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是比較早熟的,,農(nóng)業(yè)立國的早熟理性使神性的光輝在民族史上過早凋敝黯淡。對未來的探索,,人們早早將目光由天投向地,,由神轉(zhuǎn)向人,由求神問道變?yōu)殍b古知今,。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前車覆,,后車戒,歷史成為通向未來的惟一指南,。 鑒古知今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在歷史這面鏡子面前,,我們是顧盼自雄,是首鼠兩端,,還是陽光自信,,這是歷史與一個民族信心的互動關系。所以,,一個客觀公正,,有真相的歷史至關重要,。 五千年歷史長河,我們憑什么相信歷史這面鏡子,?就憑在五千年歷史背后,,有一群用生命捍衛(wèi)歷史真相的人,他們就是歷代史官,。 齊國權臣崔杼殺害齊莊公后,,史官們的表現(xiàn)讓我們肅然起敬?!蹲髠鳌は骞迥辍罚?/font> 大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zhí)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太史公司馬遷 齊國史官如實記載崔杼弒君之事,,激怒崔杼遇害,。太史被殺之后,兩個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也如實記載,,都被崔杼殺掉,。崔杼威脅太史第三個弟弟太史季說:“你三個哥哥都死了啊,你難道不怕死嗎,?你還是按我的要求,,把莊公之死寫成暴病而斃吧!”太史季斷然拒絕:“據(jù)事直書,,是史官的職責,,失職求生,不如去死,?!笨v然殺人如麻的崔杼也無計可施,只得放了他,。太史季走出來,,正遇到南史氏執(zhí)簡而來,南史氏以為他也被殺了,,是來繼續(xù)實寫這事的,。也正是史官赴死精神讓殺人者顫抖,。太史公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亦有記載此事。 和崔杼不同,,趙盾是國家肱股之臣,,忠誠恭敬,曾使刺客鉏麑羞愧觸槐而死,。也曾被史官董狐直書弒君,。 魯宣公二年,晉趙穿弒靈公于桃源,。趙盾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討賊,,太史董狐直書“趙盾弒其君”以示于朝,。(《左傳·宣公二年》) 晉靈公不君,受晉靈公的迫害,,正卿趙盾逃亡的時候,,晉國趙穿在桃園殺死晉靈公。晉國太史董狐記載道:“趙盾弒殺了他的國君,?!倍睦碛墒勤w盾身為正卿,逃亡而不出國境,,回來后又不討伐叛賊,,在其位而未完成保護君王的職責,所以,,可以說是趙盾殺了國君,。” 趙盾是純粹的躺槍,,但是孔子卻認同趙盾這一背鍋事件,。孔子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越境乃免,。”孔子認為董狐和趙盾都是好人,,因為二者各自職責不同才有此矛盾,。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記載史事的原則是直言不諱。趙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為史官的記事原則而蒙受了弒君的惡名,。孔子嘆惜說: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國境,,就可以不受正卿職責的約束,就會避免弒君之名了,。 崔杼弒君和趙盾弒君的共同點在于,,史官只重事實,強調(diào)事情的結(jié)果,,對雙方的愛恨情仇,,恩怨是非不關心。只有事實和結(jié)果是客觀的,,而愛恨情仇,,恩怨是非卻是主觀的。 直筆書史 直筆書史和不畏權勢是史官的共同特點,,數(shù)千年來,良史代不乏人,。 《晉書·孫盛列傳》 晉孫盛,,字安國,自少至老,,手不釋卷,,著《晉陽秋》,世稱良史,?;笢匾娖鋾暑^敗衄之事,怒謂盛子曰:“枋頭誠失利,,何至如乃公所言,!若此史行,自是關君家門戶,?!敝T子泣請為百口計,盛大怒不從,。 《新唐書·吳競傳》: 唐吳競,,汴州浚儀人。嘗與劉子玄撰《武后實錄》,敘張昌宗誘張說誣證魏元忠事,。及說為相,,問競曰:“劉生書魏公事不少假借,奈何,?”競曰:“子玄已亡,,不可受冤地下,競實書之,?!闭f屢以情懇,辭曰:“徇公則何名實錄,!”卒不改,,世稱董狐云。 《宋史·袁樞傳》: 宋袁樞,,字機仲,,建安人。乾道間,,分修國史,。章子厚家乃同里,力求潤飾其傳,,樞曰:“吾為史官,,法難隱惡,寧負鄉(xiāng)人,,不可負天下后世公議,。”時相趙雄嘆曰:“無愧古良史矣,?!薄?/font> 不虛美,,不隱惡 正因為有諸多良史用生命守護,以氣節(jié)擔保,,不虛美,,不隱惡,讓中華民族的歷史以真實面孔傳示后人,。 歷史是面鏡子,,明鏡不疲,萬世可以借鑒,。良史直筆,,客觀記錄,如朗鏡懸空,,妍媸靜躁皆不相干,。每人都是歷史的一部分,或濃墨重彩急管繁弦,,或雪泥鴻爪來去無痕,,美丑忠奸,自有后人公允評價,。
文章來源:【騰訊儒學】文/王永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