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是皮膚科常見病,但部分患者病情較重,,病程纏綿,,日久不愈,本例患者病情較重,,西藥治療中仍反復發(fā)作,,改用六經辨證合五運六氣結合診治獲效。 病史介紹: 黃某,,女,,28歲。2018年9月11日就診,。主訴:全身反復紅斑風團,、瘙癢2月余,。 患者既往有玫瑰痤瘡病史,平素工作壓力大,,情緒不佳,。病史經過:患者訴2018年6月底發(fā)病,7月初口服鹽酸非索非那定,、枸地氯雷他定,、復方甘草酸苷膠囊,肌注得寶松治療,,病情無好轉,,7月12日出現(xiàn)喉梗,于我院住院治療,,住院期間患者全身紅斑風團泛發(fā),,瘙癢嚴重,并出現(xiàn)夜間腹痛,,嚴重時靜滴甲強龍80mg/日,病情控制后7月30日出院改為甲潑尼龍片28mg/日口服,,繼續(xù)口服依巴斯汀,、依匹斯汀、復方甘草酸苷膠囊治療,,紅斑風團仍頻發(fā),,感瘙癢。故就診,。 現(xiàn)癥見:怕冷,、心煩、頭痛,、口苦,、口渴、納呆,,舌紅苔白,,脈浮滑大。 中醫(yī)診斷:癮疹-少陽太陽陽明合病,。 西醫(yī)診斷:慢性蕁麻疹,。 處方:小柴胡湯加桔梗、石膏,。 北柴胡20g 黃芩15g 甘草10g 黨參12g 法半夏12g 生姜15g 大棗10g 桔梗10g 石膏20g,。 1劑,分三次溫服,。 次日(9月12日)患者復診,,訴皮疹及瘙癢稍感緩解,。守原方,石膏加量至35g,,加藿香10g,、厚樸10g、茯苓10g,。5劑,,日1劑,分三次溫服,。西藥口服依巴斯汀及奧洛他定片治療,。 9月17日、9月20日兩次復診,,患者皮疹,、瘙癢緩解,口苦,、怕冷較前緩解,,納差,仍感口渴,、頭痛,,脈滑大。繼續(xù)予前方加減,。激素逐漸減停,。繼續(xù)口服依巴斯汀及奧洛他定、美能片,。 9月24日復診,,患者食欲較前好轉,偶感乏力,,下午小腹脹,,臍上悸動偶發(fā),臍右及臍下按壓痛,,入睡困難,。 處方:當歸芍藥散合吳茱萸湯加減 吳茱萸3g 白芍10g 川芎10g 川楝子10g 當歸6g 黨參10g 法半夏12g 葛根15g 桑白皮10g 生姜12g 茯苓10g 石膏12g。3劑,。 9月27日復診,,患者全身皮疹減輕,面部潮紅瘙癢,,前方基礎上加紫蘇葉10g 連翹12g 赤小豆10g,,5劑。 10月2日復診,,風團及瘙癢減輕,,面部仍感瘙癢灼熱,,腳心無發(fā)熱,口渴,,咽部異物感,,近日易腹瀉,脈滑疾略緊,。 處方:麻黃升麻湯加減 麻黃3g 白芍10g 炒白術12g 干姜5g 桂枝8g 黃芩10g 麥冬12g 木香10g 升麻12g 石膏20g 玉竹10g 知母6g 茯苓10g 寬筋藤20g 石楠藤20g 穿山龍20g 菝葜20g,。4劑。 10月6日復診,,風團及瘙癢明顯減輕,,月經前加重,煩躁明顯,,口渴減輕,,腹瀉。 處方:改為前吳茱萸湯合當歸芍藥散加減 吳茱萸3g 白芍10g 川芎10g 川楝子10g 當歸6g 黨參10g 法半夏12g 葛根15g 桑白皮10g 生姜12g 茯苓10g 石膏12g 桂枝10g 大棗8g 炙甘草8g,。5劑口服,。 10月11日復診,風團瘙癢進一步減輕,,心煩口渴減,,腹瀉減輕,脈緩滑略急,,前方加木香6g。5劑,。 10月15日復診,,近日感冒,風團瘙癢反復,,咳嗽黃痰,,納呆口渴,咽痛,,改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干姜,、五味子,。 10月20日復診,風團瘙癢減,,咽部無痛,,偶有痰,無畏寒,,入睡困難,,大便干燥,,苔膩,脈弦滑,,前方去干姜,、五味子,加茯苓,、澤瀉,、白術、白芍,。5劑,。 10月25日,患者訴近幾日反胃(惡油膩),,飲食可,。前方基礎上合三仁湯加減,前方基礎上加滑石10g,、蒼耳子6g,、杏仁10g、豆蔻10g,、薏苡仁10g,。4劑。 10月29日復診,,患者風團瘙癢未發(fā)作,。納可,煩躁減輕,,仍怕冷,,夜間自覺身熱,二便調,,舌紅胖,,苔膩,脈弦滑,。繼續(xù)口服依巴斯汀,,停奧洛他定。 處方:小柴胡湯加桔梗,、石膏合三仁湯,、五苓散加減。 柴胡12g 大棗7g 黨參9g 法半夏13g 甘草9g 黃芩15g 生姜6g 石膏15g 桔梗10g 茯苓10g 澤瀉15g 白術10g 白芍8g 滑石10g 蒼耳子6g 龍骨20g 豆蔻10g 薏苡仁10g 牡蠣20g苦杏仁10g 桂枝10g 青皮10g,。14劑,。 11月21日復診,患者訴基本無皮疹發(fā)作,瘙癢不明顯,。自覺唇周上火,、怕冷怕風,乏力,,大便干燥,,睡眠一般,脈軟弦略疾,,左寸略浮大,,左尺沉弱。 處方:小柴胡湯加桔梗,、石膏湯合三心湯加減,。 柴胡12g 大棗7g 黨參9g 法半夏13g 甘草9g 黃芩15g 生姜6g 石膏15g 桔梗10g 茯苓10g 澤瀉15g 白術10g 黃連10g 吳茱萸5g 苦參10g 生地10g 熟地10g 連翹10g 淡竹葉10g 桂枝10g 7劑。 后多次復診,,依巴減為1片/周,,余均以前方加減。 12月27日,,患者出現(xiàn)太陽穴處頭痛明顯,,無畏寒,睡眠易醒,,繼續(xù)予以小柴胡湯加桔梗石膏湯加減,。 圖片來自大家中醫(yī)APP 病案分析:患者平素壓力大,情緒不佳,,素有肝氣郁滯,。2018年6月底發(fā)病,此時少陽相火主氣,,客氣太陽寒水,。患者在少陽相火主氣的牽動因素下發(fā)病,,出現(xiàn)心煩、口苦,、口渴少陽陽明合病證候,,木旺克土,出現(xiàn)腹痛,,脾土運化失調則納呆,,加之客氣為太陽寒水,太陽受邪則出現(xiàn)頭痛,、怕冷,。結合舌脈,初診投予小柴胡湯加桔梗,、石膏,?!秱摗?/span>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小柴胡湯中柴胡,、黃芩和解少陽,,甘草、黨參,、大棗補中健脾胃,,半夏合生姜逐飲行胃中濕滯,同時生姜散太陽表邪,。加用桔梗宣通肺氣,,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患者口渴,,石膏清陽明里熱,。二診9月12日考慮患者7月末受四之氣影響,隨著主氣轉為太陰濕土,,客氣厥陰風木,,脾受肝木旺而虛,濕濁更盛,,患者皮疹及瘙癢有所緩解,,但仍口渴、頭痛,前方基礎上加澤瀉清熱利濕,,羌活,、獨活祛風勝濕止痛,蒺藜祛風止癢,?;颊咛帩裢潦ⅲ霈F(xiàn)乏力,、小腹脹,,臍右及下壓痛,9月24日改為當歸芍藥散合吳茱萸湯加減,,養(yǎng)血調肝,,健脾除濕,祛風止癢止痛,。當歸芍藥散出自《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篇”5條及“婦人雜病”17條,,前者為婦人妊娠腹痛,后者為婦人腹中諸病,,皆用當歸芍藥散主治,。當歸、芍藥,、川芎為血分藥,,養(yǎng)血活血柔肝,茯苓,、白術,、澤瀉為氣分藥,健脾運濕,。合吳茱萸湯溫中補虛,,治厥陰頭痛。 10月2日改予麻黃升麻湯加減,。麻黃升麻湯出自《傷寒論》厥陰病篇357條:“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患者上有蘊熱(面部灼熱,、口渴,、咽部不適),下有腹瀉,,結合脈滑疾略緊,,六經辨證屬太陽陽明太陰合病,麻黃,、桂枝散太陽之邪,;升麻、黃芩,、知母,、石膏清陽明之熱;干姜,、白術,、茯苓溫太陰除濕;麥冬,、玉竹,、芍藥補已損之陰?;颊咂ふ詈棉D后,,再改回當歸芍藥散合吳茱萸湯加減及小柴胡湯合石膏、桔梗湯加減口服,。10月29日患者復診,,述皮疹瘙癢未發(fā),納可,,煩躁減,,怕冷,舌紅胖,,苔膩,,脈弦滑。四診合參,,太陰濕困,,衛(wèi)陽受損,故仍感怕冷,,予小柴胡湯加桔梗,、石膏基礎上合三仁湯、五苓散加減,,加強除太陰濕邪藥物,,前方去羌獨活,、蒺藜,加茯苓,、白術,、白芍、滑石,、蒼耳子,、龍骨、豆蔻,、薏苡仁,、牡蠣、苦杏仁,、桂枝,、青皮。豆蔻,、杏仁,、薏苡仁三焦分消除濕,茯苓,、滑石利濕清熱,,桂枝溫陽化氣助利水,白術健脾除濕,,龍骨安神鎮(zhèn)靜,,牡蠣養(yǎng)陰清熱,蒼耳子祛風散邪,,青皮疏肝理氣化滯,。 11月復診2次,患者述基本無皮疹發(fā)作,,瘙癢不明顯,。患者受五之氣影響,,陽明燥金主氣,,少陰君火客氣,出現(xiàn)唇周上火,,大便干燥,,結合舌脈,予以小柴胡湯加桔梗,、石膏合五苓散,、三心湯、左金丸加減,,黃連,、淡竹葉,、梔子清心火,同時合苦參清熱燥濕,,連翹清散表熱之邪,生地入血分清熱養(yǎng)陰,,熟地滋補肝腎,。 患者12月復診4次,受終之氣影響,,太陽寒水主氣,,太陰濕土受邪,患者出現(xiàn)入睡困難,,感冒流清涕,、頭痛,睡眠多夢,、易驚醒,,近日脾氣暴躁,眼部瘙癢,,舌暗紅胖,,脈弦滑急,左尺弱,。太陽寒水主導衛(wèi)陽受邪,,出現(xiàn)感冒流清涕、頭痛,,太陰濕土受困,,水飲不化,土虛木旺,,出現(xiàn)入睡困難,,睡眠多夢,易驚醒,,脾氣暴躁,,眼部瘙癢。結合舌脈,,故改投以健脾疏肝利濕,,解表補腎溫陽治之。但左尺沉弱,,加用填補腎精之品,,先加用了五子衍宗丸,效果不顯,,后改合用司天靜順湯,、新四黑散好轉,。 該患者從6月底發(fā)病至12月病情衍變,均受到主客氣的影響,,皮疹瘙癢得到緩解,,但伴隨一些癥候的不斷出現(xiàn),及時調方,,獲得較好的療效,。在臨床中四診合參六經辨證,結合五運六氣對疾病的影響,,對疾病的本質認識和發(fā)生發(fā)展治療均有指導意義,。 |
|
來自: 巾幗 > 《中醫(yī)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