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第一紅石古寨”名為臨灃寨,位于河南平頂山市郟縣堂街鎮(zhèn)朱洼村,,臨灃寨似一座圍城,,寨墻條石呈淺紅色,,圍長約1100米,寨墻高6米多,,頗為壯觀,。寨墻外,有楊柳河,、北汝河繞寨而過,,終年綠水長流;寨墻內(nèi),,朱家大院青磚灰瓦古木森森,精心設(shè)計的曲折小巷暗藏玄機,。臨灃寨建成后的100余年里,,曾先后擊退土匪、捻軍,、太平軍和侵華日軍,,其防御能力不容小覤。
明朝末期,,一朱姓人家從移民至此,,他們對自己的來歷很是隱晦,據(jù)考證,,他們其實是明朝的皇族,,朱元璋的后裔,因避難而隱居下來,。
當(dāng)時此地村民多為張姓,,名為“張家埂”。聽說有外來戶要幫他們種地,,村民也很樂意收留他們,,還教給朱姓人家編蘆葦席。
朱姓人家聰明勤奮,,靠汝河水運和陸運將蘆葦席和其他蘆葦編制品販賣出去,,帶領(lǐng)村民們脫貧致富奔小康。后來山東,、河南等地的朱氏后裔陸續(xù)逃到這里隱居,,200年過去了,朱姓成了這里的大姓,,土豪也很多,,張姓開始給朱姓種田,“張家埂”也逐漸改名為“朱洼寨”,。
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朱姓后人朱紫峰通過科舉進入仕途,,成了朝廷的鹽運使,他的兩個哥哥朱紫貴,、朱紫云也成為了大鹽商,,三兄弟積累了大量財富,據(jù)說朱家的賬房先生就有二十多個,,三兄弟分家時都是用筐來分元寶,。
樹大招風(fēng),朱家三兄弟擔(dān)心自身前朝皇室后裔被人發(fā)現(xiàn),,再者大戶人家常被土匪騷擾,,便商量建造一座易守難攻的寨子。于是在道光十四年(1834年),,朱紫峰放話重金1萬兩招募建筑設(shè)計師,。
事實證明,這個設(shè)計師找對了人,,將臨灃寨修的攻防一體,,堅不可摧。可惜設(shè)計師沒留個名字,,其實自古能人巧匠又有幾人能留下名字呢,?好在這些建筑都在,其巧思足以讓世人瞻仰,。
臨灃寨從開始修建到完工用了整整28年,,耗銀800余萬兩,光是長達1100米的寨墻就花去了330萬兩銀子,。
為防止敵人從墻下挖地而出,,寨墻墻底鋪設(shè)了厚達17層的紅石地基,寨內(nèi)東,、西,、南三個方位還分別設(shè)置了寨門,分別稱“溥濱”,、“臨灃”,、“來熏”,每個城門上都修筑了炮樓,,總計有72門火炮嚴陣以待,。寨門上方還設(shè)置了消防眼,一旦遭遇火攻,,寨內(nèi)的人可以通過向消防眼里注水的方式滅火,。
如果站在寨門口,是看不清寨內(nèi)情況的,,設(shè)計者將村內(nèi)街道與村外街道設(shè)計成120°夾角,。這樣可以避免敵人窺視以及長驅(qū)直入,。在臨灃寨內(nèi),只有東西南北四條筆直的大街,,其他都是丁字形的死胡同,,一旦敵人打進來,便如同請君入甕陷入巷戰(zhàn),。
即使敵人攻破了寨門,,后面還有12道連環(huán)關(guān)口防護,彎彎曲曲的甬道,,層層阻撓,,可謂處處藏兵,步步為營,。寨子里還有一口神秘的水井,,據(jù)說這口井不是用來喝水的,而是逃生井,,井下有3個神秘的地道可通往寨外,。
有紅石圍墻的庇護和寨中曲折盤繞的各種死胡同,,臨灃寨成為了易守難攻的典型代表,,朱洼村的城堡建成后,經(jīng)歷過不少土匪的攻擊,,均是灰頭土臉的無奈繞道,,不敢再來招惹。晚清時期捻軍,、太平軍相繼而來,,也只能敗興而歸。抗日戰(zhàn)爭期間,,這個小寨子竟然還擋住了日軍的進攻,,日軍進攻無果只好轉(zhuǎn)道去了魯山縣。
由于這千余米紅石城墻的存在,,這座足夠神秘的城堡得以將明清古建筑最大程度的保留,,寨內(nèi)還有較為完整的清代四合院、三合院20多座,,清代民居近400間,。
臨灃寨建筑既有北方農(nóng)村特有的以磚、石為主體的穩(wěn)固,,也有南方以木格子門窗為裝飾的秀氣,,一些古老的宅院用多層弧形石板作為門洞的拱頂,每層石板上都雕有圖案,,十分美觀,。
古建筑專家到臨灃寨考察后認為:“臨灃寨民居建筑從明至清,,在時代上沒有缺環(huán)。它們集中地出現(xiàn)在一個村落中,,這在中國實屬罕見,。在北京城里現(xiàn)存的9999座古代建筑中只有一間半是明代民居,想不到臨灃寨居然有3間,。臨灃寨填補了中國古建筑在村寨方面的空白,。”
然而臨灃寨一度差點被拆,,上世紀50年代,,流行拆除圍墻行動,1957年拆到臨灃寨時,,一場大洪水來襲,,淹到寨墻1米高的時候戛然而止。因防汛有功,,得以保留下來,。
雖經(jīng)歷過各種戰(zhàn)亂,墻體已頗有損害,,但臨灃寨依然存留著濃厚的歷史氣息和文化韻味,,寨中的居民依舊安居樂業(yè)的生活著,知名度雖然不高,,但不能否認它是中原文化中的瑰寶,。