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璧以先四馬,,不若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 故為天下貴,。 “道者萬物之注也”, 道啊,,萬物流注的方向,。 “道者萬物之注也”,本句有版本問題,。帛書甲乙本皆為“萬物之注也”,,王弼本改為“萬物之奧”,世傳本多從王弼本,。 “注”的意思非常清楚,,就指“注入、流注”的意思,,如《詩經(jīng)》中的“豐水東注”,,豐水向東流注。 王弼改為“萬物之奧”,,“奧”是什么意思,?不太明朗。河上公解為“藏”,,王弼解為“庇蔭”,,他們倆不統(tǒng)一,且他們兩人皆無證據(jù),。陳鼓應本仍然堅持王弼本,,解為“庇蔭”,甚憾,!楊鵬本返回帛書甲乙本的“注”,。注者,流注也,,清清楚楚,。 “道者萬物之注也”,意思與《道德經(jīng)》五十一章的“萬物尊道而貴德”接近,。萬物之自然演化,,以道為尊、以德為貴,。道德本是自然法則,,萬物自然走向道德,。 “道者萬物之注也”,講的是宇宙觀,。先講宇宙觀,,再運用宇宙觀,這是《道德經(jīng)》常有的章句結(jié)構(gòu),。 “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也?!?/strong> 善人以道為寶,,道是善人之寶。不善之人,,也保有道,。 不善之人,并沒有失去道,,道仍然保有在他們生命中,,他們?nèi)匀痪哂凶呦虻赖臐撃堋?/p> 道無處不在,,在善人身上,,也在不善人身上。人有不善之行,,并非因為他們生命中缺道,,而是因為他們未認識本有之道,或是因為他們生命被侵擾,,沒能走向本然之道,。 老子相信不善之人,也有向道演變的自然趨向,,出于他的宇宙觀:“道者,,萬物之注也?!?/strong>不善之人,,萬物之一,在自然狀態(tài)下,,仍然會向道流動,。 1788年到1863年,英國政府先后向澳大利亞流放了16.2萬罪犯,。這些罪犯到了澳大利亞,,就成了自由人,融入到社會生活之中,,這是澳大利亞早期歷史的一部分,。這些在英國因生活貧困而犯下偷盜欺詐搶劫等罪行的人,在澳大利亞環(huán)境中,變成了誠實的勞動者,,建設出了一個文明的社會,。 十八世紀早期,英國將本土罪犯送往北美殖民地,。1781年美國贏得獨立戰(zhàn)爭,,禁止英國再將罪犯輸入美國。從1788年起,,英國開始將罪犯送到澳大利亞,,持續(xù)80多年,共計16.2萬余人,。這些罪犯成為早期澳大利亞的重要建設力量,。 人犯了罪,并不意味著就毀滅了內(nèi)在的向善之心,。罪犯身上仍然有道,,在合適的環(huán)境中,道的種子仍然會發(fā)芽生長出健康的生命,,所以老子說道是“不善人之所保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strong> 溢美的言詞可以拿來交易,尊奉人的行為可以用來祝賀人,,當人有不善,,為什么要拋棄呢? 本句有版本問題,。帛書甲乙本皆為“尊行可以賀人”,。“賀人”,意思清楚,,就是向人表示慶賀,。王弼本改為“加人”,意思不明,。陳鼓應先生按王弼意思,,解釋為“對人施以影響”,完全偏離本義,。楊鵬本返回帛書甲乙本之“賀人”,。 尊行可以賀人。 “美言”,,贊美之言,,溢美之詞,,甜言蜜語,人聽起來舒服,。 “尊行”,,《論衡》中說:”溫、良,、恭,、儉、讓,,尊行也,。” 溫,、良,、恭、儉,、讓,,都是為了讓人感到有面子、受尊奉,。以自我謙卑禮讓的方式,,向人表示慶賀。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這是兩句批評,。言論上贊美人,,行為上向人表現(xiàn)尊崇以慶賀人,這一切都是為了換取好處,,尊崇禮儀的言行之下,,是功利交易之心。這說的是誰呢,? 是周天子面對強勢諸侯時的態(tài)度嗎,?是朝中卿大夫們面對周天子的態(tài)度嗎?還是卿大夫們相互間的關系呢,?總之,,朝堂之上,人們充滿“美言尊行”的言行,,老子認為這些言行不自然,、“不善”。 這些“美言尊行”之人,,對民眾中“不善”之人,,卻很不寬容,。對上諂媚,對下殘忍,。對強者謙卑,,對弱者強暴。老子問:“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人有不善的行為,,為何要拋棄呢? 本句帛書甲乙本皆為“人之不善”,,“不善”與“善”相對,,王弼本卻改為“人之不美”,味道不同,。對老子《道德經(jīng)》竄改最多,,破壞最大的就是王弼。 老子要求寬恕不善之人,,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歷史背景呢,?我們試分析一下。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定都洛陽,,開始東周王朝,。老子就在東周王室擔任史官。 老子,、孔子生活的東周春秋時代,,中原地區(qū)人口增長,人均資源少,,盜賊興起,,消除盜賊犯罪成為各國朝廷要務。 公元前536年,,鄭國子產(chǎn)鑄刑鼎,。 公元前543年,鄭國制訂刑書,。公元前536年,,鄭國將刑書鑄在鼎上,,公之于眾,這正是老子,、孔子生活的時間,。公元前513年,晉國也把刑書鑄在鼎上,,向社會公開,。 《道德經(jīng)》中4次出現(xiàn)“盜”字,3次出現(xiàn)“賊”字,。我們大概可以理解老子本章所指的“不善”之人是些什么人了,,這就是刑法要嚴懲的那些人。 魏國國相李悝(前455—前395年)大約在公元前407年編成《法經(jīng)》,,在魏國變法,。《法經(jīng)》刑律篇章就從《盜》,、《賊》,、《囚》開始,以懲治盜賊為重點,。到了后來的商鞅(約前395年-前338年)變法,,更是強調(diào)“重刑”。 鄭國,、晉國鑄刑鼎公開刑律,,對當時社會沖擊很大?!蹲髠鳌ふ压拍辍酚涊d,,孔子公開反對晉國鑄刑鼎,理由是興法制就廢了禮制,。 宗法制社會,,是以家族為中心的社會,,家族成員之間的關系,,是血親關系,靠禮制傳統(tǒng)維系,。 鄭國子產(chǎn),,公元前554年為卿,公元前543年到公元前522年為鄭國執(zhí)政國卿,。子產(chǎn)給歷史留下的主要影響,,一是不毀鄉(xiāng)校,對貴族和士人議政采取寬容政策,。二是制訂刑法并鑄刑鼎,,公開頒布中國首部成文刑法,。 鄭國子產(chǎn)鑄刑鼎的根本意義,在于改變了朝廷與民眾的關系,,國家由血親家族共同體社會轉(zhuǎn)變?yōu)樾谭ㄉ鐣?。朝廷中人與民眾,成為純粹的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的關系,,只剩下懲罰與被懲罰的關系,。君主和民眾之間,只是一個陌生,、冷漠,、剛硬的刑法關系。朝廷愈來愈依賴刑殺治國,,這是孔子不愿看到的,,也是老子不愿看到的,老子認為這是拋棄人,。 大家想想,,你心中的政府與民眾的關系,應是一個什么關系,?一套刑法的關系,?還是雖然有刑法,但刑法不應當是本質(zhì)的政府-民眾關系,? 朝廷王公貴族們言行虛偽功利,、“美言尊行”,但卻以殘酷手段刑殺“不善”之人,,拋棄“不善”之人,,這是老子反對的。 朝廷治國不善,,造成盜賊遍地,,不善之行漫延,結(jié)果朝廷又崇尚暴力刑殺,,這是對生命的拋棄,,是治國者的罪惡。 以天道準則為依托,,對執(zhí)政者持批判態(tài)度,,這是老子思想特征之一?!兜赖陆?jīng)》五十一章: “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身穿文彩之服,,身佩利劍,,膩味了飲食,財貨有余,。老子指責王公貴族們?yōu)閺姳I頭子,,行為違逆天道。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這句話是批評,,批評朝廷統(tǒng)治者們自己言行不善,卻輕率拋棄民眾中的“不善”之人,。 “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璧以先四馬,,不若坐而進此,。” “故立天子”,,所以天子即位登基,,任命三卿,雖然獻祭了玉璧和四馬,,不如坐下來推進此事,。 “置三卿”,指任命“司徒,、司馬,、司空”三位卿大夫。司徒掌握祭祀和民事,,司馬掌管軍事,,司徒掌管土地、水利等,。 “雖有共璧以先四馬”,, 帛書甲本為“共璧”,王弼本改為“拱璧”,。《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與我其拱璧,?!笨追f達注為兩手拱抱的大璧,。 但“共璧”之“共”,通“供”,,有“供奉之璧”的意思,。 君權(quán)天授。天子即位,,任命三卿,,這是國之大事,要向上天獻祭,,感恩上天并求上天保佑,。祭祀儀式,首先要獻上玉璧燔燒,,然后獻祭四馬,。馬是最高規(guī)格祭祀用牲。 2002年,,洛陽東周王城考古發(fā)現(xiàn)了東周時期車馬坑,,馬車26輛,馬70匹,。多數(shù)為車前四馬和兩馬骨骸,。其中一輛馬車面前,有6馬骨骸,,屬“六駕”,。 考古發(fā)現(xiàn)的西周葬馬獻祭,主要集中在西周都城鎬京,、洛邑及姬姓諸侯國內(nèi),,異姓諸侯國除姜太公齊國,沒有發(fā)現(xiàn)用牲馬獻祭,。 東周時期,,周天子實力衰微,秦國,、楚國等異族國家實力上升,,僭越禮制,開始用牲馬獻祭,。 “不若坐而進此,。”不如坐下來好好推進此事,。什么事呢,?往下看。 本句有版本問題。帛書甲乙本皆為“坐而進此”,,但王弼本改為“坐進此道”,。 “道”是《道德經(jīng)》中非常重要的終極性概念,王弼把“坐而進此”改為“坐進此道”,,造成嚴重混亂,。“此”,指這事,。“此道”,,指這個“道”。“進此”和“進此道”,,差異很大,。 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 古代為什么重視這件事(指祭祀)呢,?不是祈禱說“愿我的祈求得以實現(xiàn),愿我的罪過得到赦免”嗎,? 帛書甲本為“貴此者何也,?”,王弼本改為“貴此道者何,?”王弼又亂改,。 “求以得,有罪以免”,,是天子向上天上帝獻祭璧玉和馬匹犧牲以后,,向上天上帝祈禱的內(nèi)容。 帛書甲乙本皆為“求以得,,有罪以免”,,這是禱告詞,詞義清楚,。王弼本改為“以求得,,有罪以免”,“以求得”,,就不再是禱告詞的意思了,。 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 古代之所以重視上天祭祀這件事,,不就是祈求上天上帝護佑以心想事成嗎?不就是希望自己的所求,,上天予以滿足,,自己有罪過,,上帝予以寬恕赦免嗎? 老子對祭祀上天上帝的宗教祭祀,,關注的不是獻璧獻馬這些宗教儀式,,而是天子舉行這些宗教儀式所想要實現(xiàn)的最終目標,。老子問,,這個最終目標,不就是禱告的內(nèi)容“求以得,,有罪以免”嗎,? 老子抓住天子禱告的內(nèi)容,“求以得,,有罪以免”,,作為本章邏輯展開的一個要點。 天子即位,,向上天上帝獻玉獻馬,,祈求“求以得,有罪以免”,。這是天子的祈求,,難道不是任何一個人的祈求嗎?天子祈求上天上帝滿足自己的需求,,赦免自己罪過,,那天子為什么不以同樣的原則對待別人呢?為什么不將滿足民眾的需求和赦免民眾的罪過當成執(zhí)政的原則呢,? “故為天下貴,。” 天子得以上天為榜樣,,將治理天下的目標確立在使天下民眾“求以得,,有罪以免”上,滿足民眾的所愿所求,,寬恕赦免民眾罪過,,這樣的天子,才是天下人的貴人,,才是天下人所重視所珍惜的貴人,。 宗教的儀式和目標,老子重目標,。上面所說的“不若坐而進此”,,指宗教上的獻玉獻馬,是提醒人重視“求以得,,有罪以免”的原則,。 重要的是安坐下來,,推進“求以得,,有罪以免”的朝政。朝廷以“求以得,有罪以免”的心態(tài)和原則,,面對天下人,面對天下百姓,。治國之道,,就是讓百姓的愿望得以滿足,使百姓的罪過得到寬恕赦免,。 治理天下,,能使天下人“求以得,有罪以免”,,就是順應上天的執(zhí)政者,,就是回應民眾的執(zhí)政者,順天應人的執(zhí)政者,,才是偉大的執(zhí)政者,。 老子認為執(zhí)政治國,就是滿足民眾欲望,,保護民眾“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道德經(jīng)》八十章)的富裕生活,。 《道德經(jīng)》認為,治國者不能管制民眾自然欲望,。民眾追求欲望滿足,,朝廷不能侵擾,民眾欲望會自然平衡,,“知足以靜,,萬物將自定”(《道德經(jīng)》三十七章)。 天下不安定,,就是因為民眾欲望沒有得到滿足,。民眾欲望得以滿足,知足了,,天下自然安定,。 執(zhí)政治國的核心,就是使人“求以得”,,讓人的需求得以滿足,,使人能心想事成。人能夠“求以得”,,就很少還會走上犯罪之路,。 同時,,相信“道者萬物之注也”,相信萬物自然流向天道創(chuàng)生與和諧的法則,,相信天道一樣在“不善”之人身上,,也為“不善”之人所保有,“不善人之所保也”,,相信不善者身上仍有自新向善之天性,。寬容帶來自新,赦免帶來改變,。 理解至此,,本章邏輯上全通,。我們再總結(jié)一下,。 第一是宇宙觀,這宇宙觀就是“道者萬物之注也”,,向道流動是萬物自然本性,。 第二是人性觀,本章人性觀就是,,道在人的天性中,,不善之人身上,仍有天道之本性,。珍惜和寬容每個人,,包括不善之人,不善之人會有向善之改變,。 第三是執(zhí)政觀,,治理天下,就是實現(xiàn)“求以得,,有罪以免”,。自己向上天所求者,當用之于人,。順天以應人,,滿足人的欲望,赦免人的罪過,,人自然走向天道之路,,生命自然安定,天下自然繁榮和諧,。 治理天下,,當追求使天下人能“求以得,有罪以免”,。治理自己也如此,,以“求以得,,有罪以免”原則待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