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剛剛,,F(xiàn)oundationOne CDx在中國大陸的首張報告新鮮出爐了,很多人都在期待的新技術終于落地,。癌癥患者到底如何用藥,,這或許就是解決的開始。 “對人類基因組的理解正在劇烈影響幾乎所有的醫(yī)學領域。Foundation Medicine正在利用基因組數(shù)據(jù)的力量來改善對癌癥的治療,,這將是十分重要的一步,。我很高興能夠成為它的支持者。” 這是2013年,,在Foundation Medicine結束B輪投資之后,,投資者Bill Gates在采訪中說的話。整個B輪融資總額達5600萬美元,,投資者名單還包括谷歌風投等行業(yè)大佬,。[1] 而這家被引領時代的人所選擇的公司,,2017年年底交出了一份接近滿分的答卷——該公司的基因測序產(chǎn)品FoundationOne CDx被FDA批準為首個泛瘤種伴隨診斷產(chǎn)品,324個基因,、兩個可以預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效的分子標記(MSI/TMB),、覆蓋全部實體瘤(除肉瘤)、直接對應FDA批準的17個靶向治療方案,! 可以說,癌癥治療正在變得更加精準,、更加有效,,而這一切的基礎,都是我們對癌癥基因組越來越深刻的理解,。 勘破天機 從薛定諤拋出“生命是什么”的疑問,,到人類窺見整個生命底層的奧秘,,期間也不過短短幾十年。 1952年,,科學家首次證實,,DNA就是我們心心念念已久的遺傳物質(zhì);1953年,,雙螺旋結構被闡明,;1958年,發(fā)現(xiàn)中心法則,;1966年破解遺傳密碼,;1977年,Sanger測序法出現(xiàn),。 人類有了一個近乎瘋狂的想法,,我們要搞清楚人類基因組的基本組成,揭開這數(shù)萬個基因與生老病死之間的聯(lián)系,! 人類基因組計劃(HGP)耗費了數(shù)十年光陰和無數(shù)資本,,2001年草圖的發(fā)布被認為是該計劃的里程碑。 然而正所謂了解得越多,,越認識到自己的無知。人類基因組計劃就是生命的全部機密嗎,?那么疾病呢,,尤其是人類第一大敵癌癥呢,它們和基因組又是什么樣的關系呢,?癌癥基因組圖譜(TCGA)緊接著啟動了,。 這兩項龐大的計劃,做的是以人力破解“天機”的工作,,這期間涌現(xiàn)了無數(shù)優(yōu)秀的科學家,,帶動了測序技術的蓬勃發(fā)展,同時也帶動整個生物醫(yī)學行業(yè)進入了分子時代,。我們對癌癥的認知從組織病理學轉(zhuǎn)向分子層面,,大批研究者開始嘗試從基因角度去研究癌癥、攻克癌癥,。 可以預見的未來里,,市場將會出現(xiàn)大量針對癌癥相關基因突變的靶向藥物,那么相應的,,我們也要有檢測基因突變的有力手段,。癌癥相關的突變那么多,難道一個一個挨著檢測過去嗎,? 星火 癌癥基因圖譜項目中,,主要參與的有三個頂級科研機構,其中之一就是Broad研究所,。正是出身于這里的幾位頂級科學家解決了上述的難題,。 Matthew Meyerson是TCGA的首席研究員,主管肺癌項目,,他的同事Levi Garraway則是黑色素瘤/頭頸癌項目的主管,。這兩位作為癌癥基因組學的領軍人物,早早意識到了精準治療的市場前景,。2006年,,他倆就合作過一篇論文,嘗試通過焦磷酸測序技術對腫瘤組織中的238個腫瘤相關基因進行大規(guī)模平行測序[2],。 左:Meyerson 右:Garraway 好了,,回到Meyerson和Garraway,。完成研究之后,,他倆就意識到,對癌癥的大規(guī)模測序絕對是未來的“剛需”,,這個技術應該繼續(xù)發(fā)展并且推廣出去,。不過那會兒基因測序還是一項十分昂貴的技術,如果不是人人都用得起,,那也沒什么意義,,到底怎么把技術落地還得商榷一下。 于是兩人決定找個人商量下,。這個人就是Broad研究所的所長Eric Lander,。 Lander也是位真業(yè)界大牛,他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重要領導者,,2001年發(fā)布的基因組草圖他就是第一作者[3],。巧的是,他也很早就意識到了基因組學對癌癥研究的意義,。1993年,,他曾經(jīng)牽頭成立過一家基因公司Millennium Pharmaceuticals,嘗試進行癌癥基因組學研究,。不過很可惜的是,,思維雖已走得很遠,技術卻跟不上,,Lander最初的努力失敗了。 Eric Lander 不過這時已是2007年,正是454,、Hiseq,、Solid等下一代測序儀全面開花的時候,以我們后來人的角度看,,真是沒有再好的時機了,。 Millennium Pharmaceuticals公司當年還健在的時候,CEO是位叫做Mark Levin的科學家,。他離開MP之后成了一名投資人,,就職于投資了諸多生物技術企業(yè)的Third Rock Ventures。他對Lander們的想法也很感興趣,,不過畢竟經(jīng)歷過一次失敗,,也了解市場的行情,深知基因診斷業(yè)務開展之艱難,,對此還是比較謹慎,。 接下來的兩年多時間里,,開荒者們找到了許多科學家、腫瘤學家,、臨床研究者,、律師甚至保險行業(yè)從業(yè)者,商討商業(yè)戰(zhàn)略,。Garraway曾笑稱,,像是在“定制新時代商業(yè)診斷的全套流程”。當然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畢竟這事兒根本沒有先例可參考。 2010年,,Third Rock Ventures注資成立了Foundation Medicine Inc(FMI),,并派來了深知生物技術企業(yè)運營的Alexis Borisy。而Lander,、Meyerson,、Garraway,還有Todd Golub——將DNA微陣列等基因組工具帶入癌癥研究的先驅(qū)——這四人作為創(chuàng)始顧問,,天時地利人和,,F(xiàn)MI終于開始了它的航行。[4] Todd Golub 兩年后,2012年,,F(xiàn)MI推出了第一款診斷產(chǎn)品FoundationOne,,能夠?qū)εR床腫瘤樣本進行高精度、大規(guī)模平行測序,,檢測包括點突變,、缺失插入、基因拷貝變化等關鍵突變類型,,并且涵蓋了常見的臨床治療/研究靶點,。 技術終于趕上了時代。 跬步 FMI能夠健康發(fā)展,,回頭看看Millennium Pharmaceuticals公司的失敗,,只能感慨這是一滴時代的眼淚。 1977年,,Sanger發(fā)明了第一代測序技術,,讓人類有了一窺“上帝密碼本”的能力。盡管這項技術統(tǒng)治了科研界30年,,但由于測序周期長,、成本高,,這項技術很難適應需要大規(guī)模測序的臨床應用。 2005年,,第二代測序技術(下一代測序,,NGS)的商業(yè)化,把人類全基因組測序的時間從三年,,縮短到一個禮拜,! 僅一年后,Meyrson和Garraway就打算用這項技術造福癌癥患者了,。2006年他們發(fā)表在《自然醫(yī)學》雜志上的論文就顯示[2],,二代測序技術能夠有效地檢出突變頻率低到0.2%的變異。更厲害的是,,即使是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FFPE)的組織樣它也能準確地檢測,可見是更加適應臨床需求的,。 2011年,,經(jīng)過幾輪升級的新測序平臺發(fā)表在了《癌癥研究》上[5],。新技術對137個基因的2732個外顯子進行了捕獲,平均測序深度能夠達到400倍,。 值得稱道的是,,這次研究者們的目光直接對準了臨床,靶向的基因涵蓋了FDA已批準的藥物靶點,、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靶點,、與預后或耐藥性相關的靶點、用于診斷的靶點,,以及更多暫時“意義不明”的癌癥相關突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0個FFPE樣本中,,有兩個腫瘤樣本純度只10-20%,,也成功檢測到了KRAS、PIK3CA,、MSH2等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的基因突變,。研究者還與一種質(zhì)譜法檢測平臺OncoMap做了對比。在新技術檢出的所有的樣本突變中,,OncoMap理論上可以檢出13種,,不過實際上只檢出了10種。 以這項技術為基礎,,很快,,F(xiàn)oundationOne誕生了,。 千里 技術會停下腳步嗎,?永遠不會! 從科研走向臨床,,技術面臨的困難遠比我們想象得要多,。臨床上腫瘤組織一般是FFPE切片樣本或者是穿刺取樣,前者會對DNA造成損傷,,后者樣本量有限,;還有另一個問題,臨床上實際操作中難以精準定位腫瘤組織,,這對檢測方法的靈敏性和特異性提出更高要求,,畢竟患者可是容不得試錯的;在樣本有限的情況下,,技術要實現(xiàn)對數(shù)百萬個堿基的檢測,,這樣大的數(shù)據(jù),需要更加系統(tǒng)和嚴格的驗證,。 臨床上評估癌癥基因,,常用Sanger測序、質(zhì)譜基因分型技術,、熒光原位雜交技術(FISH),、免疫組化分析(IHC)等技術。不過還是那句話,,考慮到技術和樣本的限制,,它們哪個都滿足不了大規(guī)模的基因檢測的要求。 到底還是得看NGS的,!2013年,,F(xiàn)MI核心技術登上Nature Biotechnology[6],這個版本能夠檢測到基因點突變,、插入缺失,、拷貝數(shù)變化和基因重排,覆蓋287個癌癥相關基因,,敏感性95-99%,,特異性99%,而且與其他所有臨床手段對比,,均有95%以上的一致性,!在對2221例臨床病例檢查中,76%的患者檢測出了至少一個具有臨床意義的靶點,,這些突變位點對于患者的治療,、診斷和預后具有重要的價值,! 為了測試技術到底多強,,研究者通過將胚系點突變已知的多個正常細胞系,體細胞插入缺失突變已知的多個腫瘤細胞,,以及拷貝數(shù)已知的腫瘤細胞和其對應的正常細胞分別按照不同的比例進行混合,,在不同等位基因突變頻率(MAF)條件下評估點突變,插入缺失和拷貝數(shù)變異的檢測性能,。 在對點突變的檢測中,,中位測序深度達到了738倍,99%以上的外顯子區(qū)域測序深度都達到了250倍,。對于MAF≥10%的位點,,敏感性>99%(1036/1036);MAF<10%的位點也達到了99%(1013>10%的位點也達到了99%(1013> 在檢測插入缺失上,,數(shù)據(jù)同樣喜人,,中位測序深度達667倍,對MAF≥20%的位點,,敏感性98%(92/94),;MAF在10-20%之間的,敏感性97%(71/73),;MAF在5-10%之間的,,敏感性也有88%。 對拷貝數(shù)變化的檢測則受限于樣本的純度和拷貝數(shù)變化的數(shù)量,。對純度在30%以上,、拷貝數(shù)變化大于8的樣本,敏感性也達到了99%(91/92),。 在這三項檢測中,,整體的陽性預測值(PPV)都在99%以上。 那么和其他技術對比一下,,孰優(yōu)孰劣呢,?研究者就NGS和質(zhì)譜基因分型、FISH,、IHC四項技術,在249個FFPE樣本中進行了盲測,。 首先,,在檢測堿基替換和插入刪除上,質(zhì)譜基因分型技術略輸了一籌,。質(zhì)譜基因分型技術共檢測到101個突變,,其中97個突變NGS也檢測到了,,而且NGS還另外檢測到了7個突變,也就是共檢測到104個突變,,比質(zhì)譜基因分型技術要更多,。在檢測結果一致的位點中,有超過25%以上的位點MAF≤10%,,可見在臨床癌癥基因檢測中高敏感性的必要性,。 NGS顯然比質(zhì)譜基因分型略勝一籌 在檢測拷貝數(shù)變化上,,NGS也表現(xiàn)優(yōu)異,與IHC,、FISH一致性保持在95%-100%,! 用在臨床病例上就更不用說了,對2221名患者的組織樣本進行檢測,,95.1%(2112/2221)患者檢出突變,,測序深度達到1134倍,平均每個樣本具有3.06個突變,。就算只看那些具有臨床意義的突變,,每個樣本也有1.57個,有76%的患者至少有一個有臨床意義的突變,。 就拿著名靶點HER2突變來說吧,,雖然目前FDA只在乳腺癌和食管癌上批準了相應的治療方案,但是實際上在其他的12種癌癥中也都檢出了HER2突變,,占總病例的5%,。而且這些HER2突變病例中,有40%屬于點突變或者插入刪除,,這種情況用傳統(tǒng)的生物標記物檢測方法,,如FISH/IHC是根本檢測不到的。 NGS能夠做到覆蓋大量基因和不同癌種 新啟航 正如前文所說,技術永遠不會停下腳步,,在精準醫(yī)療上尤其如此,。技術的完善只是起點,背后龐大的數(shù)據(jù),、海量的病例支持才是它能夠獲得廣泛應用的堅實后盾,。 十數(shù)年的發(fā)展中,F(xiàn)oundationOne CDx作為研究工具協(xié)助無數(shù)科研成果的發(fā)現(xiàn),在這個過程里也積累了大量的數(shù)據(jù),。FMI獨有的數(shù)據(jù)庫FoundationCore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癌癥基因組數(shù)據(jù)庫之一,,擁有超過18萬患者的數(shù)據(jù)記錄;FMI也與50家以上的生物制藥企業(yè)合作,,幫助加速新的靶向藥物研發(fā),,科研成果匯總成340多篇科研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