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通常是因脊柱受到外力打擊,,導致脊椎骨折,,進而引起脊髓受損,也可能是脊髓炎,、脊髓腫瘤,、脊髓血管病變等疾病所致。 可見受損平面以下肢體弛緩性癱瘓,,肌張力低下或消失,,各種反射均減退或消失,病變水平以下深淺感覺完全喪失,,膀胱無張力,,尿潴留,呈無張力性(充盈性)尿失禁,,大便失禁,。 脊髓損傷分類 按損傷程度分類,脊髓損傷可分為脊髓休克,、完全性脊髓損傷,、不完全性脊髓損傷,。 ◆脊髓休克時期的長短與脊髓損傷本身的各種因素有關外,,與患者的年齡,、是否感染(如褥瘡、尿路感染),、是否有嚴重貧血,、營養(yǎng)不良等也有關,特別是褥瘡引起的蛋白質喪失,,以及膀胱與直腸功能不全等,,均可延長休克期限。通常為3~4天至6~8周,,平均2~4周,。 ◆完全性脊髓損害,脊髓休克過后,,損傷平面以下的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但各種感覺無恢復,,并可早期出現(xiàn)總體反射,即當損傷以下的皮膚或黏膜受到刺激時,,髖膝關節(jié)屈曲,、踝關節(jié)跖屈、兩下肢內收,、腹肌收縮,、反射性排尿和陰莖勃起等,但運動和各種感覺及括約肌功能無恢復,。這種屈曲性截癱通常是脊髓完全性橫貫損害的指征,。而伸直性截癱顯示為脊髓非完全性橫貫損害。 ◆不完全性脊髓損害,,脊髓病變呈完全性橫貫損害者比較少見,,更多見者是脊髓不完全性橫貫損害,其發(fā)生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如為急性病變,其損害雖然是不完全性的,,但存早期其生理功能卻處于完全抑制狀態(tài),,即脊髓休克,故在早期與脊髓完全性橫貫損害很難區(qū)別,,必須經過一段時間待脊髓休克逐漸消除后,,真正的病灶與體征方可顯示出來,其脊髓休克時間通常較完全性損害要短,。如為慢性病變,,則無脊髓休克表現(xiàn),,隨著病變的發(fā)展,脊髓損害的表現(xiàn)逐漸出現(xiàn)并加重,。 ①運動障礙:運動障礙的范圍與程度決定于病變的性質和部位,,肢體癱瘓的程度通常比完全性橫貫損傷要輕,肌張力增高的程度和病理反射的出現(xiàn)亦不如完全性橫貫損害顯著,,腱反射亢進亦較輕,,早期可出現(xiàn)回縮反射。 ②感覺障礙:脊髓不完全性橫貫損害時多數(shù)在病灶以下出現(xiàn)感覺障礙,,感覺障礙的類別,、程度則根據(jù)感覺傳導束受損的情況而定,肛門周圍感覺常為完好,,并可出現(xiàn)疼痛癥狀,。 ③膀胱與直腸功能障礙:其出現(xiàn)與脊髓病變程度有關,通常與肢體癱瘓的輕重相平行,。輕者可無膀胱直腸功能障礙,,但常有排尿困難,重者則常有尿頻,、尿急甚至尿失禁,,膀胱不能排空,大便常秘結,,失禁者較少,。 并發(fā)癥 絕大多數(shù)脊髓損傷患者死亡于并發(fā)癥,通常發(fā)生在傷后數(shù)月或數(shù)年,,包括壓瘡,、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營養(yǎng)衰竭,、骨質疏松、植物神經過反射,、疼痛,、異位骨化、深靜脈血栓等,。 臨床如能給以有效防治,,又能給以良好的康復治療,則患者非但可以長期存活,,并能坐,、立、行,,甚至參加工作,。 康復訓練的必要性 針對急性期患者,,康復治療可降低臥床并發(fā)癥風險,為日后康復創(chuàng)造條件,;針對恢復期患者,能夠進一步提高其殘存功能,,訓練姿勢控制,、轉移能力、平衡能力等,,達到改善患者獨立生活活動能力的目的,。 康復治療的最佳時機 康復治療越早越好,通常于骨折固定術后或者脊柱外傷后7-10天,,非外傷性脊髓損傷(脊髓炎等)病情穩(wěn)定(一般在10天左右),即可開始,。 而床邊的早期治療應更早進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并發(fā)癥風險,,如壓瘡,、肺炎、泌尿系統(tǒng)感染等,。 脊髓損傷的康復治療 急性期 ◆臥床時應確保肢體于功能位,,避免出現(xiàn)肌腱、關節(jié)痙攣,,四肢癱患者以夾板保持手,、腕于功能位。 ◆引導患者行腹式呼吸,,增強咯痰,、咳嗽能力,實施震動,、叩擊,、輔助咳嗽技術、體位排痰等措施,,降低肺部感染風險,。 ◆每日進行關節(jié)被動運動,確保動作緩慢,、輕柔,,減少關節(jié)攣縮、畸形發(fā)生,。 ◆盡早(內固定術后一周左右)行坐起訓練,。 ◆借助電動起立床行站立訓練。 恢復期 ◆通過物理治療(如光療,、蠟療,、功能性電刺激等),,改善患肢血液循環(huán),緩解水腫,、炎癥,、肌肉萎縮等狀況,改善神經功能,。 ◆加強肩和肩胛帶肌肉的肌力訓練,,包括肱二頭肌、肱三頭肌,、上肢支撐力,、內收肌、腹肌等,,利于患肢移動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行翻身訓練、牽伸訓練,、墊上支撐,、墊上移動等訓練,達到改善軀干,、四肢靈活性及功能,,增強肌力的目的。 ◆坐位訓練,,坐位靜態(tài)平衡訓練及軀干向前,、后、左,、右側旋轉時的動態(tài)平衡訓練,,坐位包括膝關節(jié)伸展、膝關節(jié)屈曲90°,。 ◆轉移訓練——輔助轉移,、獨立轉移,包括床與輪椅之間,、輪椅與坐便器之間,、輪椅與汽車之間、輪椅與地之間等,。 ◆輪椅訓練,,坐位訓練完成后,患者可獨立坐十五分鐘以上,,即可行輪椅訓練,,包括平衡訓練、輪椅操作訓練。 ◆步行訓練,,盡早行站立,、步行訓練,包括平行杠內步行訓練,、拐杖步行訓練,,以循序漸進為原則,逐漸達到訓練目標,。 ◆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包括床上活動、穿脫衣物,、進餐、洗漱,、閱讀,、書寫、使用電話等,,損傷在C7以下完全能自理,,C7基本自理,C5,、C6部分自理,,C4完全不能自理。 ◆矯形器應用,,選擇合適的下肢矯形器,,在幫助患者重獲站立及行走能力方面意義重大,臨床根據(jù)實際病情選擇相應矯形器,。 ◆心理治療,,通常而言,患者會經歷休克期,、否認期,、抑郁或焦慮反應期、依賴期等一系列心理過程,,針對其心理變化,,及時進行個體化干預,幫助患者順利度過心理危機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