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試劍南方 建元三年,,閩越國發(fā)兵圍攻東甌,。 閩越和東甌在名義上同是漢王朝的屬國,,然而兩國對宗主國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七王之亂敗亡后,,吳王劉濞逃往東甌,,被東甌王斬殺,其子劉駒則被閩越收留,。劉駒怨恨東甌殺其父親,,常勸閩越王攻打東甌,于是趁漢武帝新近登基的時機,,閩越起兵,。 東甌向朝廷告急。劉徹猶豫不決,,于是向太尉田蚡詢問意見,。田蚡回答說:“越人互相攻打是常事,對朝廷又反覆無常,,自秦時就已經(jīng)對他們棄之不顧了,,不用勞煩中國之兵前往相救?!?/em> 不想,,以文學著稱的中大夫嚴助站了出來:“東甌求救,我們應該擔心的是力量能不能相救,,恩德能不能感化,,如果能,有什么理由拋棄他們,?你還好意思說以秦為榜樣,,秦何止對越棄之不顧,他們把整個都城咸陽都棄了,!如今一個窮困的小國前來告急,,天子還不施以援手,以后又怎么統(tǒng)御萬國呢,?” 這段話大義凜然,,一下說進了劉徹的心坎里。劉徹當機立斷:“太尉不足與計,!” 話雖如此,,劉徹此時卻沒有能拋開田蚡自行派兵的權力。他對嚴助說自己新即位,,“不想”拿虎符來調動諸郡國的兵力,,——事實上到底是“不想”還是“拿不出”,應該嚴助也心里很清楚吧。 對嚴助而言這倒根本不是問題,。他拿著皇帝的節(jié)杖來到會稽調兵,,而會稽太守因為沒看到虎符,拒絕發(fā)兵,,一介文士嚴助令人驚奇地施展了雷霆手段,,當即斬殺一個軍中司馬,然后向太守宣布皇帝的旨意,,逼迫太守出兵,。而閩越國王聽到會稽發(fā)兵救援東甌的消息,只好撤兵,。武帝朝第一次軍事行動取得了兵不血刃的勝利,。 (注意一下:這段劇情在電視劇《漢武大帝》里有所修改,改成了衛(wèi)青也參與其中,。) 三年之后,,閩越王又派兵攻打南越。南越自趙佗和文帝訂約放棄帝號之后,,已經(jīng)可以算是漢的屬國,這次被閩越攻打,,自然又向天子告急,。有了嚴助此前成功的經(jīng)驗,劉徹理所當然的再次發(fā)兵——這一次他用了虎符,,命令大行王恢和大農(nóng)令韓安國從豫章,、會稽兩路出大軍,攻打閩越,。 閩越王郢聽說漢軍大兵壓境,,準備發(fā)兵距險,然而他沒有意識到真正的危機未必在邊境,。王弟余善暗地召集相國,、宗族謀劃,說:“大王因為不請詔令就擅自發(fā)兵攻打南越,,因此被天子發(fā)兵來誅,。漢兵多勢強,就算我們這次能僥幸退兵,,后面他們會派更多兵來,,直到滅國為之。不如殺了大王,,向天子謝罪,。”這個提議得到了所有人的贊同。于是余善刺殺閩越王郢,,派使者把他的頭顱獻給王恢,。王恢一面將消息傳給韓安國部,一面將閩越王的頭顱馳報天子,。劉徹于是下詔罷兵,,大漢再一次兵不血刃平定了閩越的叛亂。 《孫子兵法》上說: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閩越王郢死后,,閩越分為兩國,再無力作亂,。事實上如果漢朝經(jīng)常需要出兵百越,,對漢軍而言,距離和水土都會是相當大的麻煩,。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漢武帝兩次對閩越的軍事行動,無疑獲得了完美的結果,。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兩次沒有交鋒的軍事勝利,如果真的是劉徹為實現(xiàn)更大抱負的“試劍”行動,,就沒有達到試驗的效果,。漢兵戰(zhàn)斗力究竟如何?能否應對遠距離大兵團作戰(zhàn)的要求,?中大夫嚴助,、大行王恢、大農(nóng)令韓安國等重臣,,誰才是真正合格的軍事統(tǒng)帥,?劉徹沒有得到答案。 在平定閩越的同一年,,也就是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竇氏駕崩。 然而這并不是劉徹乾綱獨斷的起點,,在呂后,、竇后之后,劉徹之母王太后也萌生了參政的念頭,,可王太后在朝中根基不深,,她不能公開左右少年天子的政策,,于是她在劉徹的身邊安插了一個楔子,她的同胞弟弟,,武安侯田蚡,。 竇太后死后第二個月,田蚡就成為丞相,。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張世所飾田蚡 與確有忠誠賢能的竇氏外戚魏其侯竇嬰不同,,王太后的這位弟弟幾乎可以說是一無是處,人品方面也著實爛的可以,。然而因有王太后撐腰,,田蚡成了炙手可熱的權臣,其權勢甚至隱隱壓過皇帝本人,。 劉徹時年二十二歲,,已是大有可為的青年,竇太后在時,,尚能全然接受自己親奶奶的限制,,竇太后死后,怎么又冒出一個舅舅來左右自己,?田蚡每次奏事,,都有著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勁頭,推薦了諸多“人才”,,有的甚至一開始就官至二千石,,劉徹在批準了這些人事任命之后對田蚡說:“舅舅選官選完了沒有啊,?我也想任命幾個官吏呢!”如果說這還是比較溫和的諷刺,,那么后來田蚡向劉徹要地建豪宅的時候,,劉徹的反應可以說是破口大罵了:“你怎么不把武庫也拿走!”這一罵把田蚡驚出了一身冷汗:皇帝已經(jīng)不是,、也可能從來都不是一個任人擺布的孩子,。 在這一年,匈奴軍臣單于派使者來邀請和親,。大行王恢是燕人,,曾經(jīng)做過邊地官吏,對匈奴有著咬牙切齒的痛恨,,這讓他成了武帝朝中第一個堅定的主戰(zhàn)派,。他說:“大漢與匈奴和親,過不了多少年匈奴人就又會背約,,不如不同意和親,,發(fā)兵攻打他們。” 可他南越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友”,、御史大夫韓安國這次站在了他的對立面,,反駁說:“匈奴人如今兵強馬壯,又像禽鳥一樣遷徙,、集散,,很難制服。得到他們的土地也不會讓我們的國土增加,,得到他們的人口也不會讓我們的兵馬強盛,,所以自古以來匈奴都不屬于中國。如果漢軍行軍千里,,人馬疲乏,,而匈奴卻以逸待勞,戰(zhàn)事就會比較危險,。因此臣以為不如和親,。”同時朝中群臣大多同意韓安國的說法,,因此劉徹準許了和親一事,。 但是這一次和親帶來的和平,僅僅持續(xù)了不到兩年,。 第二年(元光元年),,劉徹連續(xù)幾次下詔征求治國方略,大儒董仲舒借機獻上“天人三策”,,劉徹非常欣賞,。一般認為,這就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開始,。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公羊學派,堂堂正正地登上了歷史舞臺,,這一次再也沒有太皇太后的阻礙,。 在公羊學說中,有一個見解對劉徹反擊匈奴有著重要的支撐,,那就是所謂“大復仇”的思想,,在《春秋公羊傳》中,對伍子胥等人的復仇行為多持鼓勵態(tài)度,,而在齊襄公報九世之前齊哀公被烹殺之仇滅紀一事的議論上,,《公羊傳》更是評論道:“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span> 雖百世猶可復仇,。何況百年之內的屈辱?在與公羊學派取得思想上的一致之后,,接下來劉徹就需要等待一個時機,,一個“復仇”的時機。 【未完待續(x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