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南北朝(54) 一般來說,,偏據(jù)江左的政權,如果要抵御北方的入侵,,必須要控制好三處戰(zhàn)略要地:一是長江上游的梁益兩州,,也就是巴蜀之地,一旦失守,,敵方的水軍就能順流而下,,直搗建康;二是長江中游的荊襄之地,,就是荊州和襄陽,,這是抗擊北方鐵騎的橋頭堡,,歷史上圍繞荊襄的爭奪戰(zhàn)比比皆是;三是長江下游的江淮地區(qū),,尤以京口和廣陵為最,,京口在現(xiàn)在的鎮(zhèn)江,而廣陵就是現(xiàn)在的江都(揚州),,它們形成了拱衛(wèi)建康的門戶,,其戰(zhàn)略作用不言而喻! 東晉時期,,經營這些戰(zhàn)略要地的都督和刺史往往都是權傾朝野的重臣,,他們手握重兵,幾乎可以不受朝廷節(jié)制,,最后也常常發(fā)生叛亂,,比如王敦,就擔任過揚州和荊州刺史,,而桓溫擔任安西將軍,,荊州刺史,都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軍事,,領護南蠻校尉(管理荊楚一帶少數(shù)民族之官職),,可以說長江中上游的軍政大權悉歸其有,之后再領揚州刺史,,權勢熏天,! 桓溫 桓氏家族在荊襄的影響力在整個東晉時期是絕無僅有的,從渡江開始至東晉孝武帝一共80多年的時間里,,共有8位將軍出鎮(zhèn)荊州,,桓氏一族就占了4位,可以說是累世經營,。 桓氏一族在荊襄的部隊也被稱為“西府軍”,。戰(zhàn)力之強悍,也是不容置疑的,,桓溫奪取巴蜀,,三次北伐,靠的就是這支部隊,。 桓溫死后,,謝安輔政,桓溫的兄弟桓豁桓沖繼續(xù)先后出鎮(zhèn)荊州,,但長江下游的軍權則交給了謝氏一族,。謝安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及幽州的燕國諸軍事。當時的前秦統(tǒng)一北方后,,對東晉虎視眈眈,,經常寇邊,。東晉在長江下游的軍事實力與桓氏家族控制下的荊襄相比又實在太弱,。 謝安 所以,一方面為了抵抗日益強大的前秦,,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平衡荊揚軍事力量,,加強下游軍力就是刻不容緩之戰(zhàn)略,謝安推舉他的侄子謝玄擔任兗州刺史,,鎮(zhèn)守廣陵,,此后又兼領徐州刺史,監(jiān)江北諸軍事,。 于是擔當重任的謝玄組建新軍,,采取招募的方式,在廣陵和京口將徐州和兗州(山東西南部)從北方遷徙過來的流民中勁勇之士組織起來,,形成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北府兵! 那么為何叫做北府兵呢,?有人說京口在歷史上被稱為北府,,而北府兵的將領如劉牢之等常駐京口,之后的劉裕也在京口起兵,,所以稱為北府兵,。這個說法不太準確。 實際上,,東晉之后,,徐、兗兩州的刺史基本上也都被授予將軍的稱號,,統(tǒng)括軍事,,而且開府,將軍的名號也基本上都被冠以安北,、鎮(zhèn)北,、平北、征北等,,如同出鎮(zhèn)荊州的刺史,,被按安西將軍一樣。這個也能理解,如果以建康為中心的話,,荊州在西,,徐、兗在北,。 謝玄 所以,,這些刺史的辦公府第,就被稱為“北府”,,他們的部隊當然被叫做“北府兵”了,,和桓溫的“西府兵”一樣的意思。 而北府的所在地不僅只有京口,,還有廣陵,、淮陰、甚至下邳都曾是徐,、兗兩州刺史的治所,! 北府兵的戰(zhàn)力強勁,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魏晉以來,,實行的是世兵制度,也就是說士兵是世代相傳的,,父死子繼,,兄亡弟及,他們是一個階層,,并且地位比平民還低,,不得與平民通婚。這樣的兵制,,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士氣和戰(zhàn)斗力怎么可能高呢?而北府兵是招募而來,,待遇從優(yōu),,又是自愿報名,精挑細選,,自然是精銳中的精銳了,! 二:這些士兵,又是北方流民遷居而來,,其殺回北方的欲望自然強烈,,因此,其參軍之動機純潔,,不需要動員和激勵,,面對北方胡族時,,人人奮勇,個個爭先,,是可以想見的,! 今天我們就說到這里,下回我們來看看北府兵的真正實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