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個美國作家的書“臟”到不堪入目,但卻被譽為美國的巴爾扎克) 美國著名作家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因為充血性心力衰竭,,5月22日在紐約曼哈頓去世,享年85歲。 他和索爾·貝婁,、約翰·厄普代克一起,,被視為福克納之后最重要的美國小說家,。他著作等身,,兼具原創(chuàng)性和挑釁性,通過性,、種族和政治這三大主題,,深刻而細致地傳達出不斷演進的時代精神和社會風貌,因此獲稱“美國的巴爾扎克”,。 高度的爭議,,巨大的成功 從1959年出道至今,在近60年的時間里,,羅斯從未淡出公眾視野,。他是文壇的常青樹,總共出版了31本書,,包括為他贏得巨大聲名與爭議的《波特諾伊的怨訴》《美國牧歌》和《我嫁給了共產黨人》,。 他獲得了能夠獲得的幾乎所有的文學獎:一次普利策小說獎,兩次美國圖書獎,,兩次美國書評人協會獎,,三次筆會·福克納獎(他是該獎歷史上唯一一位梅開三度的得主),,外加英國的布克國際獎和捷克的卡夫卡獎,。只有久等不至的諾貝爾獎,讓他至死不能釋懷,。 在世時就被收入“美國文庫”的作家只有三位:索爾·貝婁,、尤多拉·韋爾蒂和羅斯,但生前入選法國七星文庫的英語作家,,羅斯是唯一一人,。 1933年3月19日,菲利普·羅斯生于新澤西州紐瓦克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55年獲得芝加哥大學英語文學碩士后,,在陸軍系統(tǒng)服役兩年,因工傷退伍,,從此邊教書邊寫作,,其處女作《再見,哥倫布和五個短篇》問世于1959年,,因為對猶太反叛青年的刻畫而轟動一時,,并在次年為只有27歲的羅斯贏得了美國圖書獎,。 十年后,羅斯出版了第四部小說《波特諾伊的怨訴》,,書中對手淫和男性性欲的坦率描寫引發(fā)了高度爭議,,并遭到猶太人社群的猛烈抨擊。但昭彰的惡名也相應地為他帶來了商業(yè)上的巨大成功,,《波特諾伊的怨訴》成了街談巷議的“臟書”或先鋒作品,,其銷量甚至超過了馬里奧·普佐的黑手黨小說《教父》。 英國作家安東尼·伯吉斯在介紹《波特諾伊的怨訴》時寫道:“據說這部小說對手淫的研究和梅爾維爾對鯨魚的研究一樣透徹,?!贝竺餍前虐爬な反渖簞t公開評論,如果見到這本書的作者,,她絕不會跟他握手,。 《波特諾伊的怨訴》就像一部花樣手淫百科全書。主人公亞歷克斯·波特諾伊在心理醫(yī)師面前滔滔不絕,,通過毫無保留的傾訴,,講述自己從童年開始直至邁入社會后所經受的種種壓抑。波特諾伊逃避感情,,一味地物化婦女,,妄想通過征服非猶太人的美國女人來征服這個異教徒的國度,以此實現自己的美國夢,。他沒有如愿,。他最終走向了自己的父親,成為無能的猶太男人中的一員,,永遠承受著本民族文化對他們施加心理閹割后的傷害,。 在羅斯的小說中,猶太性和美國性同樣鮮明,。前者是他文化的根和幾乎一切心理動機的背景,,后者才是他百般努力卻始終無法真正融入的自由世界。波特諾伊徘徊于禁欲和欲望之間,。他反對自己與生俱來的猶太性,,反倫理,反綱常,,這一姿態(tài)遠比書中不加節(jié)制的性描寫更令人震驚,。 半個世紀過去了,《波特諾伊的怨訴》在美國文學史的地位日益得到鞏固,。羅斯去世后,,英國名作家馬丁·埃米斯撰文指出,《波特諾伊的怨訴》仍然是王冠上的鉆石,。它“包含了所有重大的主題(只有道德不在其中):父親,、母親,、子女、男性性欲,、受難和以色列,。羅斯用一種諷刺性的才華點燃了這把大火,如果我們幸運的話,,這樣的才華也許一代人才會出現一次”。 虛構自傳,,也虛構歷史 羅斯有過兩次短暫而蹊蹺的婚史,。據他說,第一次是中了圈套:瑪格麗特·馬丁森借別人的尿樣,,對他謊稱懷孕,,騙他于1959年結婚。兩人于1963年分手,,馬丁森五年后死于車禍,。前妻及其意外死亡對羅斯造成的巨大影響,在他的多部小說中清晰可見,,其中包括1974年問世的《我作為男人的一生》——“朱克曼系列小說”的第一部,。 1990年,羅斯娶長期為伴的英國演員克萊爾·布盧姆為妻,,未料這場婚姻僅僅持續(xù)了四年,。布盧姆很快出版回憶錄《離開玩偶之家》,披露前夫冷漠,、陰郁,、自我中心的性格和讓他深受折磨的多種病痛——冠狀動脈阻塞、神經衰弱和不成功的膝蓋手術導致的后遺癥,,并對羅斯在小說《欺騙》(1990)中對她和她家人的刻薄描寫耿耿于懷,。 第二次離婚事件、他對女人和婚姻的疑懼,,以至女權主義者的圍攻,,讓晚年的羅斯迎來了創(chuàng)作力的又一個爆發(fā)期。在用作品回擊的同時,,他也寫出了一系列獲得高度贊譽的歷史小說,,包括通稱的“美國三部曲”,即1997年出版,、次年為他贏得普利策獎的《美國牧歌》和隨后問世的《我嫁給了共產黨人》與《人性的污點》,。 從2004年開始,他幾乎年年出書,,先后寫出了《反美密謀》《凡人》《退場的鬼魂》《憤怒》《羞辱》和《復仇女神》,。其中,,《憤怒》的書名取自中國國歌。故事發(fā)生在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主人公梅斯納因為不知道該不該聽從號召,,參軍打仗,而陷入心理的亂局,。他回憶起了在學校學唱過的中國國歌,,歌詞清晰地、一遍又一遍地回蕩在他的腦海,,其中有一句“憤怒充滿了每個同胞的心間”,,正是“每個人被迫著發(fā)出最后的吼聲”不盡字字相符的英譯。 “我們那會兒每周上一次大課,,全體學生聚到禮堂里,,活動的一部分就是唱愛國歌曲?!绷_斯后來說,,“后來我們唱了一首歌,聽說是中國國歌,。這些猶太小學生唱著:‘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阍趺赐昧诉@個呢,?” 梅斯納認定,“憤怒”是英語中最美的一個詞,,每當他面對這個不公平的世界,,或是回憶起這輩子遇到的種種來自他自己的三座大山——父權、神權,、政權——的壓迫,,“憤怒”就充斥了他的身心,將他打造成上世紀50年代初冷戰(zhàn)前夜一個內心憤怒的青年,。 2016年,,特朗普贏得大選之后,《反美密謀》再次受到廣泛關注,。書中虛構了一段美國現代史:在1940年的大選中,,羅斯福總統(tǒng)被納粹同情者,、前傳奇飛行員查爾斯·林德伯格擊敗,,結果美國不僅未對德宣戰(zhàn),反而與希特勒結好,并在全國掀起反猶浪潮,。記者沃爾特·溫切爾公開批評林德伯格總統(tǒng),,卻遭解雇和暗殺。此情此景,,難免讓特朗普時代的讀者產生不寒而栗的共鳴,。 被高估的羅斯,被忽視的巨匠 2011年,,羅斯以終身的文學成就獲得了布克國際獎,。三人評委會主席里克·格科斯基前往紐約面見羅斯,行前到處打聽和羅斯談話有什么禁忌,。人家告訴他,,有三個字千萬不能提:諾貝爾。 過去20年來,,羅斯年年被視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這種期待越到后來越強烈,,因為上一位美國作家(托妮·莫里森)獲獎,,已是遙遠的1993年。美國文學受到如此的忽視,,既不正常,,也不科學。很多人相信,,只要有美國人折桂,,羅斯必然勝出。 然而,,2016年秋,,噩耗傳來,瑞典學院寧肯表彰歌手鮑勃·迪倫,,也不愿把諾貝爾獎頒給眾望所歸的羅斯,。這意味著他余生問鼎無望。 羅斯多產,,但主題單一,。他總寫性欲強烈、身體無能的猶太知識分子在當代美國的掙扎,,場所通常不離紐瓦克,,主人公寥寥可數:內森·朱克曼(出現于九部小說)、好色教授大衛(wèi)·凱普什(三部)和菲利普·羅斯本人(六部),。圍繞羅斯的爭論大多就此展開,。有人認為他被嚴重高估,另一些人相信,,這正是他的深刻所在,。 羅斯獲得布克國際獎后,,擔任該獎評委的澳大利亞作家和出版人卡門·卡利爾立即宣布辭職,并將內部分歧公之于眾,,力貶羅斯,。 “他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弄同一個主題,幾乎每本書都是如此,。這就好像他坐在你臉上,,讓你無法呼吸?!笨ɡ麪栒f,,“我壓根就沒把他當成個作家。我早就清楚自己是不會讓他過初評的,,所以我很吃驚他能待下來,。我不欣賞的就他一個——其他人都挺好?!?/p> 進入那一年布克國際獎決選名單的作家共13人,。卡利爾尤其欣賞中國作家王安憶,,并曾為她親撰推薦辭,,贊揚她“表面上家長里短,卻自有神奇而熱烈的小說家之力量于其中”,,而且,,“王安憶的反諷,她對性愛的大膽探索,,最清楚不過地證明了存在著多少種方式”去挑戰(zhàn)讓人喘不過氣來的制度,。 但文藝評論家喬納森·瓊斯認為,卡利爾對羅斯“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弄同一個主題”的指責大錯特錯,,殊不知這正是“一種記憶和想像的特殊景觀”,,小說家只有對同一個地方充滿熱情和個人關切,才能不斷回返,。這既不是卡利爾認為的單調和壓抑,,也不是小說家的枯燥或局限,而正是一個真正且嚴肅的小說家的技藝所在,。 美國作家阿尼斯·什瓦尼支持卡利爾,,因為“美國文學自我封閉,羅斯配不上布克國際獎”,。 “我們有一批普遍被嚴重高估的‘文學巨匠’——羅斯,、厄普代克、德利洛、品欽,,個個都是永恒謠傳的諾貝爾獎競爭者,,卻不能為世界其他地區(qū)共享?!笔餐吣嵴f,。 紐瓦克,布拉格 然而,,羅斯并非眼界狹隘的美國作家,。20世紀70和80年代,在很多東歐作家為西方熟知并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羅斯立有大功,。 2001年,捷克共和國國會和布拉格市政府創(chuàng)辦了弗朗茨·卡夫卡獎,,首次頒獎就表彰了羅斯,,第二年才輪到本國大作家伊萬·克利馬獲獎。 羅斯當年不只坐在書齋里,,通過寫文章來推薦克利馬和昆德拉,,他還付諸行動。在2013年的筆會大會上,,借著領受文學服務獎的答謝辭,他回憶了與捷克作家的交往,。 “從1972年開始,,一直到1977年,每年春天我都要去一趟布拉格,,待一個星期或十天,,與那里的一大幫子作家、記者,、歷史學家和教授晤面,。”他說,,克利馬為此遭到警察通宵的盤問,,他們問,他的美國朋友為什么每年春天都來轉一圈,,他對此只有一個回答,。根據羅斯的轉述—— “你們沒讀過他的書嗎?”克利馬問警察,。 不出所料,,他們被這問題難住了,但他很快提供了答案。 “他是來找姑娘的,?!笨死R說。 羅斯始終認為,,寫作就是他全部的生活,,生命不息,寫書不止,?!拔矣X得,我這么頻繁地寫書,、出書,,是因為我無法忍受沒有書可寫的狀態(tài)?!彼?009年告訴傳奇編輯蒂娜·布朗,,“我不在乎還能再寫出多少本書,我只在乎能完全投入到一本書的寫作狀態(tài),,讓寫作占據我的時間,。我寫前一本書的時候,腦子里從來不會想著另一本,。每本書都始于灰燼,,真的。所以我倒不是感到有這個要說,,有那個要說,,或是有故事要講,我只知道,,只要我活著,,就想一直寫下去?!?/p> 現在,,他去世了。他寫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