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老子列傳》之辯疑 司馬太史公所著《史記》是我們?nèi)A邦民族最值得驕傲的偉大著作,,但其陳述有一些與史實相悖之處,,《史記·老子列傳》也有類似的問題。老子在當時的這二百多年里影響力是極為大的,,也是極為神秘的,,太史公無法判斷,所以共列出了三位,,這讓身份神秘的老子,,更加撲朔迷離。 太史公的《老子列傳》能把李耳排第一人,,把李耳的出生地址解說的甚是詳細,表示他對老子還是很認可和尊重的,,但太史公卻說老子是楚人,,這點我不能認同。 我有以下幾點質疑,,首先是老子的生地“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據(jù)《春秋左傳》記載,僖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秋七月,,齊師,、曹師伐厲,。次年夏,齊伐厲,,不克,,救徐而還?!边@一段記載證明,,當時的厲國還是很強盛的,連強大的齊曹聯(lián)軍都沒能攻克,。 再看《左傳》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楚靈王)遂以諸侯滅賴(li古字通厲,應該是此“歷”) ……遷賴于鄢”,。還有《后漢書》《晉書》《水經(jīng)注》等都說“苦(hu戶)東有賴鄉(xiāng)祠,,老子所生地”。 以上史書證明,,太史公忽略了《左傳》的這些主要相關文獻,,因為按老子所誕生的時間推算,老子不是楚國人而是厲國人,。嚴格客觀地說,,那個時期的人都是“周人”。周時期的“國”和現(xiàn)在的區(qū)域縣鄉(xiāng)是一個意思,,嚴格地說“國是城市的意思”,,是地域的稱呼。 根據(jù)以上的記載推斷,,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 按老子所誕于天子簡末正陽(公元前573年六月初一)的時日推算,應該是在老子誕生的36年后,,故土厲國被楚國吞并,,所以說老子不是楚國人而是厲國人。至于老子降生的故地名稱,,在歷史的長河里幾經(jīng)更名,,由最早的厲國而苦縣,到唐時期改名真源縣,,元時定名為鹿邑而至今,。 二、 后世太史公稱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這很可能和老子出生在厲(歷)國有關,因為周王朝的貴族多以封國封地為姓;至于字“聃”,,就更能證明老子是聃公爵位的繼承者了,! 《史記·老子列傳》文記載的孔子適周問禮于老子的內(nèi)容,敘述了孔子去周王都,,向老子請教,、學習“禮法、禮樂”的故事,。但從老子給孔子說的言論來看,,老子給孔子說的是“道”。也許老子看孔子的天賦比較高,,還不遠千里來求教,,所以老子給孔子說了些“干貨”,但孔子好像沒聽懂,。這也難怪,,因為孔子的出身是“三線城市里的市民”,沒有受到過周王朝正規(guī)的辟雍教育,,因而聽不懂也是正常的,。但孔子悟性極好,他所傳世的“仁道”,,很值得我們后世子孫學習,。 我常常在想,孔子能在五十余歲后辭官而“禮教天下”,,是否和老子當年給他的教誨有關,。如果從僅剩的周時古籍典經(jīng)里,如《禮記·曾子問》“孔子曰:‘吾諸聞老聃曰’(三次),,我們就可以看到孔子有很多次向老子求教的記載,。這是否更能說明孔子后半生能行教于天下,而留萬世美名是老子對他的開悟呢,?不得而知,! 但從孔子回去告誡弟子的那一番崇拜言論——吾今日見老聃,其猶龍耶,!可以說是古今中外對他人的至高贊美了,!也可以說是孔子明確地說出了他與老子之間在思想精神意境上的差距??鬃拥牡?,是“仁道”,志在人世,。而老子的“道”是思想形而上的精神之“道”,是“思想之哲道”,,是無所不包的自然大道,。是過去,,是現(xiàn)在,更是未來大千萬象之妙道,。 再多說一個題外話,,自老子始起,周中后期出現(xiàn)的圣人級的大人物,,不論他是哪家哪派的代表人物,,他們所提出的思想核心,都是以“道”為最高指示的,。就連和孔子同時期的,、當時天下最風云的人物——孫子,也在他的傳世大作《孫子兵法》的開篇就論“道”對兵法之重要性——一曰:道······,!因而我們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周時期圣人們的傳世經(jīng)典,他們的思想核心和最高目標都是“道”,,即便他們偏于一方一隅,,他們的思想方向也是道。所以說,,老子是我們?nèi)A邦道統(tǒng)的開啟者——諸子百家皆有道脈,! 太史公關于老子歸處的記載,說因周衰歸去時,,老子受關令尹喜請求,,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間接說明“老子是修道德的,一直居住在周都,,老子見周王室衰落,,所以離開周王都而西去。行至函谷關時,,被關令尹所知,,求老子給世間留些真言,老子于是留 ‘道德’之真意的五千余言后而去,,當世之人都不知道老子到底去哪里了,?” 這里更說明了、老子所修的是“道德”,,所教授的也是“道德”,,而不是后世所謂的“道家”或神道、仙道。 哪么,,老子到底去哪里了呢,?是隱居了?還是“得道成仙”飛升了,?還是“化胡成佛”了,!后世可謂是爭吵不休! 關于老子歸處,,后世之說可謂是千奇百怪,,有最美妙的臨洮得道成仙飛升之說,還有艱苦的西行化胡成佛之說,,也有近些年因老子名氣太大而杜撰的各種歸宿之說,。 但奇怪的是自古至今沒有一個傳說,或近代的研究學者,,未曾有人提出過“老子是不是回歸祖源了”的疑問,? 祖源對姬氏周人來說“是無比神圣的圣地”,類似我們現(xiàn)在對祖上故鄉(xiāng)“老家”的稱謂,。難道回歸祖源不是最合情理之中的選擇嗎,?厲王之亂后,我主宗一支在宣王登基后,,便離開了宗周(鎬京)而回到祖源,,老子出關之后也是回到祖源,回到姬氏宗族的“老家”認祖歸宗,。世人為什么不會想到這個結論呢,?不得而知! 在我們?nèi)A邦民族的感情脈絡中,,自古以來都有落葉歸根之說,。老子作為姬氏聃公的嫡裔,在看到姬周王朝內(nèi)部爭權和外部爭霸的慘烈情景時,,他知道姬周王朝早已不復從前了,,他會想到歸隱。那他會想歸隱到何處呢,?別說像老子這通徹天地的大圣人了,,就是我們一般的老百姓,人若老了還知道落葉歸根呢,!周人的祖源是其先祖生活三十多世的涇水流域,,周人的真正圣地是靈臺——文王祭天的靈臺。但是兩千多年來,,沒有只言片語說“老子是不是回他們姬周王朝的祖源了,,回他們的發(fā)祥地了,?”沒有,一點都沒有,,甚是奇異,!但對于我姬氏宗子一脈來說,沒有是最安全的,。但是為什么沒有人,會有這樣的推測呢,?又一個不得而知,! 在我看來,老子被后世所吹噓和安排的這些地方,,都有世人的用途,。最早的“化胡成佛”說,這應該說是為應對梵佛的入侵,、而逼不得已的臆造,。至于“臨洮飛升”說,這是為了提高道教的仙氣和名氣而為的,,也是為了能和佛教,、儒教相抗衡而不得已的說辭!但現(xiàn)如今,,各地都拿老子說事,,這是為什么呢?也許俗世之人都比較明白其中的緣由吧,! 太史公關于老子的道家之用著書和高壽傳說,,提到了第二位疑是老子的人物——老萊子。說他著書十五篇,,講“道家”的好處,。太史公所言的這個“道家”,實際上是上古遺留下來的巫醫(yī)支脈,,也就那個時代赫赫有名的“陰陽家”分支之一,,這些人,大多是修習陰陽道之人,,是以修道,、修仙、修身養(yǎng)生為主的一些不問世事的方外之人,。他們和老子在思想境界上不是一個系統(tǒng)的,,所以這位老萊子也不可能是老子?!?/p> 至于太史公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余歲,,或者是二百余歲,,我就不評說了,因為老子什么時候回到我祖上所守護的姬周祖源,,什么時候歸天,,還有祖上以“天子禮”安老子于隴山等等事宜,作為姬氏傳承人,,我是絕對的清楚,,詳細的解釋以后慢慢來! 再說周太史儋,,太史公誤認為此人也可能是老子,。但從本人的角度來看,只能證明在老子出關后,,聃公爵位的繼承者們還在繼續(xù)履行他們家族的使命,,此太史儋很可能是老子的后裔——聃公爵位繼承者,但絕不會是被后世尊稱為老子的老聃,,因為從現(xiàn)在出土的《道德經(jīng)》郭店竹簡來看,,《道德經(jīng)》在太史儋時期已經(jīng)非常流行了。還有就是那個能教授孔子的老子,,更不太可能是太史儋,,因為年代差距太大了。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太史公最后的結語,,可以說是真實的反應了那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時代背景,。從那以后“道不同不相為謀”,,便成了漢后兩千余年來華邦思想文化不可彌合的鴻溝。 嗚呼痛哉,!孔子能在兩千五百余年前,,向老子求教而受益,后以行教于天下而留百世之圣名,。但后世之酸儒腐教卻處處詆毀老子,,豈不知這也是在詆毀孔子嗎? 以上拙文,,僅以《史記·老子列傳》而論述,,并不是以姬氏傳承人的身份來論述的,,不周之處,還請方家多多指教,。 弘道者姬英明 丙申 冬月 初九 附:《史記·老子列傳》全文: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庇谑抢献幽酥鴷舷缕?,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 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被蛟毁偌蠢献樱蛟环且?,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齊焉,。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