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明通行寶鈔壹貫 誠軒2015秋拍001號拍品(流拍) 大明寶鈔是明朝官方發(fā)行的唯一紙幣,,流通于明朝二百七十多年,,后因濫發(fā)紙幣,導(dǎo)致通貨膨脹,,民怨沸騰,,正德年間廢止。 大明寶鈔印框高約30厘米,、寬約20厘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紙幣。寶鈔分六等:壹貫,、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一貫等于銅錢一千文或白銀一兩,,四貫合黃金一兩,票面上端為"大明通行寶鈔"六個漢字,。初行寶鈔時,,一石米值鈔一貫。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由于當時缺銅,,于是明洪武七年頒布"鈔法",設(shè)寶鈔提舉司,,其下再設(shè)抄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并于次年以中書省南京名義發(fā)行,。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朝廷又發(fā)行小鈔5種,即拾文,、貳拾文,、叁拾文、肆拾文,、伍拾文,,票面幅面較小。永樂以后印行寶鈔仍用洪武年號,,且禁止民間用黃金,、白銀買賣交易。 洪武二十二年前后,,紙幣時貶時升,,江西、福建一帶二貫紙鈔只能換銅錢五百文;永樂二年(1404年),,米一石一度值鈔一百貫;永樂五年米一石值鈔三十貫;宣德初年,,米價已達到寶鈔伍拾貫;宣德七年(1432年),寶鈔一貫只值銅錢5文;正統(tǒng)九年(1444年),,米價漲到寶鈔一百貫,,明鈔已不能通行,"積之市肆,,過者不顧";正德年間,,寶鈔實際已經(jīng)廢止。此后,明朝不再發(fā)行紙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