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史:家庭史 - 第四章 家庭親屬
一、宗親
宗親主要指因父系宗族血緣關系而發(fā)生的親屬,;由于婚姻是血統(tǒng)延續(xù)的必須條件,,父系宗族中男性成員的配偶也在其內,。在廣義上,凡屬同一宗族的族內成員均可互稱宗親,。但正如
前面章節(jié)已說明的,,“宗”之規(guī)模、層次殊為不同,,在“宗其為始祖后”的“百世不遷之宗”中,,血統(tǒng)相隔數(shù)十代的宗人間,除了泛稱前輩共同祖先為“祖宗”之外,,既無法確定親屬稱謂,,也沒有明確的權利義務關系。所以,,宗親之“宗”,,是指“宗其繼高祖”的“五世則遷之宗”。在這個范圍內一切男性成員及其配偶,,以及未嫁或被“出”而返的女性,,均屬受禮、法調整的宗親,,并有特定的親屬稱謂,。
先言直系宗親。
從己身上溯,,第一代直系宗親是父母,。父亦稱考,母亦稱妣,??煎Q,古籍中有兩種解釋,,后人也有兩種理解,。其一是《禮記·曲禮》所說:“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祭祀時則曰“皇考,,皇妣”。東晉以前的學者多附和此見,。其二是《尚書·舜典》所云:“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注曰:“父曰考,,母曰妣”,,東晉郭璞為《爾雅》作注,征引諸多史料,,認為后者為確,,考妣僅是父母的尊稱,“非死生之異稱”,。郭見不錯,。但考妣一般不用于口頭稱呼。第二代直系宗親是祖父母,,禮制中亦稱“王父母”,,蓋因其在一個家庭中往往處于最高的地位,須“如王者尊之”,。在漢代,,祖父母稱大父母,如宣帝地節(jié)四年二月詔:“自今諸有大父母,、父母喪者勿繇事”,,語見《漢書·宣帝紀》。南北朝時改稱祖父母,,如梁武帝中大同元年七月詔:“自今有犯罪者,,父母、祖父母勿坐,,惟大逆不預今恩”,。載《梁書·武帝紀》。隋唐以后沿之不改,。依此上數(shù),,遞次為曾祖(王)父母、高祖(王)父母和繼高祖(王)父母,?!霸笔恰爸亍钡囊馑迹案摺?,則表示“最在上”,。
曾,意為“重”(沖上聲),,再進一層之意,,故曾孫又稱重孫。玄,,本為色彩,,指“黑而有赤色者”,這里含“幽遠”,、“微昧”的意思,,謂與己身相隔已遠,,聯(lián)系已微。來,,往來,。來孫即“言有往來之親”。來孫之后尚有仍孫,、云孫,,已無實際意義。按古代法律用語,,“稱子者,,男女同”,其余孫等亦如之,。習慣上,,女性卑親屬亦稱女、孫女等等,。
次言旁系宗親,。
與己身同一輩份的是兄弟姊妹。先己所生者,,為兄,,為姊;后己所生者,,為弟,,為妹。父之兄弟之子,,稱“從兄弟”,。此處之“從”,系“從父而別”之意,。習慣上亦稱堂兄弟,,乃同堂兄弟之簡稱。舊時居家以三世同堂者為多,,故同堂兄弟指同祖而非同胞之兄弟,。父之從兄弟之子為再從兄弟,以后遞次為三從兄弟和四從兄弟,。三從兄弟又稱“族兄弟”,;四從兄弟因其遙遠,又稱“親同姓”,,亦即“同姓之親”,。旁系宗親尊親屬,依與己身關系遠近分別為:父之兄稱伯(世)父,,父之弟稱叔父,;父之從父兄弟稱從祖伯(世)、叔父,,后世亦稱堂伯,、叔父;父之從祖兄弟稱族父或族伯,、叔父,。伯,長也,;叔,,少也。據(jù)《釋名》,,“仲父之弟曰叔父”,,習慣上仲父、季父亦通稱叔父,。父之姊妹稱姑,,以后分別為從祖姑(堂姑)、族姑,。其他如從祖祖父(伯叔祖父),,從祖祖姑,族伯,、叔祖父,,族祖姑等等,參見附表,。尚需說明,,凡長輩旁系男性宗親之妻,正式稱謂是于男性宗親稱謂之后加母字,,如伯,、叔母之類;凡平輩旁系男性宗親之妻加妻字,,如兄弟妻之類,;凡晚輩旁系男性宗親之妻加婦字,如
,,7女至婦,、,7女至孫婦之類,。又,,兄之妻亦稱嫂。嫂源于叟,,而叟是對老人的通稱,。稱兄之妻為嫂,,含有尊嚴的意思。弟之妻亦稱弟婦,,則是因其“卑遠”之故了,。
再言配偶。
男性宗親之配偶亦為宗親,。配偶雙方間以夫妻,、夫婦為稱。夫,,《說文》:“丈夫也,。從大一,以象簪也,。周制以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凡夫之屬,皆從夫”,。顯然,,此處之謂丈夫系成年男子之通稱。具體到配偶間,,丈夫含倚仗之意,;或曰夫子、夫君,,則尊貴之意甚明,。妻,漢儒釋為齊,,與夫齊體,。然本書緒論中曾引甲骨文中之妻字,為成年女子呈跪狀,,其卑屈低下一目了然,。而婦,“服于家事,,事人者也”,。在古代親屬稱謂體系中,男性宗親卑親屬之配偶,,均以婦稱之,,如子婦、孫婦之類。其宗親身份皆因婚姻成立而發(fā)生,。以子婦而言,,多子之家,長子之妻稱嫡婦,、長婦,,相對之下,,其他子婦便成了“庶婦”,。子婦稱夫之父為“舅”,稱夫之母為“姑”,。按禮制,,如舅姑在世,稱為“君舅”,、“君姑”,,即有如君之尊;舅姑去世,,則稱“先舅”,、“先姑”。子婦對夫之庶母,,稱“少姑”,。依《白虎通》所云,“舅者舊也,,姑者故也,,舊故老人稱也”,而對于夫之父母采此稱謂,,其義為“尊如父而非父者,,舅也;親如母而非母者,,姑也”,。另,在禮制下,,已婚女子稱夫之兄為“兄公”,,稱夫之弟為“叔”,稱夫之姊為“女公”,,稱夫之妹為“女妹”,。后世習慣以伯、叔,、姑稱之,,乃借子之稱。又,兄弟的配偶之間,,實際上也應算作宗親,。按《爾雅·釋親》,“長婦謂稚婦為娣婦,,弟婦謂長婦為姒婦”,;后世稱之為“妯娌”,《廣雅》:“妯娌,,娣姒先后也”,。
二、外親
外親是母方宗族的親屬,。在“同姓不婚”的原則下,,母親來自本宗以外的異姓宗族,故有關親屬稱為外親,,《爾雅》中也稱為“母黨”,。
母親在她出生的本宗,宗親范圍同樣上溯至第五代,;出嫁女為基本宗親屬雖須降服,,但為高祖父母也要服齊衰三月。而子女生活在父系宗族之內,,以子女為本位劃定外親,,其范圍就大大縮小了,從母身起算,,不過上溯至第二代而已,;母之本宗旁系親列入外親者,范圍就更加狹窄,。其有稱謂者,,主要是下列三種。
第一,,母之直系尊親屬,。
母之父母,稱為外祖(王)父及外祖(王)母,;母之祖父母,,稱為外曾祖父(外曾王父)和外曾祖母(外曾王母)。
第二,,母之平輩旁系親屬,。
主要是母之兄弟姊妹和從兄弟。母之兄弟稱舅,,母之從兄弟稱從舅,。此處之舅,,依《爾雅》疏引孫炎的解釋,是“舊尊長”之意,。母之姊妹與父之兄弟相類似,,稱從母;后因父而稱姨母,,參見下文“妻親”,。
第三,母之晚輩旁系親屬,。
這一類前后變化較大,。
在禮制下,按《爾雅·釋親》,,有服者僅一種,,即從母之子女,,稱為從母兄弟和從母姊妹,,后世謂之兩姨兄弟姊妹。何故如此?尤其是為何舅之子女不在其列?明了它的關鍵,,在于明了其時的服制原則,。在宗族制度之下,外親既屬于異姓,,相對于宗親而言地位很低,,原則上只歸五服中最遠的緦麻親,即《儀禮》所謂之“外親之服皆緦也”,。依此,,舅父僅為緦麻親,舅父之子女自然被排斥于五服之外,。然則,,從母之子女為何又有正式稱謂?蓋緣于加服制度之故。在外親中有兩種例外,,一為外祖父母,,一為從母,均列入近于緦麻一層之“小功”,。他們之所以特殊,,前者是“以尊加”,即因名位尊貴而升格,,后者是“以名加”,,即因“從母”有“母”之名而晉級。從母由五等身份享受四等待遇,,其子女遂可“升堂入室”,,躋入五服。
封建社會基于家庭制度的特點,服制有所修正,,從現(xiàn)有資料看,,最晚在唐朝,舅與外祖父母,,從母一樣,,也列入“小功五月”之親,因而舅之子稱內兄弟,、姑之子稱表兄弟,,均與兩姨兄弟一樣,列入緦麻之親,。此制直至明清而不變,。
三、妻親
在《爾雅》中,,有“妻黨”一類,,多為因婚姻成立所發(fā)生的妻方親屬。然在唐宋律中,,妻族在外親之內,,不再獨立。自明代起,,于法律上專設妻親一目,。
成婚之后,按禮制,,夫稱妻之父為外舅,,稱妻之母為外姑。與妻稱夫之父母相對應,,惟以“外”字冠之,,含“外姓”之義。后,,妻父又稱丈人,、岳丈、岳父,,妻母又稱丈母,、岳母。丈人,,始出于《論語》,,為長老之通稱。以之稱妻父,,據(jù)說自漢始,?!短┥降览镉洝罚骸敖^巔西,里許,,為丈人峰,,狀如老人佝僂”。泰山為五岳之首,,故多有人云稱妻父為岳丈,、岳父者源于此。按《酉陽雜俎》:“玄宗封禪泰山,,張說為封禪使,、女
鄭鎰本九品官,封禪后因說驟遷五品,。玄宗怪而問之,,鎰無辭以對。黃
,,7方番綽曰:“此泰山力也”,。自此,妻父又有泰山之別稱,。另外順言之,,妻之父母稱妻之夫為
字從士,從胥,。“聞一知十為士”,,“有才知之為胥”,。故以
相稱,極富褒彰獎掖贊賞的意味,。
妻之兄弟姊妹無服,。但有稱謂,恐因關系較密切之故,。按《爾雅》,,“妻之兄弟為甥”。須說明的是,,稱為“甥”者,,尚有姑之子、舅之子和姊妹之夫,。據(jù)《爾雅》注所說,,同一稱謂系“四人體敵”之故。對妻之兄弟,,后世俗稱為“舅”,,亦是借子之稱,。“妻之姊妹同出為姨”,。這里之“同出”,,指俱已出嫁?!稜栄拧匪詮娬{“同出”,,是因為在宗族制下,聯(lián)姻具有政治意義,,對已婚的妻之姊妹特別重視,。后世不再受這種因素的影響,不論已婚未婚,,一律以姨相稱了,。
以上為古代親屬分類及主要親屬的稱謂。另外尚有若干有稱謂的親屬,,如“出”,、“5”,7女至”,、“離孫”,、“歸孫”之類,或前文已有提及,,或嫌過于瑣細,,不得詳述。惟尚需一談的是,,一家多女皆嫁,,“兩
相謂曰亞”。此處之“亞”,,是“相亞次”之意,,“一人娶姊,一人娶妹”,,先后有序,,故稱“姻亞”,后世俗謂“連襟”,。據(jù)《容齋隨筆》,,連襟之稱,宋已有之,。
四,、妾之地位
妾在夫家是否為親屬?瞿同祖先生大著《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嘗謂:“妾在家長家中實非家屬中的一員。她與家長的親屬根本不發(fā)生親屬的關系,。不能象妻一樣隨著丈夫的身份而獲得親屬的身份,。她與他們之間沒有親屬的稱謂,,也沒有親屬的服制”。并于注文中補充:“除對家長,,家長祖父母,、父母及家長之子外,皆無服,。但對家長諸人之服亦不足以證明其間有親屬關系,,并無報服,此種服制純由于分尊義重,?!蔽覀儗南壬捌浯笾鴺O為欽敬,惟對此說不敢茍同,。
誠然,,妾價買而來,“以其賤同于眾物也”,,故為主人之所有物,,主人依法可為所有權意義上之處分,具有客體的性質,。在主人家庭中,,妾地位低下,備受歧視,,無完全之法律人格,,佐證頗多。但這并非表示妾是與物毫無區(qū)別之純粹客體,,完全沒有權利能力,,被絕對摒斥于親屬之外。姑舉幾例言之,。
例一,妾與妻享有某些相同的民事權益,。如《舊唐書·食貨志》:“武德七年始定律令……寡妻妾(給田)三十畝,,若為戶者加二十畝”?!短屏洹罚骸敖o公糧者,,丁男日給米二斤,鹽二勺五撮,,妻,、妾、老男,、小則減之”,。
例二,,妾與妻一樣從親屬緣坐法。如《唐律疏議·賊盜》之首條:“諸謀反及大逆者,,皆斬,。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注:子妻妾亦同),、祖孫、兄弟,、姊妹若部曲,、資財、田宅并沒官”,。疏議云:“部曲不同資財,,故特言之”;“奴婢同資財,,故不別言”,。推而可知,妾亦不同資財,,故明列之,,且與妻并論,并無異處,。
例三,,在刑事法上,妾為無服之卑幼,。如《唐律疏議·賊盜》:“諸略賣期親以下卑幼為奴婢者,,并同斗毆殺法”。注:“無服之卑幼亦同”,。疏議:“無服之卑幼者,,謂己妾無子及子孫之妾”。依此法,,略賣妾為奴婢,,與略賣弟、妹,、子,、孫、兄弟之子孫相同,,徒三年,。例四,妾有條件地適用蔭庇封贈法,。如依律五品以上官之妾,,“犯非十惡者,,流罪以下”,可“聽以贖論”,;庶子有五品以上官封,,無嫡母時可封生母,而庶子之生母顯系父妾,。
例五,,妾侵犯夫之直系尊親屬,與妻犯同論,。如依唐制,,“諸妻妾詈夫之祖父母、父母者徒三年,,毆者絞,,傷者皆斬”。惟犯夫家其他親屬較妻犯處罰為重,。
例六,,在服制上,妾須為夫及妻,、夫之父母,、己身之子及夫之長子、眾子服,;且即使在明清,,嫡子、眾子也須為庶母服齊衰杖期,,庶子為所生母服斬衰三年,。可見,,“無報服”者,,僅指夫及尊長,在子(無論嫡眾)均有報服,且服制堪重,。
僅據(jù)上述,已不難窺知妾在法律上之“不完全主體”地位,也可得出與前文所言“準婚姻關系”相對應,,妾在夫家具有“準宗親”性質的結論。
妾與其所依附的男子如何稱謂,,代有不同,。概而言之,先秦時代因妾“同于人臣”,,故不得稱夫,,而稱為“君”,。唐宋,“妻妾俱名為婚”,,妾與妻均可以“夫”稱之,。元時仍稱“夫”,《元史·刑法志》:“諸受財縱妻妾為娼者,,本夫……杖八十七”可證,。明朝改稱“主”,清朝則謂之“家長”,。如此看來,,古人之早期與晚期,在對“夫”之稱謂上較重妻妾之別,,中期似不甚嚴格,。然唐宋在稱謂上雖較寬泛,妻妾之別仍如涇渭,,蓋因其“等數(shù)相懸”之故,。
妻妾關系,所需特別注意者有二,。其一,,按禮制,“妾事夫入,,如事舅姑”,,見于《禮記·內則》。封建制下亦如之,?!段簳ぺw郡王傳》:“妾之于女君,猶婦人事舅,,君臣之禮,,義無乖二”。在服制上,,妾為妻服齊衰,,而妻于妾無服。妻妾互犯,,得罪各別,,原則上妻犯妾同于夫犯妾,反之,,妾犯妻者與犯夫同,。其二,歷代禮法皆設妻妾亂位之禁,不準以妾為妻,。西周已有此制,。春秋,齊桓公于陽谷會諸候,,按管仲之策,,重申“無以妾為妻”,事見《公羊傳·僖公三年》,?!稘h書》載孔鄉(xiāng)侯傅晏“坐亂妻妾位免”,可知其時律有禁條,。西晉,,武帝泰始十年詔:“嫡庶之別,所以辨上下,,明貴賤,,而近世以來多由內寵,自今以后,,皆不得登用妾媵以為嫡正”,。李唐制度愈嚴?!短坡墒枳h·戶婚》認為,,“若以妻為妾,以婢為妻,,違別議約,,便方夫婦之正道,黷人倫之彝則,,顛倒冠履,,紊亂禮經”。規(guī)定:“諸以妻為妾,,以婢為妻者,,徒三年;以妾及客女為妻,,以婢為妾者,,徒一年半。各還正之”,。宋依唐,。元制無載。明清律禁妻妾失序,,然處罰減輕,,止于杖刑,。
五、立嗣與立嫡
立嗣是古代一項重要的親屬擬制制度,,指無子者選立他人之子為嗣子?!渡袝ご笥碇儭分傲P弗及嗣”,,《左傳·隱公十一年》之“利后嗣”,其“嗣”均指后繼子孫,;《禮記·曲禮》之“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稱曰嗣子某,,不敢與世子同名”(按,,世子即諸侯之嗣子)其“嗣子”則專指嫡長子。無子者立他人之子為嗣子,,是在宗祧繼承制度之下對血統(tǒng)承續(xù)的一種擬制性補救措施,,素為古代禮法所重視。
在宗族制下,,大宗不可無后,,故《禮記·雜記》云:“大夫……無子,則為之置后,?!敝煤蠹戳⑺谩,!秲x禮·喪服》之“為人后者”,,即指嗣子。依《儀禮》傳,,禮制設定的立嗣條件是嗣子須是同宗男子,,即如其所說:“何如而可為之后?同宗則可為之后”。唯有如此,,才符合“收族”的宗旨,。立嗣的效力,嗣子不僅對嗣父,,而且對嗣父之直系宗親,、嗣父之妻及妻親,均與親子同,,即:“為所后者之祖父母,、妻、妻之父母昆弟,、昆弟之子,,若子”,。
西漢,家族制度甫建,,嗣子仍稱“父后”,,《漢書·文帝紀》和《景帝紀》可證。宗外立后稱“非子”,,為律之所禁,。《漢書·功臣表》:“杜嗣侯福,,坐非子,、免”。及至三國,,稱法依舊,。《魏志·武帝紀》載曹操語:“將士絕無后者,,求其親戚以后之”,。
隋唐,制度趨于細密,,唐朝律令的規(guī)定要者有三:其一,,立嗣時稱收養(yǎng),以同宗輩分相當者為限,,禁養(yǎng)異姓之男,。唐《戶令》:“無子者,聽養(yǎng)同宗于昭穆相當者”,?!短坡墒枳h·戶婚》,律:“養(yǎng)異姓男者,,徒一年,;與者,笞五十”,。疏議:“異姓之男,,本非族類,違法收養(yǎng),,故徒一年,;違法與者,得笞五十”,。此處之“與者”,,以被動為限,倘祖父母,、父母“以子孫妄繼人后者”,,則“徒二年”,。者二,禁止良人收養(yǎng)雜戶,、官戶之男及部曲與奴,,犯者處徒、杖刑,,并須改正,、還正。其三,,收養(yǎng)一旦成立不得任意解除,唯自生子及養(yǎng)子為送養(yǎng)方之獨子者例外,?!短坡伞艋椤罚骸爸T養(yǎng)子,所養(yǎng)父母無子而舍去者,,徒二年,。若自生子及本生無子,欲還者聽之”,。
明清,,以唐制為基礎,又有發(fā)展與變通,。觀其特點,,主要是逐漸放寬對嗣子宗親身分的限制,并設置了若干特例,。明清律規(guī)定:“無子者許令同宗昭穆相當之侄承繼,,先盡同父周親,次及大功,、小功,、緦麻,如俱無,,方許擇立遠房及同姓為嗣”,。明律:“其乞養(yǎng)異姓義子以亂宗族者杖八十,若以子與異姓人為嗣者罪同,,其子歸宗”,。上述規(guī)定,原則依舊,,然于確定順序后延及“遠房及同姓”,,違法處罰也有減輕。依《明律·戶律·戶役》所附條例,,于律文有所變通:“無子立嗣,,除依法令外,,若繼子不得于所后之親,聽其告官別立,;其或擇立賢能及所親愛者,,若于昭穆倫序不失,不許宗族指以次序告爭”,。清朝又有兩項補充,。其一,設立兼祧制,?!肚迓伞袈伞犯嚼骸叭缈衫^之人亦系獨子,而情屬同父周親,,兩廂情愿者,,取具族甘結,亦準其繼承兩房宗祧”,。其二,,在旗人中允許立異姓親屬(實即姑舅甥侄)為嗣。雍正十二年曾定例,,許八旗無嗣之人依程序繼立異姓親屬為嗣,。乾隆五年戶部奏準旗人專例:“如實無昭穆相當之人,準繼異姓親屬,,取縣參佐及族長,、族人、生父列名畫押印甘各結,,送部準其承繼,。”
立嫡之制派生于嫡長子繼承宗祧的原則,。在殷商,,王位采用“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兩種繼統(tǒng)法。西周,,隨著宗族制度的完備,,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和“立嫡以長不以賢”的準繩。依禮制,,嫡長子以外之諸子泛稱“眾子”,,《儀禮》鄭注:“眾子者,長子之弟及妾子”,。其中妾之子又稱庶子,。立嫡妻之長子為嫡子,僅是程序問題,,而立其他人為嫡,,則屬于身分擬制的范圍,。所應強調的是,立嫡僅是身分的擬制而非親屬的擬制,。古制,,出于承襲的需要,禮法均有立嫡制度,。以唐為代表言之,。依《唐律·戶婚》:“諸立嫡違法者,徒一年,。即嫡妻年五十以上無子者,,得立嫡以長,不以長者亦如之”,。依唐令:“無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孫;無嫡孫,,以次立嫡子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子,;無庶子,立嫡孫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孫。曾,、玄以下準此”,。無后者,為戶絕,。
六,、非親屬收養(yǎng)
非親屬收養(yǎng),即收養(yǎng)與本人無親族血統(tǒng)關系之未成年人為子女,。在當代,,這是收養(yǎng)的主要形式,而在古代則不受重視,,在全部親屬擬制制度中處于很次要的地位,。
先秦時代的宗族制度極重血統(tǒng),且宗族本身具有養(yǎng)老撫孤的職能,,故禮制中不見非親屬收養(yǎng)之制,。其影響十分深遠,直至西晉,,“異姓相養(yǎng)”仍為“禮律所不許”?,F(xiàn)在所能見到最早關于非親屬收養(yǎng)的法規(guī),,載于《唐律疏議·戶婚》。其律文是:“其遺棄小兒年三歲以下,,雖異姓,,聽收養(yǎng),即從其姓,?!逼涫枳h謂:“其小兒年三歲以下,本生父母遺棄,,若不聽收養(yǎng),,即性命將絕,故雖異姓,,仍聽收養(yǎng),,即從其性。如是父母遺失,,于后來識認,,合還本生;失兒之家,,量酬乳哺之直”,。從以上律及疏看,第一,,收養(yǎng)異姓男,,以三歲以下遺棄小兒為限,法律之所以允許,,旨在救棄兒于“性命將絕”,,實即在無社會救濟措施背景下,出于人道方面的考慮,,不悖于儒學之“仁”,。第二,此種收養(yǎng),,不受養(yǎng)父母無子的限制,。第三,此種收養(yǎng)一經確立,,養(yǎng)父母與養(yǎng)子即形成法律擬制的親子關系,,養(yǎng)子須從養(yǎng)父之姓。第四,,對“遺棄”和“遺失”加以區(qū)別,。撫養(yǎng)他人遺失之子只相當于代養(yǎng),不形成擬制血親,如生父母認領即應返還,。明清法律大體如唐,,惟強調收養(yǎng)之異姓子不得為嗣,但享有繼承權,。另,,封建法禁養(yǎng)除三歲以下棄兒之外的異姓男(清朝旗籍異姓親屬例外),但一般不禁止收養(yǎng)異姓女,,即如《唐律疏議》所宣告之“養(yǎng)女者不坐”,,蓋因女子終將離家出嫁,與父系血統(tǒng)無關之故,。
有的書籍將“義子”也稱為“養(yǎng)子”,,恐未盡妥當。義子,,假子也,,只是名義上的假托,即非“恩義”相連,,亦無收養(yǎng)關系,,不產生收養(yǎng)法上擬制親屬的效力?!胺梢?guī)定”應酌分財產云云,,概屬無稽之談。
七,、蔭庇制度
蔭庇制度是派生于親屬關系的法律特權制度。蔭,,《說文》:“?陰也,,從?,陰聲”,,通常指樹蔭,,如《荀子》所謂“樹成蔭而眾鳥息焉”;亦作動詞用,,意為庇護,,《說文》:“庇,蔭也”,。庇含蔽,、覆之意,如《左傳》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句,。古人多以樹木喻宗族,故“蔭”一詞,,如形象而言即俗語之“大樹底下好乘涼”的意思,。蔭庇在法律上則意味著親屬推恩,,即因一人之職高位隆,恩澤及于親屬,,犯罪予以減免,。
在中國古代,蔭庇制度源遠流長,,一以貫之,,且日臻完備,代有變遷,。周有“八辟”之禮,,漢設“上請”之制,隋唐健全“減”,、“贖”之法,,均含蔭庇于其中。
蔭庇親屬,,自君王始,。其主要表現(xiàn)就是“八議”中之“議親”?!吨芏Y·秋官》云:“以八辟麗邦法”,。“八辟”即后世于曹魏正式入律之“八議”,?!鞍俗h”之中,“議親”居首,,此處之“親”,,僅指“皇帝”。包括:皇帝本人袒免以上親,,太皇太后,、皇太后緦麻以上親及皇后小功以上親。依規(guī)定,,凡此范圍內之人,,如犯死罪,享有兩方面的優(yōu)遇,。一方面是不適用普通司法審判程序,,而是皆須先奏請議,獲準后由都堂集議,,議定奏裁,,“曹司不敢與奪”;另一方面是不受法條限制,奏議既須“稱定刑之律而不正決之”,,裁斷亦須“取決宸衷”,,自然多獲減免。依《唐律疏議·名例》疏議,,此制之設,,旨在“內睦九族,外葉萬邦,,布雨露之恩,,篤親親之理”。同時規(guī)定“其犯十惡者,,不用此律”,,蓋緣“親親”以綱常為先,不得與之癥牾之故,。
一般官貴蔭庇親屬,,首先是適用“上請”之制。上請,,指官貴及其親屬犯罪,,不受普通司法管轄而逕行奏請皇帝裁斷減免的制度。它亦兼有程度和實體兩方面的法律意義,。據(jù)《漢書·高帝紀》:漢高祖七年詔“郎中有罪耐以上請之,,”開上請制度之先河。唯漢朝此制特點有二,,一是多適用于官吏,,僅平常時擴及“公、列侯嗣子”,;二是適用于特權人的幾乎一切犯罪,,無詳細區(qū)分。隋唐以后,,特權體系趨于完整,因有減,、贖之制,,上請僅限于死罪,蔭及親屬包括皇太子妃大功以上親,,應議者(指親,、故、賢,、能,、功、貴、勤,、賓八種人)期以上親及孫,。并有“犯十惡,反逆緣坐,,殺人,,監(jiān)守內奸、盜,、略人,、受財枉法者不用此律”的規(guī)定。
一般官吏蔭庇親屬,,其次是適用減,、贖之法。減等之制亦見于《唐律》,。依其規(guī)定,,凡屬上述有“議”、“請”特權者,,有七品以上官,、爵者,以及“得請者之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孫,犯流罪以下,,各從減一等之例,。”至于贖,,則久已行之,。贖,貿也,,易也,;贖刑,即以一定代價換取免于執(zhí)行本刑,?!渡袝に吹洹芳从小敖鹱髭H刑”之說,《呂刑》有“罰鍰”法,,實則亦為贖,。春秋盛行贖刑,。《睡虎地秦墓竹簡·司空》有“葆子以上居贖刑以上到贖死”的規(guī)定,,是迄今可見最早的蔭贖法條,。按唐宋之制,除享有“議”,、“請”,、“減”權利之人及九品以上官外,“官品得減之祖父母,、父母,、妻、子孫,,“犯流以下罪聽贖,;五品以上官之妾,“犯非十惡者”,,流罪以下亦聽贖論,。明清的贖刑在總體上又有發(fā)展,如清律將之區(qū)分為“佃贖”,,“收贖”,、“贖罪”三種,其中,,贖罪中含有蔭贖,,惟范圍縮小到官員之正妻之類。
唐宋法律還規(guī)定了蔭庇適用中的種種細節(jié),,值得注意者有二,。一是關于婦女。一方面規(guī)定婦人有官品邑號者不得蔭親屬,,另一方面規(guī)定可蔭妻,,子亦可蔭母,包括出母及因“犯夫”致罪之母,。二是關于官品的蔭親屬效力,。規(guī)定在適用蔭庇時,“以理去官”者,,與現(xiàn)任官同,;贈官(死后追贈之官品)和視品官(本非職官而享受職官待待遇者)與正官同;“用蔭者,,存亡同”。明清法律正條中蔭親屬規(guī)定不多,,實際仍執(zhí)行蔭庇原則,。觀其律例,,大致可區(qū)分為兩類情況。一類是八議者之祖父母,、父母,、妻及子孫犯罪,享受與八議之人同樣的特權,,在程序上不準法司擅自勾問,,在裁處上亦須議定奏聞,由皇帝決斷,。另一類是皇親國戚及功臣勛貴之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姑,、兄弟,、姊妹、婿,、侄,,以及四品、五品官之父母,、妻及應合蔭襲子孫,,犯罪后于審理上適用普通程序,不必另行參提,,但裁決之權不在有司,,而是操于皇帝之手。
封建法律中的蔭庇,,既然旨在提倡孝慈之心,,維護骨肉之情,以維護家族主義為目的,,就必然要防止其濫用,,以免有悖立法的本意。因此,,它們明確規(guī)定凡屬違背親屬關系準繩的行為,,不適用蔭庇之法。以唐宋法律為例,,即設定了種種限制,。一方面在“贖章”本條中規(guī)定,凡屬“五流”中的過失殺祖父母,、父母,,聞父母喪匿不舉哀,告祖父母,、父母之從犯(首犯論死),,,,7口兄詛、厭魅祖父母,、父母,,殺小功尊屬、從父兄姊,,以及應處徒刑的過失殺傷期以上尊長,、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等犯罪,,均不得因受蔭而減贖。另一方面特置一條,,明定:“若籍尊長蔭而犯所蔭尊長,,及籍所親蔭而犯所親祖父母、父母者,,并不得為蔭,;即毆、告大功尊長,、小功尊屬者,,亦不得以蔭論”。
八,、親屬互犯
宗法制下,,極重倫常?!睹献印酚性疲骸笆蛊鯙樗就?,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謂“五倫”?!拔鍌悺敝?,親屬居其三。所謂“因倫制禮,,因禮制刑”,,正說明親屬關系是制刑的一個基準。到了西晉,,禮律進一步結合,,確立“準五服以制罪”原則,,即是既周以降立法精神的總結與升華,又是此后歷代王朝修律制令的基本依據(jù),。所謂“準五服以制罪”,意為親屬互犯,,按服制的遠近,,以親疏、尊卑,、長幼為定罪量刑的尺度,。如系人身侵害,服制愈近,,以尊犯卑,,處罰愈輕;以卑犯尊,,處罰愈重,。反之,服制愈遠,,以尊犯卑,,相對加重;以卑犯尊,,相對減輕,。如系財產侵害,則取相反的原則,。
親屬互犯,,首先是父子、夫妻互犯,。關于人身方面的父子,、夫妻及妻與夫家親屬互犯,
前面章節(jié)所述甚詳,,本節(jié)不復再言,。以下,從兩方面略作討論,。
第一,,殺傷及毆詈。
在封建法律中,,卑幼殺傷尊長,,有三個方面的互相聯(lián)系的法律后果。其一,,凡屬“殺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皆為“十惡”中之“惡逆”,,為“常赦所不原”。其二,,凡屬過失殺傷期以上尊長者,,一律加重處罰。依《唐律》,,一般的殺傷,,“諸謀殺人者徒三年,已傷者絞,,已殺者斬”,。而于尊長有殺傷行為,如系“謀殺期親尊長”者,,皆斬,,依“舉輕以明重”原則,傷及既遂者自然亦斬,;如系“謀殺緦麻以上尊長者”(按指大功以下),,較謀殺凡人加重一等,流二千里,,倘若已殺,,則“罪無首從”,皆斬,,明清刑名增設凌遲,,謀殺期親尊長,已行者斬,,已殺者凌遲處死,。以上為故殺,倘系過失殺傷,,只能減故殺二等,。按明清法律,因事逼死凡人僅處杖一百,,但若逼死期親尊長則處絞監(jiān)候,,大功杖一百流三千里,小功杖一百徒三年,,緦麻杖九十徒二年半,。反之,尊長殺傷卑幼則采減輕原則。如系謀殺,,除因“謀產”而犯者外,,“各依故殺罪減二等,已傷者減一等,,已殺者依故殺法”,。由唐宋至明清法律規(guī)定皆如是。
毆詈,,在立法上與殺傷采取完全相同的原則,。若毆大功以上尊、長或小功尊屬,,列入“十惡”之“不睦”。大功尊,,指已婚婦女在夫家的大功尊親屬,;大功長,指從父兄姊,;“以上”,,包含伯叔父母、姑,,兄姊之類,。小功尊屬,指從祖父母,、姑,,從祖伯叔父母,姑,,外祖父母及舅,、姨之類。依唐宋律,,毆兄姊,,一般徒二年半,傷者徒三年,,折傷者流三千里,,刃傷、折肢及瞎其一目者絞,,死者皆斬,;詈兄姊杖一百。倘毆詈伯叔父母,、姑,、外祖父母,比毆詈兄姊各加一等。毆緦麻兄姊杖一百,,小功,、大功各遞加一等,尊屬者又加一等,;傷重者各加凡斗傷一等,;若毆從父兄姊有二事以上或“因舊患令至篤疾、斷舌及毀敗陰陽者絞,。依明清律,,罵詈緦麻兄姊笞五十,小功仗六十,,大功杖七十,,期親杖一百;屬于尊屬者又較同輩尊長各加一等,。反之,,尊長罵詈卑幼自屬無罪。若毆,,以關系之親疏及后果之輕重區(qū)別論之,。兄姊毆弟妹,己身毆兄弟之子孫及外孫,,不致死者不論,,毆殺者徒三年,以刃及故殺者流二千里,,如系“過失殺”也不論,。大功以下至緦麻尊長毆卑幼,無傷不論,,至折傷者比凡人減一至三等論處,,至死者絞;毆殺從父弟妹及父之兄弟之子孫者,,流三千里,;以刃及故殺者絞。另,,卑幼對尊長所為之人身侵害不得施行防衛(wèi),,也是中國古代法律的一貫原則。
第二,,盜竊,。
“取非其物”曰盜。李悝嘗言“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可見古代法律對盜罪之重視。一般之盜罪,處罰皆重,,惟親屬互盜,,處罰較輕,且服制愈近處罰愈輕,。究其故,,皆在維護家族成員的親愛與和睦,在立法者須明刑以弼教,,凡無關政治大局者,,皆應屈法以伸情。
宗族制下實行家庭財產共有制,,故宗族內部無“盜”之可言,,婦女犯“竊盜”為七去之理由,也不過是將夫宗財產向外轉移之意,?!端⒌厍啬怪窈啞匪d皆戰(zhàn)國之制,其《法律答問》有條文謂:“子盜父母,,不為公室告”,如行告,,官府不予受理,。這是眼下可見關于親屬相盜的最早規(guī)定。
依《唐律》和《宋刑統(tǒng)》:“諸盜緦麻,、小功親財物者,,減凡人一等;大功,,減二等,;期親,減三等”,。依《元史·刑法志》,,元制與唐宋同,并規(guī)定“止坐其罪,,并不在刺字,、倍贓、再犯之限”,。明清法律親屬相盜減輕之主體范圍增寬至無服親,,減等亦依次遞增,緦麻減二等,,小功減三等,,大功減四等,期親減五等,見明清律之《刑律·賊盜·親屬相盜》,。按明清之制,,犯盜本須刺字,初犯刺左,,再犯刺右,,惟親屬相盜得予免刺,與元制相同,。
以上為竊盜,。但如系強盜,緦麻以上,,卑幼犯尊長,,以凡人論;尊長犯卑幼仍減等科刑,。如系同居卑幼,,與他人勾結盜己家財物者,以“私輒用財物論”加二等論處,,罪止徒一年半,;與之勾結之“他人”,則“依常盜罪減一等”,。若有殺傷,,以殺傷尊長本律論罪;按明清律,,他人殺傷,,卑幼縱不知情,亦依殺傷尊長從重論罪,。
九,、親屬相奸
親屬既入倫常,親屬相奸自是亂倫,,素為禮,、法所嚴禁?!渡袝ご髠鳌罚骸澳信灰粤x交者,,其刑宮”?!队[·六四八》:“宮者,,女子淫亂,執(zhí)置宮中,,不得出也,;割者,,丈夫淫,割其勢也”,。一言女子處宮刑亦為生殖器官之破壞,。“男女不以義交”,,當含親屬相奸在內,。秦俗,“父子無別,,同室而居”,。商鞅曾有“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之令,始皇會稽刻石有“防隔內外,,禁止淫佚,,男女薭誠”之語。漢律稱親屬相奸為“禽獸行”,,法特重之,。在唐宋,常人相奸處徒,,明清只處杖刑,,而親屬相奸,若在小功以上以及奸父祖之妾,,皆入于“十惡”之“內亂”,,罪在不赦,處罰極嚴,,其他親屬相奸制裁亦重,,五服之內皆在徒刑之上,。例言之如次:
唐宋律,,奸父祖妾、伯叔母,、姑,、姊妹、子孫之婦,、兄弟之子女者,,絞;元制,,與侄女及媳奸者皆處死,;明清律,和奸期親或子孫之婦皆斬,,奸父祖妾與同,。
奸大功,、小功親(如伯叔祖母、堂伯叔母,、祖姑,、堂姑、堂姊妹,、兄弟妻,、侄婦之類),在唐宋,,和奸者流二千里,,強奸者絞;明清和奸者加重至絞,,強奸者斬,。
奸緦麻親(如曾祖姑、堂祖姑,、族姑,、族姊妹、再從侄女,、堂兄弟妻之類)以及緦麻親之妻,,在唐宋,和奸徒三年,,強奸流二千里,,折傷者絞;在明清,,和奸杖一百并徒三年,,強奸者斬監(jiān)候。另,,和奸同宗無服親及無服親之妻,,唐宋律無專條,按明清律與“刁奸”凡人同罪,。
以上,,和奸者,不區(qū)分尊卑長幼,,男女雙方同等論斷,,唯強奸者只處罰一方。.
十,、血親復仇
總的說來,,血親復仇為禮所許,為律所禁,。而封建法律在禁止復仇的同時又不失變通,。
禮制下之復仇,,以血親復仇為主,但并不以之為限,?!抖Y記·曲禮》:“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國”,。朋友有交游之誼,也在“五倫”之中,,故有復仇的義務,。當然,比起血親復仇來,,它就居其次了,。《禮記·檀弓》等載有孔子關于復仇的言論,。儒家崇尚復禮,,所以倡導復仇,對后世觀念的影響極大,?!吨芏Y·秋官·朝士》載復仇之制,并非絕對的任意,,是要先行申報的:“凡報仇讎者,,書于士,殺之無罪”,。依《地官·調人》,,對于過失殺傷,應予調停,,令殺人者移鄉(xiāng)避仇:“調人,,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凡過而殺傷人者,,以民成之?!埠碗y父之讎,,辟諸海外;兄弟之讎,,辟諸千里之外,;從父兄弟之讎,,不同國”。又有關于復仇的限制,,即:“凡殺人而義者,,不同國,令勿讎,。讎之則死”,。因“義”而殺人,遷移他國,,不許子弟追殺,。《左傳》說“殺人不忌為賊”,。此處之“殺人不忌”指違法殺人,,與之相對的是合法殺人。是為允許復仇殺人的佐證,。春秋戰(zhàn)國,,社會動蕩,復仇之風甚盛,,故爾孟子才發(fā)出感嘆說:“吾今而后知殺人親之重也,。殺人之父者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者人亦殺其兄,,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耳”。言冤冤相報,,殺人之父與殺己之父,,僅一毫之差。
民間的血親復仇與國家的法律權威是不能并存的,。家國一體格局的瓦解,,國家權力的集中,必然導致對復仇的禁止,。秦律中屢見“擅殺”的罪名,,是否包括復仇殺人,不得其詳,,但從法家極力否定“親親”原則看,,對血親復仇是不應首肯的;從法家極力強化國家機器,,主張“緣法而治”,、“權制獨斷”看反對民間復仇也在當然,惜無文獻可為確證,。東漢光武帝建武初年,,桓譚曾上書云:“今人相殺傷,,雖已伏法,而私仇怨結,,子孫相報,,后忿深前,至于滅戶殄業(yè),?!袂疑昝髋f令”。東漢甫建之時所言“舊令”,,自是西漢之令,,西漢令禁復仇可知。據(jù)《列女傳》載東漢靈帝時趙娥為父復仇一事,,東漢禁復仇無疑,。趙娥之父為李壽所殺,手刃李壽后赴官自首,,官司欲縱而不逃逸,,說:“匹婦雖微,猶知憲制,,殺人之罪,,法所不縱,今既犯之,,義無可逃,。乞就刑戮,隕身朝市,,肅明王法”,。法雖有禁,但禮制和儒家復仇思想的影響殊深,,多有人以為是“義舉”而行之,,這就導致了三國至南北朝的一系列重懲復仇的法令。三國時期,,文帝黃初四年詔:“喪亂以來,,兵革未戢,天下之人,,互相殘殺,。今海內初定,敢有私復仇者,,皆族之”,。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詔:“民相殺害,,牧守依法平決不聽,,私輒報者,,誅及宗族。鄰伍相助,,與同罪”,。南朝梁太清元年詔:“不得挾以私仇而相報復。若有犯者,,嚴加裁問”,。北周亦有禁天下報仇,犯者以殺人論的規(guī)定,。實際上,,自此而至隋唐,律令不復再有報仇專條,,在唐律,,報仇殺人是與普遍殺傷一視同仁,不加區(qū)別的,。其《斗訟律》規(guī)定:諸祖父母,、父母為人所毆擊,子孫即毆擊之,,非折傷者勿論,;折傷者減凡斗傷三等,至死者依常律”,。依此,,即使尊長被人毆擊,子孫當場致毆擊人于死者,,亦傷斗殺論罪,。玄宗時,州都督張審素遭誣告,,監(jiān)察御史湯萬頃查處不實,,以致張審素被斬。其子張,,7王皇,、張,7王秀殺湯復仇,。事發(fā)后,,多有主張寬減者。玄宗詔曰:“張,,7王皇等兄弟同殺,,推向款承。律有正條,俱各至死,。近聞士庶頗有,,7讠宣詞,矜其為父復仇,,或言本罪冤濫,。但國家設法,事在經久,,蓋以濟人期于止殺,,各申為子之志,誰非絢孝之夫?展轉相繼,,相殺何限!咎繇作士,,法在必行;曾參殺人,,亦不可怒,。不能加以刑戮,肆諸市朝,,宜付河南府,,告示決殺”??梢娪刑埔淮?,官方反對報復殺人的態(tài)度何其堅決。宋承唐制,,惟規(guī)定“如有復祖父母,、父母之仇者”,具案奏取敕裁”,。
法律的基本精神雖為禁止復仇,,但儒家倫常觀之深入人心,也使當權者常常作出變通的規(guī)定或對個案給予特殊處理,。如:東漢章帝時曾作《輕侮法》,,規(guī)定殺死侮辱其父之人者從輕免死,和帝時廢之,。曹魏明帝時規(guī)定:“賊斗殺人,,以劾而亡,許依古義,,聽子弟得追殺之”,。南北朝原情特赦之例頗多,如北魏顯祖赦孫男玉,,南朝梁簡文帝赦張景仁等等,。唐律一方面禁止復仇,,一方面規(guī)定:“諸殺人應死,會赦免者,,移鄉(xiāng)千里外”,;“若死家無期以上親”,則“不在此限”,,這顯系為避免復仇而設,。元律一則規(guī)定“諸挾仇殺人,,會赦,,為首下手者不赦”,一則又規(guī)定“諸人殺死其父,,子毆之死者不坐”,;明清律在強調國家制裁的同時,規(guī)定祖父母,、父母為人所殺,,子孫痛忿激切,登時將兇手殺死者免罪,,但稍遲即須追究,,與元制相仿。
另,,與復仇相關的是“私和”,。親屬被殺,私自復仇雖為律之所禁,,但必須告官,,由國家予以追究;倘私下和解,,亦有悖倫常,,為律之所不容。依唐,、宋律,,祖父母、父母被殺而子孫私和者流二千里,;期親尊長被殺而卑幼私和者徒二年半,,大功以下遞減一等。按明,、清律,,子孫私和祖父母、父母之仇,,杖一百,、徒三年;卑幼私和期親尊長之仇,杖八十,、徒二年,;大功以下遞減一等。倘屬受財私和,,則計贓按盜賊從重論處,。
親屬關系在刑事法上的效力,除以上各方面之外,,尚有其他表現(xiàn),。如略賣期親以下卑幼為奴婢者,據(jù)唐律,,同“斗毆殺法”論罪,;如系“和賣”,各減一等,;知情而買者,,又“各加賣者罪一等”。又如律設回避制度,,凡鞫獄官與被鞫之人有親屬關系或仇嫌者,,唐宋以后均規(guī)定“更之”、“換推”,、“回避”,,違者予以追究。
十一,、世襲與封爵
以父系血緣關系為基準,,實行官職世代承襲的世官世祿制度,是以西周為代表的奴隸制宗族制度的一大特征,。殷商的繼統(tǒng)法,,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交替為用;官分內服,、外服,、率皆被奴隸主貴族及其家屬、后裔把持,。周初大封建,,“受民受疆土”,古圣后裔,、同姓親屬,、異姓功臣受封諸侯者凡七十余,姬姓獨居五十多,;并以嫡長子繼承為原則,,“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政權體系和宗族體系相為表里,,宗祧繼承和官爵世襲二位一體,。這種基本格局維持了數(shù)百年,直到春秋才告瓦解,,但其影響仍極深遠,。
總的說來,封建官僚體制強調“選賢任能”,,沖破了血緣關系的壁壘,。戰(zhàn)國時期雖仍有封爵,,但既不世襲,,亦無封地,所謂“食封”,,但食租稅而已,。然西漢以降,與家族制度相適應,,親屬關系在官爵制度上仍有程度不同的表現(xiàn),。
漢初,劉邦以為秦朝之亡系因“孤立之敗”,,實行王侯制,。蔡邕《獨斷》云:“漢制,皇子封為王者,,其實古諸侯也”,;“子弟封為侯者謂之諸侯,群臣異姓有功封者為徹侯,,后避武帝諱改曰通侯,,法律家皆曰列侯”。王侯世襲,。后因有吳楚七國之亂,,始采“削藩”措施,權雖削弱而名位尚存,。又,,漢曾制《任子令》,使官吏子弟得以親任官,?!稘h書·哀帝紀》注引應劭曰:“任子令者,,《漢儀注》:‘吏二千石以上,視事滿三年,,得任同產者(或)子一人為郎,,不以德選’”?!稘h書·王吉傳》注引張晏曰:“子弟以父兄任為郎”,。查《漢書》可知,西漢世代為官者事例頗多,,如汲黯“以父任,,孝景時為太子洗馬”;史丹“九男皆以丹任,,并為侍中諸曹”,;鮑宣、鮑永,、鮑昱三世均為司隸校尉等等,。因其流弊甚深,哀帝緩和二年“除任子令”,,但東漢安帝建光元年復又實行,,有詔曰:“以公、卿,、校尉,、尚書一人為郎、舍人”,。三國以后,,士族門閥把持政要,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據(jù)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并沿用任子法,世家大族子弟多以父兄之故而“解褐”為官,;且西晉為使“本根”有所“庇蔭”,,復行封王之制;以及自曹魏至周齊,,無不濫設爵制,,凡此等等,皆使親屬關系對官爵制度的影響益深,。
唐朝設蔭官制,。惟其所蔭,,僅敘官階,并不實授,,待遇而已,。開元七年令:“諸皇親緦麻已上,及皇太后周親,,正六品上敘,;皇太后大功親,皇后周親,,從六品上,;皇袒免親,皇太后小功緦麻,,皇后大功親,,正七品上;皇后小功緦麻親,,皇太子妃周親,,從七品上;其外戚,,各依本服降二等敘,。娶郡主者出身,,正六品上,;娶縣主者,正七品上,。邵主子出身,,從七品上;縣主,,從八品上敘”,。又令:“諸一品子正七品上敘,從三品子遞降一等,,四品,、五品有正從之差,亦遞降一等,,從五品子從八品下敘,,國公子亦從八品下,三品以上蔭曾孫,,五品已上蔭孫,,孫降子一等,曾孫降孫一等……”,。另,,據(jù)《唐律·名例》疏議:“贈官者,,死而加贈也。令云:‘養(yǎng)素丘園,,征聘不赴,,子孫得以征官為蔭?!曂佟?。(按,養(yǎng)素丘園,,詞出《北史》,,養(yǎng)素,涵養(yǎng)素性之謂,。)
唐朝又設封爵制,。爵位分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九等,,多為虛封,只是名義,;“言實封者,,乃得真戶”。爵位可承襲,?!短屏洹ぞ矶罚骸盎市值堋⒒首咏苑鈬?,謂之親王,;親王之子承嫡者,為嗣王,;皇太子諸子并為郡王,;親王之子承恩澤者,亦封郡王,,諸子封郡公,;其嗣王、郡王及特封王,,子孫承襲者,,降授國公”,。《唐令拾遺·封爵令》載唐制:“公侯伯子男,,身存之內,,不為立嫡。亡之后,,嫡襲爵,,庶子聽仕宿衛(wèi)也。襲爵嫡子無子孫而身亡者除國,,更不及兄弟”,。開元七年令:“諸王公侯伯子男,皆子孫承嫡者傳襲”,。又,,《新唐書·選舉志》言及弘文館、崇文館生源謂:“以皇緦麻以上親,,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親,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實封者,,京官職事從三品,中書黃門侍郎之子為之”,。此為親屬之又一方面的效力,。
宋制大抵同唐,文煩不引,。明朝以后,,吏治趨嚴,爵位之設,,為“酬武功”,故“非社稷軍功不得封”,。爵位可世襲,,明嘉靖八年之后,“外戚封爵毋許世襲,,其有世襲一,、二代者,出特恩”,。官吏子孫之恩蔭,,明清皆須奉旨特恩,且多限于致仕之官,。
十二,、回避制度
與親屬有關之行政管理方面的回避制度,,主要內容有二。一為避諱,。如前文曾言,,府號、官稱不得犯父祖名諱,,如犯諱而“冒榮居之”,,則不僅免官,尚須論罪,。二為避親就任,。漢代即有《三互法》?!逗鬂h書·蔡邕傳》:“婚姻之家及兩州人士不得對相臨臨”,。李賢注:“三互,謂婚姻之家及兩州人士,,不得交互為官也”,。就親屬關系而言,禁到外姻原籍為官,。如史弼擬任山陽太守,,因其妻薛氏為山陽郡屬之巨野人,故“以三互自上”,,而“轉拜平原相”,。唐制,“凡同司聯(lián)事,,及句檢之官,,皆不得注大功以上親”。即大功以上親不得在同一機關及同一部門上下級機關同時任職,。明《吏令》:“凡內外管屬衙門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須從卑回避”,。清承明制,,據(jù)《清史稿·岳鐘琪傳》,雍正二年,,岳鐘琪季父岳超龍,,授河州協(xié)副將,“以避鐘琪,,改張家口協(xié)”,。
以上,為親屬關系效力在行政管理制度方面的主要表現(xiàn)。其他尚有禁官吏于祖父母,、父母犯死罪被囚期間作樂,、婚娶等等,多為前文所已言,,不復立目復述,。
原創(chuàng)文學網(wǎng)(http://book.)7X24小時不間段更新最新小說
http://book./files/article/html/0/829/18476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