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很多人認為自己很孤獨,,不曾為人理解,,也不想輕易被人理解。自己走不出去,,別人也走不進來,,把自己困死在一方小小的世界。我們不愛多說話,,習慣安安靜靜地呆著,;喜歡看著路上來來往往的人群;喜歡看著這身邊的一花一草,;喜歡靜靜地聽一首歌,;喜歡默默地發(fā)呆,思緒飄得很遠很遠,;又喜歡把自己埋在漫長的黑夜,,沉浸在回憶的過去。 也許我們真的很孤獨,,從不想多說什么,,也不解釋什么。不想擠在熱鬧中,,因為熱鬧始終是他們的,,而自己一無所有。也許我們在世人面前總是微笑,,卻把孤獨留給內(nèi)心的深處,。我們也許說不出為什么會有這樣一種莫名的孤獨感,說不出為什么自己偏愛這該死的孤獨,。也許我們骨子里有這樣一種神奇的基因,,不管你愿不愿意,它會伴隨著我們很久很久,。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把自己緊緊套住,,因為孤獨給了我們另一種生存的狀態(tài),,而這些有些人永遠也體會不到。 周國平說:交往和獨處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兩種方式,,對于每個人來說,,這兩種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 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罷了,。由于性格的差異,,有的人更愛交往,有的人更喜獨處,。人們往往把 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為重要的一 種能力,。反過來說,不擅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 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人之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nèi)在的整合,。所謂整合,就是把新的經(jīng)驗放 到內(nèi)在記憶中的某個恰當位置上,。惟有經(jīng)過這一整合的過程,,外來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 ,自我也才能成為一個既獨立又生長著的系統(tǒng),。所以,,有無獨處的能力,關(guān)系到一個人能否 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nèi)心世界,,而這又會進而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guān)系,。 我們有些人喜歡一個人呆著,也就是所謂的獨處,。獨處和孤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過在很多人身上,獨處的時候就是擁有孤獨的感覺,。越是感到孤獨就喜歡把自己鎖在小小的自我世界,,就是獨處。越是獨處著越感到孤獨,。在這種相對特定的人群和相對條件下,,獨處對他們來說是同一種感覺。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這樣,,獨處能給與我們自我的認識,,靈魂的醒悟,。 對于有“自我”的人來說,獨處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和最美好的體驗,,雖則有些寂寞,,寂寞中卻又有一種充實。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獨自沉思的時候,,我們從別人和事務(wù)中抽身出來,回到了自己,,這時候我們面對自己和上帝,,開始了自己與心靈以及與宇宙中神秘力量的對話。和別人一起談古說今,,引經(jīng)據(jù)典,,那是閑聊和討論;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來大師們的杰作之時,,才會有真正的心靈感悟,。和別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獨自面對蒼茫的群山和大海時,,才會真正感受到與大自然的溝通。所以一切注重靈魂生活的人對于盧梭這句話都會發(fā)生同感:“我獨處時從來不感到厭煩,,閑聊才是我一輩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獨處的愛好與一個人的性格完全無關(guān),,愛好獨處的人同樣可能是一個性格活潑,、喜歡朋友的人,只是無論他怎么樂于與別人交往,,獨處始終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來,缺乏交往的生活當然是一種缺陷,,缺乏獨處的生活簡直是一種災(zāi)難,。 當然,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他需要與他同類交往,,需要愛和被愛,否則就無法生存,。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忍受絕對的孤獨,。但是,絕對不能忍受孤獨的人卻是一個靈魂空虛的人,。世上正有這樣的一些人,,他們最怕的就是獨處,,讓他們和自己呆一會,對于他們簡直是一種酷刑,。只要閑了下來,,他們就必須找個地方去消遣,什么卡拉OK舞廳,、錄象廳,、電子娛樂廳,或者就是找人聊天,。自個兒呆在家里,,他們必定會打開電視機,沒完沒了地看那些粗制濫造的節(jié)目,。他們的日子表面的過的十分熱鬧,,實際上他們的內(nèi)心極其空虛。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想方設(shè)法避免面對面看見自己,。對此,,我只能有一個解釋,就是連他們自己也感覺到了自己的貧乏,,和這樣貧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頂沒意思的,再無聊的消遣也比這有趣的多,。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他們變得越來越貧乏,,越來越?jīng)]有了自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 獨處的確是一種檢驗,,用它可以測出一個人靈魂的深度,測出一個人對自己真正的感受,,他是否討厭自己,。對于每一個人來說,不討厭自己是一個起碼要求,。一個連自己也不愛的人,,我敢斷定他對于別人也是不會有多少價值的,他不可能有高質(zhì)量的社會交往,。他跑到別人那里去,,對于別人只是一種打擾,一種侵犯,。一切交往的質(zhì)量都取決與交往者本身的質(zhì)量,。唯有在兩個靈魂充實豐富的人之間,才可能有真正動人的愛情和友誼,。我敢擔保歷史上和現(xiàn)實生活中找不到一個例子,,能夠駁倒我的這個論斷,,證明某一個淺薄之輩竟也會有此種美好的經(jīng)歷。 其實無論我們處于何種狀態(tài),,能認識到自己內(nèi)心最深處的渴望,,認識到自己本性,然后找到一條適合自己本性的路 ,,不要強迫自己做著不適合本性的事,,簡簡單單,丟掉一些虛浮的噱頭,,本性一點就夠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