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董其昌大展在上海博物館舉辦,,每天場館前排成長龍,,在寒冷的冬天里掀起了一股董其昌熱。小編今天特地整理了一副董其昌的佳作《疏林遠岫圖》,,與大家分享,。 《疏林遠岫圖》,紙本墨筆,,縱98.7厘米,,橫38.6厘米,明董其昌為同年袁可立而作,。該畫原藏于河南睢州袁尚書府第后院“藏書樓”,,清后期外流,今為天津博物館收藏,。2012年4月19日中央電視臺《國寶檔案》欄目對此做了專題報道,。 此圖為近景畫,坡石錯落,,勾勒圓渾,。坡上疏林,用筆雖簡卻各蘊姿態(tài),。水面空曠,,一山聳峙,在平遠的構(gòu)圖上頗見險勢,。整幅畫簡潔樸拙,,蕭散空靈??钤疲骸澳昙遥ㄖ叮┰畱ㄔ闪⒆釉瑯校┧巨r(nóng)上疏歸省尊人大司馬節(jié)寰(袁可立)年兄,,贈以詩畫,癸酉十月之望?!?/span>遠山巍然挺立,,綿綿不斷,向下無限延伸,;水平如鏡,,暗流涌動;緩坡疏林茂盛挺拔,。恰似二人之間的情誼,,雖相距甚遠,長期無法相聚,,卻沒有因此而間斷,,反而加深了彼此的思念,情更重,,意更濃,友情似水,,源遠流長,。作者借坡上疏林自喻,以此自謙,,遙遙相對的遠山則指好友袁可立,,作者欣賞又敬重好友如山般的品性。山巍峨屹立,,層巒聳翠,,可見作者心中對好友的情誼重如山,兩人友情如山般巍然堅韌,,縱使世間滄海桑田,,友情依然長存。 明崇禎癸酉冬,,致仕在家的袁可立病重,,其子戶部主事袁樞上疏請假回鄉(xiāng)探望老父,順路探望年伯董其昌,,董其昌為故友袁可立作此詩畫一幅,,并通過年侄袁樞帶給其父。董其昌在畫的頂端賦詩題贈老友袁可立道:“掛冠神武覲庭闈,,得奉朝恩意氣歸,。圣主似頒靈壽杖,仙郎耐著老萊衣,?!币馑际钦f:袁可立晚年在朝堂上因為頂撞忤逆了魏忠賢而被罷官致仕,但仍然被天啟皇帝眷顧著意氣風發(fā)地回家了,。正好像是崇禎皇帝賜予了老臣一個長生不老的壽杖,,其子袁樞也經(jīng)常扮作“老萊子”的模樣哄其開心,,盡心盡孝。癸酉為公元1633年,,作者董其昌時年79歲,,而其時遠在河南72歲的“大司馬節(jié)寰年兄”袁可立則已于四天前病逝于睢州(今河南睢縣)。 清著名書畫鑒賞家張庚曾為此畫作跋:“文沈沒浚畫學蕪,,華亭振筆勤芟除,。早歲專事董與巨。(文敏嘗云畫須以董巨筑基)參以房山云氣殊,。暮年更精大癡法,,益入神妙元化俱。爾時共業(yè)有趙左,,流傳之跡半所模,。左也形貌亦頗好,所惜氣格甜以腴,。何如文敏出雋爽,,珊珊玉立清光敷。吾觀是圖又一變,,木石己趁云林迂,。近來藝苑矜逸品,倪黃合作人爭趨,。方知此體自公昉,,稱宗稱祖寧為誣。蔣君愛畫入骨髓,,寶之不異寶此軀,。嗚呼!公畫似此以稀覯,,莫嘆蔣君所好拘,。乾隆五年秋八月 秀水張庚題”。 《國寶檔案》袁可立像 崇禎六年(1633年)冬,,袁可立病逝于睢州,,八十一歲高齡的董其昌親自將這一噩耗告訴崇禎皇帝,并以悲壯的心情為故友寫下了《兵部左侍郎節(jié)寰袁公行狀四冊》,??钤疲骸懊鞒绲澃四炅拢獾摯蠓?、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特準致仕馳驛歸里鄰治弟華亭董其昌頓首撰并書?!?/span> 二人在仕途上同樣坎坷多艱,,幾起幾落,休戚共生,。明萬歷中都遭貶回籍,,后來又都是泰昌皇帝同時啟用的舊臣賢能。在魏忠賢橫行的天啟年間,,兩人都受到閹黨的排擠和迫害,,董其昌是“深自引遠,請告歸”(《明史》),,袁可立是“當魏崔時,,蓋無復然明義、真者,。有之,,則必自大司馬節(jié)寰袁公也?!保S道周《節(jié)寰袁公傳》),。兩人一個成為曠代書畫大家,一個成為一代廉吏和歷史名臣,。 董其昌與袁可立的千載知交佳話有很多故事:其一:睢陽(河南睢縣)的袁可立比云間(上海松江)的董其昌小七歲,但董其昌總是對袁可立謙稱為“弟”,,兩者的家鄉(xiāng)相距千里,,卻能同窗共讀成為同年知交,這個故事在袁可立的家鄉(xiāng)睢縣一帶至今盛傳不衰,,成為千古美談,。而他們在少年時代讖語成真的奇緣傳說數(shù)百年來也一直成為中國命相和陰陽五行學家們所樂道的話題。王溢嘉先生在《中國人的心靈圖譜》一書中引述清代王椷的《秋燈叢話·夢與袁可立同科》時有一段精彩的描述:“睢州(應為華亭)有一位老儒生(董其昌)屢試不第,,心情十分郁悶,。有一天晚上,忽然夢見神人前來告訴他說:‘你要等待袁可立和你同考,,才有希望上榜’,。他夢醒后覺得非常奇怪,于是到各地學堂逐一查訪,,但都沒有找到叫袁可立的人,。有一天,他來到睢州(今河南睢縣)閑游,,走累了在一個村塾里休息,,忽然看到一個少年容貌頗為奇特,他猛一驚,便好奇地向塾師請教這位少年的名字,。塾師先生說:‘他是袁家的孩子,,名叫可立’。董其昌聽了,,又驚又喜,。在知道袁可立家中貧窮恐無力上進后,就將袁可立帶回自己也并不富裕的家中親自課讀,。到袁可立二十多歲時,,兩人一起參加考試,結(jié)果在鄉(xiāng)試和會試中都果然中榜,?!?/span> 其二:明著名學者黃道周《節(jié)寰袁公傳》中記載道:“安夫人(袁可立母親)妊時,數(shù)盥水,,見金鯉蕩漾盎中,。及長,數(shù)有異兆,,(袁可立)自知其名位所屆,。”今天的民權(quán)縣花園鄉(xiāng)吳老家村屬古睢州地,,袁可立的第十世孫媳董氏(1928—2012.2.17)老太太講述了這樣一個從袁家祖上世代相傳下來的故事:袁可立幼年時,,一天夜里,漆黑異常,,袁可立秉燈入廁,,卻沒有放燈的地方。忽然身后有聲音說:“尚書爺尚書爺(明天啟中袁可立官至兵部尚書),,請你把燈放到這里吧”,。袁可立好生奇怪,昏暗的燈光下卻看到了一個光頭的小鬼,。他拍拍小鬼的頭就把燈盞放了上去,,隨口說道:“小鬼小鬼你好大的頭呀”。小鬼答:“侍郎爺侍郎爺你好大的膽”,。幼年的袁可立感到很是詫異,,就問:“小鬼小鬼你為什么這樣稱呼我?”小鬼說:“我是受人之托告訴您,,有一位姓董的文曲星老爺轉(zhuǎn)世,,正等著您前去同讀共考呢,來日當有尚書爺?shù)拿坏戎健?。袁可立起身取過燈盞,,那小鬼便消失在漆黑中,。董氏老太太還說,當年與袁家結(jié)親時,,父母親就是沖著董袁兩家祖上世交的關(guān)系來的,。
董其昌和袁可立 這兩則故事出處不同,一個記載于清代筆記小說,,一個出自民間口碑,,但二者異曲同工,胡為印證,。而且袁可立和董其昌在知道這是神明向他們泄露天機后,,并沒有消極等待,而是都不辭辛苦地去努力奮斗,,最后皇天不負苦心人,,讓他們都能如愿以償,先后在鄉(xiāng)試和會試中同科考取了舉人和進士,,成功的兌現(xiàn)了兩個年輕人各自所窺見的“天機”,。 透過董其昌和袁可立的事業(yè)勛名及個人交往,相關(guān)的史書記載也從不同角度為上述兩則故事留下了很好的注腳,,這反而更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性,。 董其昌在《袁伯應詩集序》中寫道:“余與伯應(袁可立子袁樞字伯應)尊公少司馬(即袁可立)同舉于蘭陽陸先生之門”?!瓣懴壬奔搓憳渎?,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與董其昌同鄉(xiāng),,官至禮部尚書,。這個記載說明袁可立確實去上海和董其昌師從陸樹聲學習過,故事中董其昌“將袁可立帶回家,,親自課讀”的事實的確存在。 在今天的山東蓬萊閣避風亭內(nèi)袁可立的《海市詩》刻石上,,仍然留下了二人在事業(yè)頂峰時期的合作之筆“睢陽袁可立題,、云間董其昌書”的字樣。董在尾跋中稱頌袁可立的“大作雄奇”,、“弟以米家法書之”等語,,世人將此稱為珠聯(lián)壁合之珍品,至今為海內(nèi)外所重,。張庚《國朝畫征錄》:“樞博學好古,,精鑒賞,家富收藏,,工書畫,,為華亭董宗伯,,孟津王覺斯所推許”。袁樞能成為明末著名書畫及收藏家,,與年伯董其昌的提攜有很大關(guān)系,。董其昌卒后,一生最喜愛的“四源堂”四幅名畫歸袁樞所有,,至今尚藏于安徽省博物館的16幅《董其昌紀游冊》,,為董其昌早年作品,世所罕見,,也是睢陽尚書袁氏家藏舊物,,每幅都鈐有“袁賦諶印”(袁可立仲孫名袁賦諶),由此足見董,、袁二人關(guān)系絕非一般同年,,當是深交摯友,也與傳說中的袁董奇緣不應而合,。 end |
|
來自: zdjphoto > 《書畫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