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wù)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8),?”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xué)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后一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xué)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tài)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tài)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guī)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guī)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 (6)務(wù)本:務(wù),,專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xiàn),。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xué)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wù),,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