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大講堂是由「貞觀」連同西安教育電視臺推出的一檔文化公開課,上周六在書院門關(guān)中書院舉辦了第一場,。 第一節(jié)課邀請到碑林博物館研究員陳根遠(yuǎn)老師,,為大家開講《西安碑林與開成石經(jīng)》。 以下為講課內(nèi)容的文字版(全文有刪節(jié))
歡迎大家的到來,,我今天主要介紹西安碑林和開成石經(jīng),。
公元904年,,朱溫挾持唐昭宗把首都搬到了洛陽,接著對長安城進(jìn)行了全面的拆毀,。當(dāng)時留下來的一個節(jié)度使叫韓建,,開始縮建長安城。韓建的繼任者叫劉鄩,,他有一個謀士叫尹玉羽 ,。尹玉羽以“外城墻根底下國子監(jiān)里的碑石,再有外敵時,,它們就成了拋石機的炮彈了”為理由,,勸劉鄩將《開成石經(jīng)》等碑石搬進(jìn)了尚書省的西隅。再后來又經(jīng)搬遷,,終于在1103年的時候搬到了現(xiàn)在碑林的位置,。
自此,碑林便具備了收藏古代文物,,陳列古代文物這樣現(xiàn)代博物館最重要的職能,。所以說有915年歷史的西安碑林,也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博物館,,而且是最重要的遺址類博物館,,而它最重要的標(biāo)志就有《開成石經(jīng)》。
在秦到唐之間,,最重要的書法文獻(xiàn),,往往以石刻的形式出現(xiàn)的。而這一時期,,西安一直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這也給碑林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 碑林因此在上世紀(jì)60年代初評定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時候,,位列“石刻及其他類”國家編號第一號,。 碑林有國寶級的文物十九件組,有顏真卿的碑七個,,柳公權(quán)的碑三個,,這都是不得了的存在。 毫不夸張的說,,如果減去西安碑林收藏的名碑,一部高潮迭起的中國書法史將只剩下一堆殘編斷簡,。
我給舉幾個例子介紹下碑林館藏,。
《嶧山碑》,為李斯所書,。李斯是中國文字統(tǒng)一的操盤手,,也是中國書法史上幾乎第一位以篆書聞名的大書法家,。原碑石在唐代就被燒毀。 碑林所存的是徐鉉的摹本,,是最好的,。
美有兩大范疇,一個是優(yōu)美,,一個是壯美,。而《曹全碑》就是中國的秀雅優(yōu)美之路的隸書的第一號作品。其在明萬歷年間出土,, 先搬到了合陽縣城的孔廟,,在1956年的時候又挪到了碑林。萬歷年間挪到縣城時,,第一行最下面的一個“因”字就損了,。后來1956年,就這么一個不算大的碑,,再被搬到碑林的時候,,“老”、“離”這兩個字又損掉了,。足見搬運對碑石的損害往往是很大的,。
這是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他的書法圓融遒逸,,法度嚴(yán)謹(jǐn)而出之從容,,非常了得,達(dá)到極高明的境界,。這個碑立好以后,,“車馬添集碑下,氈拓?zé)o虛日”,,人們天天拓,,很受歡迎 。
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碑》,。這一千多字的內(nèi)容,,都是從王羲之的書法中,一個字一個字的集成的,。其對王書的推廣和歷史地位的確定,,都是決定性的。
唐玄宗親自抄錄了《孝經(jīng)》,,并且給《孝經(jīng)》作了序,。 孝經(jīng)是唯一由皇帝做注的儒家經(jīng)書,這個碑也是中國的國寶級文物,。 915年前《石臺孝經(jīng)》來到碑林,,隨后碑林經(jīng)歷整修,,但是如同定海神針,《開成石經(jīng)》和《石臺孝經(jīng)》卻從來沒有移動過,。
《顏勤禮碑》是顏真卿為自己的曾祖父所寫,。 顏真卿是王羲之以后,中國書法史上亞圣級的人物,。
這是張旭的斷千字文,。張旭是把中國書法的音樂美發(fā)揮到極致的大師,是一個無法模仿的天才,。
《玄秘塔碑》是柳公權(quán)為大達(dá)法師立的,,大達(dá)法師是當(dāng)時佛界的領(lǐng)袖, 碑文主要記載歷代的皇帝跟大達(dá)法師的和睦關(guān)系,。
碑林不光是一部立體的中國書法史,,碑林還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檔案庫。
這就是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秦是中國古代對羅馬帝國的稱呼,,景教是基督教一支即聶斯托利教派。這個碑見證了中國與其他文明的文化交流,。
咸豐年間,,陜西糧道韓泰華主持修建碑亭,把它保護起來,,但在同治年間,,碑亭又因故被燒毀。后來清政府撥款100兩白銀重修,,但因為層層克扣,,新修碑亭的錢到最后只剩5兩,建好后不久又塌毀,。 1907年,,丹麥人何樂模想把該碑給買走,但未果,。隨后該碑被安置在碑林,。
但搬動過程中仍有缺損,中國碑石鑒定最重要就是記載什么時候損了哪個字,,甚至什么時候損了哪個字的哪一個筆畫,,甚至是哪個點的一小部分,所以說任何碑石的損壞都逃不過史書的記載,,它在1907年搬到碑林的時候,,最下面角上華山的“華”字就損掉了。
西安碑林還是儒家文化的圖書館。為了保證儒家經(jīng)書的準(zhǔn)確傳抄,,中國歷史上有七次大規(guī)模的刻經(jīng)。第一次是1800年前由蔡邕主持,,當(dāng)時刻了七經(jīng)四十六石,,即《熹平石經(jīng)》,立在洛陽太學(xué),。
《熹平石經(jīng)》命途多舛,,刻好后不久,董卓殺入洛陽,,把它砸了個一塌糊涂,。東魏的時候,《熹平石經(jīng)》隨遷都搬往鄴城,,但途中一大半又墜入黃河,。再后來又經(jīng)歷了多次搬遷。到唐代開始注意搜集《熹平石經(jīng)》時,,連1/10都沒有了,。
西安碑林存有第三字多的《熹平石經(jīng)》,為于右任先生耗費4000大洋購置,。而同時期李根源購置兩火車皮共計93個唐墓志也才是2000大洋,,足見珍貴。1937年碑林大修后,,于右任把它捐給碑林,。 隨后,日本開始轟炸西安,,當(dāng)時的館長張扶萬,,只能把眾多珍貴的石碑埋在博物館里,卻獨獨抱著這塊《熹平石經(jīng)》回到富平老家,,再把它吊在后院的一個枯井里,。兜兜轉(zhuǎn)轉(zhuǎn), 熹平石經(jīng)最終于50年代才重新回到碑林,。
這是第一次刻經(jīng),,碑后來損壞了。后來三國正始年間,,又有一次刻經(jīng),,其碑石和《熹平石經(jīng)》一樣很快也被損毀。
公元830年,,國子監(jiān)祭酒鄭覃,,給皇帝上書,認(rèn)為過去的石刻已經(jīng)損壞,同時經(jīng)典的傳播中也有錯誤,,應(yīng)當(dāng)重新刻經(jīng),。 隨后就刻了12經(jīng),114石,,228面,,650252字,這就有了《開成石經(jīng)》,?!堕_成石經(jīng)》于 公元915年搬到碑林后就再沒有動過。1936年的時候,,梁思成先生來碑林,,為它做了近代最重要的一次整修。梁思成把展室做了調(diào)整,,同時為《開成石經(jīng)》設(shè)計了良好的防震措施,。
《開成石經(jīng)》囊括了儒家的12部經(jīng)書,其中包括:《詩經(jīng)》,,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尚書》,中國最早的一部史書,;《周禮》,,中國的禮法之源;《儀禮》,,一部關(guān)于禮儀方面的書,;《禮記》,這是中國最重要的儒家經(jīng)書,, 大學(xué)和中庸都實際上是禮記中的兩篇,;《周易》,這是中國的一個早期的哲學(xué)名著,,清華大學(xué)校訓(xùn)“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出自于此;還有春秋三傳:《春秋公羊傳》,、《榖梁傳》與《左傳》,,《鄒忌諷齊王納諫》就出自與此;有我們熟悉的《論語》,;此外還有《 孝經(jīng)》和《爾雅》,,《爾雅》是中國最早的字典。
《開成石經(jīng)》的重要性: 首先《開成石經(jīng)》奠定了西安碑林的基礎(chǔ),。915年前,,西安碑林的建立就是圍繞著《開成石經(jīng)》的搬遷而進(jìn)行的,。其次,《開成石經(jīng)》保存了很多儒家經(jīng)書的最早的版本,。同時,,《開成石經(jīng)》使《爾雅》進(jìn)入了儒家的核心經(jīng)典,奠定了儒家核心經(jīng)典的框架 ,。最后,,開成石經(jīng)用的都是正字,異體字率極低,,也是對儒家經(jīng)典的一次極為成功的規(guī)范。 此外,,過去的碑石都是逐行雕刻,,而《開成石經(jīng)》完全是按照書版設(shè)計的。它的捶拓方式就是雕版印刷的方式,,而且由國家組織捶拓,,影響力巨大,這也促進(jìn)了雕版印刷在中國的傳播,。這種文化傳播對人類的生活改變是革命性的,。
去年起,碑林準(zhǔn)備北擴,,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件,。碑林北擴是幾代碑林人的希望,也是我們大力支持的,。 但是它搬遷中的重中之重是搬遷《開成石經(jīng)》,。很多學(xué)者都非常的反對。在7月2號,,「貞觀」也發(fā)了一個關(guān)于保護開成石經(jīng)文章,,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4000多個投票的人中有92% 反對搬《開成石經(jīng)》,。
為什么,?首先法律上規(guī)定不可移動文物的原則是要原址保護的。碑林是中國不可移動文物中最高級別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最核心的區(qū)域就是《開成石經(jīng)》,。915年來,碑林也從來沒有動過《開成石經(jīng)》,。從這一角度,,我們不應(yīng)該搬遷它。 第二就是搬遷難度大,,《開成石經(jīng)》114石,、228面,、650252字,是一個極為龐大的文物組群,。 搬動一個碑石,,位置稍有偏差并不是問題,但是《開成石經(jīng)》是由114塊碑石連起來順讀的,。它必須絕對的垂直地面,,而且上下的高差不能超過0.5厘米,才能在讀的時候保持水平,。同時,,碑石跟碑石之間的距離應(yīng)該是等同行距,每個碑都要緊緊的挨著,。但輕輕一搬,,萬一沒對正, 就可能缺損,。這是一個非常嚴(yán)重的事情,。此碑到碑林前就已經(jīng)搬了三次,碑石的接口破損就已經(jīng)很嚴(yán)重,,再搬破損的風(fēng)險極大,。
此外,915年前的搬遷,,本就是極為縝密極為嚴(yán)肅的一個工作,,它的布局是非常合理的,沒有搬的必要,。
另外有人認(rèn)為搬遷有利于防震,,但這并不成立,1936年,, 梁思成先生把原來碑石上的碑首去掉后再用鋼筋水泥加固,,每隔六個碑,設(shè)置一個立柱,,并在去掉舊碑首的情況下打上橫梁,,給《開成石經(jīng)》“裝了個鏡框”。這個“鏡框”極為結(jié)實,,它不倒,,碑石肯定不會倒。之后,,西安歷次地震,,它都毫發(fā)未損。中國三峽博物館原館長王川平先生認(rèn)為梁思成先生設(shè)計的這個保護方案,,都應(yīng)成為保護內(nèi)容,。 今天我對碑林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對儒家文化的影響等給大家做了一個非常粗淺的介紹,。我相信西安碑林和《開成石經(jīng)》都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豐厚的遺產(chǎn),,是要我們用一生去品讀的大書。
北擴是碑林千年歷史上難得的發(fā)展機遇,。但是人們需要思考,,如何不搬開成石經(jīng),卻依然能將這個事做得風(fēng)生水起,。
北擴不必一定要建立在搬遷《開成石經(jīng)》的基礎(chǔ)上,。碑林沒有陳列的碑石非常多,碑林沒有發(fā)掘出來的選題也非常多,。例如,,碑林能做中國古代碑帖專展;碑林光顏柳的碑石就十個,,足以撐起一個展館;碑林的昭陵六駿是中國浮雕藝術(shù)的壓卷之作,,也不會讓展室空下來,。
不搬《開成石經(jīng)》,我們依然可以把北擴做得風(fēng)生水起,;不搬《開成石經(jīng)》,,我們留下老碑林的根,老碑林還有可能跟新碑林交相輝映,,顯示我們這一代人對文化的繼承和對文化的尊重,。但是搬了,新碑林的建立將是以對老碑林的徹底的涸澤而漁式的掏空為前提的,,這是一個非常不符合今天文化保護理念的事情,。
保護《開成石經(jīng)》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zé)任,謝謝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