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原陜西省博物館)是一座庭院式建筑,,位于西安市三學街孔廟舊址,,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陳列內容分為“西安碑林”和“石刻藝術”兩大部分,。.1950年擴建為博物館,。
西安碑林創(chuàng)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shù)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列有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1000多塊,。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書寫出的《石臺教經》和公元873年刻成的《開成石經》?!氨帧边@個名字是清代所確定的,。碑林現(xiàn)收藏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7個陳列室,,6個墓志廓和1個碑亭展出,。
碑林第一陳列室主要陳列《開成石經》,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糧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經書,,訐650,252字,,用石114方,,兩面刻文。清代補刻的《孟子》17面3萬余字好陳列于此,,合稱《十三經》,。12部經書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之書。
碑林第二陳列室主要陳列唐代著名書法家書寫出的碑石,,歷來都是人們學習書法的范本,,其中有唐初書法家歐陽洵寫的《皇甫誕碑》,有小歐陽之稱的歐陽洵之子歐陽通寫的《道因法師碑》,,顏真卿寫的《多寶塔碑》和《顏氏家廟碑》,,晚唐柳公權寫出的《玄奘塔碑》和長安弘福寺和尚懷仁集王羲之刻字刻成,世稱“千金貼”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以及中外馳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等,。
碑林第三陳列室保存有漢至宋代(公元前206年—公元1279年)各種書體的珍貴碑石,,包括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種書體,。通過這些碑石,可以了解我國文字的演變過程,。
碑林第四陳列室保存有宋至清代書法家的詩文真跡以及明,、清時期有珍貴史料價值的碑石,還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種線刻畫,。
碑林第五陳列室主要陳列宋,、元、明,、清各代記述修廟,、記功、修渠,、補城等史實的碑石,,是研究當代社會和地方史的參考資料。除此還陳列有清代馬德昭的“虎”,、“壽”,、“福”等一筆而就的大型題字碑石,,運筆有力,,氣勢磅礴,,給參觀者以美的享受。
碑林第六陳列室陳列的碑石多是元,、明,、清各代的詩文碑石。其中元代趙孟 的《游天冠山詩碑》,、明代董其昌的《秣陵旅舍送會稽章生碑》,、清代康熙皇帝臨米芾的《賜吳赫書》、林則徐的《游華山詩》等都很珍貴,。
碑林第七陳列室是1982年新建的一個陳列室,,專門保存宋《淳化秘閣貼》。在碑林徊轉的個長廊上陳列著由魏至清的各代墓志,。
石刻藝術室建于1963年,,它收集了散失在陜西各地的西漢至唐代的石刻70余件,分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兩大類,,按年代順序陳列于此,。
說不清我到過幾次西安,也說不清我到過幾次西安的碑林,。說來都很慚愧,,我需然喜歡古文化,卻對書法是一竅不通(老公的父親書法不錯同,,兒子五歲時便被他強制來練毛筆字,,小有成就??上鹤由源笠恍┍晃医踊貋砗?,書法練習就荒廢了)來碑林是因為我特喜歡那些宗教石刻雕像。這天我們驢友隊從青海湖回渝,,途經西安休整一天,,想想我去何方呢?西安我都來過N次了,,可沒有老公的陪同,,我依然是找不著北(我是路盲)。想想還是去碑林吧,!七月的西安的酷熱可是一點都不比火爐重慶差,,博物館多好,有好東西飽眼福不說,,又有空調特涼爽,!
西安碑林座落于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學街(因清代的長安學、府學,、咸寧學均設在這里而得此名),。它于北宋二年(公元1078年)為保存《開成石經》而建立,。九百多年來,經歷代征集,,擴大收藏,,精心保護,入藏碑石近三千方?,F(xiàn)有六個碑廊,、七座碑室、八個碑亭,,陳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在名碑薈萃的展室里,展示了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經,;秦漢文人的古樸遺風;魏晉北朝墓志的英華,;大唐名家的絕代書法以及宋元名士的瀟灑筆墨,。書圣王羲之、畫圣吳道子書畫同輝的筆墨跡以及詩畫雙絕的王維的竹影清風更為碑林增輝溢彩,。西安碑林以其獨有的特色成為中華民族歷史文物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62年被公布為中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碑林是我國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時間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藝術寶庫,,它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點之一,也是歷代著名書法藝術珍品的薈萃之地,,有著巨大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說起來我還是那樣的孤陋寡聞,,原先我一直以為碑林博物館是新中國成立后才建立的,,豈不知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最初是漕運使呂大忠等人為保藏因唐末五代戰(zhàn)亂而被丟棄于荒蕪之地的唐《石臺孝經》,、《開成石經》及顏真卿,、柳公權等所書的著名石碑而興建的,也太汗顏了,!在這九百多年的歷史長河里,,歷代文物管理者為此獻出了自己的心血,留下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從歷史價值來說,,許多碑文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有的可藉以補充和訂正史書記載的遺誤,,有的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寶貴資料,。如從陜西周至縣出土,,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移入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通高353厘米,,寬103厘米,,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用中國和敘利亞兩國文字記載了唐時基督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亞傳入我國的情況,。此外,,唐《中尼合文之陀羅尼經幢》是我國唐代和尼泊爾人民友好交往的實證;《唐廣智三藏碑》記載了一個印度僧人一生在中國的經歷和密宗傳入日本的師承關系,。等等這些都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宗教史的珍貴資料,。 《明德受紀碑》上刻有“大順”、“永昌”字樣,。這是明未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的遺物,,記載著當時陜西大旱,糧價昂貴,,“小麥每斗二兩四錢,,米每斗二兩六錢”和“人食人犬亦食人”的悲慘景象;清刻《張化龍碑》,,頌揚了當時領導陜西扶風,、歧山一帶農民反抗官府的張化龍;清刻《荒負歌》等,,也記錄了一些遭受官僚,、地主壓迫剝削的廣大農民的苦難生活;元刻《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廟碑》,、《劉尚神道碑》和清刻《平利教案碑》等,,均從不同方面記錄了元末紅巾軍起義和清末廣大勞動人民反抗剝削壓迫和帝國主義外來侵略的事實。 碑林中還記載了諸多歷代愛國主義人物,,如被譽萬世師表的孔子,,統(tǒng)一中國文字的李斯,對蜀漢忠貞不渝的關羽,,兩袖清風的鄭板橋,,慷慨就義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虎門銷煙震驚中外的林則徐,,歷代書法大師王羲之,、顏真卿、于右任,,以及勵精圖治的鄧廷楨,,推行新法的康有為等。他們那憂國憂民,,為事業(yè)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大量的石經,是碑林中古代重要的文獻資料,?!妒_孝經》刻于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注解并親自以隸書書寫的(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記述他也孔子的問答辭,,主要內容講孝、悌二字),,此碑由四塊色如黑玉,,光可鑒人,高590厘米的細石合成,,碑上加方額,,額上刻浮雕瑞獸、涌云,;額上蓋石,,蓋石邊緣刻優(yōu)美的卷云,頂上作山岳狀,;碑下有三層石臺階,,故稱“石臺孝經”;三層石臺四面都刻有生動的線刻畫,,有茂盛的蔓草和雄渾的獅形怪獸,,兩種不相協(xié)調的動植物被刻畫得融洽無間,整個構圖給人以威武,、活潑的感覺,,為盛唐的藝術精華?!堕_成石經》,,是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接受國子監(jiān)鄭覃的建議,由艾居晦,、陳珍等用楷書分寫,,花費了大約七年時間到開成二年(公元837年)刻成一部石經,。其中包括《周易》6卷,,《尚書》13卷,《詩經》20卷,,《周禮》11卷,,《禮儀》17卷,《禮記》20卷,,《春秋左氏傳》30卷,,《春秋公羊傳》12卷,,《爾雅》3卷,以及《公羊春秋》,、《孝經》,、《論語》等十二種經書和五經文字及九經字樣。計114石,,文刻兩面,,228面,字列八層,,共六十五萬零二百五十二字,。刻成后立于唐長安城的國子監(jiān)內,,成為當時知識分子必讀之書,,同時也是讀經者抄錄校對的標準。此經是我國古代七次刻經中保存最完好的一部,,它儼然是一座大型的石質書庫,,這在我國印刷術發(fā)明以前,對文化的保存和傳播起了重要的作用,?!妒_孝經》、《開成臺經》等名碑,,原來豎立在唐長安城務本坊(今西安市南門外)的國子監(jiān)內,,唐末韓建(大尉許國韓公)縮小長安城后,這些碑連同其它一些名碑都散落到了城外,。唐昭宗以及后粱時期,,陸續(xù)將這些石碑移到原唐代尚書省西隅。到宋哲宗元佑年間(公元1086-1093年),,又將全部碑石搬到學府之北,,就是今天的碑林所在地。此外,,明清兩代的《興學碑》,、《修渠記》、《修棧道記》,、《修城記》,、《修廟記》等也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國寶檔案 石臺孝經碑(上)
國寶檔案 石臺孝經碑(中)
國寶檔案 石臺孝經碑(下)
石臺孝經(國寶級文物) 唐天寶四年(公元 745) 李隆基作序并注及書,, 李亨篆額 高 620厘米,,共 4面,每面寬 120厘米。 此碑刻于唐玄宗天寶四年(公元 745),,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注解并書寫。李亨篆額,。書法工整,,字跡清新,秀美多姿,。此碑由四塊黑色細石合成,,方額、蓋石,、頂上等均做了非常藝術化的處理,,碑下有三層石臺階,故稱《石臺孝經》,。 保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館中央的石臺孝經碑雕鑿于唐玄宗開元年間,,留下了兩位帝王的四種字體,記錄了唐時期盛行的“以孝治天下”的思想,,也為李隆基與楊玉環(huán)的千古愛情佳話拉開了序幕,。 “人們通常稱石臺孝經碑為西安碑林第一碑。這不僅因其是碑林第一迎客碑,,更重要的是此碑集三帝于一身:碑文,,文帝孔子所撰《孝經》;唐玄宗以隸書抄寫,;由唐肅宗題寫碑額,。”昨日上午,,站在石臺孝經碑前,,西安碑林博物館的段志凌指著高大的碑石說,石臺孝經碑造型極富特色,,稱得上是西安碑林中形制最氣派的一方頂天立地碑,。 公元713年,臨淄王李隆基以兩次兵變,,殺伯母韋皇后,,誅姑姑太平公主,立父唐睿宗,,后又黃袍加身,,史稱唐玄宗。為避“名不正言難順”之諱,,以確保帝位,,他宣布以“孝”治天下。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玄宗詔令天下家藏《孝經》一部,,讓子弟精讀勤學,并于第二年親自書寫《孝經》,,刻碑以示天下,。 傳說 據(jù)說當年,唐玄宗李隆基愛上親兒子壽王的王妃楊玉環(huán),,以致日思夜想,,茶飯不思。高力士靈機一動,,勸李隆基令各位皇子研讀《孝經》,,以啟發(fā)壽王以孝道為重,獻出玉環(huán),。李隆基欣然采納,,并對諸皇子解釋說:“孝之精義乃在于順,順者,,以父母之愿為己愿,,以父母之想為己想?!毕M麎弁跤兴形?。同時,高力士進一步謀劃,,令楊玉環(huán)自薦為道士,。免去壽王妃的身份。天寶四年,,玄宗立孝經碑后,,詔玉環(huán)還俗,冊封貴妃,。
西安碑林不僅是東方石質歷史文化的寶庫,,更重要的是書法藝術的寶庫,享有“書法藝術故鄉(xiāng)”的美譽,,令海外人士向往,。碑林中早期石刻有宋代摹刻的秦峰山刻石,原碑為秦國丞相李斯所書,。東漢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刻的“曹全碑”,,是用秀美的隸書寫的,這是全國漢碑中保存比較完整,,字體比較清晰的碑刻,,為漢碑中的精品。“漢熹平石經《周易》殘石”,,它保存了我國最早的《周易》文句,,相傳是當時著名學者、大書法家蔡邕以隸書書寫,,方挺嚴整,,為漢隸之典范。 唐代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繁榮時期,。在唐代書法藝苑中,,名家輩出,時有杰作,,真,、草、隸,、篆,,百花爭妍,猶如璀燦的群星,,放射出永不泯滅的光輝,。歐陽洵、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各創(chuàng)一體,,歐陽通,、徐浩、史維則,、懷素等也都是一代名家,。歐陽通書寫的《道因法師碑》,與其父歐陽詢的《皇甫誕碑》很相近,,結構嚴謹,,書法險勁,是值得珍視的書法名碑,;顏真卿的《顏勤禮碑》,、《顏家廟碑》、《多寶塔感應碑》等,,氣勢雄渾,,蒼勁有力,是標準的“顏體”,;柳公權的《大達法師玄秘塔碑》,,筆力遒美瘦挺,,勁如削竹,結構峻整,,神足韻勝,,是“柳體”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唐代懷仁和尚從晉王羲之遺留的墨跡中選集而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則更是膾炙人口的佳作;著名草書家懷素的《千字文》,,筆意奔放,,流利灑脫,為世所珍,。此外,,宋起佶的《大觀圣作之碑》(瘦金體)和清代翻刻的《宋淳化秘閣帖》等,也是稀有的珍品,。 除了書法,,在北魏、唐,、宋等碑志上,,還保存了大量具有藝術價值的精美圖案花紋。如唐刻《大智禪師碑》的兩側,,以線刻和減地兩種手法并用的圖案作為裝飾,,將蔓草、鳳凰和人物穿插布置,,使人感到繁麗,、活潑、美妙而有生氣,;《石臺孝經》碑頭上的浮雕卷云和獅子,,碑座上線刻的精致蔓草、瑞獸等,,也都表現(xiàn)了唐代雕刻所特有的富麗作風,;唐刻《道因法師碑》座垢兩側,用流利的線條,,刻出兩組人物,,共有十多個卷發(fā)深目的異國裝束的人,牽馬攜犬,,作準備出行狀,,是不可多得的線刻佳作;北魏的《元暈墓志》四側,,分別刻著有表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空隙中滿填流動的云彩,,呈現(xiàn)出飄逸而和諧的奇特意境。它們象綠林一樣陪襯著繁花似錦的書法藝術,,使碑林這座書法藝術寶庫,,更加瑰麗異常。 碑林能較完整地保存到現(xiàn)在,,是與清代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的貢獻分不開的,。宋代時,由于無人管理,,珍貴的漢唐碑碣有的被人用做磚甓,,有的用于修橋,遭到人為的破壞,。元代時,,碑林的碑石曾兩次全部跌倒。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陜西發(fā)生8級大地震,,碑林里的大量碑石因摔碰而斷裂。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畢沅率同僚到碑林視察,,只見房屋倒塌,碑石橫臥于荊榛瓦礫之間,,環(huán)顧四周,,滿目荒涼,,這使他十分震驚和痛心,。他與同僚合義,,采取修整房屋,整理石,,編目著錄,,組織石刻陳列,建立管理機構和保管制度等措施,,重修和保護碑林,。在他所著《關中金石記》中說:“前后堂廡,皆鼎新焉,,旋于土中,,搜得舊刻數(shù)十片,遂取《石經》及宋元以前都,,編排甲乙,,周以欄盾,。明代及近人所,則汰存其佳者,,別建三楹以存置,。其鎖鑰則有司掌之,設法保護,,以冀垂永久,。”畢沅對金石文字有濃厚興趣,,整修碑林在于“庶考古者,,得以觀覽也 ?!彼麨楸Wo珍貴文物作出了重要貢獻,,很值得贊賞,。喜歡書法的人可以在大量的名家真跡中大塊朵頤,。
石刻藝術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漢唐盛世,,造型藝術因反映時代精神而大放異彩,。漢代石刻的雄勁、簡煉,,唐代石刻的精美,、圓潤,都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進取,、向上的氣派和精神,,在我國雕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西安碑林石刻藝術室建于1963年,,匾額七字是由陳毅元帥親筆所題,。室內陳列著漢唐藝術精品七十余件,分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兩部分,。陵墓石刻中的精品有東漢雙獸,,其造型綜合了獅、虎的特點,,形象威武,、活躍,動作矯健敏捷,,以其造型完美,、手法熟練、雕刻精致而成為同類作品中的佼佼者,。陜北出土的東漢畫像石,,內容除少數(shù)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外,,大多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側面,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唐高祖李淵的唐弟,,李壽的墓志為罕見的獸首龜形,國內僅有兩件,,彌足珍貴,。其石槨為一歇山頂式石屋,外部以減底平雕手法刻有四神,、文臣武將,、仙人騎鳳等畫面,槨內壁陰線刻樂人,、舞伎,、男女侍從、天象圖等,,都是唐代墓室石刻中杰出的作品,。唐昭陵六駿浮雕以唐太宗李世民征戰(zhàn)疆場所乘過的六匹有功戰(zhàn)馬為藍本雕刻而成,作品比例合度,,線條明快,,高度寫實,是唐代石刻藝術中的杰作,??上渲酗S露紫、拳毛蝸兩駿早年流失海外,,現(xiàn)存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唐高祖李淵獻陵的石犀重達十噸,全身用幾條粗壯的線條勾勒出犀的特點,,整體比例準確,,形象生動逼真。漢唐史書都記載有外國曾向中國贈送活犀的史實,,它是古代中外友好往來的紀念物,。此外,李小孩石棺,、蹲獅,、石虎、石羊,、臥牛,、走獅等也從不同側面反映出隋唐陵墓石刻寫實傳神的特點。石刻室陳列的北朝、隋唐佛教造像,,形式多樣,,既有傳世的精品,也有建國后歷年發(fā)掘品,。有浮雕,,也有圓雕,主要反映了古長安佛教造像藝術發(fā)展的水平,。北魏皇興造像的彌勒,,著通肩式袈裟,豐滿圓潤,,肌肉勻稱,,衣褶以條棱表現(xiàn),具有較多的域外藝術風格,,其藝術水準在當時也是領時代之先的,。隋唐時代的造像藝術則把從北周開始的寫實風格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在追求立體造型的同時,,把傳統(tǒng)的線和裝飾性的藝術手法也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使中國成熟的民族化佛造像藝術達到鼎盛。陳列的觀音菩薩像,,金剛造像都是這一時期優(yōu)秀的作品,。而老君像則是陳列的唯一一件有關道教題材的造像,。這件漢白玉老君像,,通高1.93米,原屬臨潼驪山唐代華清宮朝元閣老君殿之物,。老君身著道服,,腰束帛帶,結跏跌坐于三層番蓮紋的須彌座上,,人像與臺座渾然一體,,有安謐華貴之感。雕刻手法極為精工洗煉,,堪稱盛唐時期大型人體石刻的藝術珍品,,同時對探討道教在關中地區(qū)的傳播,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正是因為西安碑林博物館擁有如此浩瀚的藏品,,卓越的書法和藝術價值,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被譽為“東方文化的寶庫”,、“書法藝術的淵菽”、“漢唐石刻精品的殿堂”,、“世界最古的石刻書庫”,,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點,,全國18個特殊旅游景觀之一。近年來又被列入中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作為西安最有價值的文物古跡之一,,這里每年都吸引著60多萬海內外游客。今天西安碑林已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弘揚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窗口,。在改革開放的見天,西安碑林博物館正以其嶄新的面貌譜寫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上圖為石佛造像館展室之一,,這是我最喜歡看的內容,唯感遺憾的是整個博物館無餐館,,舍不得外出,,一個人在館中只吃了些干糧,找了個僻靜的角落就地而坐小憇片刻,,周遭全是北周至唐的佛教造像的陪伴,,那一瞬我竟感覺幸福之極。
地址:西安市三 15號(西安南城墻文昌門內) 門票:旺季(3月份日-11月30日)75元/人,,優(yōu)惠:學生,、及65到70歲老人37元/人
淡季(12月1日-2月底)50元/人,優(yōu)惠:學生,、及65到70歲老人25元/人
離休,、殘疾軍人、70歲以上老人持相關證件免票參觀,;家長帶一名未成年兒童參觀者,,未成年兒童免票。 開放時間:8:00——18:45(夏季) 8:00——18:00(冬季) 景區(qū)電話:029-87210764 交通:乘14路,、 402路,、 512路、 223路,、 704路,、 208路、游 6路到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