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只是不愿意吳王李恪做太子,,但說他不讓李恪做太子則未免太抬高長孫無忌的地位和影響力了,。其實最根本的還是李世民不讓李恪做太子,而李恪從身份上來說也實在不是太子人選,,有李治在,怎么能輪到李恪來做太子,?除非李治也來個謀反或者奪儲,。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六子,其母為隋煬帝的女兒楊氏,。就這個血統(tǒng)來說,,李恪倒是挺高貴的,身上有兩朝皇室血統(tǒng),,但這并不是李恪的加分項,。實際上李恪還有另一個身份讓他與太子之位始終差了那么一點,那就是他只是李世民的庶子,。那時候沿用下來的是嫡長子繼承制,,庶子能成為太子也不是沒有可能,要么李世民沒有嫡子可以選擇了,,而這是不成立的,,因為雖然李承乾意圖謀反,李泰有謀儲之心,,但是還有一個仁弱的李治,;要么就是李恪能力相當強悍,能讓嫡子甘拜下風,,能讓朝中大臣甘心追隨,,比如后來的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本來只是李旦的第三子,而且還是庶子,,而在他之前,,李旦還有嫡長子李成器和庶長子李成義。但是李隆基還是成為了太子,,原因就在于李隆基在做臨淄王的時候聯(lián)合姑姑太平公主發(fā)動了唐隆政變,,鏟除了韋后集團,然后扶立李旦復位,,可以說李隆基是睿宗朝最大的功臣,,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成器主動讓出了太子之位。但李隆基的成功基本是不可能復制的,,至少李恪并不能,。 史書上記載李恪有文武才,說的相當?shù)幕\統(tǒng),,并沒有具體的事例來佐證,,反而有李恪曾因犯錯受到過處罰的記錄。有一點肯定的是,,李恪并沒有為帝國立過什么了不得的大功,,能讓李世民想要立李恪為太子。當然史書上確實有李世民想立李恪為太子的記錄,?!杜f唐書》一句話帶過,就是說李世民想立李恪為太子,,但是長孫無忌固諫乃止,。 到了《新唐書》和《資治通鑒》中,就有了兩人的一段對話,,大意就是李世民覺得李治仁弱,,很擔心治理不好國家,于是對長孫無忌說李恪和自己很像,,可以立為太子,,但是長孫無忌固爭,李世民就問長孫無忌是不是因為李恪不是他的外甥所以才不同意,,但是長孫無忌以李治仁厚,,易儲是大事來應對。最終李世民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按理說,,當時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的對話應該是只有他們兩人知道,這樣秘密的大事怎么可能傳出去,,而被記載在史書上,?況且李世民如此精明強干的一個人如果真想立李恪為太子,,又豈會找長孫無忌商量?畢竟無論如何長孫無忌都會站在親外甥那一邊的,。即便真找了長孫無忌詢問,,也不可能只找長孫無忌一個人來商量這件事。畢竟易儲是大事,,李世民想換人,,就會放在朝堂上來商議或者找?guī)讉€宰相來商量,比如當初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的時候,,就是拿劍逼著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幾人同意的。 還有一個例子也可以說明一些事,,李世民曾想搞封建制,,但是眾多大臣都不同意,但李世民還是一意孤行,,當時這件事僵持了很久,,出動了很多人來勸李世民,甚至已經(jīng)出嫁的李世民的嫡長女長樂公主(當時是長孫無忌的兒媳婦)也被長孫無忌搬出來進宮說服李世民,,經(jīng)過很長時間李世民才終于打消了封建的想法,。 我們再來看李世民想立李恪為太子這件事,當時李世民就只是和長孫無忌提了提,,長孫無忌表示反對后,,李世民就罷休了,這很不符合李世民的性格,。實際上李世民壓根沒有想過讓李恪來做太子,他之所以對長孫無忌表示想立李恪為太子,,不過是出于對李治的擔心,,李治在李世民眼中太過仁弱,很難將帝國帶往高處,,所以李世民就對長孫無忌發(fā)發(fā)牢騷,,相當于一句玩笑話,所以長孫無忌一阻止,,李世民立刻就不再提這件事了,。 倘若李世民想立李恪為太子,單憑長孫無忌一人之力是勸阻不了的,。當然李世民并不想讓李恪做太子,,除非他不要三個嫡子的命了。所以不讓李恪做太子的并不是長孫無忌,,而是李世民,。長孫無忌充其量只能說是不愿意李恪做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