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年譜》記載,,某日,,王陽明走在長安街上,碰到一個看相的,。這個看相的一見王陽明,,便大為驚訝,說你有圣人相,,以后你記得我的話就是:“(你)須拂領,,其時入圣境;須至上丹臺,,其時結圣胎,;須至下丹田,其時圣果圓,?!边@幾句話,在少年王陽明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瀾。從此以后,,他常常捧著一本書,,思慮萬千…… 有一天,王陽明問私塾先生:“何為第一等事,?”私塾先生說:“惟讀書登第耳,。”王陽明有些不以為然,,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圣賢耳,。”——這時,,王陽明12歲,。后來人們傳說他從小就立志為圣賢,其實是有來由的,。 今天,,王陽明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真三不朽”的圣人;但他在成為圣人的道路上卻不是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的,。讀湛若水《陽明先生墓志銘》,會發(fā)現(xiàn)這么一段話:“(先生)初溺于任俠之習,,再溺于騎射之習,,三溺于辭章之習,四溺于神仙之習,,五溺于佛氏之習,。正德丙寅,始歸正于圣賢之學,?!彼^“五溺”,說明王陽明曾走過不少彎路,。正德丙寅即“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在這前一年——孝宗弘治十八年,時年40歲的湛若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王陽明遂相與定交論學,一宗程氏“仁者渾然與天地萬物同體”之指,,最終皈依為儒學的信徒,。 王陽明與儒學結緣,還早在16年前,。孝宗弘治元年,,17歲的王陽明從北京到江西南昌完婚。次年,,他帶著夫人諸氏回老家浙江余姚,。船到廣信(今上饒),拜見了著名學者婁諒,。婁諒語以朱熹格物之學,,并告之以“圣人必可學而至”,王陽明覺得深受啟發(fā),。 弘治五年,,王陽明參加浙江鄉(xiāng)試中舉,。這一年他又回到京師,在他父親王華的官署,,一邊準備第二年的會試,,一邊找來朱熹等人的著作,反復鉆研宋儒格物之學,。朱熹的書里,,寫著這樣的話:“眾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剛好乃父“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經(jīng)這樣一折騰,,不僅沒“格”出理來,還鬧出了??!王陽明“自委圣賢有分,乃隨世就辭章之學”,?!ベt有圣賢的天分,或許我王陽明根本就不是那塊料,,我還是去研習辭章之學算了,!——顯而易見,王陽明在追求圣賢的道路上,,是有過猶豫,,甚至打過退堂鼓的。 正德丙寅確實是王陽明的分水嶺,,而且此事與湛若水大有干系,。若干年后,王陽明對湛若水的評價是:“守仁從宦三十年,,未見此人,!”湛若水也是這樣看王陽明的:“若水泛觀于四方,未見此人,!”王,、湛二人情同莫逆,,砥礪切磋,,是明代思想史上的雙子星座,。雖然他們的哲學體系稍有不同,但都為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作出了巨大貢獻,。 王陽明的思想飛躍發(fā)生在貶謫貴州的三年中,;最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則是“龍場悟道”。 徐愛是王陽明的妹夫,,更是王陽明的學生,。徐愛之于王陽明,猶如顏回之于孔子,。徐愛在《傳習錄》前言中對王陽明有個評價說:“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yǎng)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p> “龍場在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與居夷人鴃舌難語,,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保ā锻蹶柮髂曜V》)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中,連隨從都受不了,,王陽明卻能在一個石墩上,,日夜端居澄默,以求安靜專注,;久之,,胸中灑落,一塵不染,。因念“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忽然半夜里大悟格物致知之理,,似睡似醒中好像有人在跟他說話,;王陽明情不自禁,呼喊雀躍,,隨從嚇得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于是“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p> 王陽明終于明白了,原來圣人能想到,、能理解的東西(圣人的思想,、圣人之道),我們也能想到,,不必要借助外物去了解,、去探究,甚至連圣人的書都可以不必去看:因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是可以相通的!——這就是王陽明的“龍場悟道”,。 前幾年我去江西金溪,,拜謁陸九淵之墓。墓前石柱上,,有一副檃括了陸九淵思想的對聯(lián),,是這樣寫的: 學茍知本,六經(jīng)皆注腳 事屬分內(nèi),,千圣有同心 “學茍知本”的“本”,,就是王陽明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正德十六年辛巳(公元1521年),,江西撫州太守李茂元重刻陸象山文集,請王陽明寫序,。王陽明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圣人之學,心學也,?!边@就是陸王“心學”的出處。于是,,“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相頡頏,,成為宋明學術的兩大重鎮(zhèn)。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jīng)提到過:王陽明心學體系的形成,,經(jīng)歷了一悟至于陸(陸象山),,再悟至于孟(孟軻)的從“頓悟”到“漸悟”的過程。頓悟,,即“龍場悟道”,;漸悟,即完成于南昌平定“寧王叛亂”后。頓悟的理論成果是“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對于“圣人之道”來說,,這還只是認識論和方法論?!笆ト酥馈钡谋倔w論、“圣人之道”的真諦是什么(什么是“圣人之道”)呢,?這是陸九淵和前人沒有解決的遺留問題,。 王陽明在南贛平寇時,有一個很深刻的感受,,這就是“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后來“經(jīng)(朱)宸濠,、(張)忠,、(許)泰之變,益信良知真足以忘患難,,出生死,;所謂考三王,建天地,,質(zhì)鬼神,,俟后圣,無弗同者”,。王陽明給江西的學生鄒守益寫信說:“近來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門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盡,,今自多事以來,,只此良知無不具足?!?/p> 《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的細目,,則有如下幾“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見《孟子·公孫丑上》)良知是人區(qū)別于禽獸的先天之知,;“是非之心”是良知的關鍵要素,。 王陽明心學的理論基礎是“知行合一”,知而不行不是真知,。所以“致良知”可以說是“知行合一”的邏輯推演,。王陽明以“致良知”為“真圣門正法眼藏”,是圣人之道的真諦,,是本體論,。 有了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王陽明的心學體系完整自足了。因了這個體系,,王陽明超越了陸九淵,,也超越了孟子。這個體系最終形成于王陽明在江西平寇,、平叛的實踐活動,。這一年他50歲。(高福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