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東北部五臺縣境內,,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的北臺海拔達3061.1米,,被稱為“華北屋脊”,。五臺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屹立,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山,。 親們都知道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印度,、日本、緬甸,、斯里蘭卡,、尼泊爾等國都享有盛名。所謂“朝臺”,,就是朝拜東南西北中五方文殊,,這是來五臺山的信徒們要必做的一件事。如果登上五座臺頂朝拜,,叫作“大朝臺”,;對于時間和體力不夠的親,像上一篇那樣登上黛螺頂的五方文殊殿內朝拜,,叫作“小朝臺”,。 為了安全考慮,五臺山目前只不允許私家車開上東臺,,其余四個臺必須坐景區(qū)內的小巴車,。當然如今登臺的人們不光為了朝拜,五臺山各臺頂的風景也很不錯,,尤其盛夏還不覺炎暑,。景區(qū)內也有很多提供包車或拼車轉臺的當地人。開車轉臺大約需要多半天到一天的時間,,而真正的信徒會三步一叩完成大朝臺,,讓小娘子由衷的佩服與感動。 我們頭天拼了一輛車,,第二天一早8點出發(fā),。第一站先到享有“華北屋脊”的五臺最高峰——北臺葉斗峰,山路顛簸且多是急彎,,很是考驗駕駛技術,,難怪目前不讓私家車自駕。 北臺在臺懷鎮(zhèn)北面妙德庵村云霧山山頂上,,從下面仰望,,云浮山腰,巔摩斗杓,,故又名葉斗峰,。臺頂風大寒冷,,寺廟里的僧人說,冬天的大風,,能把人吹走,,他們如果要走到寺廟外上廁所,必須兩個人手拉著人,,小娘子真心敬佩這里僧人的虔誠供佛,。 北臺的靈應寺內供奉著無垢文殊,在北臺和中臺之間有個傳說中大智文殊菩薩沐浴顯圣之地的澡浴池,,澡浴池始建于隋文帝時期,,殿內還分別有文殊菩薩的手印和腳印,據說誠心祈福并撫摸手印即可明智慧,,去煩惱,。小娘子在這里請了一幅五臺山地圖的手帕,每個臺頂可以蓋章,,據說集齊了五臺而得章可以保平安,。 這里目前設施簡陋,但也正在擴建,,希望能早日修繕好,,讓常住在這里的僧人們能住的舒適暖和些。 離開北臺,,我們前往中臺,。按說朝臺應該順時針行走,但為了行駛方便,,拼車或包車的師傅都會以駕駛的方便性行走,,我們也并非三步一叩的信徒,只要心存善念,,是否是順時針相信佛祖不會計較的,。 中臺翠巖峰,海拔2895米,,是僅次于北臺的五臺第二峰,,以巔巒雄曠,翠靄浮空而得名,。這里有一座石砌舍利塔,,共7層,此塔傳說為唐代藍谷法師向梵僧索來若干粒舍利后于此建塔存放,。 中臺頂上的寺廟名叫演教寺,,供奉著孺童文殊,,傳說文殊在這里講道說法,。大雄寶殿是佛寺中供奉佛像的正殿,,“大雄”為佛的德號,意為佛具足力大,,能降伏四魔,,因此大雄寶殿供奉主尊佛,需要手帕蓋章的話也都是在大雄寶殿內,。 中臺是五個臺里目前修建的最漂亮的,,也依然在繼續(xù)擴建。 中臺之后我們來到西臺,。西臺掛月峰海拔2773米,,臺頂有座石砌的法雷寺,供獅子吼文殊,。 從西臺開往南臺會經過一座背靠青山的吉祥寺,寺前溪水潺潺,、幽雅清靜,,寺外有座清涼橋。傳說康熙帝當年到五臺山尋父順治,,正值傍晚又遇大霧,,迷失了方向。焦急之時遇上一手提紅紗燈籠的龍鐘老僧,,身穿袈裟,,銀須蕭灑,面帶笑容,??滴踝呱锨皢柭罚仙畮е滴鮼淼搅思樗乱顾?。但就當老僧把他們引到文殊殿后就不見了,,康熙抬頭一看,殿中的手提紅紗燈籠文殊菩薩像和方才引路那位老僧一模一 樣,,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文殊菩薩前來迎駕引路?。?/p> 大朝臺的路上我們經??梢砸姷酵讲降娜藗?,也不乏能看到三步一叩的信徒,真心虔誠,! 南臺錦繡峰海拔2485米,,南臺的普濟寺內供奉著智慧文殊。不過回來后小娘子發(fā)現開車的師傅帶我們來的并不是南臺,,而是獅子窩,,應該是為了省時省路,。之前就聽說了五臺山當地人各種只為賺錢的坑蒙行為,沒想到他們在轉臺上也會做文章,。 獅子窩,,又名大護國文殊寺,始建于明萬歷十四年,。相傳,,很久以前,文殊菩薩從離隔萬里的印度佛國乘獅東來,,行至五臺山竹林嶺上,,仙獅駐足不前,且吼聲不斷,,恰似雷鳴,,文殊菩薩乃大智圣者,頓悟到,,我佛弘法喻獅子吼,,看來此處必是弘法之地。遂點一道場,,念其仙獅緣起,,起名"獅子窩。"從此之后,,這位菩薩便云游五臺并逐一建寺演法,,由此五臺山成為佛門圣地,文殊道場,。 萬佛寶塔是獅子窩大護國文殊寺的代表性建筑,,萬佛寶塔前有座始建于唐末的五臺山老母殿,相傳文殊菩薩曾化身一位老婆婆,,手持龍杖來往于城鄉(xiāng)之間為人們救苦救難祈雨保福,。 老母殿前有處向下的臺階,,下行后對面竟有一處隱秘的文殊古洞,,里面供奉著千余年前的菩薩石像。洞內有位慈眉善目的小師傅為佛像誦經,。 四臺完畢后我們還剩下東臺,。此時,天空下起了細雨,,像是對我們的洗禮,。 東海望海峰海拔2795米,頂端若鰲脊,東臺頂的望海寺主供聰明文殊,。東臺可觀日出,,眺望群山秀色,欣賞云海變幻,,幸運時,還能看到難得一見的佛光,。 |
|
來自: 品謀圖書館館藏 > 《中國風景 名山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