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聯(lián)升舞臺
女子越劇科班,,民國27年(1938年)在滬開辦。班主為男班藝人裘月蓮,,教戲師傅有裘月蓮,、相朝林、俞永才等,,招收學徒20多人,。學徒進班都要簽訂"生死由命,富貴在天"為內(nèi)容的關書,。
學制按學徒年齡大小而定:大年齡學徒學藝3年,,需交學費;小年齡學徒學藝6年(即3年學徒,,3年幫師),,不交學費。教學劇目有《十八相送》,、《倪鳳扇茶》、《投軍別窯》等,。民國32年(1943年),,科班因?qū)W徒學藝期滿而結(jié)束。金雅樓,、金月樓等演員,,均出此科。
2,、春風舞臺
女子越劇科班,,成立于民國28年(1939年)初。地點在大新公司8樓越劇場,,由男班小生周鴻升組建,。科班有學員25人左右,,其中有小生筱鴻升,、江云升;花旦筱艷琴,、梁素琴,、蓋美英、薛鶯,、周玲芬,,老生蔣鴻鰲、胡鳳英,,小丑王鳳英,、王鴻蛟,;大花臉王鴻芳,二花臉顧鴻等,。 學員進科班均訂關書,,并繳關書費2元。關書言明,,如有傷亡不得賠償,,爹死娘死不得回家。學藝年限根據(jù)學員年齡大小,,分3年,、4年、5年,,并幫師2年,。
文戲教師有:男班老旦演員周香根(班主周鴻升之兄,被稱師伯),、花旦演員周艷琴(周鴻升之妻,,被稱師娘)、老生演員周玲芳(周香根之女,,被稱師姐),。武行老師陳金定,教毯子功,。還有一位大新公司京劇場的二路武生劉師傅教授把子,、身段基本功。文戲教學有:各種賦子和上場引子,、坐臺白及各種曲調(diào),,并由師傅出題目,讓學員進行即興表演,,唱詞韻腳都由師傅口傳,,以此學會唱路頭戲的本領。
教學40天就串紅臺,,演出第一出戲是《沉香扇》,。教學就在演出實習中進行。演的全是幕表戲,,既有傳統(tǒng)老戲《玉蜻蜓》,、《碧玉簪》、《劈山救母》等,,也有連臺本戲《貍貓換太子》,、《倭袍》、《封神榜》等,。
民國28年(1939年)下半年起,,科班改為戲班到杭,、嘉、湖一帶演出,,有嚴格的班規(guī)演出制度,,如化裝時須穿好襯衣、襯褲及靴子,,不能隨便講話,。每到一地,未經(jīng)演出,,不能隨便上街,,否則要罰跪在唐明皇前打"滿堂紅"。
科班武功較好,,因為班里有一位演武生的大師兄周鴻定,,和外聘的幾位武戲老師,在文戲前加演《伐子都》,、《九江口》,、《周瑜歸天》、《鐵公雞》等武戲,,獲得杭,、嘉、湖一帶觀眾的好評,,有"小京班"之稱,。
民國32年(1943年)下半年,,學員大部分滿師離去,,留下七八位小年齡學員,維持到民國33年(1944年)上半年結(jié)束,。
3,、中興舞臺
前身是永樂女子越劇班,民國28年(1939年)秋,,琴師俞阿炳借永樂堂(在山西北路近天潼路的一處道士堂),,以堂名為班名,公開招收學生入班,。他自命為班主,,與入班的學生家長簽訂入班"關書"。學藝期限為1年半,,學生每月交學費兩塊,,不供膳宿,走讀學藝,。請來男班演員劉金招為教戲師傅,。沒有正規(guī)教材,,靠學生自己跟著收音機播放的越劇唱段學唱(多數(shù)是馬樟花、袁雪芬等演員的唱腔),。
班主負責操琴幫學生吊嗓子,,師傅教些諸如《盤夫》之類的劇目(1941年)春夏之交,因俞阿炳與劉金招不睦,,班主棄班離去,,劉金招接過永樂班,并易名為"中興舞臺",,請學生幫師演出1年半,。永樂班時招收學生20余人,年齡在12歲至18歲之間,。當時唱頭肩的花旦是徐玲娟,,小生鄭美卿,老生周玉珍,。年齡小一點的有焦月娥,、葉素琴、王玉英,、陳少鵬,。
改名中興舞臺后,劉金招曾從嵊縣招收10余名學生,,其中唱花旦的邢金花,,頂替了因嫁人而離開的徐玲娟??瓢喑T诖笞曾Q鐘,、徐家匯、法華鎮(zhèn)等一些小茶館內(nèi)唱路頭戲,,也唱堂會,。民國31年(1942年)至民國32年(1943年)之際,因劉金招倚重嵊籍學生,,大部分上海學生賭氣離開,,嫁的嫁,走的走,,使"中興舞臺"難以支撐,,劉金招帶著嵊縣來的學生轉(zhuǎn)向杭、嘉,、湖一帶去演出,。
4、鴻興舞臺
女子越劇科班,民國29年(1940年),,由男班老藝人李桂芳與人合股開辦,。地點在今虹口區(qū)平?jīng)雎飞希杳穹靠吞瞄g,、前樓,、亭子間使用。招收了10多歲的女孩20多人為學員,,其中有學小生的畢春芳,、學花旦的羅佩琴、學老生的羅佩芳,、學大面的茅勝奎,。
教師有男班的演員朱忠興(老生)、劉金玉(正旦),、沈玉昆(武生)等,。學員進班要簽"關書",學徒期3年,,期滿幫師半年,,伙食費自理。教學半年后串紅臺演出,。后請來客師搭班演出于杭,、嘉、湖等地,。1943年,,李桂芳病故,科班散伙,。
5,、四季班
女子越劇科班,又名"四友社",。民國29年(1940年),,由男班老藝人張??ù竺妫?、蓋月棠(老生)、沈九霞(花旦),、沈翠霞(花旦)4位攜各自所帶徒弟組建起來,,并招收了10多歲的學徒20多人。地點在泥城橋旁一爿石灰店樓上的三層閣,。
學徒進班立下"富貴由命,,生死在天"的"關書",言明學藝2年(有的3年)再幫師半年。學徒陸錦花,、鄭采君拜張??鼮閹煟瑓稳鹩萆w月棠為師,。學藝3個月就串紅臺,,第一出戲是《仁義緣》,在曹家渡五角場福園茶館演出,,陸錦花飾小生韓文才,,鄭采君飾小丑周惠吉,蓋月棠師傅配演老仆韓義,。呂惠英(小生),、呂瑞英(花旦),學演了《十八相送》,、《盤夫》,、《樓臺會》、《倪鳳扇茶》等劇目,。兩年后,,學徒陸續(xù)離去,如陸錦花在民國31年(1942年),,離班后到金門大戲院,,后到袁雪芬領銜的大來劇場搭班演出。
民國33年(1944年),,所有學徒學習期滿,,科班隨之結(jié)束。
6,、陶葉劇團
女子越劇科班,,因班主兼主教師傅為陶素蓮、葉琴芳,,故取兩師之姓為班名,。民國30年(1941年)3月下旬,開始招生,,同年就在上海南市石皮弄三余里31號開班,。陸續(xù)招收學員共20幾人,皆以"雅"字取藝名,。如小生周雅云,、鄭雅飛、朱雅芳,、趙雅麟,、竺雅龍,小旦劉雅君、葉雅蘭,、戚雅仙,、范雅玉、陶雅紅(陶素蓮之女),,老生相雅卿,、錢雅明、袁雅臣,;老旦張雅花,,小丑周雅卿(由小生改小丑),大面吳雅奎等,。
文戲師傅有陶,、葉及林友生等,武功師傅為俞德佬,。另有"開筆師傅"金昌榮,,負責給各行當學員抄寫唱詞、賦子"單片",。教學劇目有《游庵認母》,、《倪鳳扇茶》、《盤夫》,、《采桂》,、《斬經(jīng)堂》、《三看御妹》等折子戲和大戲,。進班時訂有"關書",,規(guī)定學員須交納學費,中途退學的自行負責,。坐科3年,,出科后幫師傅演出半年。教學半年后即串臺演出,,首演于南市德發(fā)戲院,,繼而演出于虹口滬東戲院。接著便走出上海,,流動演出于鐵路,、公路沿線城鎮(zhèn)。如蘇州,、嘉興,、平湖,、太倉,、杭州、寧波、紹興等地,。由于學員演藝不精,,故而常由教戲師傅與學員同臺演出,如陶素蓮(閨門旦出身)曾主演《可憐的孤孀》,,葉琴芳(刀馬旦出身)曾主演《紂王與妲己》,。后期又聘請屠杏花、小白玉梅,、吳小樓等擔任客師,,使學員在成年演員的帶領演出中,逐步掌握唱做念打的運用和表演人物的技藝,。
民國32年(1943年),,袁雪芬在大來劇場進行"新越劇"的改革探索,邀陶葉劇團做班底,,這個尚未滿師的科班便無形中走到越劇改革的前列,。從演《人海飄航》開始,直至民國33年(1944年)3月的《王昭君》,,科班經(jīng)歷二三十部新戲的磨煉,,終于在改革探索的環(huán)境中"滿師"。劉雅君,、戚雅仙,、葉雅蘭、趙雅麟等新秀脫穎而出,,戚雅仙甚至被名之為"袁派小花旦",。民國34年(1945年)學藝期滿,出科學員分頭搭班離去,,科班宣告解散,。不久抗日戰(zhàn)爭勝利,陶,、葉又去嵊縣苦竹村舉辦第二個陶葉劇團,,以"素"字為學員取藝名。
7,、少少劇團
女子越劇科班,,民國32年(1943年)底成立。地點在大新游樂場,。班主胡高明,,教師有男班老藝人馬潮水、高令童,、竺基煥,。男班演員陸大善(陸小毛),、唐德貴、沈玉昆,、俞化龍,,也曾參與教學和演出。武功教師有,,京劇藝人胡桂海,、周五寶。
學員藝名均冠以"少"字,。民國33年(1944年)初至民國38年(1949年)6月,,共分批招收青少年學員40余人。民國33年(1944年)初,,招收第一批學員有陳少春,、袁少珊、楊少雅等12人,。學藝年限為3年,,初學半年飯費自理。教學戲目文戲有《盤夫》,、《曾貴嫖嫂》等,;武戲有《三岔口》、《虹霓關》,、《大鬧嘉興府》,、《收岑彭》和《投軍別窯》、《八美跑車》等,。教學半年后,,就請客師跑碼頭演出,龐天華,、錢艷秋,、張桂卿、王玉英,、王桂英等女班演員,,曾作過該班客師。民國34年(1945年),,招收的第二批學員有張少棟,、田少鳳、蔣少峰等6人,。民國35年(1946年),,招收的第三批學員有俞少鵬、劉少珠,、沈少錦等12人,。
民國37年(1948年),,班子在無錫演出時,曾因患瘟疫而散伙,。其后班子重新組合,,1949年在上海民華樓演出時又招收了第四批學員,,其中有周少麟,、張少蘭、曹少珍,、王少芳等,。1950年,戲班作為民間職業(yè)劇團向上海市文化局登記,。1956年春,,全國社會主義改造運動時,被批準為新國營劇團,。同年5月,,支援到浙江省洞頭縣。該班的教學以武功見長,,學員大都以武功戲啟蒙,,打下了較好的武功基礎。并采取了邊教學邊演出的方法,,讓學員在舞臺實踐中增長才干,。
8、忠孝班
女子越劇科班,,開辦于民國33年(1944年)春,。班址在順昌路同樂戲院。主辦人為王義平(1945年去世),、朱金一(同樂戲院老板),、陳盡鶴。招收學員50名,,學制3年,。當時受越劇改革影響,班里除請來男班老藝人馬潮水,、謝碧云教戲外,,又特聘陶賢、洪瀾等編導人員組成劇務部,,以排演新編劇目為主,。學習40天即上臺串戲,第一出戲為《岳飛歸天》,。繼排《劉備招親》,、《四進士》等劇目,。
學員均以"忠"字冠藝名,如鄭忠梅,、戴忠桂,、李忠萍、王忠蟬,、陸忠芳等,。民國34年(1945年),又招收了20多名學員插班培訓,,邊學邊參加演出,,藝名均冠"孝"字,如樓孝佩,、鄭孝娥,、孫孝英等。民國36年(1947年)11月13日至15日,,在同樂戲院舉行畢業(yè)公演,,劇目為《筱丹桂備忘錄》。后科班結(jié)束,,學員各自去搭班演出,。
9、玉字班
女子越劇科班,,起始于民國34年(1945年),,由丹桂劇團用貼告示方式招考學員,當時考取的共計二十五六人,??瓢嘟钖|方飯店(即現(xiàn)在工人文化宮)練功練唱,學員用走讀形式,,白天學戲,,晚上回家,中飯自理,。負責人兼老師林筱寶,,京劇老師沈君卿教基本功,編導聞鐘,、陶賢,、劉濤3位老師帶劇本來進行排練。
3個月后,,即下鄉(xiāng)演出,,演出地區(qū)均為上海附近,如太倉,、羅店,、常熟,、瀏河一帶,取名:"一鳴越劇團",,邊練功,,邊排練,邊演出,。主角小生呂玉卿,、王玉春、胡玉佩,,花旦曹玉珍,、蔡玉連,、莫玉紅,,老生毛玉棠、朱玉昆,,小丑周玉璞,,老旦丁玉南。曾演出過《香羅帶》,、《人面桃花》及包公戲,、路頭戲。劇團于1949年解散,。
10,、金龍女子越劇團
女子越劇科班,成立于民國36年(1947年),。創(chuàng)辦人張耀金,,地點在露香園路開明里。第一批招收少年女徒14人,,藝名均冠以"金"字,,例如學花旦的張金花、張金英,,學小生的陸金娟,、沈金卿、徐金春,,學老生的王金萍,,學小丑的洪金哈,學老旦的周金玉等,。學徒進班要簽"關書",,言明學戲3年,再幫師半年,,生死不管,,初學半年內(nèi)飯費自理,。教戲師傅有男班藝人裘鳳山,教上臺引子,、坐臺白,、賦子等文戲基本功,并請京劇師傅教武功,,進行擱腳,、下腰等基訓。
半年后上臺演出,,請來客師唱主角,,學徒做配角,跑龍?zhí)???瓢嗯艽a頭至杭州時,又招收了張金月(花旦)等一批學徒,。民國38年(1949年)夏,,科班從昆山演到杭州時,部分年歲較大的學員離班而去,,部分年歲較小的學徒仍隨班回上海,,在福安游樂場等演出場所演出,直至1950年,,學徒期滿科班散伙為止,。
11、群立越藝社
女子越劇科班,,成立于1951年1月,。由私營電臺老板竺文浩開辦,社長方正,,副社長湯筆花,。同年5月30日,呈報上海市文化局,,未被批準,。是年10月,邀請余彩琴擔任社長,,再次申報,,獲得批準,于10月16日,,發(fā)給開業(yè)證書,,并于10月27日,補辦了開學典禮。學員有27人,,年齡均在15歲左右,,大都是余彩琴到其它越藝社挑選而來。如周雯霞,、周雯芳,,就是從革新越藝社挑來的。
學員藝名均以"雯"字相冠,,花旦有周雯霞,、王雯云,小生有周雯芳,、夏雯君,,老生有胡雯樓、李雯蘭,,小丑有陳雯卿,、張雯珠,老旦有虞雯美等,。由余彩琴和李艷芳教文戲,,周君銘教京劇武功,。開設表情課,、政治課和文化課,。請了劉秋帆等5位樂師,,教學以《樓臺會》、《拾玉鐲》,、《盤夫》、《借紅燈》、《小放?!返仍絼鹘y(tǒng)折子戲為主,。學員學藝初期,,需自付飯費,。1953年1月,,學員結(jié)業(yè),成立民營群立越劇團,,直至1954年散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