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雖然只能活一次,但是我們至少還能活三萬天——七八十歲,。我們走過了一條非常崎嶇坎坷的人生之路,,我們在沒有選擇中出生,在痛苦煩惱中生存,,在無奈當中離開這個世界,。所以,一個人如果不學佛,,一直為痛苦的處境而痛心疾首,。人生哪來的一帆風順?所以,,要把自己真正的境界提高,,讓自己能夠獲得智慧,尤其不要擁有人間的智慧,,要擁有般若智慧,,那就是超脫人間凡人的智慧,不是擁有,,而是舍去,。 在中華文化中稱“雄才自古多磨難”。我們每一個人只要有愿力,,就能夠克服自己人生的一切障礙,。我們每一個人只要能夠好好地修心學佛,你一定會將自己的痛苦煙消云散,。 大乘佛法提倡安樂行,,也就是自己要能夠快樂,你才能讓所有的眾生快樂,。佛弟子為什么會擁有很多的快樂,?這個秘密,后來經過科學家的研究,,他們對虔誠的佛教徒腦部掃描發(fā)現,,促進快樂和安靜的腦部區(qū)域異常活躍,。因為在佛弟子的腦部的快樂中心經常處于活躍的狀態(tài),,這就解釋了佛弟子能夠保持心境平和、知足常樂的心態(tài)的原因,。 科學家證明,,學佛人修心之后,會改變大腦的思維,對那些煩惱困苦的環(huán)境會有所改變,,因為學佛人能夠控制自己的感情和性格,。左腦快樂中心的區(qū)域如果處于高度的活躍狀態(tài),說明我們學佛人的心態(tài)一直是真的快樂,。因為左腦的快樂神經經常處于活躍狀態(tài),,佛教徒在大腦中處理各種恐懼、煩惱,、憂愁各種不好情緒的區(qū)域,,活動就會比一般人來得慢。 要想得到,,就先要舍,。所以一個人學佛要懂得,讓自己時刻保持一顆安靜的心,、快樂的心,,不要讓任何煩惱占據著自己的心靈和大腦,你就會常常保持一種快樂的情緒,。很多人就是經?;貞涍^去,讓自己永遠處在那些煩惱當中,,所以他的腦細胞里就不能儲存和活躍快樂的區(qū)域。
其實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說“欲取之,,先付之”,,你要得到,先預支,,先給人家,,付出,你想得到先要付出,。我們做人也是這樣,,我們先要付出,才能得到別人的心,;我們要付出愛心,,付出慈悲心,我們才能得到別人慈悲心的回贈,。很多人關系相處不好,,家庭關系相處不好,就是因為沒有付出,,所以當你經常付出了,,你就會得到對方的回報。 所以,,要想成佛,,我們先要付出慈悲;想要救度眾生,,必須要先放下執(zhí)著,。所以,舍去執(zhí)著,,才會擁有般若,。舍去自己不平衡的心態(tài),一切眾生皆具佛性,,一切眾生皆是平等,,用這種心態(tài),來在這個世界上好好地為人處事,,你一定會擁有菩薩的六波羅蜜,。
凡了到了九華山,開始看到環(huán)境蠻好,,后來一天一天覺得自己比在原來的廟里還要難過,,因此他就拆開那封信,看看師父都寫了什么,。師父在信上寫道:“徒兒,,你現在離咱們的寺廟有300多里,但你并不覺得有什么不一樣,,對不對,?我知道你不會覺得有什么不同,因為你還帶著你有麻煩的根源,,也就是你自己,,因為煩惱是自己所生。無論你的身體還是你的精神,,其實都沒有什么毛病,,因為煩惱并不是你所遇到的環(huán)境使你受到了挫折,而是由于你對環(huán)境作出的各種概念和印象影響了你的心,,讓你心中產生雜念,。一個人心里想什么,它就會變成什么,。當你了解這點之后你就回來吧,,因為只要你心中沒有煩惱,你就會遠離煩惱,?!?/strong> 師父的信使他非常郁悶,,凡了覺得自己需要的是同情而不是教訓。當時他馬上決定永遠不回自己的廟了,。那天晚上經過一座長老的房子——因為沒有別的地方好去,,凡了就進去和一位老和尚聊了一個時辰,沒想到老和尚反復強調的是:能征服自己的人強過能占領城池,。凡了坐在蒲團上聆聽著老和尚的教誨,,原來和他師父講的都是同樣的道理。 突然,,他想念師父,,師父常說:萬事唯心造,心不動,,一切如如不動,,法喜就在其中。凡了覺得自己第一次能夠清楚而理智地去思維,,并發(fā)現自己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傻瓜,。他曾想改變這個世界和世界上所有的人,現在他明白了,,真正需要改變的,,首先是自己的心態(tài)啊。 人的內心平靜不在于你身在何處,,生活中得到快樂不在于你身邊的是誰,,只要你有精進慈悲的心態(tài),你就能夠實現自己的愿力,。 所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講“人不通今古,,馬牛如襟裾”,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不讀書,、不懂禮儀、沒有文化,、沒有知識,,如牛馬穿上衣服沒有兩樣。人與動物禽獸為什么不一樣,?人在于有歷史,有智慧,,能在思維當中得到一種高尚的突破和擁有超越人間的高尚境界,。 想一想,現在的人真的沒有這方面的文化,。我剛剛看了一個新聞,,前幾天一個男子向女同學表白自己很愛她,,這個女子拒絕了他,結果這個男孩子一怒之下就把那個女孩子從19樓扔了下去,,現在這個男孩子已經被判處死刑了,。所以想一想,現在的人思維出偏差,,IQ(智商)和EQ(情商)全部出偏差,,人的境界在低下,“稍不留神,,稍不如我意,,我就不想讓你活,自己也不想活”,。 中華傳統(tǒng)文化還有一句話叫“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急則無智”。現在的人動不動就很著急,。剛才那件事情,,如果你有智慧,你慢慢地,、不停地去追求,,不停地對她好,能感動對方,,說不定你能成功,。人現在就是太急,急的人沒有智慧,。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如果水太清了,魚不會在里面生活,;如果脾氣太急了,,這個人不會有智慧。 人要懂得,,糊涂也是一種智慧,。有時候你明明知道,你也不要著急,,因為一著急,,智慧離你而去,你一定下來,,智慧很快就來到你的身邊,。所以要懂得,學佛人要守戒,,戒了之后,,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他就定得下來,,“反正不能做的事情我不做”,,心就定了,定了之后他才能得到智慧,。所以,,“戒定慧”啊。 如果你生活在極度痛苦中,,沒有好好學佛,,你只能與嘆息作伴,與愚癡為友,。很多人碰到事情就傻掉,,這就是愚癡。有智慧的人,,他一定會想出辦法,;沒有智慧的人,他想不出辦法,。人只要活著,,就必須尋找一件東西。什么呢,?那就是你的佛性和你的本性,。 在紅塵中,在煩惱,、痛苦中,,我們會遺失生命外在的聰明和能力,但是只要我們拼命地去尋找內心佛性的沉穩(wěn),、寬容,、慈悲和智慧,那不正是我們在過去痛苦歲月中需要尋找自己的真我如來嗎,?這句話的意思是,,外在的東西,有再大的欲望,,你擁有了,,但是可能會失去你本性的智慧;但是當你不在乎外界的這些物質,、名聞利養(yǎng),,你的心中還擁有寬容、慈悲,那些最高尚的最值得讓人擁有的東西,。 所以在生命過程中,我們沒有絕對的好與壞,,繁華有繁華的蒼涼,,平淡有平淡的快樂。想通的那些云淡風輕的日子,,內心要擁有更多放下和解脫,。活在回味的歲月當中,你內在增長的佛性會一絲一縷慢慢離開你,,很多人活在過去的痛苦當中,,你的智慧、你的佛性就會慢慢離開你,,讓你變得非常孤獨和痛苦,。所以要超越人性,要擁有佛的智慧,。讓佛光普照著你,,就要拼命去尋找已經失去的在我們本性九識田中的佛性光芒。 有一天,,佛陀和他的弟子漫步在池塘邊,。佛陀很喜歡帶著弟子在池塘邊上走。當時有位弟子問他:“世尊,,我們用修行人的功德力量,,真的能讓死者超生嗎?”佛陀沒有說話,,拿起腳邊的一塊石頭,,拋進了池塘當中,說:“好,,現在你們跟我一起虔誠地繞池塘念‘石頭浮上來,,石頭浮上來’?!贝蠹夷盍藥兹?,石頭也沒浮上來。佛陀說:“一個業(yè)障很重的眾生,,他所造的因緣本性,,均是下沉的業(yè),任憑別人怎么增上緣去幫他超度,,都沒有辦法把他超度上來,。” 佛陀又撿了一個干果拋入水中,說:“大家一起念‘干果沉下去,,干果沉下去’,。”結果,,這個干果浮上來了,。佛陀語重心長地說:“一個人根本的業(yè)很輕(根本業(yè),實際上就是你過去生中的業(yè)障如果很輕),,不管他是否有在今世造了一些小業(yè),,但是,若依然是本性光明,,臨終助念就會幫助他同登極樂,。”也就是說這個人的惡業(yè)惡根太重了,,他的基礎太壞了,,你怎么樣超度,他都不能上去,;如果一個人只是造了一些小的新業(yè),,尤其他在上輩子沒有做很大的惡業(yè),他一定能超度上去,。 世界上的人對法律負責,,而修行的人應該對因果負責。我們修行人自己種因,,果報現前,,善惡無人替代,只有心里明白了,,我們才能做到,。不要用你的肉體欲望去控制你的靈魂和心靈,應該用你的靈魂和心靈來好好地控制住你貪婪的身體欲望,。 我們要明白,,煩惱來自于我們心里不合理的愿望,如果你的愿望不合理,,明明做不到的事情你非要去做,,你的煩惱就來了。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是我們的牢獄,,因為當我們喜歡一樣東西,,我們就會被它緊緊地拴住,等于進了監(jiān)獄,,成為它的奴隸,。就像抽煙、賭博,你先嘗一嘗,,就上了癮,,就戒不掉。 有一位無德禪師見到了三位信徒,,三位信徒問他:“無德禪師,,人們都說佛教能夠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們信佛多年,,卻不覺得快樂,這是為什么呢,?”禪師說:“想快樂并不難,,首先要明白人為什么活著?!钡谝粋€人說:“人總不能死吧,!因為死亡很可怕,所以我們要活著,?!钡诙€人說:“我們現在拼命地打工,拼命地勞動掙錢,,就是為了防止年老的時候沒有錢來維系自己的生活,。”第三個說:“我可沒你們這么高的要求,,我必須活著,,否則我一家老小靠誰來養(yǎng)呢?”這時候無德禪師說:“哈哈,,怪不得你們得不到快樂,,你們只會想到死亡、年老和被迫勞動,,你們沒有理想,、信念和責任,生活當然就會過得很累,、很煩惱?。 ?/span> 當一個人活著為別人想的時候,,知道人間吃苦是暫時的,,心中有目標、放得下,,那才是沒有痛苦,。因為人生苦短,所以沒有必要將瞋恨、不平留在心中,,并時常傷害著自己,。要深信佛法,重視慈悲,,就會沒有容納恐懼的空間,,你的心才會平安吉祥。 一個經常后悔,、經常遺憾的人,,不僅會耗費很多的精力,會陷入痛苦的過去難以自拔,,更容易讓疾病纏身,。美國西北大學心理專家表示,總是活在后悔當中,,必然會導致憂郁癥和焦慮癥,。人在享福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享用他的福分,,一旦福分享用完,,他又沒有吃苦,又沒有行善,,他就開始憂郁,,就開始焦慮,然后拼命在人間再去獲得更多的欲望,,又造新業(yè),,必遭禍殃。 所以學佛人必須往前看,,好好地把握住自己的當下,,我們現在不修行,更待何時,?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以師父錄音為準,,以上內容若有不如理不如法之處,,請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護法菩薩原諒,!感恩合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