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草
燈籠草圖片 燈籠草中藥圖片 燈籠草植物圖片 藥材名:燈籠草 拼音:Dēnɡ Lonɡ Cǎo 別名:爆卜草,、燈籠泡,、鬼燈籠、打卜草,、水燈籠草,、苦燈籠草、荷卜草,、打額泡,、天泡果、響鈴子,、地?zé)艋\,、母炮草、炮仔草 來源:本品為茄種植物燈籠草的全株,。夏,、秋采收。 性狀:本品全長(zhǎng)約30~60厘米,。莖圓柱形,,上部多分枝,有直線紋,,嫩部被短柔毛,;體輕,易折斷,。斷面中空,。葉常卷縮,展平后卵形至橢圓形,,長(zhǎng)5~8厘米,,頂端漸尖或短尖,基部楔形,,邊緣淺波狀,,通常淡綠色或灰黃綠色,,兩面無(wú)毛或脈上被毛?;S色或淡黃色,干時(shí)不鮮明,,單生葉腋,,常脫落。宿萼膨脹成燈籠狀,,常壓扁,,長(zhǎng)1.5~2.5厘米,黃白色,,紙質(zhì),,有5棱和網(wǎng)狀脈紋,內(nèi)包藏一顆球形,、徑1.2厘米的漿果,。氣無(wú),味苦,。以葉多,、黃綠色、帶果萼多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根含有機(jī)酸,、氨基酸、黃酮甙,、酚類及糖類,。葉含綠原酸。果實(shí)富于胡蘿卜素,,含水分89.55%,、氮2.01%、脂肪0.28%,、糖類3.51%,、纖維素0.69%、灰分0.78%,、有機(jī)酸0.56%,。果汁中每100毫升含抗壞血酸40毫克,胡蘿卜素類2.6毫克,。果殼含氯化鉀,、檸檬酸鉀、植物甾醇,,又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酸,、亞油酸,、亞麻酸及飽和脂肪酸。此外尚含0.03%無(wú)定形的甙,,鞣質(zhì),、還元糖。種子含6.28%的半干性油,,其組成中有反油酸,、油酸、亞油酸,、棕櫚酸,、硬脂酸、花生酸等,,但末找出亞麻酸,;又分離出一種甾醇。 性味:味苦,;性涼 歸經(jīng):入肺,、脾經(jīng)。 貯藏:曬干,、置干燥處,。 禁忌:孕婦忌服。
燈籠草的作用 內(nèi)服:0.5~1兩,。--《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 內(nèi)服:煎湯,3~5錢,。--《中藥大辭典》 外用:搗敷或煎水洗,。--《中藥大辭典》 內(nèi)服:煎湯,,9-15g,。--《中華本草》 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中華本草》 1、抗癌及抗微生物作用 燈籠果葉提取物可使移植艾氏腹水癌的動(dòng)物存活期延長(zhǎng)70%,宿萼提取物能延長(zhǎng)60%,莖提取物能延長(zhǎng)30%,根提取物能延長(zhǎng)10%,。這些部位的乙醇提取物體外試驗(yàn)如有抗微生物活性,其中葉提取物作用最強(qiáng),。 溫馨提示:用藥需謹(jǐn)慎,,請(qǐng)遵醫(yī)囑!
每天5分鐘,,關(guān)注健康,,快樂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