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解讀韓翃《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先說說題目吧,。這首詩的題目是《寒食》,那可能有的朋友會說了,,不是清明節(jié)么,為什么會講《寒食》,,還說應節(jié)氣呢?因為現(xiàn)在的清明節(jié)啊,,是古代上巳,、寒食,、清明三個節(jié)日的合并,。而且更早的時候,,上巳也罷,寒食也罷,,都比清明的名氣大。上巳本來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按照風俗,這一天要在水邊洗滌污垢,,祈求平安,,孔子所謂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闭f的就是上巳沐浴的風俗,。那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上巳的時間就固定到了三月三日,。節(jié)日的內(nèi)容,,也變成了水邊的宴飲和踏青。杜甫《麗人行》不是講么“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其實講的就是上巳春游的事情了,。
那寒食又是怎么回事啊,?寒食節(jié)是在冬至之后的105天,,也就是清明節(jié)之前的一到兩天。這一天最重要的風俗就是禁煙火,,大家都只吃冷飯,,所以叫寒食節(jié)。據(jù)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被燒死在山西綿山的介子推,,那后來這個節(jié)日又增加了祭祀這個重要內(nèi)容,從漢到唐,,寒食一直是民間的第一大祭日。歷朝歷代都要放假,,讓人回鄉(xiāng)祭祖掃墓,。白居易不是說“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他講的就是寒食節(jié)掃墓的情景,。
那清明節(jié)又是怎么回事呢?清明啊,,本來不是節(jié)日,。它就是一個節(jié)氣,,因為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所以叫做清明。但是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因為中國是農(nóng)業(yè)社會,大家對節(jié)氣最敏感吧,。反正清明的地位從唐朝開始就逐漸提升,到了宋朝之后,,干脆合并了上巳、寒食兩個節(jié)日,,從上巳那,接受了游春的內(nèi)容,,從寒食那,接受了祭掃的內(nèi)容,,這才演變成了今天的清明節(jié),。和大家一起分享唐詩,,除了講文字之美之外,,本來還想幫大家了解一下唐朝人的生活,所以今天就講這首文字美,,內(nèi)容也新鮮的《寒食》。
先看第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這句話寫得真漂亮。春城不是昆明,也不是廣州,,而是春天的長安城啊,!時為春日,,地屬都城,,那和城相連,,十分雄壯。那無處不飛花呢,?無處不飛花這是一個雙重否定,其實就是處處飛花的意思,。但是雙重否定表示強烈肯定,,所以無處不飛花又比處處飛花情感要強烈,。但這些都不是這句詩中最精彩的部分,最精彩的部分在哪?。烤驮谶@個“飛”字,。為什么要寫無處不飛花,而不寫無處不開花呢,?因為開花是開在地面上的啊,是平面的,,而飛花呢,,則是從地上又飛到了天上,,這就是一幅立體的春光圖了,。而且開字多呆,,飛字多靈啊,!春風卷著繽紛落花,春風也卷著柳絮楊花,,春風浩蕩,春花飛舞,,這是多么動人的場景啊。一個飛字,,詩眼就出來了。現(xiàn)在很多人并不知道這首詩,,但是知道“春城無處不飛花”這句話,,這就是煉字的力量啊,。要知道寒食節(jié)是在春分之后,其實這已經(jīng)算是晚春了,,正是“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的時候,那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馬上整個長安城春深如海,飛花撲面的景象就如在眼前,。真是一副既輕盈又壯闊的長安城春日全景圖。
那再看第二句“寒食東風御柳斜”,,這是從全景轉(zhuǎn)到細節(jié)了。東風浩蕩吹遍了長安城,,當然也吹進了皇宮御苑。御苑中的柳絲隨風起舞,斜斜地飛上天去,,這就是“寒食東風御柳斜”啊,。本來風是無影無形的,最難描述的,,但是這兩句詩,通過花之飛,,柳之斜,一下子就讓我們感受到了春風的力量了,。而且,隨著這句“寒食東風御柳斜”,,整個春光圖也就找到了一個焦點,,焦點在哪,?在皇宮,。如果咱們看清了這個焦點,另外一個問題就出來了,。這里頭的東風真的就是指自然界的春風嗎?其實講李白《清平調(diào)》時曾經(jīng)說過,,在古代啊,春風往往不僅只春風本身,,它還有帝王的意象,。那在這首詩里,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看下句吧“日暮漢宮傳蠟燭”,,這是從風景轉(zhuǎn)到人的活動了。焦點既然是在皇宮,,那皇宮里的人在干什么呢?在漢宮傳蠟燭啊,。這里詩人用的是漢宮,,但是我們之前也說過,,以漢比唐,是唐朝的傳統(tǒng),。所以這句“日暮漢宮傳蠟燭”,就是傍晚時分,,從唐朝的皇宮里,或者說從我們的皇宮里走出了馬隊,,傳出了蠟燭,。那皇宮為什么要傳蠟燭呢?這就涉及到寒食節(jié)和清明節(jié)的風俗了,。按照唐朝的制度規(guī)定,,寒食節(jié)這天全國上下不能舉火,,唯有皇宮特殊可以點蠟燭。那點蠟燭就點蠟燭好了,,為什么又要傳蠟燭呢,?這又涉及到當時的另外一個制度,,按照唐朝的制度規(guī)定,,清明這一天,由黃帝傳旨,,取魚柳之火傳給近臣,,表示恩寵。那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jīng)]有啊,,賜近臣新火是在清明節(jié),,天下禁煙火,只有皇宮可以點蠟燭是在寒食節(jié),。咱們剛剛說過,清明節(jié)要比寒食節(jié)晚一兩天,,所以這里邊本來是有一兩天的時間差的,可是黃帝為了表明額外的恩寵,,在寒食節(jié)的傍晚就借賜新火這個風俗,就向皇宮外面賞蠟燭了,,這就是“日暮漢宮傳蠟燭”。那么到底是誰,,會得到皇帝如此的恩寵呢,?
最后一句“輕煙散入五侯家”,所謂五侯,,有兩個說法,。一個說法是,西漢成帝的時候,,外戚尊貴,王皇后的五個兄弟都被封為侯,,簡稱五侯。另外一個說法,,是說東漢桓帝的時候,宦官勢力強大,,有五個在同一天都封了侯,,也叫五侯。那不管韓翃在這里用的是哪個典故,,反正得到恩典的就是皇帝身邊的親信權貴。因為寒食禁火,,到了傍晚,,整個長安城都黯淡下來了,,這時候,一隊人馬從皇宮里出來,,舉著高高的蠟燭,,飛奔而去,,蠟燭的青煙也隨風飄散,,一路飄向了權貴之家。你看這兩句寫得多傳神?。∽屓巳缫娤灎T之光,,如聞青煙之味呀,。
那把這四句話合在一起,,前兩句是寫白天的風景,,后兩句是寫夜晚的風情,一副長安寒食節(jié)的立體畫面,,已經(jīng)躍然紙上了。場景呢,,也隨著“飛”、“斜”,、“傳”,、“散”,,這幾個動詞,從長安城轉(zhuǎn)到了皇宮禁院,,又從皇宮禁院,轉(zhuǎn)入到了五侯豪門,,轉(zhuǎn)的時輕靈跳脫、神采飛揚啊,。那這幅畫的焦點是皇宮,統(tǒng)領這些場景的力量又是什么?。渴菛|風啊,,是東風讓花飛,讓柳斜,,讓煙散啊。這東風既來自自然,,也來自皇帝,,這才能結(jié)到“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白日飛花,夜晚飛煙,,真是春風浩蕩,,皇恩浩蕩?。?nèi)容很大,,也是有寫的那么有靈氣,,不沉不重,,正如風舞落花一般,,這就叫做“以清麗之筆寫承平氣象”。無怪乎這首詩一出來,,連當朝皇帝唐德宗都深深折服了,。正好呢,,當時唐朝還缺一個駕部郎中知制誥,,就是一個整天給皇帝寫材料的官兒,,需要好文采,,唐德宗馬上欽點韓翃,,可是當時朝廷里做官的韓翃有兩個,,還有一個江淮刺史也叫韓翃,,唐德宗為了怕別人誤會,還特意在韓翃的名字旁邊標注了“春城無處不飛花”這四句詩,,然后寫了一句,留給這個韓翃,,這就是詩的力量啊,。
當然也有人說,,這首詩沒那么簡單,。它可不是一般的寫景頌圣,它是一首政治諷刺詩,,諷刺的是唐朝的宦官專權,。怎么看出來的呢,?看后兩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剛才不是說,,五侯的一個典故就是東漢的宦官五侯么,,那唐朝的宦官專權可一點也不亞于東漢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寫“輕煙散入五侯家”,不就是諷刺皇帝寵信宦官,,宦官飛揚跋扈么,。有沒有道理呢?也有道理,,但是就算韓翃真的在諷刺,這個諷刺也非常微妙,。微妙到連唐德宗這個被諷刺的對象都沒看出來。那么我們到底應該怎么理解這首詩?。?/font>
有還是沒有諷刺啊,?還是那句話,,詩無達詁。一首好詩,,本身的意象應該是非常豐富的,,每個人都能從自己的角度受到觸發(fā)和感動。那有人感受到春深如海,,有人感受到寒食風俗,有人感受到皇家氣象,,當然也會有人感受到時代的悲哀和詩人的諷刺,。那在這種情況下,,詩人自己本來的意思,已經(jīng)隱退到背后,,既沒有人能夠說清,也無需說得那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