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兵 - 概況
中國東晉孝武帝初年
謝玄組建訓練的軍隊,。太元二年(377),,朝廷因前秦強大,詔求文武良將鎮(zhèn)御北方,。朝廷拜謝玄
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
廣陵相,、監(jiān)
江北諸軍事,,鎮(zhèn)廣陵,召募勁勇,,徐(治京口),、兗(治廣陵)人民紛紛應募入伍。謝玄以
劉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zhàn)無不捷。太元四年,,謝玄加領徐州刺史,,鎮(zhèn)京口。東晉稱京口為“北府”,,所以稱這支軍隊為北府兵
為充實長江下游的軍事力量,,拱衛(wèi)首都建康和抑制上游桓氏勢力東山再起,,抵御前秦南下等,
謝安打算成立新軍,。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十月,,朝廷任命謝安侄子謝玄為南兗州刺史,負責籌組新軍,。謝玄隨即把南兗州的軍事治理機關從京口(今
江蘇鎮(zhèn)江市)移到廣陵(今江蘇
揚州市),,南徐、南兗兩州僑戶紛紛應征入伍,。當時
彭城(今江蘇
徐州市)劉牢之等數(shù)人以驍勇應選,,謝玄任命劉牢之為參軍,率領精銳作為前鋒,。因為晉朝百姓稱京口為
北京,,所以當時人稱這支軍隊為“北府兵”。太元四年(379)五月,,前
秦兵俱難,、彭超部進攻
淮南,并包圍三阿,。北府兵援救三阿,,一戰(zhàn)告捷,迫使前秦兵向北退逃,。太元八年(383)淝水之戰(zhàn),,北府兵更是表現(xiàn)神勇,成為擊敗前秦的中堅力量,。北府兵的軍事實力使它成為各政治集團爭奪的對象,,北府將領也成為左右東晉政局的重要力量。
太元二年(377),,朝廷因
前秦強大,,詔求文武良將鎮(zhèn)御北方。其時謝安當國,,以兄子謝玄應舉,。朝廷拜玄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jiān)江北諸軍事,,鎮(zhèn)廣陵。徐(治京口),、兗(治廣陵)二州本是北來僑民的集中地,。“人多勁悍”﹐富于戰(zhàn)斗經(jīng)驗,
桓溫曾說:“京口酒可飲,,箕可用,,兵可使?!敝x玄召募勁勇,,徐﹑兗人民紛紛應募入伍,彭城劉牢之﹑
東海何謙﹑瑯琊諸葛侃﹑
樂安高衡﹑
東平劉軌﹑
西河田洛﹑
晉陵孫無終等皆以驍勇應選,。謝玄以劉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zhàn)無不捷,,威震敵膽,。太元四年,謝玄加領徐州刺史,,鎮(zhèn)京口,。東晉稱京口為“北府”,所以稱這支軍隊為北府兵,。
王夫之關于北府兵建立的論述:“謝安任桓沖于荊,、江,而別使謝玄監(jiān)江北軍事,,晉于是而有北府之兵,以重相權,,以圖中原,,一舉而兩得矣”?;负椭x是東晉四大門閥之二,,所以兩者既有爭權奪利的沖突,也有維護
士族階層權益的本能,。從東晉政府整體的利益出發(fā),,謝安很好地處理了中央與地方
藩鎮(zhèn)的關系,平衡了謝桓兩大家族的力量,。
東晉所轄境土主要為荊,、揚二州。
荊州位居上游,,地廣兵強,,是防止北方南下的重要據(jù)點,設有強有力的
都督府,,“資實兵甲,,居朝廷之半"。
揚州為京畿之所在,乃立國根本,。三吳及
浙東是谷帛的重要基地,。但是“建鄴擁天子以為尊而力弱,荊襄挾重兵以為強而權輕”(讀通鑒論),,這種“枝強干弱”的局面,,就成為荊揚之爭的根源。
繼督荊州的桓沖把揚州的軍權讓給謝安,,雙方互相協(xié)作,,出現(xiàn)了“君臣和睦,上下同心”的局面,。面對咄咄逼人的北方,,謝安深知原來的
世兵制軍隊腐敗不堪,根本對付不了前秦的軍隊,,于是選派“有經(jīng)國才略”的侄子謝玄為
兗州刺史,,監(jiān)江北諸軍事,北鎮(zhèn)廣陵,,組建北府兵,。
北府兵是在太元二年(377)十月,謝玄拜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jiān)江北諸軍事時組建的?!?A target=_blank>資治通鑒》孝武帝太元二年十月載:“玄募驍勇之士,,得彭城劉牢之等數(shù)人,以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zhàn)無不捷。時號北府兵”,?!稌x書 劉牢之傳》則對此記載較詳:“太元初,謝玄北鎮(zhèn)廣陵,,時
苻堅方盛,,玄多募勁勇,牢之與東海何謙,、瑯琊諸葛侃,、平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及晉陵孫無終等以驍勇應選,。選以牢之為參軍,領精銳為前鋒,百戰(zhàn)百勝,,號為北府兵,,敵人畏之”。
這里兩個問題,,第一,,北府兵之得名由來?!锻ㄨb》胡三省注:“晉人謂京口為北府,。謝玄破俱難等,始兼領
徐州,。號北府兵者,,史終言之”。謝玄太元二年為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jiān)江北諸軍事,開始招募軍隊,;太元四年,,打敗后秦在淮南的進攻,進號
冠軍將軍,,加領徐州刺史,。于是他統(tǒng)帥的這支軍隊便正式稱作北府兵。其實,,北府之名起自東晉之初,。《
世說新語》卷六排調第二十五注引《南徐州記》曰:“舊徐州都督以東為稱,,晉氏南遷,徐州刺史王舒加北中郎將,,北府之號,,自此起也”。據(jù)《晉書 王舒?zhèn)鳌罚和跏嬖?A target=_blank>宣城公
司馬裒(póu)死后,,即代裒鎮(zhèn)除北中郎將監(jiān)青,、徐二州軍事。 據(jù)《晉書 元帝紀》與《通鑒》卷九十,,司馬裒為都督青,、徐、兗三州諸軍事,,鎮(zhèn)廣陵,,事在建武元年(317)三月,同年十月薨,王舒代裒鎮(zhèn)廣陵當在此時,。時元帝尚稱晉王,,次年三月才即帝位,說明北府之號起自東晉之初,。
錢大昕《
廿二史考異》卷二二《王恭傳》:“都督以北為號者累有不詳”條下云:“按徐,、兗二州都督以北為號,故有北府之稱”,。說明北府兵名稱的由來,,是由于南徐、南兗二州都督以北為號,。誠然,,徐兗二州都督并不一定都以北為號,徐兗二州都督或刺史的
治所也有廣陵,、京口,、下邳、
淮陰,、
金城,、
合肥等處的不同。但自東晉初王舒以徐州刺史加北中郎將鎮(zhèn)廣陵后,,徐兗二州都督或刺史習慣上一般都以加北為軍號,;廣陵、京口作為北府鎮(zhèn)所的次數(shù)也最多,,因此東晉人按習慣均可稱徐兗二州都督府為北府,。然此時廣陵和京口鎮(zhèn)府所轄之兵,雖為北府之兵,,卻并不是后來特稱的北府兵,。直到太元二年謝玄以京口、廣陵為基地招募組建起來的新軍,,才在歷史上特稱為北府兵,。第二,北府兵的人員組成,。北府兵既然是以京口,、廣陵為基地組建而成的,而京口和廣陵所在的南徐州和南兗州是東晉北來僑民最多的地區(qū),,僅南徐州所屬就包括徐,、兗、冀,、青,、幽,、并、揚七州郡邑,,僑寓人口計二十二萬之多,,超過當?shù)鼐用穸f余。因此,,北府兵當以北方僑民和子弟組成,。從資料來看當時招募的主要是將,而不是兵,。劉牢之,、何謙、諸葛侃,、高衡,、劉軌、田洛,、孫無終等實際上都是活動于江淮以南擁有一定武裝力量的流民帥,,納入北府系統(tǒng)后,只需授予軍號或刺史名義,,或補充一定兵員,,就能作戰(zhàn)。但這絕不是說就沒有招募兵丁,。晉元帝太興四年(321)五月庚申詔:“其免中州良人遭難為揚州諸郡僮客者,,以備征役”。這是東晉初年的一次征發(fā),,對象是淪落為僮客的北方流民,。如何處置北方南下的流民,一直是東晉政局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設置
僑州郡縣,,就是用來解決這個問題。擔任僑州郡縣刺,、守的,,往往就是流民帥。如郗鑒初鎮(zhèn)京口,,為北府鎮(zhèn)將時,,“所統(tǒng)錯雜,,率多北人”,。謝玄受命兗州的前一年(太元元年),東晉“移淮北流人于淮南”,,當是謝玄補充北府鎮(zhèn)將統(tǒng)兵的一個重要兵源,?!吨x玄傳》:“時苻堅遣軍圍襄陽,車騎將軍桓沖御之,,詔玄發(fā)三州人丁,,遣彭城內史何謙游淮泗,以為行援”,。據(jù)《通鑒》,,前
秦軍圍襄陽,在太元三年四月,,東晉發(fā)三州人丁當在刺史或略后,,所發(fā)三州,以當時情況度之,,當是僑立的徐,、兗、青三州,。這里的三州人丁,,據(jù)東晉初情況言之,編戶的可能性極少,,主要應是太元元年淮北入淮南的流民,。《宋書 五行志》謂太元三年:“氐賊圍
南中郎將朱序與襄陽,,又圍揚威將軍戴遁(遂)于彭城,。桓嗣以
江州之眾次偌援序,,北府發(fā)三州民配何謙救遁”,。這也證實北府將何謙所部,有三州民丁的補充,,這是募兵充實北府將帥力量的一個證明,。可知,,謝玄籌組的北府兵,,實際上是集合一部分原北府鎮(zhèn)將,后來又獨立,、半獨立活動于江淮的宿將或流民武裝,,并征發(fā)一部分過淮流民予以補充而成。
編輯本段北府兵的數(shù)量和戰(zhàn)績
北府兵首先遇到的是太元三年前秦向東晉發(fā)動的一場進攻,。其年二月,,苻堅派
征南大將軍苻丕帥步騎七萬進攻東晉在西線的軍事重鎮(zhèn)襄陽。為配合西線的進攻,,七月,,又遣兗州刺史彭超為都督東討諸軍事,,與將領俱難、毛盛等帥步騎十萬進攻東晉的東線重鎮(zhèn)彭城,、淮陰,、
盱眙。次年二月,,秦軍攻下襄陽,,執(zhí)晉將朱序。在東線,,面對秦的進攻,,晉派萬余北府兵援救彭城,軍于泗口,,欲遣間使報沛郡太守(彭城)戴遁而不可得,。時彭超置輜重于留城(彭城郡屬縣,今
沛縣東南),,謝玄揚言遣北府將何謙率軍襲取留城,,彭超釋彭城圍還保輜重,東晉彭城太守戴遁隨何謙帥彭城之眾奔謝玄,,彭超進據(jù)彭城,,而南攻盱眙。俱難攻克淮陰,。四月,,秦將毛當、
王顯在攻拔襄陽后帥眾二萬東會俱難,、彭超攻淮南,。五月,秦軍攻拔盱眙,,執(zhí)
高密內史毛操之,,秦兵六萬圍晉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今江蘇
寶應)。三阿距廣陵百里,,東晉朝廷大震,,一面沿江布防,遣征虜將軍
謝石帥舟師屯涂中,,右衛(wèi)將軍
毛安之等帥眾四萬屯堂邑(今
南京六合),;另一面派謝玄自廣陵率北府兵救援三阿。六月,,謝玄與田洛帥北府兵五萬敗秦軍于盱眙,,秦軍退屯淮陰。玄遣北府將何謙帥舟師朔淮水而上,,焚毀秦軍建造的淮橋,,秦將
邵保戰(zhàn)死,退屯淮北,,謝玄與何謙,、戴遁、田洛等乘勝追擊,,再敗秦軍于君川(今
盱眙縣北
君山之川),。劉牢之等又破壞秦軍的運艦,秦將俱難,、彭超僅以身免,,秦軍在東線的進攻北謝玄組建不久的北府兵擊敗。上述史實可以看出,,謝玄先前馳援彭城的北府兵僅萬余人,,而用于君川,最高數(shù)卻達到五萬,,說明北府兵是在戰(zhàn)斗中匯入各支力量而發(fā)展的,。北府兵最大的戰(zhàn)爭是太元八年淝水之戰(zhàn)。其年七月,,苻堅大舉入侵東晉,,計步兵六十余萬,騎兵二十七萬,,由苻融和
慕容垂率步騎二十五萬為前鋒,,是年十月占據(jù)
壽陽。東晉以謝石為征討都督,,以徐,、兗二州刺史謝玄為前鋒都督,與
輔國將軍謝琰(yǎn) ,、西中郎將桓伊等率眾八萬迎戰(zhàn),;另派
龍驤將軍胡彬率水軍五千增援壽陽。前秦
梁成率先遣部隊五萬屯駐洛澗(今
壽縣西南),,“柵淮以遏東兵”,。謝石去洛澗二十五里而軍。胡彬得知壽陽已被破,,退保浹石,。十一月,劉牢之率五千襲取洛澗,,殲滅秦軍一萬五千,,殺梁成。晉軍乘勝至淝水右岸,。謝玄為迅速與秦軍決戰(zhàn),,遣使苻融要求秦軍略向后退,,“使晉兵得度,以決勝負”,。由
項城率輕騎八千趕來壽陽的苻堅與前鋒主帥苻融同意秦軍后移,,企圖半渡而擊,“以鐵騎蹙(cù)而殺之”,。誰知一退而不可復止,,俘將朱序在陣后大呼“秦兵敗矣”,秦軍頓亂,,苻融馳騎掠陣,,馬倒后被晉兵所殺,苻堅也為流矢擊中,,秦軍全線崩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淝水為之不流”。淝水之戰(zhàn),,根本原因是
人心背向,,但與北府兵英勇作戰(zhàn)也是分不開的。東晉用于淝水之戰(zhàn)的軍隊共計八萬五千人,,其中有胡彬水軍,、謝琰“臺兵”、桓伊西府兵,,還有桓溫部將檀玄所部,,實際參戰(zhàn)北府兵只有五萬左右(
楊德炳《關于北府兵的兵數(shù)與兵將來源》(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五期))。北府兵軍事方面戰(zhàn)績還表現(xiàn)在謝玄在東線的北伐,。太元九年八月,,謝安以徐、兗二州刺史謝玄為前鋒都督,,帥
豫州刺史
桓石虔進兵渦,、潁(今
安徽蒙城、
河南許昌一帶),,經(jīng)略舊都,。謝玄進至下邳,秦徐州刺史趙遷棄彭城敗退,,玄進據(jù)彭城,,遣
劉襲攻秦兗州刺史
張崇于 城,兗州平,。十月,,又進伐
青州,遣淮陵太守高素以三千人向廣固(今
山東益都西北),秦青州刺史苻朗投降,。接著又進兵
冀州,,遣龍驤將軍劉牢之,濟北太守丁匡據(jù)碻(qiāo) 磝(áo),,
濟陽太守郭滿據(jù)滑臺,,
奮武將軍顏雄渡過
黃河立營,苻丕遣將桑據(jù)屯
黎陽(今河南
??h東南)以拒,玄命劉襲夜襲桑據(jù),,克黎陽,,苻丕惶恐欲降。玄遣晉陵太守滕恬之渡河守黎陽,,“三魏皆降”,。朝廷以兗、青,、司,、豫平,加玄魏都督徐,、兗,、青、司,、冀,、幽、平七州軍事,,玄駐軍彭城,,“北固河上,西援洛陽,,內藩朝廷”,。太元十二年三月,
司馬道子掌實權,,朝議“以征役既久,,宜置戍而返”。降晉
丁零族翟遼據(jù)黎陽反,,執(zhí)滕恬之,,
泰山太守
張原舉郡叛晉,
河北騷動,。玄還鎮(zhèn)淮陰,,北府兵北伐攻下的地區(qū)又為后燕占據(jù)。
編輯本段北府兵對穩(wěn)定東晉政局的作用
謝安組建北府兵除了抵御北方強敵的入侵,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改變揚州“權重而力弱”的局面,。
孝武帝
寧康三年,桓沖把揚州的事權讓給謝安,,自己出任都督徐,、豫、兗,、青,、揚五州諸軍事、徐州刺史,,出鎮(zhèn)京口,。翌年,謝安欲以孝武帝后父王蘊為
方伯,,“乃復解沖徐州,,直以車騎將軍都督豫、江二州之六郡軍事,,自京口遷鎮(zhèn)故孰”,。太元二年,鎮(zhèn)守荊州的桓轄死,,桓沖還督江,、荊、梁,、益,、寧、交,、廣七州軍事,、荊州刺史。謝安使桓沖從京口退至故孰,,再退至桓氏根據(jù)地荊州,,主要是借用了
褚太后與
王皇后的
權柄。為了從根本上改變沒有軍事依托的狀況,,謝安令玄在廣陵組建北府兵,。組建之初,桓沖坐鎮(zhèn)荊州,,仍以四方鎮(zhèn)桿為己任,,還瞧不起揚州的力量。淝水之戰(zhàn)時,,沖“深以根本為慮,,乃遣精銳三千來赴京都”,,認為謝氏不頂用,結果出乎意料,?;笡_死后,荊,、江二州守宰并缺,,謝安仍以桓沖侄桓石民鎮(zhèn)荊州,桓石虔鎮(zhèn)豫州,,改任桓伊為江州,,“即以三桓據(jù)三州,彼此無怨,,各得其所”,。朝廷出現(xiàn)了難得的安定局面,固然與謝安處置有關,,但與北府兵的平衡力量也不無作用,。一個更明顯的事實是,,北府兵建立前,,往往是鎮(zhèn)守荊州的鎮(zhèn)將輕易起兵反叛中央,北府兵建立后,,荊州鎮(zhèn)將必須與鎮(zhèn)守京口的北府兵將領聯(lián)合起來才能成功,。晉安帝興元元年,荊,、江州刺史桓玄反叛,,由于收買了都督兗、青,、冀,、幽、并,、徐,、揚州晉陵軍事,南兗,、南青二州刺史劉牢之而獲得成功,。而后劉裕擊滅桓玄恢復晉室,最終又取晉帝而代之,,都是依靠了北府兵為骨干力量,。
淝水之戰(zhàn)后不到二年,即太元十年四月,,謝安為了避開司馬道子,,出鎮(zhèn)廣陵,讓出中樞朝權。太元十二年正月,,朱序為青,、兗二州刺史,代謝玄鎮(zhèn)淮陰,,征玄為會稽內史,,解勸了他的兵權。太元十五年,,孝武帝以后兄王恭為都督青,、兗、幽,、并,、冀、徐州晉陵諸軍事,,兗,、青二州刺史,鎮(zhèn)京口,,北府兵為王恭掌握,。
隆安元年,恭在京口起兵反對司馬道子和
王國寶,,北府兵成為內部火并的工具,,次年恭再次起兵,其司馬劉牢之反戈擊滅王恭,,代恭為都督青,、兗、幽,、并,、冀、徐,、揚州晉陵諸軍事,,鎮(zhèn)京口。隆安三年,,
孫恩起義,,北府又兵成為鎮(zhèn)壓起義兵的主要力量。元興元年三月,,劉牢之投降桓玄,,旋被奪去兵權被迫自殺,北府兵為桓玄并吞,,北府兵重要將領高素,、竺謙之,、竺朗之、劉襲,、劉季武,、孫無終均被殺,劉襲兄冀州刺史劉軌及寧朔將軍高雅之,,劉牢之子
劉敬宣投奔南燕
慕容德,。北府兵根據(jù)地京口和廣陵,分別由桓修和桓弘鎮(zhèn)之,,北府兵士眾由諸桓分領,,北府兵至此被瓦解。從東晉太元二年北府兵建立,,到太元十二年謝玄解除兵權,,共十年。從太元十二年至元興元年十五年時間,,北府兵主要掌握在劉牢之手中,。元興三年,劉裕在京口重組北府兵,,但這不是北府兵的重建,,而是一個新的王朝軍隊的肇始。
這支軍隊建立不久,,抗御前秦屢立戰(zhàn)功,。早在太元三年八月,,秦將
彭超進攻彭城(今江蘇徐州),。
次年二月,謝玄率高衡﹑何謙解彭城之圍,。后彭超復與俱難﹑
毛當等率秦軍6萬南下,,圍晉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今江蘇
高郵西),朝廷大震,。
五月,,謝玄復率何謙﹑劉牢之等解田洛之圍。
六月,,又連續(xù)大敗秦軍,,彭超﹑俱難僅以身免而北逃。
八年,,在有名的
淝水之戰(zhàn)中,,謝玄、劉牢之率領的北府兵更發(fā)揮了主力軍的作用,。此后,,北府兵乘勝北伐,,先后收復今河南﹑山東境內黃河以南大片土地。劉牢之率領的前鋒,,還一度打到黃河以北的鄴城(見
鄴),。
十二年,朝廷征謝玄為會稽(今
浙江紹興)內史,,以
朱序為青﹑兗二州刺史,,代玄鎮(zhèn)廣陵。謝玄從此失去對北府兵的領導權,。此后,,譙王司馬怡,外戚
王恭相繼
任青﹑兗二州刺史,,統(tǒng)領北府兵,。安帝隆安元年(397),王恭自京口起兵反晉,,北府兵從此成為東晉統(tǒng)治集團內部火并的工具,。次年,王恭二次舉兵反晉,,司馬劉牢之投降朝廷,,倒戈擊敗王恭。朝廷乃以劉牢之代恭都督兗﹑青﹑冀﹑幽﹑并﹑徐﹑揚州晉陵諸軍事,。劉率北府兵鎮(zhèn)京口,,成為割據(jù)一方的軍閥。
三年,,三吳地區(qū)爆發(fā)了
孫恩起義,。朝廷遣衛(wèi)將軍﹑徐州刺史
謝琰(謝安子)與劉牢之前往鎮(zhèn)壓。不久﹐謝琰兵敗被殺,,劉牢之率領的北府兵成為鎮(zhèn)壓這次起義的主要力量(見孫恩﹑
盧循起義),。東晉政府成立北府兵,也是為了拱衛(wèi)首都,,充實長江下游軍事力量,,以改變荊﹑揚的形勢。元興元年(402)正月,,朝廷以宗室
司馬元顯為
驃騎大將軍﹑征討大都督,,以劉牢之為前鋒都督,率北府兵征討荊州軍閥
桓玄,。
三月,,劉牢之投降桓玄,不久,,被桓玄奪去兵權,,被迫自殺,。北府兵遂為桓玄并吞。三年二月,,劉牢之原參軍
劉裕與
劉毅﹑
何無忌(牢之外甥)等聯(lián)絡一部分北府兵中下級將領分別在京口與廣陵舉兵擊滅桓玄,。劉裕等人都是北府兵將領出身,但此后他們的軍隊已不復是原來意義上的北府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