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醫(yī)世家導(dǎo)讀:我們學(xué)《傷寒論》不能死記硬背里面的藥方和病癥,,而是去理解張仲景的辯證思維,以及他對癥組方的思維邏輯,,只有領(lǐng)悟到他的思維邏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張仲景一樣的中醫(yī)。 原文: 308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注解: 這里說“下利便膿血者,,可刺”,,單說可行針刺之法,沒說怎么刺,。 原文: 309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注解: 吳茱萸湯前面陽明病里面講過,,吐和利是腸胃反應(yīng),,也就是陽明區(qū)域的反應(yīng)。煩躁后面加了“欲死”兩個字,,這是因為表不通,,胃又不降,上沖所致,,手足逆冷說明表氣嚴重不通,。那有沒有可能是太陰四逆證呢?一般來講有這么強烈的反應(yīng),,不會是太嚴重的陰證,,所以用的是吳茱萸湯,而不是四逆類的方子,。 原文: 310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 豬膚湯方 豬膚 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想得,,溫分六服。 注解: 豬膚就是豬皮,,這個熬成膏是滋陰潤燥的,,這里說的是少陰病,若是少陰病轉(zhuǎn)為熱證,,有陰虛陽亢,,這個藥是可以的。后面說胸滿心煩,,又是典型的少陽證,。明顯矛盾,所以方證存疑,。方后說加白蜜,,蜜是滋陰甘緩的,;加白粉,,胡希恕先生考證說是米粉,那就是補中滋養(yǎng)的作用,。 原文: 311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 甘草湯方 甘草 二兩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湯方 桔梗 一兩 甘草 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溫分再服。 注解: 這幾條都冠以少陰病,,說“二三日,,咽痛”,事實上是講少陰病的變化,,變化后就不一定是少陰病了,。 我們之前講過“咽干”,為少陽病之證,,因為咽喉黏膜為三焦網(wǎng)絡(luò)黏膜之出口,,可反應(yīng)半表半里的情況。這里是“咽痛”,,當(dāng)我們受到邪氣的時候,,人體要調(diào)動津液排邪外出,咽喉的出口往往會表現(xiàn)為炎癥為痛,,事實上也就是邪氣和正氣僵持之處,,廝殺之處。咽喉從病位上而言,,既能反應(yīng)表證,,也能反應(yīng)半表半里證,是這兩個區(qū)域的交界點,。這里只用甘草這一味藥,,說明其他的表和半表半里證不明顯。如果沒有好呢,?那就再加桔梗,,桔梗是宣散的,這樣藥力就強些,。 這里的甘草沒有注明是炙用,,那就是生甘草?!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說它“甘平”,,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主“金瘡腫,,解毒”,,說明生甘草是既甘以和中,又散邪解毒的藥,,主要是宣散上焦之邪,。炙甘草的運用很廣泛,幾乎無方不用,,主要還是因其建中之用,。溫?zé)岵〉姆阶佑酶什?,理?yīng)是生用的;如果是虛證,,或者補津液之用,,就用炙的,比方白虎湯里用的就是炙甘草,,因為白虎湯是治津液虛的熱病的,。 原文: 312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苦酒湯方 半夏 十四枚(洗,破如棗核) 雞子 一枚(去黃,,內(nèi)上苦酒,,著雞子殼中) 上二味,內(nèi)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huán)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劑。 注解: 這個比上一條嚴重,,咽喉里有瘡,,連話都說不出了。但從用藥來看,,不是熱證,熱證不可能用雞蛋清這樣的滋養(yǎng)劑,。雞蛋清很有意思,,民間偏方用來治咽喉失聲,喝了就能說出話來,;它還能用來抹古琴的絲弦,,弦脫絲了可作護弦之用,弦也是發(fā)聲的,,可見它對聲音有作用,。半夏是治咽喉的,,有一個治咽中有異物感的方子半夏厚樸湯,也是以半夏為主藥,。半夏是散結(jié)降逆的,;苦酒是醋,醋是收斂的,,也能軟散堅結(jié),,這個方子是含服的,不是一口咽下去,,是讓它慢慢通過咽喉的病灶,。這有點像民間偏方了,有可能是后人加上去的,。再者,,這兩條都是依單一病癥出方,似不合《傷寒論》的語境,,但方子還是可以參考的,。 原文: 313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半夏散及湯方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內(nèi)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當(dāng)散服。 注解: 這個方子相比較更合經(jīng)方之法,。這里有半夏,,主要是針對邪結(jié);桂枝,,是針對大循環(huán)的,,外不通,,邪才會內(nèi)結(jié)于咽喉;炙甘草建中補津液,,是針對中土能量的,。經(jīng)方組方無非是三套藥;平衡能量的,,調(diào)整大循環(huán)的,;攻邪去實的。這個方子便是很好的范例,,三味藥正好各有所主,,藥雖少,理法卻很周全,。 原文: 314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白通湯方 蔥白 四莖 干姜 一兩 附子 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注解: 少陰病,加上腹瀉,。少陰病是表陰證,,腹瀉在這里是太陰證。同時存在怎么辦,?三陰合病,,治從太陰,這是原則,,當(dāng)然要以治太陰為主,。 太陰的主方是四逆湯,就是生附子和炙甘草,,干姜的組合,,因為生附子比炮附子更偏向于通陽,也就是氣化運行的作用,,脾胃氣化了,自然腹瀉就止住了,。所以這里是生附子和干姜的組合,。為什么不用炙甘草,,因為還有少陰表證,炙甘草主緩和主內(nèi)守,,去了它能量則可迅速外達,,所以暫可不用。 少陰的主方用麻黃的多,,這里用的蔥白,。已經(jīng)腹瀉消耗了津液,不可以宣散太過,,既然不用炙甘草,,也就不用麻黃,只用少量蔥白,。 從白通湯的組方用藥我們可看出,,仲景的組方是以客觀的人體能量和循環(huán)為原則的,既不是所謂的憑經(jīng)驗,,也不是用一堆玄奧的大道理來搞模糊概念,。此方證所主的困局在于,有太陰腹瀉,,又有少陰表寒,。陰證之津液如何能兼顧表里?照人體循環(huán)的規(guī)律辦就是,。于是就有了以太陰為主,,少陰為輔的組合方式。且內(nèi)不用炙甘草,,外不用麻黃,,其中寓進退之深意。要學(xué)就學(xué)這種客觀實在之處,,后人搞的東西,,太愛講大道理,道理一大堆,,其實里面落不到實處,。中國的文化,成于“道”,,毀于講“道理”,,好談玄辯理,不肯下實證工夫就已經(jīng)離“道”很遠了,。 如果中醫(yī)愛好者學(xué)習(xí)《傷寒論》,建議參考胡希恕,,劉希彥版本《傷寒論》,,必會受益匪淺,! 人人都可以成中醫(yī),,未完待續(xù)!??! |
|
來自: 昵稱30640555 > 《中醫(y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