講話,,一定要遵循形式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 如果你對什么都信口開河,,胡編亂造,,不但會留給別人不可信的感覺,,而且你說的話也不會得到別人的重視,。 所以,提高自己說話的邏輯力,,可以為你的話語增添分量和說服力,。 一般而言,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就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這四種規(guī)律,,不同程度影響著我們的表達,,體現(xiàn)在我們說話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為了把話說好,,我們必須好好學習這些基本規(guī)律,。 同一律——明確說話的中心思想 一篇文章,一次講話,,都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思想,,這個思想貫穿整篇講話的內容。 如果去說服別人接受一件事,,也需要圍繞一個目的來開口講述,。 否則你想說服別人不要傷心,而你卻不斷去講看書的好處,,別人聽完也不知道你在表達什么——除非,,你能給出看書可以治愈別人傷心情緒的理由。而這,,就是邏輯的同一律,。 運用同一律,有兩點必須注意: 1,,概念必須明確,。 這就要你在運用概念表達你的思想時,一定要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如果你能對這個概念保持確定性,,那么運用的時候,就不會偏離軌道,,整個談話也能夠保持確定性,。 一旦你連自己都不知道概念的準確意思,這時你的表達就難以做到準確,、具體,,其結果不是容易“偷換概念”,就是“前言不搭后語”,,別人聽了也不知道你在說什么,。 例如你對別人說:“戀愛的技巧很重要。你技巧水平的高低,,是讓你戀愛成功的重要條件,。”這句話有什么問題呢,? 問題就在于,,這句話的后半句,表達的意思是技巧水平的“高低”,。也許你想表達的這個概念“戀愛技巧”,,水平高了,就會容易成功,;水平低了,就很難成功。但是你卻說成,,“高低”都是讓你戀愛成功的重要條件,。 換言之,你的話沒有理出一個清晰的頭緒,,把水平低都當成戀愛成功的重要條件了,。 這就是對表達的概念不明確的例證。 所以平常說話的時候,,對于概念的表達一定要加以注意,。 2,不能隨意轉移說話的主題,。 你講話的時候,,必須有一個貫穿整篇談話的中心。 你這一刻說話,,只能有一個中心,,不能同時有其他的中心。 否則,,你的話上一句說這個意思,,下一句又說那個意思,聽眾就會如墜云霧,,不知道你到底說什么,。 有朋友在說話的時候,很容易想到什么就說什么,。逛街看到別人吃雪糕,,你跟朋友說想買一個吃。說著說著,,然后你就慨嘆為什么想買的衣服沒有降價呢,。 別人聽你這么說,那到底回應你去吃雪糕好呢,,還是跟你討論衣服的事情呢,? 因此,講話的時候,,一定要在心里裝著一個主題,,想著主題,圍繞著主題來講,。不要以為平時閑聊用不著這樣做,。 你想跟朋友說去看電影,你也得要說想看的電影是什么,,為什么想看吧,!安慰別人,,你也得圍繞著“不要傷心”這個主題做闡述吧。只不過這個過程比較短,,沒有演講那么長篇大論,,所以你才意識不到而已。 很多時候我們跟別人吵架,,吵著吵著,,吵得內容跟最初已經完全不同,不知道為什么而爭吵,。其實冷靜下來就會發(fā)現(xiàn),,大家說的都是同一件事。這就尷尬了,。 平日留意一下,,你的表達會更清晰。 矛盾律——表達的思想要前后一致 相信大家都有看過自相矛盾這個成語故事吧,。 一支可以刺穿所有東西的矛,跟一個可以防御所有矛的盾,,那么兩者相遇,,到底會產生什么樣的結局呢?至少在我們這個世界,,這種事情是不會發(fā)生的,。這兩個判斷不能同時為真,至少有一個是假的,。 例如,,一種液體可以溶解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那么這種液體,,用什么東西來把它裝起來呢,?如果沒有東西裝得起來,那么這種液體豈不是溶解了載體之后,,就不會存在于這個世界嗎,? 所以矛盾律,不能都是真的,,只能同時都是假的,,而且真的也只能有一個。 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不少人在說話時經常犯了自相矛盾的錯誤,。 例如你說:“這些食物我全都喜歡吃,唯獨有一個,,我怎么都吃不下去,?!边@就是自相矛盾。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這些食物我基本上都喜歡吃,,或者我大部分都喜歡吃,而非全部,。 平時說話自相矛盾,我們很難察覺到,。 一般如果你無法自圓其說一件事,,基本上就是自相矛盾了。明明跟女朋友說今天去看電影了,,沒想到卻被女朋友的閨密發(fā)現(xiàn)那個時間和一個妹子在一起,。 一個人,在同一個時間怎么會身處兩個不同的地方呢,?既然這兩件事不能同時為真,,那只能有一個是假的了。 所以在辯論中抓住對方言論中自相矛盾的地方,,你就能夠立刻駁倒對方,,給予強力的反擊。 排中律——事情是這樣就這樣 矛盾律跟排中律有點相似,。 如果說,矛盾律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不能同時為真,,只能有一個是假的,;那么排中律,就是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不能同時為假,,一定要有一個是真的。 也就是說,,排中律要求我們在講話中表達的思想觀點必須鮮明,,是什么就是什么,肯定什么,,反對什么,,贊成什么,批評什么,,都一定要清晰明確,,不能含糊其詞,絕對沒有中間狀態(tài),。 例如,,有人說,,聽歌對治療情緒很有用;也有人說,,聽歌對治療情緒沒用,。而你卻說,不見得有用,,也不見得沒有用,。那么到底聽歌對于治療情緒有沒有用呢?我們聽了這話也不知道你到底要表達什么,。 如果你說聽歌有用,,你就要清晰地表達這個觀點;聽歌沒用,,也要明確表達這個觀點,。你不能一邊說聽歌對治療情緒有用,然后又否定聽歌對治療情緒有用,,自相矛盾,,相互否定。這兩者,,只能有一個是真的,。 很多人都分不清楚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區(qū)別。 其實,,矛盾律就是兩個相互矛盾的命題,,不能同時為真,其中一個必定是假的,。 例如自相矛盾這個故事,,矛可以刺穿任何盾,而盾可以擋住任何矛,,這個命題就是互相矛盾,,不能兩個都是真的。如果兩個都是真的,,就會否定其中一個,;既然否定了其中一個,說明只有一個是真的,,另一個是假的,。 但如果兩個都是假的呢?就是矛刺不穿任何盾,,盾也擋不住任何矛,。如果兩個都是假的,也會否定其中一個,;既然否定其中一個,,說明另一個肯定是真的,。 而排中律指的是兩個自相矛盾的命題不能同時為假,其中一個必定是真的,。 例如,,“你中獎了,但也沒有中獎”,,這個命題就是互相矛盾,,按照排中律,只能肯定其中一個,。你要確切告訴我到底是中獎,,還是沒有中獎,不能模棱兩可,。 通常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內容,都是放在一起對待,,因此會構成“二值原則”,,就是任意一個命題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不能既真又假,,也不能既不真又不假。 這些基本的邏輯概念,,會影響到我們平常的表達,。 充足理由律——說話要有理有據 充足理由律,,就是說想要確定一個判斷是真的,,就必須有充足的理由。 我們表達觀點,、闡明思想,,一定要有理有據。提出一個觀點之后,,需要給出相應的證據,,大量的材料來佐證,才能讓人覺得你的話有說服力,。所以說明一個道理的時候,,要附上相應的例子,就是這個原因,。 例如,,經常吃燒烤,會容易致癌,。這個判斷,,我們怎么確定它是真的呢,?這時就要舉例子。 只要你舉的例子是真實存在,,經得起實踐檢驗和推敲,,那么你的話就會更有邏輯的力量。如果說什么都只能猜測,、估計,、憑空臆想,我相信說什么都很難讓別人信服,。 有些人說話,,以為這樣就是這樣,他覺得事情是那個樣子就是那個樣子,,什么理由也說不出來,,就算你的辭藻再華麗,也會讓人感到這些話蒼白無力,。 所以表達我們的觀點時,,論據充分,論證有力,,自然就能夠提升我們表達的力量,。 這就要求我們平時要注意多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和知識,豐富講話中的論據內容,,才能夠增強講話的說服力,。 說話時,注意運用這四種邏輯定律規(guī)范自己的話語,,你的表達將會更有邏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