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對韓愈極其推崇,,在東坡口中能夠聽到贊譽他人的文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東坡的視角確實獨特,,他在《跋退之送李愿序》中有這樣一段話:“歐陽文忠公嘗謂: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余亦以謂:唐無文章,,惟韓退之《送李愿歸盤谷》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執(zhí)筆輒罷,,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獨步,?!?br> 東坡在此先引用了歐陽修的說法:晉代文章可看者,僅有一篇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本著這種說法,,東坡認為唐代的文章在他眼中也僅有韓愈所作的那篇《送李愿歸盤谷》,由此可見,,東坡對韓愈是何等的推崇,。但接下來,東坡又話鋒一轉(zhuǎn),,說自己原本也想效仿韓愈的這篇文章再寫一篇,,可是每當提起筆時,想一想也就罷了,,他覺得還是讓韓愈獨步天下吧,。東坡以調(diào)侃的口吻說出了這一番話,不過也足見其眼界之高,。其實東坡是偷換概念,,因為歐陽修贊譽的是晉代文章,而韓愈是唐人,,東坡自己已經(jīng)到了宋代,,無論東坡寫的多好,也只是宋人的文章,,不可能再跟韓愈去搶唐代的地盤了,。 但東坡贊譽的這篇韓愈文章,也確實是歷史名篇,,我摘錄該文中的一段如下: 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采于山,美可茹,;釣于水,,鮮可食。起居無時,,惟適之安,。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車服不維,,刀鋸不加,,理亂不知,,黜陟不聞,。大丈夫不遇于時者之所為也,,我則行之。 這段話寫得的確極有氣勢,,讀來朗朗上口,,然而若與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相比,卻讓愚鈍如我者,,沒有了耳熟能詳?shù)牧鲿掣?。關(guān)于此文的內(nèi)容,當然也有著不同的聲音,,比如該文中的這一段:“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飄輕裾,,翳長袖,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閑居,,妒寵而負恃,爭妍而取憐,?!?/p> 韓愈撰《韓文起》十二卷,清康熙三十三年挹奎樓刻本,,書牌 金人王若虛在《文辨》中說:“崔伯善嘗言,,退之《送李愿序》‘粉白黛綠’一節(jié)當刪去,以為非大丈夫得志之急務(wù),。其論似高,,然此自富貴者之常,存之何害,?但病在太多,,且過于浮艷耳?!痹谶@里,,雖然王若虛是替韓愈辯解,但至少可知已經(jīng)有人對該文的內(nèi)容提出了疑義,,而何焯在《義門讀書記》中也認為韓愈這篇文章中的部分內(nèi)容“稍有六朝余習”,。但卞孝萱等人所著的《韓愈評傳》卻對這篇文章有如下的評價:“韓愈寫此文,無論結(jié)構(gòu)布局,、語言運用,、形式選擇都頗費心思,,花氣力,然不無鑿痕,,與他后來的文章之隨意揮灑相比,,尚覺不足。這可能與他在創(chuàng)造一種新型散文體式時帶有試驗性有關(guān),。但是,,瑕不掩瑜,它畢竟是一塊玲瓏剔透的美玉,?!?/p> 關(guān)于韓愈的文學主張,其所說的最重要一句話則是“惟陳言之務(wù)去”,,該語出自于他所寫的《答李翊書》: 抑又有難者,,愈之所為,不自知其至猶未也,。雖然,,學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陳言之務(wù)去,戛戛乎其難哉,! 廣泛地閱讀古人的著作,,同時又從中萃取出自己的獨特面目,這是何等不容易的一件事,,而這正是韓愈所提倡者,。對于如何能夠?qū)懗龊梦恼拢n愈在《答劉正夫書》中則稱: 或問:為文宜何師,?必謹對曰:宜師古圣賢人,。曰:古圣賢人所為書具存,辭皆不同,,宜何師,?必謹對曰:師其意,不師其辭,。又問曰:文宜易宜難,?必謹對曰:無難易,,惟其是爾。 韓愈在此強調(diào),,要以古圣賢人為師,。然而古圣賢人流傳后世的著作各不相同,那應(yīng)當學習誰的寫法呢,?韓愈建議,,只應(yīng)當學習古圣賢人的思想,而不是去學他們的文風,。 韓愈撰《韓文公文抄》十六卷,明末烏程閔氏刻朱墨套印本,,卷首 有人認為韓愈文風中的雄辯之氣是模仿自孟子,。對于這種說法,林琴南為其做出了辯護:“韓之長,,亦不止出于孟子,;專以孟子繩韓,則碑版及有韻之文亦出之孟子乎,?韓者集古人之大成,,實不能定以一格。后人極力追古人而力求其肖,,則萬萬不能不出于剽襲,。剽襲即死法也,一落死法則不能生于吾言之外,。何者,?心醉古人之句法段法篇法,處處為之拘攣耳,?!琛苤叫牟熘?,此便是不存成心去就古文,。”(《春覺齋論文·忌剽襲》) 至少林琴南認為,,韓愈文章的特色不僅僅像孟子,。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韓愈所作的祭文,、墓志等文章,,以及韻文詩,同樣作得很好,,可是這樣的文體孟子從來沒有寫過,。即此可證,,韓文并非都本自孟子。林認為,,韓文之所以有這么高的成就,,就是因為他匯集了許多古人不同的優(yōu)點,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面目,。之后,,林得出了結(jié)論,那就是:可以學習古人,,但不可模仿古人的作品,,否則這就是剽襲,而一旦有了剽襲的習氣,,這樣的文章就沒法看了,。 確如林琴南所言,韓愈在各種文體上都有著非凡的成就,,比如他給柳宗元寫的墓志銘,,也成為了后世廣泛傳誦的名篇。再比如他所寫的《南陽樊紹述墓志銘》,,我引用該銘中的一個段落如下: 多矣哉,,古未嘗有也!然而必出于己,,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又何其難也。必出入仁義,,其富若生蓄,,萬物必具,海含地負,,放恣橫從,,無所統(tǒng)紀,然而不煩于繩削而自合也,。嗚呼,!紹述于斯術(shù),其可謂至于斯極者矣,! 韓愈撰《昌黎詩鈔》八卷,,清雍正五年序刻本,卷首 韓愈在這里又強調(diào),,寫文章絕不抄襲前人的一言一句,,這當然是件不容易的事。而他在該墓志銘的最后一段又說: 惟古于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賊,,后皆指前公相襲,,從漢迄今用一律。寥寥久哉莫覺屬,,神徂圣伏道絕塞,。既極乃通發(fā)紹述,文從字順各識職,。有欲求之此其躅,。 韓愈依然強調(diào)文章必須有自己的面目,否則就成了竊賊,。對于這篇墓志銘的價值,,卞孝宣等所著《韓愈評傳》一書,對此評價道:“是韓愈晚年表述其文學主張的最后一篇代表作,。把它當成借志銘樊宗師墓而撰寫的一篇文論,,也無不可?!?/p> 翻看韓愈的《昌黎集》,能看到他寫過不少的墓志銘,,于是有人說韓愈寫這個是為了賺錢,,既然是這樣的出發(fā)點,故他所作的墓志銘,,有很多都是不切實際的夸贊之語,,這種寫法被后人通稱為“諛墓”。 對韓愈的這種諷刺,,最早出自李商隱的《齊魯二生·劉叉》:“聞韓愈善接天下士,,步行歸之……后以爭語不能下諸公,因持金數(shù)斤去,,曰:‘此諛墓中人所得耳,,不若與劉君為壽?!荒苤?,復歸齊、魯,?!?/p> 韓愈墓前的碑券 對于劉叉的這個說法,顧炎武頗為認同,,其在《亭林文集·與人書一八》中稱:“韓文公文起八代之衰,,若但作《原道》《原毀》《爭臣論》《平淮西碑》《張中丞傳后序》諸篇,而一切銘狀概為謝絕,則誠近代之泰山北斗矣,,今猶未敢許也,。”顧炎武說:韓愈在文學史上的貢獻太大了,,他有那么多的名篇傳世,,如果他能夠推辭掉那些墓志銘狀之文,就真的是泰山北斗級的人物了,。 對于這種說法,,姚鼐表示了贊同,他在韓愈所作《贈太尉許國公神道碑銘》一文的評語中說:“觀(韓)弘本傳及李光顏傳,,載弘以女子間撓光顏事,,與志正相反。退之諛墓,,亦已甚矣,!”姚鼐對諛墓的說法找到了證據(jù),雖然說姚特別崇拜韓愈,,但他還是覺得韓所寫的這些軟文讓他感到痛惜,。 韓愈墓全景 而對于這種說法,卞孝宣在《韓愈評傳》一書中替?zhèn)髦鬟M行了辯護:“其實,,碑,、志是應(yīng)死者家屬或門生故吏請求而作,勢必隱惡揚善,,甚至無中生有地進行歌頌,。一般作者如此,韓愈亦在所難免,,不必為他辯解,。”而后該評傳中引用了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第一章中的一段話:“因見近年……洛陽出土之唐代非士族之墓志等,,其著者大致非當時高才文士,,而其所用以著述之文體,駢文固已腐化,,即散文亦極端公式化,,實不勝敘寫表達人情物態(tài)世法人事之職任?!瓌t知非大事創(chuàng)革不可,。是昌黎河東集中碑志傳記之文所以多創(chuàng)造之杰作,而諛墓之金為應(yīng)得之報酬也,?!?/p> 陳寅恪說,他近些年看到洛陽地區(qū)出土的非名家墓志,這些墓志的寫作水平很差,,雖然韓愈也寫了不少墓志,,但韓的所寫卻是一篇精彩的傳記,以此推論起來,,韓愈即使拿錢替別人寫“諛墓”,,也是認真對待,下了一定的工夫,,這么說來,,他即使得到一筆不低的酬金,也是他勞動后的應(yīng)得報酬,。陳先生這番論述的潛臺詞就是說:韓愈所寫的這些墓志銘,,并不是因為拿人錢就替人說好話,他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如林琴南所言,,韓愈在文學上的成就表現(xiàn)在各個方面,他不止是文章寫的好,,其實他的詩也頗具特色,,雖然本文重點談的是韓愈的文,可是如果不提到他的詩,,也會不完整,,所以在下面聊一聊韓愈的詩作。 碑文上的歷史 關(guān)于韓愈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的獨創(chuàng)性及其地位,,清吳喬在《西昆發(fā)微序》中說:“唐人能自辟宇宙者,唯李,、杜,、昌黎、義山,?!边@句話是將韓愈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的成就跟李白、杜甫,、李商隱相并提,。但吳喬又說:“于李、杜之后,,能別開生路,,自成一家者,惟韓退之一人,,既欲自立,,勢不得不行其心之所喜奇崛之路。” 吳喬認為,,李,、杜之后,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能獨成一家者,,就屬韓愈了,。清葉夔在《原詩》中進一步認為:“唐詩為八代以來一大變,韓愈為唐詩之一大變,;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為鼻祖,。宋之蘇,、梅、歐,、蘇,、王、黃,,皆愈為之發(fā)其端,,可謂極盛?!笨磥眄n愈是唐詩發(fā)展的一個轉(zhuǎn)折性人物,,他成為了宋詩的發(fā)端。 對于韓愈所作詩歌的特色,,陸侃如,、馮沅君在《中國詩史》中說:“從杜甫詩的內(nèi)容上衍出來的是白居易一群,從杜甫詩的形式上衍出來的是韓愈一群,?!边@種論述倒是很有意思。陸,、馮認為韓愈的詩文特別注重形式,,文中所舉的第一首詩是韓愈所作《符讀書城南》,此詩的后半段為: 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 年至十二三,頭角稍相疏,。 二十漸乖張,,清溝映污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 這一段的前七句的每一句都是“二三”的結(jié)構(gòu),,而到了第八句,則轉(zhuǎn)變?yōu)椤耙凰摹苯Y(jié)構(gòu),,這種做法在詩中少有出現(xiàn),。試著一讀,就能感到其中的突兀,。韓愈的詩中另有一種特殊的用法,,那就是句子的重復,比如《雙鳥》: 不停兩鳥鳴,,百物皆生愁,。 不停兩鳥鳴,自此無春秋,。 韓愈的詩不僅在句子有重復,,而且在有些字上也同樣如此,比如他寫了一首《南山》,,我節(jié)錄其中一段如下: 或連若相從,,或蹙若相斗, 或妥若弭伏,,或竦若驚雊,, 或散若瓦解,或赴若輻輳,, 或翩若船游,,或決若馬驟, 或背若相惡,,或向若相佑,, 或亂若抽筍,或嵲若炷灸,, 或錯若繪畫,,或繚若篆籀, 或羅若星離,,或蓊若云逗, 或浮若波濤,,或碎若鋤耨,, 或如賁育倫,…… 這首詩中,,韓愈連用了五十多個“或”字,,雖然這首詩是仿照《詩經(jīng)》中的《北山》而作,里面也有這個“或”字的連用,,但原作遠沒有他用得這么夸張,。陸,、馮認為韓愈的這個用法“不免有點不自然”。韓愈作的其他一些詩,,陸,、馮則認為讀上去不像詩,比如《忽忽》: 忽忽乎,,余未知生之為樂也,,愿脫去而無因。 安得長翮大翼如云生我身,,乘風振奮出六合,。 絕浮塵,死生哀樂兩相棄,,是非得失付閑人,。 韓愈墓的前方 而韓愈所作的《嗟哉董生行》,陸,、馮認為這首詩“完全是散文的格式”,。對于這一點,前人早有詬病,,比如惠洪在《冷齋夜話》卷二有這樣一段話:“沈存中,、呂惠卿吉甫、王存正仲,、李常公擇,,治平中,在館中夜談詩,。存中曰:‘退之詩,,押韻之文耳,雖健美富贍,,然終不是詩,。’”而《后山詩話》中錄有黃庭堅的評價:“詩文各有體,,韓以文為詩……故不工爾,。” 還有不少的評價都是說韓愈以文為詩,,看來大家認定他是一位作文高手,,把這種慣性也用到了作詩上。陳寅恪在《論韓愈》一文中,,則引經(jīng)據(jù)典地講述了在韓愈之前的佛經(jīng)翻譯就是以文為詩,,但他同時說:“……退之雖不譯經(jīng)偈,而獨運其天才,,以文為詩,,若持較華譯佛偈,,則退之之詩詞旨聲韻無不諧當,既有詩之優(yōu)美,,復具文之流暢,,韻散同體,詩文合一,,不僅空前,,恐亦絕后,決非效顰之輩所能企及者矣,?!标愐≌J為,韓愈的這種寫法不僅好,,而且空前絕后,。 對于韓愈詩風的評價,古人多以“奇,、崛,、瑰、怪”來形容,,但以這種奇特的方式來寫詩,,后世也有著不同的評價,清馬位在《秋窗隨筆》中說:“退之古詩,,造語皆根柢經(jīng)傳,,故讀之猶列商、周彝鼎,,古痕斑然,,令人起敬。時而火齊木難,,錯落照眼,,應(yīng)接不暇,非徒作幽澀之語,,如牛鬼蛇神,。”這當然是褒獎的說法,。 而趙翼在《甌北詩話》卷三中則稱:“韓昌黎生平所心摹力追者,,惟李、杜二公,。顧李、杜之前,,未有李,、杜,,故二公才氣橫恣,各開生面,,遂獨有千古,。至昌黎時,李,、杜已在前,,縱極力變化,終不能再辟一徑,。惟少陵奇險處,,尚有可推擴,故一眼覷定,,欲從此辟山開道,,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然奇險處亦自有得失,。蓋少陵才思所到,偶然得之,;而昌黎則專以此求勝,,故時見斧鑿痕跡。有心與無心異也,?!?/p> 第一級平臺 趙翼認為韓昌黎就是有意效法李、杜,,但是李,、杜太有名氣了,想超過他們已經(jīng)沒有可能,。而韓愈觀察到杜甫在奇,、險的寫法上并未達到極致,于是他就朝這個方向努力,,而后創(chuàng)出了自己的風格,。但可惜的是,韓愈在這方面走得有些遠,,使人能看到刻意的地方,。從韓愈留下來的詩篇看,他所作之詩,,確實有趙翼所說的傾向,,但也有一些詩,韓愈寫得通俗上口,,并不顯得刻意,。比如那首著名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這首詩已然成為了兒歌中的名篇,但他所作《聽穎師彈琴》,,則更是極具歷史性的名篇: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蘇東坡對韓愈的這首詩極其喜愛,,他曾將此詩改為了一首《水調(diào)歌頭》的琵琶曲詞。關(guān)于改編的緣由,,東坡在這首詞的小序中稱:“歐陽文忠公嘗問余:‘琴詩何者最善,?’答以:‘退之聽穎師琴詩最善?!唬骸嗽娖纣?,然非聽琴,乃聽琵琶也,?!嗌钊恢=ò舱沦|(zhì)夫家善琵琶者,,乞為歌詞,。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詞,稍加隱括,,使就聲律,,以遺之云?!?/p> 東坡說某天歐陽修問他,你覺得哪首寫琴的詩最好,?東坡回答就是韓愈的這首《聽穎師彈琴》,。沒想到歐陽修卻說,韓愈的這首詩寫得的確漂亮,,但可惜的是,,韓愈聽到的不是琴,而是琵琶,。東坡覺得歐陽修說的對,,于是他就把韓愈的那首詩改成了琵琶曲詞。 但是這段公案在后世卻引起了廣泛的爭論,,爭論的焦點就是:韓愈當年聽到的究竟是琴還是琵琶,?《西清詩話》上有這樣一段記載:“三吳僧義海,以琴名世,。六一居士嘗問東坡琴詩孰優(yōu),?東坡答以退之《聽穎師琴》。公曰:此只是聽琵琶耳,?;蛞詥柡#T唬簹W公一代英偉,,然斯語誤矣,。‘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言輕柔細屑,真情出見也,?!畡澣蛔冘幇海率扛皵硤觥?,精神余溢,,聳觀聽也?!≡屏鯚o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縱橫變態(tài),浩乎不失自然也,?!卑嬴B群,忽見孤鳳凰’,,又見穎孤絕不同流俗下俚聲也,。‘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起伏抑揚,不主故常也,。皆指下絲聲妙處,,惟琴為然。琵琶格上聲烏能爾耶,?退之深得其趣,,未易譏評也?!?/p> 這段話說,,有位法名義海的僧人對彈琴極其在行,他對歐陽修的回答提出了異議,。義海說,,歐陽修雖然是一代英豪,可惜他不懂琴,。而后義海從此詩中摘句進行分析,。因為義海懂得琴理,所以他能從韓愈的詩句中體悟到詩中所描寫的彈奏場景,,只有琴才能演奏得出來,,而琵琶則不可能。因此義海認為,,韓愈深得琴理,,所以他不可能聽的是琵琶彈奏。 對于義海的這個論斷,,后世有不少人予以贊同,,許顗稱:“韓退之《聽穎師琴》詩云‘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此泛聲也,,謂輕非絲,重非木也,?!卑嬴B群,,忽見孤鳳凰’,泛聲中寄指聲也,?!Q攀分寸不可上’,吟繹聲也,,‘失勢一落千丈強’,,順下聲也。仆不曉琴,,聞之善琴者云,,此數(shù)聲最難工?!痹S顗的分析方式也是從琴理上入手,他說自己跟會彈琴的人探討過這件事,,對方也認為詩中所描繪的就是彈琴,。而清代的薛雪也同樣認為琵琶不可能演奏出這樣的聲調(diào):“《聽穎師彈琴》,是一曲泛音起者,,昌黎摹寫入神,,乃以‘昵昵’二語為似琵琶聲,則‘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除卻吟猱綽注,更無可以形容,,琵琶中亦有此邪,?” 那么,后人為什么要一面倒地強調(diào)歐陽修理解錯了呢,?其實更多者仍然是為了維護儒家正統(tǒng)思想,。古琴本是中土的高雅樂器,而琵琶則是西域胡人所擅長彈奏的一種樂器,,雖然彈奏琵琶在唐代已經(jīng)大為流行,,但韓愈的詩文中卻絕無詠嘆琵琶者,這其中的原因,,吳振華在《韓愈詩歌藝術(shù)研究》一書中認為:“作為以文化復古為己任的一代大儒,,他對待音樂的態(tài)度是崇尚古樂而排斥所謂的亂雅樂的‘鄭衛(wèi)’新聲。而當時與雅樂相對的流行音樂正是西域傳入的燕樂(俗樂),,俗樂中的主要樂器之一就是琵琶,。”看來韓愈歌頌古琴卻不提琵琶,,其內(nèi)在的原因還是要捍衛(wèi)儒學的正統(tǒng),,而這種做法也恰好符合了韓愈一貫的衛(wèi)道立場。 韓愈墓位于河南焦作市孟州市西虢鎮(zhèn)落駕頭村。昨天在洛陽高鐵站包下了一輛出租車,,今天一早他就如約趕到了酒店,。我把自己的行程單出示給他,他僅瞥了一眼,,就說出了今日的行進路線,。有著如此高度概括性的統(tǒng)籌,這在我遇到的出租車司機中不多見,。跑得兩處之后,,接著去探訪韓愈墓。 韓愈墓在洛陽的東北方向,。司機稱,,走繞城公路太遠,堅持穿城而過,。我感謝了他的善意,,然而這個過程中卻經(jīng)歷了二十余個紅綠燈并堵車四次,其中兩次是因撞車,,兩次是因警察查車,。不足十公里的路,費時竟超一小時,,但司機對此卻絲毫不煩,。我佩服他應(yīng)對一切的耐性。 終于從開元大道駛出,,上二廣高速,,行40公里從孟州站下,東行7.5公里,,在高速路上就看到了韓愈陵園的公路牌,。標識這么詳盡者真是少見。前方看到了落駕頭村的指示牌,,我正在琢磨這個地名的含義,,還沒等醒過味兒來,前行百余米即到了韓莊,。 韓園入口處的城闕 國家級的文保牌 入口處 韓愈的墓園入口是一城門式的巨大牌樓,,穿牌樓進入兩百米即到了韓愈墓園門口,門票二十元,。司機說他不想去,,就在門口等我。于是我獨自買票入內(nèi),。整個墓園依山勢而建,,形成三個平臺,,進山門后,所見是第一層,,此處有幾百平米的離地兩米高的祭祀臺,,臺上空無一物,僅在右角掛了一口鐘,,鐘背鑄著“韓文公祠”,。然而鐘的正面鑄造的卻是佛家語,將此兩者結(jié)合在一起,,韓文公若地下有知,,定然會大感不樂意:他正是因為勸皇帝不要佞佛,而遭受了苦難,,而今卻被人不依不饒地將佛語鑄造在了他祠堂里的鐘上,,我不確定這個鑄造者是否是故意為之。 韓昌黎的祠堂里掛著一口佛鐘 韓湘子 旁邊的功德碑還未刻滿 祭壇后面是韓愈侄孫韓湘子墓,,墓旁立著韓湘子雕像,,雙手做吹笛狀。料想韓愈不會想到他的侄孫而后成為了八仙之一,,世間事就這么吊詭。當年韓愈因為規(guī)勸皇帝不要崇佛而被貶出京城,,當他到達長安東南的藍田關(guān)時,,他的侄孫特意趕來,陪他同行,。在路上,,韓愈給韓湘寫了一首詩,此詩的最后一句是:“知汝遠來應(yīng)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看來爺孫二人感情很好,。韓愈覺得此行路途艱難,,有可能會客死他鄉(xiāng),于是他囑咐韓湘,,一旦自己去世了,,就由他來收尸。好在后來韓愈平安地活著返了回來,,而四年之后,,韓湘也考中了進士,但后來他如何成了神仙,,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韓愈墓的標牌 韓文公祠入口 韓愈站在這里,,還披了件紅斗篷 繼續(xù)前行,登上第二級平臺,,此處便是韓文公祠,。在祠堂門口有一道士正在教一個半大男孩八卦步的走法,看我前來,,他馬上問我要不要算卦,?我告訴他自己不是來算卦的,只想找到韓愈墓,。我的這個回答讓他原本炯炯的眼神像熄滅的燈一樣,,暗淡了下去,并且沒好氣地說,,就在后面,。我鄭重地向他表達了歉意,盡管他已經(jīng)沒有興趣再聽我言語,,繼續(xù)跟那個男孩講解著八卦步,,而我也繼續(xù)登高,再上十一級臺階到達第三級平臺,。 本以為這其中有韓愈墓 第二進平臺入口 八卦步 小山頂上 平臺上有幾株古樹,,很是粗壯,韓愈墓丘遠超之前所看墳丘的規(guī)格,,體量很是巨大,,我先走到墓的正前方,向昌黎先生鞠了一躬,,以此來表達我的敬意,,然后繼續(xù)在這一帶拍照??赡苁遣讲降歉邘淼钠@?,我感覺到雙腿有些酸脹,于是在墓旁靜坐了幾分鐘,。墓園內(nèi)靜極,,無風聲,亦無鳥鳴,,我?guī)缀蹩梢月牭阶约旱哪X神經(jīng)在相互碰撞的聲音,。 微信號:zhilanzhaiweili 藏書家韋力的古書之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