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濕病脈證第二/暍?。▊睿?一物瓜蒂散,附香薷散、藿香正氣水(暑濕傷陽) 我們再來看一下,,中暑濕之邪另一種情況,, 看第27條, 一物瓜蒂湯方 瓜蒂(二七個) 上 ,,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在《講義》的[??盷里面說,,《傷寒論》里面也有這么一個條文,但是就沒有“一物瓜蒂湯主之”這7個字,。所以,,有人懷疑這個方,是不是后人給加進去的,,《傷寒論》里沒有呀,。但是我覺得它畢竟是給你作出了一個范例,用不用這瓜蒂湯吐法呢,,咱們后說,。 先說, 在病因上他概括為 “身熱疼重”- 暑濕傷人,,特別是傷陽后,他表現(xiàn)為身熱,而且有疼痛,、身重,。 “脈微弱”- 這說明陽氣被遏,陽氣被傷,。 “一物瓜蒂湯”- 它是吐法的代表方劑,,用到這里,,怎么能使暑濕之邪去掉呢,?一種看法,說通過涌吐,,全身汗出,,所以能夠散濕,能夠祛暑,,這種解釋不好理解,。 現(xiàn)在臨床上吐法很少用,中醫(yī),,包括西醫(yī)也是,,吐法只是用在:第一,是食物中毒時用吐法,。 就是這么幾個用法,。傷暑時沒有會人想到用瓜蒂,,那天我講的急救法可以用鹽水,鹽和水和在一起,,也能起到涌吐的作用,。 由于一物瓜蒂湯,它不能食用,,結(jié)果使后人開始琢磨,,怎么能夠既要祛暑又能夠散濕,解除暑濕之邪呢,? 由于夏季貪涼飲冷,受寒涼了,。 * 假設(shè)說,,不是吐瀉的情況,,只是表現(xiàn)頭疼、頭重,、惡寒,、發(fā)熱、胸悶,,四肢倦怠,、煩躁,但是脈浮(是個表象),,舌苔白膩(因為,,暑濕之邪有熱邪,又有濕邪,,所以舌苔應(yīng)該是白膩),。 香薷散,,加減法: * 香薷散,再加上黃連,,就是針對濕邪很重,,它要化熱了,。加黃連清胃熱,,而且少量的黃連又有養(yǎng)胃、健胃的作用,,這要根據(jù)舌苔的情況,,有沒有黃膩的表現(xiàn),加了黃連的這個方子,,就叫“四物香薷飲”,。 * 如果再加上茯苓和甘草,本來加兩味藥應(yīng)該是六味,,它是以茯苓為主,,所以他說是“五味”,千萬不要忘了,,加茯苓,,再加點甘草緩中,叫做“五味香薷飲” * 如果在“五味香薷飲”的基礎(chǔ)上再加一個木瓜,,就叫做“六味香薷飲”,。夏季里,特別是身上關(guān)節(jié)痛,、煩,,下肢的肌肉若有轉(zhuǎn)筋,木瓜就更應(yīng)該用了,。它祛濕,,還能夠緩解疼痛。 * 再加四味藥,,有術(shù),、參、芪,我一說用這三味藥大家就應(yīng)該明白了,,這就是中焦偏于脾虛濕盛,,濕邪困脾,來用溫補的辦法,,有術(shù),、參、芪,,再加上橘紅,,沒有橘紅用陳皮,我認為也可以,,這就是針對脾虛濕困,,就得用“十味香薷飲”了。 因此,,在夏季,,對于小孩、老年人脾虛,,濕邪又纏綿不去,,這個方就比較穩(wěn)妥了。 實際它給后人的啟發(fā)是,, 我們剛才學(xué)習(xí)了傷暑的暍病,,盡管只有三條原文,方子就這么兩個,,一物瓜蒂散還不那么確切,,但是給后人的啟發(fā),,特別是對于《素問》講的“先夏之日為病溫,后夏之日為病暑”,,已經(jīng)發(fā)展到更為切合臨床實際了,。暍病就講到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